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655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点评Word格式.doc

5目前产生的。

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

(政策)

6。

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一段主要现象从文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实例加以叙述即可,在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段主要叙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般从材料给出的现象从中分析就能得出结论,下面就近期热点问题为例加以说明,不外乎根据材料从以下角度进行展开分析

一、医疗体制改革:

 

1.“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机制不合理。

2、医疗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3、医风医德有待提高;

4群众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5、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欠发达,投入不够,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缺少专业人才,缺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对策:

1、医、药行业分开,降低药价;

2、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

4、加大政府投入,以农村为重点;

建立一个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5、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二、三农问题:

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存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

1.一些地方在农民工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等方面,设置了许多不合理限制。

2.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

3.劳动岗位极不稳定,报酬难以有效保证。

4.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5.社会基本保险普遍缺失。

(二)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1.许多人观念上有错误,以农民来定位“进城务工人员”。

2.社会保障不完善。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1.解决好雇佣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意克扣工钱和拖欠工资等问题

2.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

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

4.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

5.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

6.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

二、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一)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

1.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一些房地产项目资金来源不落实,是造成拖欠的重要原因。

2.部分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立项、开工。

3.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导致总包单位无力垫资又要求分包单位垫资施工的恶性循环,进而造成民工工资的拖欠。

4.包工头为了自身利益多赚利润,故意拖欠。

5.包工头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民工投诉时缺乏法律依据;

另外,不按时发工资也是造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民工工资拖欠的对策

1.充分认识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要求。

2.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应该建立一个认定拖欠民工工资的制度。

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民工拖欠工资管理条例》,而不是各地自搞一套。

第二,要建立民工任职的资质人定,以此遏制我国由于民工进城没有管理造成的巨大浪费。

第三,要建立劳动合约的认定制度,通过第三者公证,在法院打官司的时候就具有法律效力。

3.要加强民工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其维权意识。

三、农民增收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

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状况,总的来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

1.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

3.农民负担居高不下掣肘了农民增收。

4.非农岗位就业不足抑制了农民增收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分析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

2.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

3.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要途径。

4.减轻农民负担是保正。

第五,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

四、农民就业问题

(一)大力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工程,切实帮助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培养良好的就业风气。

(二)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

积极推荐就业。

(三)落实就业补贴政策,鼓励企业使用本地群众。

(四)建成标准统一、制度完善、功能齐全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

(五)适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废除城乡二元化结构,让农民能与城市人进行公平的就业竞争

五、发展现代农业对策

(一)整合农业资源,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农业园区,打造建设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态园;

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

(二)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用高科技武装农业的发展

(三)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把农业、农村、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农民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四)发展农业工业化,走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工业化道路。

五、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加大扶贫投入、发放扶贫贷款、减免办学经费、用地收费返还等措施、增加欠发达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帮助欠发达区发展集体经济,同时适当增加工业和商业用地指标,为落后镇村脱贫奔康提供一个发展平台

六、农村改革问题

(一)创新农村基层政权体制,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有效利用。

(三)建立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障、贫困生入学补贴、养老保险等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五)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合理提高补偿标准,通过增加非农就业等间接补偿和工业发展,等财力增加后建立反哺农业的长期补偿,以达到长远的保护农民利益。

(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七)引导农民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宣扬科学,倡导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八)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九)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群众享有相关法律法规机制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十)加强依法治村工作,严厉打击黄赌毒,妥善处理好社会各种矛盾。

(十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十二)将农村的教育、交通、能源、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和发展水平纳入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指标中,使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真做到统筹农村发展当中。

(十三)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发挥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道路。

(十四)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自身生产力、文化等方面的素质

三、安全生产:

1、安全意识淡薄;

2、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

3、重效益轻安全;

4、生产技术含量不高;

5、生产设备落后;

6、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7、钱权交易;

权利寻租

1、制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

  2、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

  3、增加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

  4、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项目、资金;

  5、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

  6、加强教育培训,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

  7、加快立法工作;

  8、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9、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

  10、严肃查处责任事故,防范惩治失职渎职、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

  11、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

12、完善监管体制,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

四、房价调控:

1、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

2、因为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也就是说市场流通中的钱过多

3、近年来,“土地财政”导致的地价上涨成为高房价的一大推力。

所谓“土地财政”,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4、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史只有10多年,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5、房价过高还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

 

一是“明问责”,就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

二是“抑投机”,就是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

三是“增供给”,就是增加住房有效供给。

四是“促保障”,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五是“严监管”,就是加强市场监管。

五、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四大基本问题

1.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

2.就业是民生之本;

3.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4.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

(二)、民生问题出现的社会问题

1.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

2.劳动关系失衡带来的劳动者的权益不断受损;

3.传统户籍制度下的流动人口和城市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分歧带来的对农民工的歧视现象;

4.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泡泡糖地区差距的扩大化。

(三)、民生问题

产生的原因

1.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经济问题;

2.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

3.劳动者个人劳动能力不高;

4.体制不够健全。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

3.共享改革成果。

(1)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

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

(2)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

(3)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4)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是被权势阶层贪占。

4.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作为基本职责、解决腐败问题

7.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六、公共安全

含义:

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

原因:

我国目前公共安全问题突出绝不是偶然的。

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社会矛盾及反映这些矛盾的社会问题的表征。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

我国正处于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在此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控制的困难。

其二,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使社会心理出现失衡,产生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利益冲突的加剧必然使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其三,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

当前,除了农村民工潮之外,某些城市人口也加入了人口流动大军,给人口管理和治安带来巨大困难。

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不可避免出现某些社会犯罪现象。

其四,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

政府职能转换还没有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造成社会调控能力弱化,从而影响社会治安的调控和整治。

其五,国际犯罪活动对国内产生的冲击。

对策:

第一,健全体制,明确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强化法治,要用法治来确保公共安全,即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健全与完善关于维护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

要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第四,依靠科技。

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把科技产品运用到维护公共安全上面去。

用高科技对安全高发区进行监控、警报等预防。

第五,协同应对,快速反应。

建立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搞好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防范和管理水平。

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时不乱。

第六,加强基层,全民参与。

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群众应急能力和自救能力。

第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

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增加全民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安全问题(具体)

一、食品安全问题(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食品安全对策:

1、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2、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3、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4、严查大要案与建立长效机制并重

(一)、.主要问题:

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影响恶劣,在全国大清查中发现劣质奶粉泛滥全国。

(二)、主要原因:

1、乳品厂商数量过多,恶性竞争,意相压价,产销勾结造假牟取暴利;

2、食品监管部门众多,存在职责不明,多头执法。

以罚代刑等问题,造成劣质奶粉迟迟得不到有效处理,使缺乏监管的农村成为重灾区。

(三)、解决策略和措施

1、解决策略:

鉴于劣质奶粉事件之成因主要是市场恶性竞争和监管不力,故而期望通过以下措施来强化政府监管,以刹住伪劣乳品泛滥的恶风,同时着眼于未来,积极培养行业自治能力,逐步转变政府的监管职责和方式。

2、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乳品监管职责,把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职责相对集中起来防止多头执法、互相牵制;

(2)、严格乳品市场准入制度,以利于市场良性竞争为标准来控制企业数量,把信誉差的企业从市场中清除出去;

(3)、积极引导乳品厂商建立行业自治组织,加强行业自责自律,提高产品质量,规范竞争行为;

(4)、建立不合格乳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及时公布不合格奶粉的品牌和厂家,加大惩处力度;

(5)、积极宣传母乳喂养的益处,减少婴幼儿对奶粉的依赖。

二、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最根本的对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从源头上解决公共安全问题。

具体来说:

1、领导重视,把公共安全作为大事,常抓不懈;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介绍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常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3、建立全国性的预警机制;

3、各单位、各部门要相互协调,理顺关系,消除体制性障碍;

4、为减少和防止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国家宏观调控与引进市场机制的关系。

5、建立健全关于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法规。

对负有相关责任的领导干部,要严厉惩处。

有的给予党纪、行政处分;

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二、安全生产问题(矿难问题)

(一)、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

1、从我国煤矿的自然条件来看,目前⒉6万多处煤矿中,50%左右是高瓦斯矿井,60%至7%0是在复杂的构造条件下进行开采。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和扩展,瓦斯、水还有火灾、矿压等,对于煤矿安全的威胁日趋严重。

2、从生产开采条件来看,全国50%的小型煤矿采用落后的开采方式。

3、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来看,煤矿安全投入欠账非常大。

前些年由于煤矿市场形势不好,资金极度短缺,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在这种情况下,安全方面的投入明显减少。

仅国有煤矿在安全工程、装备和设施方面欠账就达500亿元左右。

4、煤矿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5、煤矿超能力生产也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二)、措施

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入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2、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3、实施安全生产的三大对策体系:

一是事前预防对策体系;

二是事中应急救援体系;

三市事后处理对策系统。

4、对渎职官员实行问责制。

七、环境保护专题

原因: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

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

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四、做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建立“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和监督工作。

八、执政能力

第一,体制原因。

由于党委及政府部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多头管理和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同时存在。

权力配置的不合理,导致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一言堂”使大小事都由“一把手”来决定,从而使“分工负责”失去了意义。

另外,权力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了部门设置的不合理,党政班子领导职数较多,出现了多头管理,造成互相扯皮、推诿,领导与部门忙于协调,工作效率低下。

第二,工作机制原因。

没有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

没有理顺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

也末研究建立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分工和职能边界清晰的良性工作机制,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在工作中,面对同一件事情,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几家都要管,但谁也管不好的现象。

第三,能力与素质原因。

一是在科学判断形势方面,很少能从大处着眼和运用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对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二是在驾驭市场经济方面,一方面是以党代政、包办其他组织的事务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党委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

另一方面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规律知之不多,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本领不够强。

三是在应对复杂局面方面,往往是心存顾虑,在工作方式上按部就班,在领导方式上墨守成规,在风险决策上等待观望,缺乏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不能或不敢突破旧思想、旧观念。

发展没有新思路,改革没有新突破,开放没有新局面。

四是在依法执政方面,不能很好地摆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以党代法,以权代法,自觉不自觉地干预了执法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和业务,损害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形象。

不善于把党委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符合宪法、法律的决策。

五是在总揽全局方面,不能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有时混淆了全局和局部利益,甚至损害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

不去议大事、管全局、抓方向,而是拘泥于一些具体的事务及其实施过程。

第四,思想认识原因。

一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出现了政治意识淡薄、执政意识衰退的趋势,摆不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二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很好地分析当前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变革趋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仍然保持党政职能不分,以党代政,党委的权力过分集中的老样子。

三是一些领导干部法制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观念不够强。

对策:

一、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考核制度。

制定规范的管理党员干部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执政方略。

完善的执政方略,首先要强化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

1.是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2.是执政的发展意识;

3.是执政的法律意识;

4.是执政的忧患意识。

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健全党的执政体制。

健全执政体制,一方面应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

如,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等。

另一方面应正确处理党和政府、党和人大、党和政协、党和人民团体的关系以及党和企业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应集中精力抓大事,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四、加强科学执政方式。

从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进行执政.把党的执政能力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各种规律上来。

五、巩固执政基础。

党的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

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