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集锦九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说课稿集锦九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说课稿集锦九篇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小品场景:
《新闻夜班》拍摄现场
2、表演成员:
学生5人,一人饰盲人、一人饰记者、一人饰摩托车和汽车、一人饰路边摊贩、一人饰消防栓。
3、表演道具:
盲道示意图、摩托车和汽车图样、路边摊贩图样、消防栓图样
4、剧情:
第一幕:
记者:
我市的环城公路已竣工通车,极大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而道路上盲道的使用情况怎样呢?
人们却很少关注,今天,我们就此问题做了一个采访,记者请到一位盲人朋友,{盲人上}请她和记者一起,亲身体验一下,使用盲道是否便利,是否达到的设计时的初衷。
好,观众朋友,我们来到了外环的某段道路,我们将一路前行,亲身感受一下。
第二幕:
盲人:
这是什么?
怎么走不通了?
啊,这是菜市,我们绕开走吧!
第三幕:
这又怎么了?
这是路边的摊贩把路挡住了。
第四幕:
这又是什么?
一个消防栓。
第五幕:
盲道,本是人们关爱弱势群体的一种安全方便的设施,是人性化社会的体现。
但在某些地方,人们却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在享受一己便利的同时,是否也想到了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了呢?
5言,全班交流。
㈤教师总结:
同学们热情的发言中,闪耀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
爱心,是冲破黑暗的曙光;
爱心,是解除干涸的清泉;
爱心,是寒冬里的温暖;
爱心,是酷暑里的清风,爱心无价,愿爱心满人间!
㈥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板书《再塑生命》师:
关爱善导热爱生活爱——获得光明、勇气、信心、新生——关爱他人生:
好学自强扶助弱者
八、练习设计将观后感整理成文。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朗读导入——初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研讨,赏析语言——小品表演——教师总结,播放歌曲。
说课稿篇2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祝福》,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在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六个小说单元:
第四册三个,第五册两个;
第六册一个。
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
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
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教学手段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埃德加·
富尔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
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
以浓厚的悲剧色
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
又是谁剥
夺了她的“春天”?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检查预习表演擂台自由论坛
1、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2,我设计了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又有着自己的个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比较:
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问题2,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
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
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
祥林嫂的抗争是”逃_撞_捐_问”,但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
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
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伸出友爱之手。
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影片点点评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课外阅读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六、说教师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我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基于本学科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的。
在本课中,主要通过学生表演、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并注意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
“育人为本”的理念的发挥。
七、说创新点传统的小说鉴赏,习惯于按小说三要素的顺序一一落实,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
《祝福》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
“自由论坛”
“影片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八、说板书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但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谁杀害了祥林嫂?
内因:
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个性悲剧根源外因:
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说课稿篇3
一、教学目标教材分析《花未眠》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高一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未眠的海棠花很美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对美的理解:
发现美,感悟美,体验美。
从而得出三个结论:
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
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由于本文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握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本课特点,特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让学生建立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知识目标:
理解本文主旨:
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能力目标: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品味本文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重要语句的内蕴。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思路,理解文中引用诸多例子的意图。
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的含义。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教学时数:
1课时说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
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勾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说学法:
自学为主,自主合作探讨问题。
本课是自渎课文,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前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另外,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主合作地探讨问题。
三、教学设计程序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
整个程序分为四步进行,具体是:
导入同学们,当你半夜醒来,发现家里的夜来香或是昙花在静悄悄地开了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惊异,高兴,喜出望外,没什么感觉……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无独有偶,57年前,一束未眠的海棠花激起了一位日本作家对美的无限感慨,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文学大师,走进他的作品《花未眠》,去一同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其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
简介作者关于作者川端康成,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①了解一下,知道他是日本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三部曲是《雪国》,《千只鹤》,《古都》,他是继泰戈尔后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在文学领域中,他是美的追寻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本单元四篇散文,前三篇都是中国现当代作家,这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学生可能知之甚少,适当介绍一下,扩生阅读面的同时利于课文的学习。
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说说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②如果让你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你会摘录哪句,并说说理由。
2、学生谈初读印象。
无论对否,教师都给予肯定,重在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符合认知的规律。
精读课文,理清思路,领悟内涵。
完成这阶段的学习,主要方法是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诵读,讨论,共分8点进行:
1、跳读1,2段,引导学生把握几个问题:
一开篇作者就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说明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凌晨四点醒来的作者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海棠花未眠这件小事,我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板书:
发现美―――海棠花未眠
2、指导学生研读3,4,5段,设疑讨论由这件微不足道的事,作者思考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新发现吗作者的实际感受是什么让学生从文本找出关键语句,得出三个结论: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板书:
感悟美获得美的方法:
邂逅,亲近,反复陶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的放矢,按图索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研读6——11段,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
让学生找出这几段所举的例子,讨论作者举这些例子的意图是什么归纳板书:
画中花女人的手勒达像宗达画狗茶碗,画艺术品真的花各种手势女人肌肤我家小狗天空自然物从艺术美中可以领略到自然美体验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原型自然美与艺术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通过重点语段赏析,抓住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难句解读让学生提问,有哪些难理解的句子,先问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再适时补充,学生没有问到的难句又是重要句子的,再另行提出讲解。
如: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
要活下去。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难句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也是培养其鉴赏能力的要求所在,由浅入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读文规律。
让学生先自己感悟,自行摸索,归纳,老师在此基础上
从中点拨,引导,加强,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归纳总结结合板书,通过板书来梳理思路,归纳知识:
文章抓住一个”美”,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
发现美;
感悟美;
体验美,从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出发,思考了关于审美的问题,也学到了许多哲理。
学习本文我们要掌握几种写作手法:
①以小见大;
②首尾呼应;
③深入浅出课后总结,明确思路,加深理解。
5、拓展延伸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
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那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课外延伸拓展,激发学生思维想像发展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由文本到现实生活,深化培养学生建立起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6、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根据学习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做巩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以上各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了思维的规律,由分析到归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训练的主线,培养他们独立读书的能力。
这篇说课稿是关于《花未眠》的教学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对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合理应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注重线索贯穿,由整体感知,辩体析题到质疑深思,归纳总结,最后拓展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宏观指导作用,应该能收到预期较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篇4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17《化石鱼》。
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化石鱼》一课是一篇儿童科普短文。
通过小金鱼和河公公的对话,介绍了一种化石,就是鱼类的祖先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化石鱼。
课文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把读者带入了充满童趣的世界。
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化石鱼是鱼类的祖先,产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附近”、“稀奇”和“有趣”等词语。
二、说设计理念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的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
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
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1、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
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
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创造性的读——师生合作读——分组合作读——表演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1、自然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二类字字词的复习巧妙的由词到句,由句入篇。
师:
“课文中的小金鱼在谁的附近游来游去?
谁能把这条小金鱼贴在黑板上?
”生1:
把小金鱼挨着化石鱼贴了。
生2:
他贴的不准确,我来贴。
师又把小金鱼离化石鱼很远,就此说明:
附近就是周围,不能很远,也不能挨着。
你能试着用“附近”说一句话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你轻声读课文,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填空:
小金鱼开始以为化石鱼是,后来知道了化石鱼是。
3、读中有法,读中感悟。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小金鱼的语言让学生当小金鱼转换角色带着好奇的语气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继而指导学生朗读。
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体会小金鱼的心情,进一步把读中感悟落到实处。
请你找找小金鱼对化石鱼说什么了?
师出示小金鱼的话,问:
学生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师:
你就是小金鱼,快带着好奇的心情去问一问。
4、层层深入,探究明理。
教师以问题:
“小金鱼为什么会认为化石鱼是假鱼?
”把学生引入新的思考。
在学生回答后,出示:
化石鱼的尾巴一下也不摆,眼睛一下也不动。
化石鱼的嘴巴一下也不张。
“一下”是什么意思?
能把”一下”换个词语吗?
抓住重点词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
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使他们明确了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品词品句,突破难点。
读河公公的话,抓住“最老最老的爷爷”,“4四亿多年了”以问题:
“为什么是最老最老的爷爷?
”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