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753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

《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ocx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现代的教学应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一个出发点和归宿的问题成为了广大教师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为将来走向社会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提倡新课改理念的今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前预习经常被老师、学生所忽略。

有的教师认为:

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先了解教学内容、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失去了兴趣,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实际上,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

中国有句古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知识是连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新知识时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今天学习什么知识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哪些方面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先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生成困惑和疑问。

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对于在预习中对于自己不懂的内容在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吨》单元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整个单元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

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两个班57个学生主要收获有:

知道了:

“克、千克、吨”是重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克可以用g表示;千克可以用kg表示;吨可以用t表示。

知道“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约是1克

而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1千克、1吨实际有多重

怎样判断物体的重量

如何使用天平称重量

针对学生们在预习中主要提出的问题,课前我提前向科学老师借来了天平、砝码;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和练习,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利用砝码让学生亲身体验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教给学生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铅笔、橡皮的重量,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向学生介绍“克、千克、吨”与“斤、公斤”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培养了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学,通过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校里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知识。

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

因此,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通过预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

预习时学生会努力分析新知识,运用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主要对第一课内容《整十数乘以一位数》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时的算理和算法。

在第教学二课《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前,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我发现两个班57名学生中,有38名学生是这样解决新问题的:

解决15×3=?

先把15看成是10+5

10×3=30(第一课学习的知识)

5×3=15(一、二年级学习过的乘法口诀表)

30+15=45

这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将新的问题分解成了两个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解决了二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

在课上,我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表扬,并且帮助其他没有写出来的学生总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多进行思考、尝试。

结果,在后面预习《一位数整除整十数》和《一位数整除两位数》两课书时,共有55名学生根据前两课学习过的乘法口算方法自己找出了解决口算除法的方法。

课上我只需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算理算法,而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用于跟学生一起讨论对一些复杂的变式题的解决方法。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使学生多见难题,提高了做题水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解吸收。

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后,我发现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与学习中来,从而增长了对自己的信心,长期坚持,便不会觉得数学难学了,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所以,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提前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课前预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如何完成预习作业

以往教师在布置数学预习作业时总是只简单的说一句:

“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

”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往往不知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去进行预习,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

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以前,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明确告诉学生应当预习哪些内容,要在预习本上对哪些内容要进行记录。

然后教师再根据不同单元的不同内容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

如:

第一单元《整十数乘除一位数》预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新的问题(两位数乘除一位数)转化成为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解决问题。

而第二单元《克、千克、吨》预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先结合生活实际建立重量单位的概念。

另一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也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自学习惯。

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教给学生学会看重点、画难点

有些学生预习的时候把教材内容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一般每课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在预习中还要会动笔,哪些问题看懂了,哪些问题看不懂,自己学会做些标记。

学生在预习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

教材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

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这就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

这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

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课前预习的调查交流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

那么在课堂上我们首先应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

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

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踏实地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