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66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x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一: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两翼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雨西湖》和《鼎湖山听泉》。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三分钟:

《雨西湖》

课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

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

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

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

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板书:

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随着山势……变换调子。

”)

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

溪声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

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

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结合板书:

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

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板书:

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

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

[板书:

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

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

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

哪个句子讲明了?

(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

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

(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六、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篇二: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训练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为了避免第二课时容量过大,路上、外洞我放在第一课时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溶洞奇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内洞景象。

3、学习作者记叙、表达的方法,渗透游记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品味;

2、有感情朗读;

3、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孔隙的特点。

学习者分析:

因为本班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家境不富裕,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外出旅游的阅历,因此,我在充分阅读的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有关双龙溶洞的图片,增

加直观感受,并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写话、复述课文。

丰富的课件制作,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外洞特点:

1、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欣赏了沿途和外洞的景色,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过程?

(板书:

沿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泉水是作者的向导,谁能说说它的流经路线?

(画泉水)

迎着泉水,作者来到外洞。

(课件出示:

外洞图片)

3、谁愿跟老师合作,解说外洞?

师:

到了外洞,你瞧!

生:

洞口像桥洞似的--------------------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外洞有什么特点?

叶圣陶先生用什么方法介绍的?

二、学习孔隙特点:

1、外洞大得出奇,令人惊叹。

来到孔隙,作者心情又怎样?

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一个描写心情的词语。

“好奇”是什么意思?

2、作者对什么好奇?

我们从这段话中找答案。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3、交流:

(小船)这只小船有什么奇特之处?

你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儿看出来小船窄?

4、这只小船窄得少见,真有意思,老师读读。

(故意漏掉“仰卧”)“仰卧”漏掉行不行?

你又体会到小船有什么特点?

小结:

小船窄又低,这是孔隙第一“奇”。

5、作者还对孔隙的什么好奇?

你可以先读句子,再谈看法。

我们发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船方式——拉船过空隙!

这是孔隙第二“奇”。

我们还发现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乘船方式——卧船贴船底!

这是孔隙第三“奇”。

6、孔隙为什么有这么多令人好奇的现象?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填空:

读课件,填空:

一“奇”小船窄又低,

二“奇”拉船过孔隙,

三“奇”卧船贴船底,

原来孔隙---------------。

(板书:

窄、低)

7、外洞那么宽、大,孔隙却这般窄、低,只能拉一只小船进出(画出外洞、孔隙小船图),这是谁创造出来的?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作者的写法也同样奇妙!

看大屏幕,作者围绕哪个词写孔隙?

(指课件)对,记在书上:

说好奇

小结:

3个好奇就像3把尺子,作者巧妙地写出了孔隙的低、窄。

介绍孔隙特点,第五自然段还有一处神来之笔,谁发现了?

课件出示: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8、这是用什么方法写孔隙?

(记在书上:

说感觉)

作者写感觉哪些词用得特别精妙?

“挤压”用动作演示。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稍微、一点儿”让学生趴在桌上抬头,问:

“在空隙能这样吗?

为什么?

9、孔隙只有一尺低(拿尺子),如果让你卧船过孔隙,你心情如何?

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出你的感受。

10、男女生赛读。

三、感受内洞特点:

过了孔隙,内洞到了,这里别有洞天。

谁愿读给大家听?

1、指名读,思考:

说说你最喜欢内洞的什么景物?

为什么?

解释“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2、石钟乳、石笋形态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可以想象成动物、宫室、神仙、器用等40多种,可惜叶老先生没有详细介绍。

你能展开想象,具体写一写吗?

课件出示:

我会写: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双龙洞的石钟乳和石笋。

课件出示石钟乳、石笋图片。

3、这一切是谁创造出来的?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叶老先生喜欢石钟乳和石笋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出示: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从“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体会到了什么?

5、这么神奇的内洞,你想把它介绍大家吗?

6、同桌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

同桌合作学习,说说内洞景象。

提示:

理清课文顺序:

介绍内洞,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

我能按顺序、抓住关键词向同桌介绍内洞!

交流“提示”内容。

7、创设情境: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关灯)

同学们,你们在内洞吗?

我怎么看不见你们?

你在内洞看到了什么,谁来告诉我?

“天生一个双龙洞,无限风光在其中。

”老师还没听够,谁能再介绍一次内洞?

8、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觉得内洞有什么特点?

(板书:

黑、奇、大)

9、内洞外洞都很大,我该怎么画内洞呢?

谁能用书上的话告诉我?

谁知道叶老先生用的是什么写法?

四、总结写法:

1、(指板书)今天叶老先生不仅带着我们游览了神奇的双龙洞,他还教我们写游记的方法呢!

2、看看老师的板书,谁发现了?

回忆一下,叶圣陶先生用哪些方法把特点写具体?

3、老师把同学们的发现编成了顺口溜,想读读吗?

课件出示:

写游记,要记清:

游览顺序讲分明,

介绍景点抓特色,

多种方法灵活用,

文章具体又生动。

五、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游览一个地方,写一篇游记。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沿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篇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

”(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这是我所追求的。

本设计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编写课文提纲。

教学难点:

孔隙的描写。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用具:

1、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2、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金华龙双洞的信息,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梳理线索,分清主次)

一、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谈话导入:

1、谈话:

在节假日里,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

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可参照这样的句式。

我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风光),我感到(什么印象)。

2、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

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

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快读吧。

设计意图:

从谈已有的生活导入新课,让学生学着提供的句式,侃侃道出自己的旅游经历,激荡起心中的情思,易引起对新课文阅读的期待。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3、检查自读情况:

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

设计意图: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三、再读课文,梳理游览线索

1、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

再读读课文,圈出景点的名称。

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

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设计意图:

梳理游踪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更为后面的深入阅读、体验导游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2、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浏览文本,把文字变成画:

读了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大体情形有没有在你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呢?

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介绍,在自己本子上用简笔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环境。

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设计意图:

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可感的形象,这是学科间的融通,而这种方式,有效地实现了文本的整体感悟。

四、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1、默读课文,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说说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2、前后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五、欣赏路上见闻

1、学生自渎1~3分钟,边读边画出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

见闻)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

“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

朗感情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

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

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B、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

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

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我设计了两幅不同状态的溪流图,并配上不同的溪声,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

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较好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4、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

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5、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

(板书:

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6、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7、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洞中到底是什么样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探究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抓住重点,组织“强攻”。

相信学生,强化自学。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设计意图:

布臵作业看眼新,重视发展能力。

第二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