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634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

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

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4)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7)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禁止针刺。

8、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

(1)晕针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呕、晕厥时,称为晕针。

1)护理

报告医师,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2)预防

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卧位,手法宜轻。

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以便早期发现晕针先兆

(2)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冷敷止血。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3)弯针

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

1)护理

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

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手法指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

体位舒适,勿随意更换体位;

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4)滞针

针刺后出现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时,称滞针。

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

遵医嘱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后再起针。

2)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

(5)折针

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

发现折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

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

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

在体表。

(6)气胸

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

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

位,避免咳嗽;

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二、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

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

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2、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证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三、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

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四、告知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治疗巾。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

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四、刮痧法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五、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五、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五、湿敷法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二、目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四、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

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

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

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柱灸和温针灸。

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

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七、电针法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导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遵医嘱选择穴位,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

三、告知

1、同针刺。

2、微量电流接通后局部有抽动感。

3、肌肉有抽动的感觉。

四、物品准备

电针仪、治疗盘、针盒(备各种毫针)、镊子、棉签及干棉球、皮肤消毒液、弯盘、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腧穴,进行皮肤消毒,按毫针刺法进针。

3、有“得气”感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再,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5、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到“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导线接触是否良好。

2、通电过程中应观察导线有否脱落,并注意患者的反应,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通电时间。

需增加刺激时,调节电流量应逐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致发生晕针或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等意外。

3、颈项、脊柱两侧及心前区等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心脏。

4、取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

八、耳针操作规范

耳针是指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诊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步骤与要求

1、针具选择:

短毫针、电针、牵针、三棱针

2、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3、消毒

1)、针具消毒:

应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法。

宜选择一次性毫针。

2)部位消毒:

耳穴皮肤应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

3)医者消毒: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擦拭。

二、操作方法

1、毫针法

1)、定穴:

根据诊断,确定处方,选定耳穴。

尽可能在选用的耳区内探准敏感反应点,并以探棒或针柄稍用力按压做一标记。

2)消毒:

除了针具和医者手指消毒外,耳穴皮肤应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

3)针刺:

耳针的刺激方法很多,根据治疗需要可选用短毫针、电针、牵针、三棱针进行针刺,亦可作耳穴注射、埋针、压籽、激光照射等。

毫针针刺时,左手拇、食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这样既可掌握针刺深度,又可减轻进针时的疼痛。

右手持针180°

顺时针方向捻转刺入,深度以穿入软骨但不透过对

侧皮肤为度,要求操作既准确又迅速。

针刺手法以小幅捻转为主,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小儿、老人不宜多留。

起针时,左手托住耳背,右手快速起针,然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

必要时进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2、压丸法

1)、耳穴压丸的材料多种多样,可选用王不留行籽、白芥子等重要籽、六神丸、益视丸等中成药丸,以及磁珠、绿豆、小米、菜籽等,其中王不留行籽因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而多用。

应用前应用沸水烫洗,晒干装瓶备用。

2)在使用时先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X).6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已选的耳穴之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s,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二、注意事项

1、严密消毒,防治感染。

耳廓暴露在外,结构特殊,容易

感染,一旦引起化脓性软骨膜炎,将造成不良后果。

若针后针眼发红,耳廓胀痛,多有轻度感染,须用2%碘酒涂擦,并辅以消

炎药物,防治感染加重。

2、耳廓有湿疹、溃疡、冻疮等,不宜用耳穴治疗。

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妇女怀孕期间也应慎用,尤其不宜用子宫、内分泌、肾等穴。

3、耳针亦可能发生晕针,应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

此外,对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应适当休息,手法要轻柔,以防意外。

4、耳廓针刺毕竟疼痛,针刺前应向患者说明耳针疗法的特点,取得其配合。

5、使用毫针、电针,一般隔1天;

埋籽法可隔5〜7天1次。

急性病,可两侧耳穴同用;

慢性病,每次用一侧耳廓,两耳交替针刺。

同一耳穴,无论用何种方法刺激,治疗次数均以5〜10次为宜。

九、小针刀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小针刀疗法是基于劲肩腰腿痛病因及病理解剖而诞生于上世界80年代的一种新治疗手段,它吸取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之长,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直径只有一毫米的针具刺达到病变部位,运用巧妙的内手法舒筋活络、刮除疤痕、松解粘连、改善症状、使气血通畅。

改疗法具有“简、便、廉、验”四大优势,施术时间短,一般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几乎无痛苦,不留伤痕,不出血。

一、适应症

1、头颈部:

颈椎病、颈椎术后综合症等。

2、腰背部: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性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臀上皮神经损伤、腰椎棘上韧带损伤等。

3、上肢:

肩周炎、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滑囊炎等。

4、下肢:

膝关节骨关节病、跟痛症(跟骨骨刺、滑囊炎)

等。

二、禁忌症

1、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如中风早期,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感染性疾病。

2、血液病,如血友病等。

3、严重糖尿病。

4、施术部位有皮肤病或局部感染者。

5、怀孕患者。

6、肿瘤、结核、骨髓炎等。

7、精神疾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疗。

三、操作方法

1、体位:

根据不同疾病采用相应的体位。

原则上是以患者

舒适,局部软组织自然放松,施术部位便于消毒,术者便于操作为宜。

2、寻找痛点: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MRI片等检查,在局部寻找最敏感的穴位或痛点,并做好标记。

3、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

4、术区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洞巾。

5、麻醉:

用0.5-1%的利多卡因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药可加复方倍他米松5mg或曲安耐得20mg〜40mg或强的松龙1ml〜2ml,利用激素非特异性消炎作用减轻因针刀切割刺激引起的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并减少局部瘢痕组织的形成。

6、针刀治疗:

取长短合适的小针刀,在标记好的进针点处垂直于皮面刺入,刀口线与肌肉、肌腱、神经和血管走向平行。

针刀刺入皮肤、皮下组织后到达要切割的组织表面,根据组织对针刀的阻力不同及针刀刺入的深度判断确认拟切割的组织,然后从拟切割组织的远侧向近侧作邮票边孔样切割,即切割一针后将针拔到要切割的组织表面,向近端移一个针位进行第二针的切

割,如此反复进行切割,形成一条邮票边孔样的切割线,直至将

要切割的组织切开为止。

达到了松解的目的后,出针,压迫针眼止血后,用创可贴或敷料覆盖包扎。

术毕。

四、注意事项

1、在行针刀治疗前,必须诊断明确,符合针刀治疗的适应症。

2、应询问有关病史,了解是否有针刀治疗的禁忌症。

3、术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要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术区应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操作应在消毒的治疗室内进行。

4、针刀应用前,要仔细检查、核对药品是否正确,特别是针刀的针柄和针体连接处是否牢固,防止折刀。

使用一次性针刀应检查有效期、外包装有无破损。

5、术后针眼应用无菌敷料或创可贴覆盖保护至少3--5天以

上,期间勿着水和污染,以免感染。

6、术后3-7天内可能病变处疼痛加重,多属正常反应,应向患者交代清楚,疼痛难忍者,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必要时瞩患者及时复诊,发现情况应及时处理。

五、晕针的预防和处理

1、预防:

小针刀手术时,也有象针刺治疗时的晕针现象。

这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患者怕针,情绪紧张,二是由于饥饿或体弱。

因此小针刀手术时,医生必须对病人做必要的思想工作,使其解除思想顾虑,消除恐惧心理。

另一方面做到手术轻、巧、快。

再一方面,病人体弱情绪不好时,不要做手术,待情绪正常不乱时再做。

就可大大减少晕针的发生。

万一有晕针也不要害怕,但须及时处理。

晕针的表现:

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欲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

2、处理:

立即让病人躺在治疗床上。

注意保暖,一般2、3分钟后,血压即回升,面色转正常,头晕减轻,心中平静,不再呕吐,15分钟左右即恢复正常。

极个别经上述方法处理无效时,医生立即掐人中穴,双内关、外关穴。

一般很快均可恢复。

万一经上述处理无效者,立即应用中西药进行常规急救处理。

十、穴位注射操作流程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

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一、适应症: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

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等。

二、禁忌症:

局部有溃疡或者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对注射药物过敏的患者

三、目的:

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

发挥综合效能,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四、评估:

1、了解患者病情、体质、既往史,排除禁忌症,评估患者

针刺部位皮肤有无感染、损伤、溃疡。

2、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安抚患者,取得患者合作。

五、告知:

1、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有不适,如疼痛、出血,但这些

不适是可以忍受的。

六、用物准备:

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吸入药液的注射器置于治疗盘内。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

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物

(1)中草药制剂:

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