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595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ocx

心理李晶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LiaoningNormalUniversity

(2010届)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学院:

教育学院

专业:

心理学

班级序号:

2班17号

学号:

20061801010107

学生姓名:

李晶

指导教师:

张丽华

 

2010年5月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1

1问题的提出1

1.1文献综述2

1.1.1情绪调节的定义及分类2

1.1.2情绪调节过程的特点2

1.1.3情绪调节理论3

1.1.4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内涵5

1.1.5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6

1.1.6自我效能的现实意义6

1.1.7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7

1.2研究意义7

1.3研究假设7

2研究方法8

2.1被试8

2.2研究工具8

2.2.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8

2.2.2情绪调节方式问卷8

2.3研究程序9

2.4数据处理与统计9

3结果与分析9

3.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状况9

3.1.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9

3.1.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10

3.1.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10

3.2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状况10

3.2.1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性别差异10

3.2.2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专业差异10

3.2.3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年级差异11

3.3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11

3.3.1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各因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1

3.3.2反应调节和原因调节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1

4讨论12

4.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各因素的差异12

4.1.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12

4.1.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12

4.1.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12

4.2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各因素的差异12

4.2.1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性别差异12

4.2.2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专业差异12

4.2.3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年级差异13

4.1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3

5结论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4

附录16

致谢18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摘要:

情绪调节(emotionregulation)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他人)情绪的过程,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有文献指出,自我效能感对于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探究两者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自编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问卷对176名大学生进行测定,其中男性80人,女性96人,并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其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结果显示:

(1)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年级差异不显著。

(2)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性别专业差异,但是年级差异不显著。

(3)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方式中的原因调节成显著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Abstract:

Emotionregulationreferstotheprocessofindividualmanagementandchangetheem-otionofoneself(orothers).Self-efficacyisacoreconceptofsociallearningtheorybyAmericanpsychologistBandura.Accordingtosomeresearch,self-efficacyisalsoessentialtopositiveemotionregulation.Inordertoexploretherelationshipofself-efficacyandEmotionregulation,inthisstudy,the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method,themodeofEmotionRegulationScale(madebymyself)andsoftwarefordataSPSS11.5surveyof176collegestudents,which80weremale,96female.Concludedthat:

(1)Self-efficacyofthecollegestudentsintermsofgenderandmajordifferencewassignificant,butthegrad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

(2)Emotionregulationofthecollegestudentsintermsofgenderandmajordifferencewassignificant,butthegrad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3)Self-efficacyandantecedent-focusedemotionregulationwassignificantcorrelation.

Keyword:

CollegeStudents;EmotionRegulation;Self-efficacy

前言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情绪是心理状态的晴雨计,情绪调节既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情绪调节基本过程是情绪调节研究的核心,它直接关注个体调整情绪的基本方式及其情绪成分的变化过程,对于理解人类情绪调节的生理——心理机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它在人们作出选择决定时发挥了核心作用。

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促进积极的行为,而且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因此可以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

1问题的提出

情绪是心理状态的晴雨计,情绪对个体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情绪调节的作用在于当情绪对个体适应产生不协调时进行干预与调整,从而使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得到增强或减弱。

情绪调节对个体的记忆、决策和推理等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性质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促进或阻碍认知过程的顺利进行。

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临床领域,情绪失调本身就是个体无法对抑郁、焦虑等各种消极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导致的后果。

情绪调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情绪调节能力的个体,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景中,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会对人际交往质量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于建立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自我效能感与建立积极心理状态也是息息相关的。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它在人们作出选择决定时发挥了核心作用。

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不仅可以促进积极的行为,而且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问卷测定以及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强弱的测定研究其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从而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

1.1文献综述

1.1.1情绪调节的定义及分类

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1]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

Ekman[2]指出只有6种基本情绪,即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3]。

心理学家根据情绪调节的不同内涵为之下了不同定义,如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4]。

而Thompson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5]。

那么情绪分为哪几类呢?

Dodge和Garber将情绪调节区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

其中,内部调节指个体内部对情绪的调节,主要包括范畴内(intradomain)调节和范畴间(interd-omain)调节。

范畴内调节指在某一具体范畴内(如生理的),一个反应依据同一范畴的另一个反应作出调整。

例如,在情绪生理反应中心跳与呼吸的关系。

在认知体验范畴,体验影响认知或认知激活情感体验。

范畴之间调节指一个心理范畴的激活调整另一个心理范畴的过程,例如认知体验范畴与动作行为范畴之间的相互调整、协调和改变。

范畴内或范畴间各成分的协调是情绪调节的基本原理。

外部调节指来源于外部环境的情绪调节,起作用的环境可划分为支持与破坏两类,支持的环境促进良好情绪调节破坏的环境不利于良好的情绪调节。

根据情绪调节所涉及的过程和内容,Izard将情绪调节划分为为生理调节、人格特质调节、自我调节、系统间调节、人际调节。

其中前四项基本属于内部调节,人际调节自然属于外部环境调节[6]。

从调节情绪的强度变化进行分类,情绪调节也可以分类为减弱、维持、增强三种类型。

减弱调节主要针对负情绪,尤其是强度过高的负情绪(有时也包括部分的正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

维持调节主要针对那些有益的正情绪,如兴趣、快乐,好心情需要人们自觉的培养和维护。

增强调节是对那些需要的、适当的情绪所进行的增强性调节,增强调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太多,但越来越受研究者的重视,尤其在临床应用上。

根据Gross对情绪调节的定义,情绪调节可分为先行关注调节即原因调节(antecedentfocusedemotion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调节即反应调节(response-focusedemotionreg-ulation)。

原因调节主要调整减弱或增强情绪的评价过程,发生于情绪发生之前,基本调节方式包括评价忽视(忽视)和评价重视(重视);反应调节主要调整(减弱或增强)情绪反应成分,发生于情绪产生之后,基本调节方式包括表情抑制(抑制)和表情宣泄(宣泄)[7]。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emotionregulation)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4,6]。

根据不同的界定方式,情绪调节可分为:

适应性、功效性、特征性三种[8];根据不同的维度,情绪调节又可划分为:

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减弱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三类[4,9]。

1.1.2情绪调节过程的特点

情绪调节基本过程是情绪调节研究的核心,它直接关注个体调整情绪的基本方式及其情绪成分的变化过程,对于理解人类情绪调节的生理——心理机制,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例如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

情绪调节不仅只针对具有强烈感受和过高生理唤醒的情绪,较低强度的、需要增强的情绪也需要调节。

换言之,情绪调节即可以是抑制、削弱、掩盖的过程,也可以是维持和增强的过程。

Eisenberg和Fabes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体验或相关行为和情绪的调整过程,同时也是调节或维持情绪唤醒、体验、认知和行为的过程。

Gross和Levenson指出,被调节的情绪成分包括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

Thompson指出,情绪在两个方面被调节,其一为情绪格调即反映心境特点的具体情绪如快乐、悲伤等,其二为情绪的动力性即情绪的强度、范围、不稳定性、潜伏性、发动时间、情绪的恢复和坚持等特点。

在情绪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成分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包括情绪系统内主要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

总的来说,在情绪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主要成分是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和行为。

其四,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并可以区别良好调节与不良调节。

Cicchetti等人强调情绪调节是为了使个体在情绪唤醒的情景中保持功能上的适应状态,帮助个体将内部的唤醒维持在可处理的、最佳表现的范围内,并使情感表达落在可忍耐而且具有灵活变动的范围之内。

另外,Cicchetti等人还指出,在面临干扰事件和条件时情绪调节促进任务定向行为,避免和减弱由于失败、失去和创伤带来的负情绪压力。

调节的结果是改变情绪的强度,协调情绪、认知与行为。

Cole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的方式作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促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冲动行为。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是为了协调情绪与认知、行为,使情绪在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而达到良好的、适应的、灵活有效的、可管理的状态。

相反,情绪失调使心理系统和组织功能受损。

1.1.3情绪调节理论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

中国传统医学把情绪调节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怒伤肝,忧思伤脾”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心理免疫思想以及对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西方文化中诸如“保持头脑冷静的人才能成功”,“让你的情绪作你的向导”等古老谚语,反映了西方哲学家们对情绪调节所持的两种相反观点。

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仅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10]。

以下就是情绪调节的几种理论。

1.1.3.1情绪调节的精神分析观

向前追溯,情绪调节进入心理学的视野要数精神分析理论了,该理论是当代情绪调节研究的先驱,它否定情绪的积极作用,认为情绪如洪水猛兽,而个体情绪调节的任务就是,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消极情绪所左右,通过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来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

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出现精神问题是由于两类焦虑的调节出现困难:

一种是基于现实的焦虑,它是由于自我难以达到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个体对焦虑的调节就是尽量避开某种情境或者过分抑制个体的行为。

另一种是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出现矛盾而体验到的焦虑,个体对其的调节就是降低受超我所审视的本我冲动,然而却可能因此导致未来更高水平的焦虑。

而自我防御则是基于调节这两类焦虑以及其它消极情绪而提出来的术语,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具有标志性的概念[7]。

在这里,情绪调节仅仅作为降低消极情绪体验的防御机制,情绪调节的困难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但是,它却难以解释人们有意识地主动调节情绪困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能解释有些人因为积极情绪调节不当,为什么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1.1.3.2情绪调节的情境观

情绪调节正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是源于发展心理学研究[10]。

借用压力和应对研究的传统,研究者针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计划性和复杂性,提出情绪调节的应对模型:

比较有影响的如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应对模型。

他们把情绪调节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focusedcoping)——个体通过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试图改变情境或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决方案,衡量不同选择的重要性等,这样个体面对问题情境,如果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从而降低个体的情绪紧张程度或压力;一种是情绪为中心(emotion-focusedcoping)——个体为了降低情绪压力采用行为或认知调节策略,如行动上回避,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个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的情绪调节,而不关注实际问题的情况。

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为强调行为或心理成分的适应性、目的性与有用性。

对情绪的基本看法为情绪不但能够建立、维持,还能够中断或破坏个体与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关系。

从该观点出发,情绪调节是通过排除影响个体目标达成的障碍,从而表现出其适应意义。

反过来,失调或调节不当的情绪,却可能中断或破坏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有研究者把情绪调节策略归为三类:

一类是转移注意;第二类是搜寻刺激情境信息;第三类是寻求情感安慰。

对应模型理论尽管采用压力和应对传统,有其精神分析的根源。

但是,它的适应性、有意识的主动应对情境是与精神分析有根本区别的,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它把情绪调节的注意力从个体的人格变量转移到所面临的情境变量。

但其主要关注的仍是情绪调节对诸如焦虑,抑郁等个体内部心理问题的影响,而对个体情绪调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了情绪调节的适应性,关注了情绪调节与个体内外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关系,但是把情绪调节等同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把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理解为不同年龄阶段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差异有些不妥。

1.1.3.3情绪调节的结构观

情绪调节的情境观认为情绪调节是偏线性的,这也与信息加工过程的主流思潮相呼应,而与这种线性观点理解角度不同的情绪调节结构观,主要从横向角度考察情绪调节的结构,从而探讨其与不同的情绪失调或紊乱的关系。

Kim认为,行为主义或功能主义的情绪调节概念系统过于强调对情绪体验和表达的控制(control),以及降低情绪唤起的水平等。

而实际上,许多情绪失调或情绪问题症状的出现恰是情绪控制的结果。

适应的情绪调节不是控制、排除(eliminate),而是调节(modulate)情绪体验,他试着提出了自己的情绪调节结构:

第一,对情绪的意识和理解。

第二,对情绪的接受。

第三,控制冲动行为以及按照既定目标行为的能力。

第四,根据个体的目标和情境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整期望情绪反应的能力。

情绪调节结构中的全部或任何一种成分的缺乏都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困难,进而出现情绪失调。

该理论从情绪调节的横向结构进行考察,对情绪调节原有概念系统进行了解构,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证支持初步重建了情绪调节的概念结构,然而,由于该结构提出时间尚短,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行修订与验证,另外,对于各个概念或成分之间的具体关系仍需探讨与研究。

1.1.3.4情绪调节的过程观

不管应对模型还是功能主义的情绪调节观点,主要研究内容是针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而且把情绪调节作为一次性完成的行为。

而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两阶段过程模型,则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绪调节。

他根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前或情绪反应之后,把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即原因调节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激活之前,称先行关注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已经形成、情绪反应激活之后,称反应关注情绪调节。

Gross把情绪调节过程分为五个:

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

情境选择是指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这是人们经常或者首先使用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个体经常使用这种策略来避免或降低负情绪的发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

情境修正是指应对问题或对情绪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努力改变情景。

注意分配是关注于情境中许多方面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包括努力使注意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任务,注意离开原来的话题或任务。

认知改变是选择对情绪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情绪事件的个人意义解释对特定情景中情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会产生强大的影响。

认知改变经常被用来减低或增大情绪反应,或者改变情绪的性质。

如当别人踩了你的脚,你解释为不是故意的,则会避免生气。

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

如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属于反应调整。

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suppression)。

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

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

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4]。

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把情绪调节看作在情绪产生过程不同阶段所进行的,既有消极情绪调节,也有积极情绪调节,强调一般情绪调节过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另外,从调节情绪体验到调节情绪表现,在关注内部环境的同时,强调了情绪调节通过影响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1.1.4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内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在许多有关的文献中,又用自我效能感(perceivedself-efficacy)、自我信念(self-efficacybeliefs)、自我效能期待(self-efficacyexpectancy)来表述这个概念。

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一直忽视人的主体意识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在行为主义看来,人是没有自我的。

班杜拉凭借着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与行动三者之间的交互决定论)的理智把握,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对这一中介过程做出了理论解释。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包括3层含义:

第一,自我效能感是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产生于活动发生之前。

第二,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的能力知觉,与能力的自我概念不同。

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个目标或特定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种活动。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具有3个维度,即幅度(mag-nitude)、强度(strength)和普遍性(generality)自我效能感在幅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

自我效能感在强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确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普遍性,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的自我效能感之强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相近或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

自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后,该理论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在各个实践领域进行了研究和应用。

但自我效能感是强调对个体行为的调控,忽视了对集体行为的关注。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自身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班杜拉于20世纪90年代扩展了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提出并完成了集体效能概念。

班杜拉对集体效能感的界定为,团体对组织和实施产生的一定水平的成就所需行为过程的联合能力的共同信念。

集体效能信念主要集中在团体操作性能力上,但不是操作性能力本身,而是对操作性能力的判断或评价。

团体构成如何、团体成员能力和知识搭配得如何、团体领导得如何、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怎样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到集体效能的形成。

集体效能根植于个体效能,但不是个体效能的简单总和,一个团体即使都是由高效能的个体所组成,但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合作,其团体行为也不一定有效[11]。

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

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