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585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限时测试文档格式.docx

②完颜宗弼:

金兀术。

③僇辱:

僇lù

,羞辱。

④僭号:

冒用帝王称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阖门:

全家。

B.时秦桧当国当国:

主持国事。

C.见其议论英发英发:

抒发。

D.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历历:

清晰准确的样子。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A.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B.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C.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D.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

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

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

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时而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②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2.(2016届重庆巫山高三上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

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

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

“善以计数中密事。

”牢之问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居五日,进之曰:

“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

“公欲为霍光乎?

为曹操乎?

为霍,则废;

为曹,则否。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

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

“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

”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

“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

”遂请护粮,乃免。

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

“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

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

亦不相负。

”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

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

“坏汝万里长城!

”薛彤曰:

“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

”进之掀髯笑曰:

“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

”坐地就刑,神色不变。

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

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选自《三十国春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薛交檀道济因:

通过

B.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

窥探

C.刑牲盟生死刑:

处罚

D.道济趋下阶趋:

快步走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B.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C.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D.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后来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

过了几天,高进之认为不离开刘牢之一定会遭遇灾祸,就离开了他。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他忠于朝庭,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

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①牢之问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②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3.(2016届安徽省合肥一中、芜湖一中等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三一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

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日: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闯,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骶(歪曲,枉曲)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送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濡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

黄庭坚传》)

(1)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

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②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4.(2015届四川绵阳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处士,讳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人。

处士颍悟绝人,博览负大志。

不仕,不肯为词章之学。

年十九,亲殁,挈家而南,隐于吴。

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计。

其挈家而南也,尚有赀数千金,以交游济危难散去。

邻舍—女子许字,夫贫,流于外。

母将改聘之,女誓不从。

处士闻之恻然。

时仅余药肆—廛,立鬻金,寻其夫,赠使婚娶,而家益贫。

久之,西南大乱,民惶惑不聊生。

处土乃入洞庭山,学益力。

乱定,妻张氏旋卒。

于是慨然欲徧历九州岛,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博采轶事,以益广其见闻,而质证其所学。

初,故尚书徐健庵及其弟故大学士立斋两先生聘之,不就。

至是归里,将付其子燮于其兄御史宾廷,徐又聘之乃就。

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

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放,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

而处士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傍通博考,浩浩无涯涘。

尝从容谓余曰:

“吾志若不就,他无所愿。

但愿先子死耳、”予惊问故,曰:

“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

得子为吾传以传,复刚恨哉!

”呜呼!

生死无关于天下,不足为天下士、若处土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顾留京师四年,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庚午,复至吴,遂南游衡岳。

因而归,方谋与同志结茅著书终老,乃不—年死矣。

处士为人良易,负绝世之学,而虚衷常自下,诲人谆谆不倦。

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

则然香代之,因眇—目。

又折其左肱,落落摄敝衣冠,踯躅风尘中。

人无敢易之者,盖其心廓然大公,以天下为己任。

使得志行乎时,建立当不在三代下。

而竟溘然赍志以死也,岂不悲乎!

之日,门弟子哀号擗踊不欲生,行路咨嗟涕演。

予在京闻之,惊痛欲绝。

召其子燮于天津,与友人敛金为位哭之,而使燮奔丧于吴。

未几,遂得吉壤以葬,予不及铭其圹。

己卯正月,过吴,始—拜其墓,而流涕为之表。

呜呼!

处士之心,天地所以不熄之心也。

古圣贤以其心传于后,而古圣贤未尝死;

天下有以处土之心为心者,处士又岂死哉?

后之览者,尚其有感而兴焉。

(节选自清·

王源《刘处士墓表》)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身家非所计计:

谋划,考虑

B.以益广其见闻益:

更加

C.有奇遇而讫不见用讫:

最终,终究

D.人无敢易之者易:

轻视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挈家而南,隐于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D.使得志行乎时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

②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则然香代之,因眇一目。

(4)刘处士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5)用斜线(/)给下列材料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8处)(5分)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轼《文与可画贯雪谷偃竹记》)

5.(2015届湖北八市高三下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吕祖泰,字泰然,吕夷简六世孙,吕祖俭从弟,寓常之宜兴。

性疏达,尚气谊,学问该洽。

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

饮酒至数斗不醉,论世事无所忌讳,闻者或掩耳而走。

庆元初,祖俭以言事安置韶州。

既移瑞州,祖泰徒步往省之,留月余,语其友王深厚曰:

“自吾兄之贬,诸人箝口。

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当少须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

”及祖俭没贬所,嘉泰元年,周必大降少保致仕,祖泰愤之,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论韩侂胄有无君之心,请诛之以防祸乱。

其略曰:

“愿亟诛侂胄及师旦、周筠,而罢逐自强之徒。

独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将不测。

”书出,中外大骇。

有旨:

“吕祖泰挟私上书,语言狂妄,拘管连州。

”右谏议大夫程松与祖泰狎友,惧曰:

“人知我素与游,其谓预闻乎?

”乃独奏言:

“祖泰有当诛之罪,且其上书必有教之者,今纵不杀,犹当杖黥窜远方。

”殿中侍御史陈谠亦以为言。

乃杖之百,配钦州牢城收管。

初,监察御史林采言伪习之成,造端自必大,故有少保之命。

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无惧色。

既至府廷,尹为好语诱之曰:

“谁教汝共为章?

汝试言之,吾且宽汝。

”祖泰笑曰:

“公何问之愚也。

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于人,且与人议之乎?

”尹曰:

“汝病风丧心邪?

”祖泰曰:

“以吾观之,若今之附韩氏得美官者,乃病风丧心耳。

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

侂胄使人迹其所在,祖泰乃匿襄、郢间。

侂胄诛,朝廷访得祖泰所在,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回·

忠义十》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寓常之宜兴寓:

居住

B.当少须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须:

等待

C.造端自必大造端:

开始

D.侂胄使人迹其所在迹:

踪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祖泰耿直正义的一组是()

①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②论世事无所忌讳③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

④乃诣登闻鼓院上书⑤吕祖泰挟私上书⑥若今之附韩氏得美官者,乃病风丧心耳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祖泰性情疏旷豁达,崇尚意气,学问广博,擅饮酒,论述当世的事情无所顾忌,以至于有人听到后捂着耳朵跑开。

B.嘉泰元年,周必大被降职少保并被要求退休回家,吕祖泰就到登闻鼓院上书,请求诛杀权臣韩侂胄来防止祸乱的发生,朝廷内外都非常震惊。

C.吕祖泰受审毫无惧色,严词拒绝府尹宽恕罪行的劝诱,痛斥依附韩氏得到高官厚禄的人,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

D.吕祖泰被贬斥后,韩侂胄并没有善罢甘休,吕祖泰于是躲藏在襄阳、郢州之间,等到韩侂胄被杀,他的冤屈才得以洗雪。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惧曰:

(2)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无惧色。

(3)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5分)

(祖泰)丧母无以葬,至都谋于诸公,得寒疾,索纸书曰吾与吾兄共攻权臣今权臣诛吾死不憾独吾生还无以报国且未能葬吾母为可憾耳。

乃卒。

尹王柟为具棺敛归葬焉。

6.(2015届四川资阳高三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

貌奇伟,与人言,声殷墙壁。

始为县学生

,授经边郡,喜从材官

、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讲官。

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时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

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

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

未几,大清兵逼广宁,王化贞弃城走,熊廷弼与俱入关。

帝亦急东事,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办事。

承宗上疏曰:

“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

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

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

此极弊也。

今天下当重将权,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而徐为恢复计。

”帝褒纳焉。

承宗自请督师,诏给关防敕书,承宗便宜行事,不从中制。

及魏忠贤窃政,遣其党往赐承宗蟒服、白金慰劳之,实觇军也。

承宗立疏言:

“使中使

观兵,自古有戒。

”帝温旨报之。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

承宗图大举,奏言:

“速畀

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

”帝命所司给之。

兵、工二部相与谋曰:

“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

”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

帝为饬诸曹

,而师竟不果出。

当是时,忠贤益盗柄。

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

而其党连疏诋之,承宗乃杜门求罢。

庄烈帝即位,王在晋入为兵部尚书,恨承宗不置,嗾台省

交口诋承宗,以沮其出。

二年十月,大清兵入大安口,取遵化,将薄都城,廷臣争请召承宗。

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仍入朝陛见。

初,右屯、大凌河二城,承宗已设兵戍守。

后高第来代,尽撤之。

大清兵大至,围数周。

承宗闻,遣吴襄、宋伟往救。

伟与襄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

至十月,城中粮尽援绝,守将祖大寿力屈出降,城复被毁。

承宗复连疏引疾。

家居七年,中外屡请召用,不报。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

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

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

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围复合。

明日城陷,被执。

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

(选自《明史·

孙承宗传》有删改)

注:

县学生:

生员,俗称秀才。

材官:

低级武官。

中使:

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畀:

给与。

诸曹:

借指各部的官员。

嗾台省:

教唆尚书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与襄不相能能:

和睦

B.而师竟不果出竟:

最终

C.取遵化,将薄都城薄:

攻取

D.大兵将引去引:

退却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承宗不与交一言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绕城呐喊者三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②兵、工二部相与谋曰:

(4)在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孙承宗一生几起几落,受到重用原因有哪些?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画8处)(5分)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参考答案:

1

(1)C

【解析】解答文言文实词,除了依靠平时在课内知识的积累与不断复习外,还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C项,“英发”,谈吐不凡的样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的答题思路是:

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2)B

【解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乃”“甚”“之”“今”断句。

本题依据句中名词和“之”“者”“曰”等标志性词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名师点睛】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①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3)A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原文“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是说裴谞认为设置谏鼓、谤木本是用来洗雪沉冤、引进采纳正直的话,选项说“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和原文矛盾。

A项,“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有误。

根据原文可知,宗弼让宋汝为去见刘豫,宋汝为宁愿被处死也不愿去见他。

【考点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