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611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教材精析精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材链接

涉及模块

模块内容

必修二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选修四人物评说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2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导学指南】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从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程。

具体讲述了5个问题: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1927~1936年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战胜利后,面对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挤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学习本专题,我们应当:

1.归纳并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2.分析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不同表现的因素。

3.探讨这种新的经济成分对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材料选读】

材料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列强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

甲午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里规定清政府要偿付对日赔款2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而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8000万两。

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举借外债。

西方列强开始激烈地争夺对中国的贷款。

……其中借款数额最大的有三次,俄法两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争得了第一笔贷款,开始插手中国的海关管理。

经过激烈争夺,英德也取得了后两次借款。

每次的借款数额高达白银一亿两左右。

这些贷款都带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并逐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参考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抢夺路矿权,也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

法国最先抢得在中国西南修筑铁路的权利,其次是俄国在东北强筑东清铁路。

铁路修到哪里,帝国主义的势力也延伸到哪里。

它们利用这样的方式扩大势力范围,加强经济掠夺和对中国人民的控制。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一大批矿权。

……其中,沙俄占有了抚顺煤矿,英国占有了开滦煤矿,日本钢铁骨干企业八幡铁厂所使用的原料,也是从中国掠夺去的。

帝国主义通过对路矿的争夺,使得它们的侵略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作为发展重工业必备的矿产资源,逐渐被帝国主义控制。

——参考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

开设工厂的权利。

《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杂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这项规定不仅给日本人以设厂权,而且给他们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和进口洋货有同样的特权和优惠。

基于片面最惠国待遇,列强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

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中国变成了它们的工业品倾销地,也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它们的需要,把中国更深地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参考刘克祥、陈争平《中国经济史简编》

材料解读据三段材料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其中的主要方式包括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开设工厂的权利;与此同时商品输出仍然在继续扩大。

这些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城乡的手工业和农民手工业,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客观上促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上海英商怡和纱厂俄国夺得在中国东北的铁路修筑权

对于资本输出方式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概括归纳。

而对于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需要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理解该问题,既要看到其压制民族资本的一面,也要理解其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一面。

材料二甲午战后和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据统计,1895年到1898年,新设立的民间私人资本企业62家,总资本额1246.5万元。

民间私人资本企业仍然主要分布在轻工业中,但值得注意的是,纺织工业中,1895年之前只有官督商办和官办企业,而1895年至1899年新办的10家纺织企业中,除湖北纺纱官局外,其余9家都是私人资本。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896年严信厚在浙江宁波创办的通久源纱厂,1897年国子监祭酒陆润庠创办的苏州苏纶纱厂,长芦盐运使杨宗濂等在无锡创办的业勤纱厂,四品京堂庞元济在杭州创办的通益公纱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等。

新开办的11家煤矿中,也有5家是商办的,其中最大的是广东北海煤矿,拥有资本83.9万元。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表1912~1920年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

(1912=100)

平均增长率

(%)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616

6675

255.2

11.0

机器面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66470

203950

306.8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

8316

423.0

19.8

缫丝业

上海广东无锡丝车数(台)

80140

112654

140.6

0.04

厂丝出口量(即产量、担)

59175

77855

131.6

0.03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1219.4

36.7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405

109741

184.7

8.0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416553

3279757

787.3

29.4

6种矿冶产品生产指数(1913=100)

7603

1651

-21.7

-10.1

──许涤新、吴承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解读从总体上看,这两个材料说明了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另外,还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纺织、面粉、卷烟等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一战期间发展的原因,主要由于“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苏纶纺织厂大生纱厂

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题,是对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的考查,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来考察发展的特点及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只要学生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点有明确认识,要解决此类问题并不难。

下面这道例题,虽然没有以表格形式出现,实际上,它列举了一些相关数据,在解题时,把它回归于表格,就很好理解了。

例:

(2009年高考·广东卷)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后应是()

A.4.6B.3个C.2.5个D.0.55个

答案C

材料三一战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

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

1914年前,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

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近59倍。

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也由48.4万余枚增至124.8万余枚,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

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面粉工业迅速复兴,从1921年起就开始抵制中国面粉的输入。

1922年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面粉与小麦开始大量输入中国。

外资在华面粉工厂也开始扩展,使中国的面粉工业很快遇到了萧条的厄运。

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份减少至40%。

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

——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解读以上两组材料的数据变化说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结果进入19世纪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损闭歇。

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世界大形势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这个角度的命题意图主要是要求学生领会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当帝国主义的势力受到牵制和打击,对中国的侵略相对松弛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能较快发展。

而当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之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就受到严重压抑,变得步履维艰。

材料四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影响

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支持了打倒军阀的北伐统一运动。

蒋介石的军事政权是得到上海与江浙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才在南京建立并稳定下来。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与政治中心的南移。

……随之而来的是蒋介石军事政权本身的官僚化和资产化。

在经济方面,就是在所谓“节制资本”的政策下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和垄断。

1928年在南京设立了中央银行,后又设立农业银行,用加入官股形式控制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这四家银行有发行钞票权,拥有中国新式银行资本和储备金总额的2/5,以及存款总数的一半以上。

1929年将全部铁路正式收归国有,后来又独占了新兴的航空运输业。

这样,就控制了金融和交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经济部门,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向转变,后来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

政府通过重建工作从资产阶级那里夺走自辛亥革命以来享有的经济自主权和政治主动权。

例如,通过统一税收和改订税则,多次提高税率,开征了卷烟、棉纱、火柴等名目繁多的“统税”,使刚恢复的海关自主权没有起到保护国内工业的作用,而是起了充实国库的作用……这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完全屈从于新的极权官僚政治结构之中。

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成长的历史悖论:

在国民党政权未巩固之前,有限的多元化趋势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较快增长;而国民党政权巩固并强化国家官僚机器之后,资产阶级的发展反而受到抑制。

这样,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就面临这样的两难处境:

或是由于得不到国家的强大支持,因自身软弱而无力进行发展;或者投靠军事化的国家机器,而成为官僚资本主义的附属物与牺牲品。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解读官僚资本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1936年以后,官僚资本主要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宋、孔、陈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从材料可知,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几乎囊括了工业生产的各主要部门,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拥有100亿~200亿美元的财富,它们依靠国家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

所以,官僚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压制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对象。

在高考中,这类考查经济问题的试题,多以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

例:

(2010年高考·浙江卷)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2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

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答案

(1)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处于困境。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

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

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材料五抗战时期的中国民族工业

对中国工业化进程最大的外来阻碍来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从本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就逐步加强对中国现代化的蓄意碍和破坏。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加紧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使之完全殖民地化,给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

东北的沦陷,使中国丧失了30%的煤,71%的铁,28%的电力,47%的水泥。

当中国还没有从1929年大危机招来的一连串灾难中恢复过来之时,日本在1937年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这场战火使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立的沿海沿江的大部通商口岸城市陷于敌手,其中以上海、南京、武汉等工业中心的损失尤为惨重。

据有的资料估计,沦陷区工业资产遭受损失的程度:

上海达52%,南京-80%,杭州-28%,无锡-64%,武汉-12%,,广东-31%。

全国工业的精华地区几乎全部遭到重大破坏,上海的闸北区损失为1OO%,虹口与杨树浦为70%。

据粗略的估计,这场战争使中国经济所受的直接损失当在100亿元以上,约合1936年国民收入的一半。

人员伤亡约1800万人,,财产损失与战争消耗共计约4000亿元以上。

总之,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把近30年来中国逐步推进的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完全打断。

……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解读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经济日益萎缩。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对沦陷区进行大肆的经济掠夺,最大限度地榨取沦陷区的资源,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侵略战争的进行,并企图把占领区经济纳入日本经济的体系中。

从材料中就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势力的扩张对民族资本的沉重打击。

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高考会从多角度进行考查。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帝国主义的压迫。

同时,工厂的西迁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例:

(2009年高考·海南卷)19.表2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答案A

【图片解析】

图片一近代民族火柴厂的火花

图片解读上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

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顽强成长。

从图片中就可以看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火柴业力量的源泉,也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

这些图片的考查立意主要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即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图片二“南张北周”

 

图片解读张謇(1853~1926年),是晚清的状元,江苏南通人。

但他并没有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资。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列强迅速增加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中国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大批倒闭。

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倡导实业的周学熙(1866~1947年),同张謇齐名,人称“南张北周”。

他曾创办了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矿务公司等企业。

周学熙曾任袁世凯的财政总长。

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积极兴办实业,还筹办劝工陈列所,劝导绅商投资工业。

这组图片的考查立意主要是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思想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的发展。

图片三《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图片解读图为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情景。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至少在60亿美元以上,约占各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0%,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

抗战胜利以后,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原料,但是美国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使民族工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

由此可见,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四解放前夕,国统区滥发纸币

 

国统区通货膨胀:

一堆钱买不到一斤米

1937~1949年百元法币购买力变化比较表

年代

购买物品

1937年

买黄牛2头或耕牛1头

1938年

买黄牛1头

1939年

买猪1头

1941年

买面粉1袋

1943年

买鸡1只

1945年

买鸡蛋2个

1946年

买肥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

买煤球1个

1948年8月

买大米0.002416两

1949年5月

买大米0.00000000185两(即一粒米的千万分之二点五)

图片解读20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我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

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

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

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鉴于法币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之势,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

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万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

然而金元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达1,303,O46亿元,比原规定的发行额20亿元增加六万五千余倍,物价比币改初期上涨一百七十万倍。

图片显示的就是市民携带大捆金圆券去抢购米面的情景,表格显示的就是由于战争期间货币发行量太大,货币迅速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民不聊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状况。

例:

(2010高考·江苏卷)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答案C

【思维训练】

1.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杂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2.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

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3.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若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5.以下是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的数据。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单位:

亿元(1936年币值))()

资本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

6.61

44.8

26.09

63.2

9.0

外国

8.13

55.2

15.16

36.8

3.9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A.国民政府政策的推动B.海外华侨归国投资创业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D.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6.右图所示是民国时期的写有“爱国诸君,请用国货”“北京五星啤酒贴花烟灰缸”的陶

瓷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①近代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近代中国商标发展史

③北京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

④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发展加快

8.1925年,“江浙京奉鲁豫各处兵戈纷起,除水路轮船可达之少数各地外,其津浦、京奉、京汉、陇海、胶济、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