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612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新版.docx

中国史学史新版

中国史学史

绪论

一、“史学”的产生

(一)“史”的含义

1、史官

许慎《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中说:

“史,记事者也,像手持简形。

”认为“中”为即(册)字的省形,“持中”即“持册”。

可见,“史”就是记事、记载的意思。

因而“史”也逐渐演变为掌管文献记录的一种官职。

2、史书

秦汉时,“史记”可能是最早对史书的泛称。

《吕氏春秋·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三国以后,以“史”单称史书。

孙权自称: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史事

唐人赋予“史”以史事(客观历史)的含义。

《隋书·经籍志》:

“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

一代之史,至数十家。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

“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

(二)史学

史学是一门以历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各种现象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梁启超说: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表现为:

第一,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从上古直至晚近,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史书;

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形成同一时段内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范围的史籍;

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史学直接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从皇帝、官员到平民,从文人、学者到武将,撰史者在在多有;

第五,史学活动主体的非单一性,即官方和私家皆热衷修史;

第六,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但“史学”这一概念开始于南北朝时期。

《晋书·石勒载记》:

太兴二年(319),“……任播、崔睿为史学祭酒。

”这是“史学”的最早记载。

(这是历史教育)

南宋倪思说:

“举人轻视史学,今之论史者,独取汉唐混一之事,三国、六朝、五代,以为非盛世而耻谈之。

”(顾炎武《日知录》卷16《史学》)(这是历史研究)

清代阮元说:

“国初以来,诸儒或言道德,或言经术,或言史学,或言天学,或言地理,或言文字音韵。

”(这是历史学科)

(三)史学史的产生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东汉班彪在《史记后传》中“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论述《尚书》、《春秋》、《左传》、《世本》、《战国策》、《太史公书》等史书,得出“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后汉书·班彪传》)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简述先秦以来的历史撰述,讨论历史撰述与政治的关系,分析史书体裁的创建与演变。

唐代刘知几《史通》系统总结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分析和研究史书的体例和编纂方法。

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是一篇关于历代修史制度的论纲。

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是一篇关于史学评论的重要论文。

南宋高似孙《史略》是一部以分类为基本体例的史学简史。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是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不少创见。

赵翼《廿二史札记》不仅是杰出的考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史评著作。

20世纪初梁启超《新史学》剖析了“中国之旧史”,力倡建立“新史学”。

这种要求变革史学的思想所反映出来的史学史意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史学史

1、定义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2、研究对象

梁启超认为:

“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

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瞿林东教授《中国史学史纲》对史学史研究对象作了归纳: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

(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三、参考书

(1)金毓黻:

《中国史学史》。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刘节:

《中国史学史稿》。

河南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3)白寿彝主编:

《中国史学史教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4)白寿彝主编:

《中国史学史》(6卷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瞿林东:

《中国史学史纲》。

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5)吴怀祺主编: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10卷)。

黄山书画出版社2002版。

(6)仓修良主编: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3册)。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陈清泉等编:

《中国史学家评传》(3册)。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史学史研究》,1980-至今

(9)李宗侗(1895——1974),《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产生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起源、史学产生的条件;

2.理解孔子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一节史学的起源

一、远古的传说

远古传说在先秦古籍的记载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1居住情况:

《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

2饮食情况: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

《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3婚姻状况:

《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4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

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5军事战争:

黄帝战蚩尤、克炎帝。

(见《山海经·大荒北经》)

这些神话传说是中国史学的滥觞:

是最原始的“口述史”,是研究原始先民历史的资料。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

从远古的传说中可以看出一些原始的历史意识:

(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

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绩”,“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

(《淮南子·修务训》

禹:

“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如治服洪水,抗御天旱,改造环境,创造农具、器物成为传说中的主要内容。

这些原始的历史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

三、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主要靠以下几种方法: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仓颉造字说”最古文字是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已经有了会意、形声、假借文字的出现。

(2)历法的产生

从原始社会以后逐渐形成三类历法:

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需要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于是便产生了史学意识。

第二节先秦史学的产生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金毓黼在《中国史学史》中说:

“史字之义,本为记事,初以名掌书之职,继以被载笔之编,于是史官、史籍生焉。

《后汉书·班彪传》“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

商朝的史官,甲骨文称“作册”、“史”、“尹”、“太史”、“内史”。

《尚书·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以下诸王的世系,说明司马迁可能参考商代史官记录的原始史料。

《尚书》保留五篇《商书》:

《汤誓》,记汤伐夏桀时的誓辞;《盘庚》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告诫;《高宗肜日》记祖巳对商王的谏语;《西伯戡黎》记祖伊对殷王的警告;《微子》记载了微子启与少师、父师的对话。

西周金文有“作册”、“内史”、“内史尹”等称谓。

《周礼》中有:

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之称,分工明确: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女史是负责后宫记录。

经过漫长发展,中国史学已初具雏形,标志:

第一,天子与各诸侯国均设置史官。

周史佚,齐南史氏、晋董狐、楚左史倚相

第二,开始形成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的形式。

甲骨文:

“癸亥卜黄贞,王旬,亡尤,在九月,征夷方,在雇。

”《鬲攸从鼎》金文:

“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在周康宫。

第三,初步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鉴戒作用。

《尚书·召诰》: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第三节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

1.“三皇”、“五帝”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春秋时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

2.《尚书》

记载商、西周历史,如《盘庚》(迁都)、《牧誓》(商纣王残暴和周灭商),《金滕》至《立政》(周武王、周公、成王政治)等。

3.《逸周书》

今本60篇,西汉刘向以为¡°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

(《汉书》颜师古注)其中,《世俘》、《克殷》、《商誓》等篇为西周初文献。

《尚书》、《逸周书》与甲骨文、金文的历史记载相比其进步在于:

第一,记言表神情、记事有首尾,形式有一定发展。

第二,集中记载王朝大事。

第三,甲金文献是即时所为,《尚书》《逸周书》历经口传,逐步完善。

第四,记事有明确的历史意识,也有明确的历史鉴戒意识。

4.《诗经》

其中《雅》《颂》为史诗。

《大雅》各篇反映西周衰败史:

《生民》《公刘》等5篇歌颂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奠基,王季经营,文王伐崇,武王伐商;

《下武》《假乐》等咏成、康率由旧章、绳其祖武的守成期;

《嵩高》《江汉》等咏宣王中兴;

《桑柔》《召闵》等刺厉王、幽王的衰败。

5.诸侯国史记

墨子说:

吾见百国春秋(《隋书》卷42《李德林传》)

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

郑国:

《郑书》有之(《左传》集解:

郑国史书)。

秦国:

史官非《秦记》者,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故司马迁读《秦记》等。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1、《春秋》诞生的条件

(1)商周以来不断积累的各种档案,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2)从卜辞、金文到国史,使编年体逐步得到发展,在写作技术上已成为可能。

(3)春秋晚期的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4)孔子的忧患意识,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2、《春秋》的主要内容

《春秋》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历鲁国十二公,共242年历史。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A、《韩非子奸劫弑臣》:

故《春秋》记之曰:

楚王子将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

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

《春秋》:

昭公元年楚子麇卒。

B、《礼记坊记》:

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

《春秋》哀公十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C、《公羊传》:

不修《春秋》曰:

¡®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

星霣如雨

3、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离娄下》)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

属辞:

孔子修《春秋》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写战争,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借此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比事:

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1.《左传》的作者

《史记》以为是左丘明;

南宋郑樵认为应是战国时楚国左史倚相的后代;

清姚鼐认为是战国初的吴起;

清末刘逢禄、康有为认为是西汉刘歆采摭《国语》,依《春秋》纪年而精心伪造的作品。

现代学者认为是孔子门徒或孔子后学根据左丘明的口诵并加以补充在战国初年写成的。

“吴起始仕魏,而卒仕楚,故《传》言晋楚事尤详;而为三晋之祖多讳其恶,而溢称其美;又善于论兵势。

意此等多起之所益,未必皆左氏之文,固然也。

”(姚鼐《惜抱轩九经说》卷16)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序》)

2.《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史记》称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

在西汉末期,古文经学家刘歆将《左氏春秋》与今文《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视为解释《春秋》的传。

史料:

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

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汉书》卷36《刘歆传》)

东汉时班固《汉书》才使用《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简称《左传》。

《左传》记事续经文至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传文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传文记事下及智伯之灭。

(前453年)

3.《左传》的史学贡献

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

《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也集中记载历史事件的原委,或集中记述人物的经历,弥补了史事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

第二,《左传》记事的范围更广泛。

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第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书中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后来《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赞曰等无不受其影响。

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高扬“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重视周礼,善于用礼法来裁断历史,所以东汉郑玄《六艺论》认为《左传》善于礼,《公羊》善于谶,《穀梁》善于经。

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文公十三年),“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昭公三十年)。

对民的态度来论国家兴亡的原因,说:

“国之兴也,视民如饬,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 

4.《左传》的局限性

《左传》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把历史的变化的原因归之于天命。

多处记载了卜筮、星占、星气等预言人间祸福的事,说明《左传》作者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虽然如此,但《左传》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影响是巨大的,刘知几说:

“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

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更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史通·二体》)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1.编年:

《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竹书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如同《春秋》。

2.谱牒:

《世本》

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历春秋,到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篇。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3.语类

(1)《国语》

作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国语》和《左传》有不少可以相互补充参证的地方。

东汉班固、王充,晋韦昭等将《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

体例:

分国记言。

全书21篇,《周语》三篇,《鲁语》二篇,《齐语》一篇,《晋语》九篇,《郑语》一篇,《楚语》二篇,《吴语》一篇,《越语》二篇。

它主要记录了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2)《战国策》

书名:

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

体例与内容:

今本也分三十三卷,按十二国别排列,卷中略以时间先后为序。

计《东周、西周策》各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赵策、魏策》各四卷,《韩策、燕策》各三卷,《宋卫策、中山策》各一卷。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继春秋以后到楚汉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辩难的言论。

四、小结:

中国史学兴起的标志

第一,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

第二,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初步提出历史的社会功能。

第三,史学成果的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

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的史官、国史的制度,“书法无隐”的良史观念的出现,表明对史学客观性的重视。

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二、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

1.司马迁其人、《史记》的体例、内容、特色;

2.班固与《汉书》、马班异同;

3.《东观汉记》、《汉纪》。

第一节秦朝史学简

一、秦朝史官

秦国已有御史、内史等史官。

《史记秦本纪》:

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赵二王渑池相会,双方各命其御史书某年、某月鼓瑟、击缶之事。

秦朝统一后,设有太史令、柱下史之职。

《史通史官建置》:

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章。

《史记张丞相列传》:

张苍主柱下方书,如淳注:

秦以上置柱下史,苍为御史,主其事。

二、秦朝的灭史活动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诗》《书》、百家语、史记,天下书不中用者。

《史记六国年表序》: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

焚书之令,史官非《秦记》者,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秦记》

《秦记》是秦朝史官保存的一些较为原始的资料。

其特点¡°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史记》卷15《六国年表序》),说明它还不是一部十分成熟的史书。

其内容记载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等事(金德建《<秦记>考征》)。

《秦记》一直保留至魏晋,司马迁曾依据《秦记》编写《六国年表》。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1)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

(2)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

后随父司马谈至长安,师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跟孔安国研究《尚书》。

(3)20岁起开始游历各地。

《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阸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4)30岁回到长安后,担任郎中之职,出使巴蜀、云南等地。

(5)元封元年(前110),36岁,司马迁在洛阳受父亲司马谈遗命修史。

司马谈曰:

“予死,尔必为太史。

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壹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史记·太史公自序》)

(6)元封三年(前108),38岁,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7)太初元年(前104),42岁,主持《太初历》的修订。

并紬石室金匮之书,开始《太史公书》的写作。

(8)天汉二年(前99年),48岁,遭李陵之祸,以诬上罪被判死刑。

(9)太始元年(前96),50岁,司马迁出狱,任中书令,继续撰写《太史公书》,约在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55岁左右,完成《太史公书》撰写。

司马谈曰:

“予死,尔必为太史。

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壹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史记》的内容

《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10表,8书,70列传,共130篇,52.65字,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两千多年的历史。

1.“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前97)。

”(《汉书·司马迁传·赞》)

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元狩元年,前122年)。

”(《史记·太史公自序》)

3.“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前101)而讫,百三十篇。

”(《史记·太史公自序》)

12本纪:

有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今上(汉武帝)。

这是《史记》全书表述历史进程的总纲,意在¡°原始察终,见盛观衰,阐述兴亡大势。

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10表:

有世表、年表、月表。

从三代至太初,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提纲挈领,使人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览无余。

意在解决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即对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明载发生的年月。

8书:

有《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等。

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或者自然现象的发展加以系统的记述。

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意在揭示损益、改易的历史演变。

30世家:

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有西周以来辅弼股肱之臣的诸侯、汉代诸侯王以及首难灭秦的陈涉、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的孔子。

70列传:

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

分专传(《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