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789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农田灌溉用水定额:

参照《**省用水定额(修订)》(川水发[2010]4号)标准;

农田灌排水质:

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标准的规定。

工程建设内容和数量:

2010年小型农田专项工程计划在**乡的**、**等四个村实施。

共新建渠道9.3千米/4条,整治斗渠0.7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8.7千米/26条,新建水池66口,整治平塘8口。

其中:

**村:

整治塘坝工程2处,新建蓄水池16口,新建农渠2.2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2.4千米/8条。

整治塘坝3处,新建水池15口,新建农渠2.9千米/1条,整治**斗渠0.7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2.1千米/7条。

整治塘坝工程2处,新建蓄水池18口,新建农渠2.5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2.1千米/5条。

整治塘坝工程1处、新建蓄水池17口,新建渠道1.7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2.1千米/6条。

民办公助建设方式:

一是建前群众发动到位。

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将工程类型、投劳折资、补助标准、项目负责人等形成方案,张榜公示,让群众充分参与,确保项目实施科学合理、群众满意。

按照“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打卡到户“的原则,让群众自主建设、自主监督、自主管理。

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二是建中统筹推进到位。

把项目实施作为当地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采取“四包四定”的工作机制,按照“年有目标、季有要求、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进度”的要求,将项目纳入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三是建后验收管护到位。

工程完工后,由县领导小组组建验收组按卡验收、逐一销号。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分别确定单户、联户、用水协会、村社组织负责项目建后管理,专门建立管护基金,落实管护补助,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

资金及筹措:

**县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经测算共需投资748.9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738.86万元,临时工程费用6.27万元,独立费用4.3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

中央财政补助3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00万元,群众自筹现金106.32万元,投劳折资242.68万元。

效益:

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后,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47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16亩,新增蓄、引、提能力95.36万方,新增节水能力16.3万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4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35.97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58.5元。

渠道水利用率提高到0.7以上,提高灌溉保证率10%以上。

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有力促进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组织管理: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把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

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

县上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县长、县人大、县政协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技术指导服务、检查督促办公室,项目乡、村均成立相应机构,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检查考核,充分发挥群众主动参与水利建设和建后管护运行的主动性及能动性,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一)项目建设概要

1、项目区现状

(1)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

项目区历史悠久,属革命老区,包括**乡**、**、**、**等四个村,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07人。

幅员**hm2,耕地面积6481亩,其中:

田3475亩,地3006亩,人均耕地1.08亩。

2009年,项目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42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0元。

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384亩,粮食单产350.3公斤,粮食总产量2586.5吨,人均粮食430.6公斤。

(2)项目区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地处陕北低山与陕中丘陵过渡地带的**乡的**、**、**、**四个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为**村,距**新县城**km,交通要道**马公路和**河贯穿项目区。

地形地貌:

**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属于浅丘带坝地形区,低山、浅丘地形地貌,海拔高程330—600m,河床开阔、地势较平坦,山丘以长条形树枝状为主,部分呈馒头状。

气候:

**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湿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

春季回暖不稳定,少雨,常春旱;

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分布不均,常有旱涝;

秋季短,降温快,绵雨显著;

冬季干旱少雨,气候温和。

多年平均气温15.7℃,变动幅度在15.3℃~17.5℃之间,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9月,最低气温—1.4℃(1975年12月中旬),最低月(元月)平均气温5.9℃,最高月(8月)平均气温27.4℃,多年平均无霜期285天,最长345天,最短252天。

多年平均日照1566.0h,日照率为35%。

春季平均日照380.5h,占全年的27%;

夏季平均日照570.8h,占全年的40.5%;

秋季平均日照270.6%,占全年的19.2%;

冬季平均日照187.4h,占全年的13.3%。

最高月达275.5h,出现在8月,最低月仅12.5h,出现在12月,在年际分配上,最高年达1622.5h,最低年为1248.7h,相差高达373.8h。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多年平均绝对湿度16.2mg/L,变幅为15.7%~16.7%。

多年平均风速1.39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8.7m/s。

土壤:

项目区内土壤主要为黄粘土及冲积土带,从土壤颗粒分布情况来看,大致为粘土与轻粘土。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2.32km2,其中:

轻度0.64km2,中度0.66km2,强度1.02km2。

多年平均流失深度2.7mm,侵蚀模数为2728t/km2。

水文地质: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056mm,平均径流深373mm,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的81%,冬春季(11~4月)降水占全年的19%。

平均蒸发量在1104.3mm以上。

项目区地质构造简单,形态单一,岩层倾角平缓,一般小于5度,断裂不发育。

以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为主,岩性为棕紫色泥质粉砂岩与紫红色砂质粘土岩及灰白色、黄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

地下水主要以孔隙水形式零星分布。

由于含水层受到切割和破坏以及各含水层之间不具较好的水力联系,地下水储量少且分布极不均匀。

自然灾害情况

旱灾:

据气象站资料,1959年-1980年的22年中,发生旱灾47次,平均每年2.1次,其中夏旱发生21次;

发生伏旱26次,夏伏旱同时发生34次。

洪灾:

据气象站资料,1959-1981年共23年,大雨266次,暴雨86次,洪灾16次,秋淋22次。

年最多出现18次大雨,8次暴雨,洪、涝灾害年平均约1.7次。

风雹及山地灾害:

据气象站统计,1956-2009年的53年中偶有发生,发生季节一般在5-8月,8月最多。

1954年-2009年55年中,未发生较大的山地灾害。

耕地情况:

项目区共有耕地6481亩,其中:

田3475亩,地3006亩,实际灌面1043亩,现有高产稳产耕地面积584亩,中低产田面积5897亩。

中低产田中,稻田主要有渍涝潜育型、干旱灌溉(含培肥)型两种类型,旱地主要有坡地梯改型、瘠薄培肥型两种类型。

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指标,项目区中低产田等级为6-7级,有的甚至为8-9级(稻田)。

耕地普遍存在“陡、薄、瘦、蚀、旱”和“冷、烂、毒、串”等农田生产障碍因素;

同时,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塘库淤塞,渠堰垮塌,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生产。

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农田内部设施不配套是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必须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步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目前的主要灌溉水源是靠辖区内的小

(二)型水库北山水库1座,山坪塘16口,蓄水池70口,石河堰1处来解决小部分的灌溉问题,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靠天吃饭。

项目区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花生、红苕、油菜、大豆、蔬菜、经果林等为主。

(3)水资源供需平衡。

项目区属渠江水系,水资源总量283.51万m3,可开发利用的仅为133.67万m3。

截止2009年,项目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8处,其中:

(二)型水库1座,库容35万m3;

山坪塘16口,蓄水量11.944万m3;

蓄水池70口,蓄水量0.978万m3;

石河堰1处,蓄水量2.61万m3,**斗渠引水3.4万m3,总蓄引提能力为53.932万m3。

项目区共有耕地面积约6481亩,其中:

田3475亩,地3006亩,主要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

水田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取95%,旱地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0%,因此水田的面积为3301.25亩,旱地的面积为2404.8亩。

通过调查项目区在中等干旱年的水稻灌溉定额平均为300m3/亩。

旱作物中的小麦60m3/亩,玉米60m3/亩,红苕60m3/亩,油菜55m3/亩,花生65m3/亩,豆类60m3/亩,棉花75m3/亩,蔬菜100m3/亩。

通过项目实施后两季田的比例可以从45%提高到60%以上。

通过计算,项目区农业灌溉需水量为126.47万方,可供水量仅为53.932万方,因此农业灌溉缺水量为72.54万方。

项目改造后,通过**水库(**水库是我县唯一一处中型水库,总库容4170万方)右干**斗渠和左干和平斗渠引水,两条斗渠的设计流量分别为0.18方/秒和0.15方/秒,根据**水库放水制度,可新增引水85.54万方。

灌面和水量有保证,只是目前渠系还未配套。

灌区渠道控灌以上的灌面通过新建和整治小型水源工程予以解决。

(4)项目区工程现状

**水库(中型)右干渠**斗渠已接至**村,设计流量0.18方/秒,控制灌面2500亩;

同时,**水库(中型)末级渠系左干渠和平斗渠(设计流量0.15方/秒,控制灌面2347亩)1#农渠已建至永乐镇的集体村与**村交界处。

截至2009年,项目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8处,其中:

(二)型水库1座(北山水库),设计灌面1025亩,设计规划的渠道,由于经济社会等各种原因,北山水库渠道迟迟未能进行建设,故而实际灌面仅有30亩。

山平塘16口,设计灌面1236亩,而实际灌面754亩;

石河堰1处,设计灌面186亩,实际灌面137亩;

蓄水池70口,设计灌面247亩,而实际只能灌溉122亩。

**斗渠(0.7千米)多处地方出现了滑坡、垮塌、渗漏、淤塞等问题,同时项目区还有8处山平塘和36处蓄水池工程都属于病害工程。

这些工程绝大多数建设于上世纪于60-80年代,建设标准低,老化破损严重,通过多年运行普遍出现了滑坡、垮塌、渗漏、淤积等病害,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彻底解决项目区4个村的农田灌溉缺水现状,需对**斗渠进行整治,对各村进行渠系配套建设,从**水库引水,同时对病害山平塘和蓄水池进行整治,以保障项目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二)年度工程建设内容及实施计划

根据上述项目区存在的问题,为了彻底解决项目区农业用水的突出矛盾,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效。

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我们特拟定如下实施方案:

1、新建工程:

包括新建农渠、田间渠道、蓄水池。

新建农渠:

**村2.2千米/1条,**村2.9千米/1条,**村2.5千米/1条,**村1.7千米/1条。

新建田间渠道:

**村2.4千米/8条,**村2.1千米/7条,**村2.1千米/7条,**村2.1千米/6条。

新建水池:

**村新建16口,**新建15口,赵家村18口,**村17口。

其中400方的水池21口,300方的水池18口,200方的水池27口。

2、改造工程:

包括整治斗渠、整治平塘。

整治斗渠:

**斗渠0.7千米/1条。

整治平塘:

**村2口,**村3口,**村2口,**村1口。

2010年度小农水专项工程实施计划表见下表。

2010年度工程建设内容及实施计划

乡镇

工程类型

工程建设内容

备注

合计

斗渠

0.7千米/1条(整治)

 

农渠

9.3千米/4条(新建)

田间渠道

8.7千米/26条(新建)

山平塘

8口(整治)

蓄水池

66口(新建)

**乡

**村

2.2千米/1条(新建)

2.4千米/8条(新建)

2口(整治)

16口

2.9千米/1条(新建)

2.1千米/7条(新建)

3口(整治)

15口

2.5千米/1条(新建)

2.1千米/5条(新建)

17口

1.7千米/1条(新建)

2.1千米/6条(新建)

1口(整治)

该项目的申报主体是**村、**村、**村、**村。

管理主体是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水池工程:

单户建的工程由村、组确权给农户所有,并管理;

联户建工程确权给联户所有并予以管理;

属于村组集体的水池属于集体所有,村组可以指派有责任人的受益户代表来管理。

平塘工程属于村组集体所有,由集体管理。

田间渠道、农渠及斗渠属集体所有,由集体管理。

在组织实施方式上,原则上应将那些群众干得了的项目的实施决定权交给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专合组织和农户,其余的群众干不了的工程也交由群众自主择优选择有资质的专业的施工队伍来建设。

3、工程建设计划

平塘整治工程施工总工期为50天,从10月中旬开始准备,至12月工程全面完工。

2010年10月中旬和下旬为工程筹建期,主要进行选定施工队伍、已成公路维修,简易路修建等工作,11月为主要施工期。

蓄水池新建工程施工总工期为50天,从10月中旬开始准备,宣传动员群众自主建设或者自主确定施工队伍,协调林木、土地、料场等问题,至12月工程全面完工。

农渠施工工期安排:

在2010年10月中旬,完成场地平整、临时房屋搭建、租借等。

从2010年的10月下旬至2010年12月底为主体工程施工期,共80天。

新建渠道土石方开挖2010年10月底完成;

新建渠道衬砌及回填2010年11月~12月底完成。

田间渠道施工工期安排

2010年10月中旬,完成渠道线路的土地、林木占用等相关前期工作。

从2010年的10月下旬至2010年12月底为主体工程施工期,完成渠道的衬砌和回填等工作,工期为80天。

**斗渠整治施工工期安排:

2010年10月中旬开始,完成斗渠的清淤,料场、便道等相关前期工作。

从2010年的10月下旬至2010年12月上旬为主体工程施工期,完成渠道的衬砌和回填等工作,工期为60天。

(三)主要单项工程设计

1.工程建设内容

**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拟整治斗渠0.7km/1条,新建农渠9.3Km/4条,新建田间渠道8.7Km/26条,整治山平塘8口,新建蓄水池57口,整治水池36口。

详细建设计划工程建设任务内容见下表:

2010年度实施工程项目表

村名及项目内容

整治斗渠

新建农渠

新建田间渠道

整治平塘

新建水池

千米/条

**

2.2/1

2.4/8

2

16

0.7/1

2.9/1

2.1/7

3

15

2.5/1

2.1/5

18

1.7/1

2.1/6

1

17

9.3/4

8.7/26

8

66

2.设计依据

①《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②《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③《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④《**省用水定额(修订)》(川水发[2010]4号)

⑤《雨水集蓄利用设计规范》(SL2672001)

⑥《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⑦《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⑧《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

⑨《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1997)

⑩《工程量计算规范》(SL3282005)

其他有关规程规范和文件。

3.渠道配套与改造设计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规定,本次规划的农渠控灌面积在5000亩以下,工程等级为五等,相应建筑物为5级。

渠线布置尽量避开不良地质,保证渠线顺直,弯道半径必须大于3倍水面宽(隧洞、暗渠必须大于5倍水面宽),做到建筑物数量少、规模小,避免深挖方、高填方段,避开良田好土和居民点,减少占地和搬迁。

充分考虑有利于渠道排洪和便于施工和管理。

由于渠道配套与改造工程处数较多,分布面广,渠道流量较小,本实施方案渠道配套与改造设计确定:

明渠采取典型设计,隧洞、小型建筑物采取标准设计。

通过对各渠道工程灌区的现有水利设施、灌溉面积分布等情况

我们通过对工程的选点及综合考虑,选择**村农渠、**斗渠和田间渠道作为典型设计。

3.1**农渠工程典型设计

基本情况

**乡**村地处新马公路沿线,距县城47km。

新寺河穿境而过,共辖11个社,幅员面积2.8km2,506户、2045人,总耕地面积2188亩,其中田1312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该村处于**水库灌区尾端,该村尚无灌溉渠道,农业用水极度困难。

因此,拟从**农渠尾端取水,新建一条农渠,长2.2km。

渠道纵坡的设计

**农渠属于**水库灌区的末级渠系,经分析计算,设计纵坡为1/800较合理。

渠道横断面设计

根据主要地质、地形情况,**农渠采用矩形断面。

渠道过水计算水力计算

设计取水流量Q=0.15m3/s,糙率n=0.02,渠道过水断面为矩形,按照明渠均匀流公式Q=WC(Ri)1/2计算:

h水=0.55m,取Δh=0.25m,H=0.8m,B=0.8m;

其成果详见附图(初步设计图册)。

渠道衬砌

农渠底板用10cm厚C15砼采底,边墙采用M7.5水泥砂浆衬砌30cm厚条石,渠道衬砌详见附图(初步设计图册)。

施工工期安排

工程准备在2010年10月上旬,完成场地平整、临时房屋搭建、租借等。

从2010年的10月中旬至2010年12月底为主体工程施工期,共80天。

工程投资估算

经估算,本工程总投资67.91万元

**农渠典型工程概算表

单位:

序号

工程项目与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单价

合价

679085.594

挖土方

m3

5350.5

8.17

43713.585

挖石方

594.5

56.53

33607.085

回填土石方

1270

14.1

17907

4

M10浆砌条石

1676.6

280.61

470470.726

5

干砌条石

92.3

176.05

16249.415

6

C15砼

39.4

452.22

17817.468

7

C20砼

3.5

475.29

1663.515

φ600砼管

m

786

98.8

77656.8

3.2**3社田间渠道工程典型设计

**乡**村,共辖9个社,幅员面积2.5km2,402户、1605人,总耕地面积1716亩,其中田889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

该村绝大多数的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