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573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复习题

一、《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解词。

1、内集:

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

讲解诗文3、俄而:

不久、一会儿4、骤:

急速

5、欣然:

高兴的样子6、何:

什么7、似:

像8、差:

大致、差不多

9、拟:

相比10、未若:

不如、比不上11、即:

就是12、因:

乘着、趁着

儿女古义:

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义:

专指子女(儿子、女儿)

三、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

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用原文填空。

时间:

寒雪日地点:

內人物:

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事件:

咏雪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兄子: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

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

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

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夸张)

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

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六、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4、兄女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公大笑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七.阅读探究

1、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

第一种意见:

“撒盐空中”好。

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状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的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与神似。

第二种意见:

“柳絮因风起”一句好。

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2、如何理解“公大笑乐”?

答:

⑴两个都满意而笑乐。

⑵笑前喻,乐后喻,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与本文有关的句子: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中的“咏絮才”即指谢道韫,后用来比喻有才能的女子。

5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陈太丘真不是人!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讨好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字词解释

  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

过了正午。

至:

  舍去:

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

(友人)才到。

乃:

才。

  戏:

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

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

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

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

回头看。

  信:

诚信,讲信用。

  时年:

这年(那时)。

  非:

不是。

  相委而去:

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

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

感到惭愧。

  礼:

礼貌。

  不:

不,“不”通“否”,语气词,无意

  已去:

已经离开。

  哉:

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

  则:

就是

  信(则是无信):

信用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

离开 今意:

到、往

  2.委 古意:

丢下、舍弃 今意:

委屈、委托

  3.顾 古意:

回头看 今意:

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ou(三声)表示否定。

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友人的形象:

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的形象:

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文章主题:

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文章道理: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3.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5《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1、期行:

约定同性2、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3、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4、乃:

5、时年:

当时的年龄。

6、戏:

嬉戏,玩耍。

7、客:

客人,指朋友。

8、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9、委:

丢下,舍弃。

10、君:

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11、家君:

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12、无信:

不讲信用。

13、引:

拉。

14、顾:

回头看。

二、阅读探究

1、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聪敏机智、能言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失礼?

说明你的理由。

答:

(1)不失礼。

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失礼,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2)失礼。

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

4、有人认为。

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答:

同意。

面对元方的反驳,友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答: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

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父亲,无礼。

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三、迁移拓展

1、面对他人无礼,你应该怎样做?

答:

(1)抓住对方的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2)针对对方的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

自己不能像对方一样失礼。

2、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个个客人,你该如何对待?

答: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寻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哪些?

答: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等。

4、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请举出这样的两个例子?

答:

(1)王冕四岁作画

(2)曹植七岁作诗

(3)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4)司马光砸缸

 

5《世说新语》两则

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

2.请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内集()俄而()骤()

欣然()差()拟()

未若()因()

去()顾()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二、阅读感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

(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请谈谈你的看法。

 

1.xùnǐfǒuzhòu

2.家庭聚会不久、一会儿快速、急速高兴地、愉快地大致、差不多相比比不上、不如凭借不再等候就走了回头看

3.

(1)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4.如:

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及”、“理睬”;儿女:

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文义:

古义为“诗文”,今义为“文章的意思”;委:

古义为“舍弃”,今义为“委托”

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

6.

(1)约定

(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7.①太丘友②家君家君③君君

8.(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9.聪明机智的孩子。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5《世说新语》两则

阅读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

”兄女曰:

“。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2、谢太傅对于“白雪纷纷何所似”的两个答案的优劣没有作出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

你认为谢太傅为什么这样?

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南朝刘义庆寒雪日家里谢太傅及其儿女讲论文义

2、

(1)对两个比喻都感到“笑乐”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答出一个即可)

3、①“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好。

因为前一个比喻贴切实在,准确地表现了盐粒与雪花在颜色和形体方面的相似之处。

②“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

因为它不仅写出大雪之紧,雪花之美,雪态之轻盈、迷蒙,而且给人以雪花在风中轻飞曼舞的美感,使人浮想连翩,情趣盎然。

4、融洽欢快轻松

 

(二)阅读下列文篇,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词。

①尊君()②家君()

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的思想性格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2、因为陈元方对他“无信”“无礼”的指责合情合理,让“友人”羞愧,无话可说。

3、陈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

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做人要守信有礼。

10《论语》十二章

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3.

第一章

(1)分析文义

子曰:

“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2)课文探究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1)分析文义

曾子曰:

“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

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

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2)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1)分析文义

子曰:

“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2)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

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

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

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1)分析文义

子曰:

“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孔子说:

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2)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1)分析文义

子曰:

“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2)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1)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

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1)分析文义

子曰:

“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

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

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孔子说: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

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1)分析文义

子曰:

“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

“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

“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

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2)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10《论语》十二章总结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

可以、凭借

今:

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

粗劣

今:

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

冷水

今: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

普通人

今: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

多次

今:

数词,三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

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

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