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01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7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7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浣 溪 沙

淡荡①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②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 ①淡荡:

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②沉水:

沉香。

③花钿:

一种花形首饰。

④斗草:

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⑤生绵:

谓柳杨花飘絮。

念 奴 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 ①险韵诗:

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

易醉的酒。

③初引:

初长。

《世说新语·赏誉》:

“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鉴赏:

《浣溪沙》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念奴娇》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

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

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

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

语浅情深,清丽婉妙。

 

1.注音

白昼(zhòu)   憔悴(qiáo)

杯盏(zhǎn)

2.写对字形

 

 

◎写法归纳

(1)巧妙的比喻。

比喻的巧妙是《醉花阴》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2)烘云托月的手法。

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此处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咏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3)叠字的运用。

7组14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14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4)借景抒情。

抒情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楚,也更能感染人。

◎写法精讲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

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要为抒情而写景。

《声声慢》所写的季节是忽暖忽寒的秋季,时间是引人黯然神伤的黄昏。

随着天色的灰暗,凄凉的风也一阵紧似一阵,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抵御不了寒冷的气候。

望天空,但见行行大雁掠过;看地面,到处是冷落憔悴的黄花。

一会儿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又洒落在梧桐树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词人笔下的景物是富有象征或比喻意义的:

那秋日黄昏,不是像南宋的时局和词人自己的晚景吗?

那“三杯两盏淡酒”,不是表明词人穷困潦倒的生活现状吗?

那憔悴不堪的黄花,不是词人的自我写照吗?

凄风苦雨,不就是词人痛苦的心声、哀伤的泪雨吗?

总之,这首词中的所有景语都是情语,都烘托出了“冷冷清清”的气氛,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

◎微写作训练

将诗歌散文化是理解诗词的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请将《声声慢》改译成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旧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ái)到天黑啊!

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

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

◎课内素材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

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

那愁情深深深几许?

蚱蜢舟也无能为力。

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延伸阅读

暗恋李清照

杨献平

我依稀记得,赵明诚迎娶她的那天,早上下了一阵小雨。

房檐的雨滴一下一下的,打在青色的石头上。

或许是天长日久的缘故,那些石头上都被雨滴砸出了深深浅浅的凹槽。

有一些蚂蚁死在里面,有一些尘土落下又被洗净。

不一会儿,乌云散开,太阳出来了。

锣鼓和花轿,唢呐和长笛,在李家深深的院落和外面的青色巷道里,吹动了整个宋朝的清晨,也吹动了整个宋朝内心最为隐秘的情感。

我就站在她家门前的台阶上,任由迎娶她的脚步踩来踩去。

在明诚那里,是清照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了。

然而幸福却随着宋朝的崩塌而消失了。

在金兵的铁蹄下,宋朝的半壁江山风雨飘摇。

明诚死了,对清照来说,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疼和绝望。

我知道从此以后,清照再也不是从前的清照了。

一个幸福中的女人,什么都可以瞬间消失乃至强行剥夺,而最不可失去的就是她一生依傍和珍爱的男人。

清水洋溢、花枝招展的李清照一下子枯了。

她最不可或缺的不是那些为她赢得万世声名的文字,而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爱和绝望。

后来那个娶她的男人,我始终没有记住他的名字——直到现在,对于清照和后世的人们来说,那个男人的名字和意义已经随着肉体的腐烂而腐烂了。

在杭州的那些年,南宋的光景就是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也是她内心的形式和颜色。

日复一日,彻骨悲凉。

她总是一个人在旧漆剥落的门楣前,望着北回的大雁,珠泪婆娑,寸断肝肠。

她把酒黄昏,把宋朝的所有栏杆拍遍,或者登高望远,而回过身来,偌大的尘世之上,到处都是繁华烟柳,而晚年的李清照却通体冰凉,连一颗曾经蓬勃的心脏,也冻疮斑斑。

孤独的门楣之前,行人匆匆,车马冷落,回忆的昨日欢笑都如一阵轻浮的岚烟。

在孤独的酒杯之中,雨疏风骤,清照浑然不知今夕何年,只是一人独坐夕阳,只道“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

(本文有删节)

 

 

一、阅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1)下阕“我报路长”两句是词人的感叹,“谩”通“漫”,“枉,徒然”之意。

认真揣摩这两句,结合全词,谈谈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虽有出众才华,但在朝廷昏庸无能、国家前途黯淡的时刻却毫无用处的感叹。

(2)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大多数词截然不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分析其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①写梦中景象和梦中感叹;②写到了传说中的“天帝”“鹏”“篷舟”“三山”等;③想象非常丰富;④意境极其开阔。

(写出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一 剪 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词的上阕,首句先写秋景。

词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以景物侧面烘托自己的绵绵思情。

答案:

视觉 嗅觉 触觉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明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无法排遣。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上阕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动作和矫健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韵味。

整个下阕都是写“动”,把一个少女惊诧、羞涩而又好奇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全词动静结合,静中见动,以静衬动,对比鲜明,富有表现力。

(2)“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唐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清照的好。

相比之下“和笑走”略显轻薄,“和羞走”则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表现无遗。

二、语言运用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夙愿(sù) 履行(lǚ)

 亟待(jí)茕茕孑立(qióng)

B.脚踝(huái)契约(qì)

 教诲(huì)天崩地坼(chè)

C.拔擢(zhuó)趔趄(liè)

 百舸(kě)鼎铛玉石(chēng)

D.庇护(bì)笃诚(dǔ)

 逋慢(bū)有条不紊(wěn)

解析:

C项,舸gě。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销赃 变本加厉 明信片 舐犊情深

B.善长 察言观色 摄像机 出类拔萃

C.震撼 不径而走 绿茵场 招聘启事

D.焦躁 蛛丝马迹 挖墙角 韬光养晦

解析:

B项,善—擅;C项,径—胫;D项,角—脚。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B)

A.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情啊!

B.古往今来,像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真是汗牛充栋。

C.对于这一家人来说,那段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生活经历是难以忘怀的。

D.这个人不讲究物质待遇,就是给他咸鱼和榨菜,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解析:

A项,生死攸关:

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B项,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很多。

C项,相濡以沫: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D项,津津有味:

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我无意中触摸到父亲的手,这双长年累月劳作的手像石头一样粗糙,布满了沟壑般的口子。

B.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大国国民意识复苏,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都空前增强的时代。

C.当前经济运行依然存在煤电油和其他重要资源供求紧张,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0%以上。

D.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的灵魂。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环节。

解析:

B项“过程是时代”搭配不当。

C项“存在”后少宾语中心语,在“紧张”一词后加上“的情况”,“上升到50%以上”句式杂糅。

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心环节”或“要以……为中心环节”。

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恍若一场梦境。

①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

②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③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

④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

A.④①②③B.③④②①

C.①④②③D.③②①④

解析:

按照“落日降落”“剩下了半个”“已经消失”“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这一过程可判断。

9.我国很多传统节日,不仅寄寓了人们的美好情感,还有丰富的含义。

请从下面几个节日中任选一个,依照例句形式,表达它们的特点和寓意。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例:

春节——爆竹震响,预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元宵节——灯火万家,表现祝福团圆,欢庆太平。

(示例二)端午节——龙舟竞发,寓含奋发进取,缅怀先哲。

1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发生塌方,威胁行车安全。

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呢?

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终于被浙江省攻克了。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

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

(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浙江攻克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难题。

(“浙江攻克……难题”“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为两个主要信息点)

11.根据下面的交际情景,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

别人批评他:

“不要挤嘛,讲一点社会公德。

”他嬉皮笑脸地回答:

“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

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人家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业务。

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

示例二“请你把挤劲和钻劲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用他来损人利己。

 

2019-2020年高中语文7访李政道博士备课资料粤教版必修5

一、神童博士李政道

李政道和杨振宁曾荣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基于他们在1956年提出的“李—杨假说”——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这被另一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1912~1997)用实验所证实,从而推翻了过去在物理学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为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1997年5月30日,李政道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

“在物理学中,宇称守恒意味着左跟右是对称的。

假如有两个系统,开始时互为对方的镜象,就是说它们的动态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左跟右不一样。

宇称守恒是指,除了左右不一样以外,它们以后的发展应该完全一样。

1956年,我和杨振宇在理论上建议了宇称不守恒。

1957年,吴健雄的实验结果表明宇称守恒的观点与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的。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诞生于上海。

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

抗日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被采纳。

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

“青出于蓝,后继有人。

”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他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

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

“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

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选自《青年科学向导》总第5期)

二、李政道和两种文化

1946年,20岁的中国青年李政道到了美国芝加哥。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之家,但在内忧外患、风雨如磐的年代,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没有得到完整的教育。

当他快上小学时,“一·二八变事”爆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地处上海闸北的商务印书馆变成了灰。

当他快上中学时,又来了“八·一三”事变。

当他快上大学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全面侵占上海。

1941年12月,他逃离故乡,颠沛3年,1944年到了贵州湄潭,成为“流亡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新生。

没过多久,日本人又打到了贵州独山,李政道离开浙大,经四川转至昆明。

1945年春,他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二年级的一名插班生。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制订了原子弹研究发展计划,遴选数学、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专家和青年人才赴美做研究。

经吴大猷教授的举荐,李政道获得了留学的机会,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0多年之后,这位没有小学、中学和大学文凭的中国青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他一同获奖的还有另一位中国青年杨振宁。

他们因在1957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而获此殊荣。

1959年,英国科学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里德讲座发表了关于“两种文化”的著名演讲,他说李、杨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惊人的成果之一,完全可以和1957年人类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相媲美。

斯诺评价说:

“这是一项极其漂亮而富有独创性的成就,世人对此感到如此震惊,以至忘记了他们的思维是何等的漂亮,它使我们重新思考物理世界的某些基本原则。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李政道和杨振宁意外地发现了祝贺的人群中有自己在西南联大物理系的老师张文裕教授。

原来,张文裕教授是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派,代表新中国专程前来向他们表示祝贺的。

那时候,李政道和杨振宁还没有加入美国籍(他们是60年代入籍的),他们的护照还是由当年的中国政府签发的。

所以严格来说,“1957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很确切,“美籍华裔科学家”应该改为“旅美中国科学家”。

李政道初到芝加哥大学时,由于没有大学本科学历,照理是不能进研究生院的。

但芝加哥大学颇为特殊,只要学生通读过哈特金校长指定的几十部西方文化的古今名著,并通过相关考试,没有本科学历也可以读研究生。

据李政道博士回忆,他当时连这些书名和作者几乎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文化思想的了解了,“我向芝加哥大学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解释:

我对东方文化的名著,孔子、孟子、老子等的学说尚有些造诣,而这些东方文化名著与Hitchin(哈特金)校长指定的书文化水平相当。

他们信了,觉得也有其道理,就让我先进芝大的研究生院试读”。

不久,李政道成为芝加哥大学的正式研究生。

1948年,李政道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物理学大师费密——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的发明者。

费密对李政道很赏识,李刚入学后不久,费密就邀请他参加他的讨论班以及家庭舞会。

李政道博士说,在费密的家庭舞会上,他第一次接触了西方文化。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在他以后的科学发现和探索中,中国文化和民族智慧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C.P.斯诺说李政道、杨振宁“思维是何等的漂亮”就有着某种暗示:

西方独自摧毁不了一座自己的神殿。

李政道是迄今为止第二位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第一位是英国物理学家小布拉格,他25岁那年和父亲一同获奖)。

他(和杨振宁)又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最高科学成就的中国人。

在中华民族智慧和西方知识体系之间,李政道怎样取得平衡和突破,是一个应该引起文化学界和科学界同时关注的命题。

(摘自《中华读书报》)

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感谢的恩师——吴大猷

吴大猷(1907~xx),广东番禺人,国际知名物理学家,被尊称为“中国物理学之父”。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给这个人——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

两位获奖者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他们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们把荣誉献给的那个人,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吴大猷。

尽管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国内却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李政道在当天早上接到瑞典科学院的电话通知以后写道:

“大猷师尊鉴:

科技界通知,杨振宁和我合得195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金……现在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时您的教导,假如在1946年您没有给我这个机会,那就根本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光荣。

生政道。

杨振宁同样是在接到电话之后致信吴大猷:

“大猷师:

值此十分兴奋,也是该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候,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年曾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工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15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那里学到的概念有关。

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要告诉您的,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

生振宁上。

在吴大猷的传记中,作者丘宏义评价:

“他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之大,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丘宏义把吴大猷比作述而不作的孔子,孔子的言论由弟子记录而成《论语》,影响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吴大猷在这一点上和孔子一样,通过他的学生们影响了中国的物理界”。

吴大猷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