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824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与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丰富,涵盖的面很广。

其基本要求是:

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特别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与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特别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

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运用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与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

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都应认真加以落实。

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这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目的在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在这里,合理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

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这“两个比重”,是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调整。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

“提低”,就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

“扩中”,就是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调高”,就是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

要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

“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要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

还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性利润;

同时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

总之,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要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三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城市要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要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

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

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总的原则和要求是: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要围绕这个框架和目标,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三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社会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它们的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

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四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五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三、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重要关系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

因此,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与重要保证;

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否则,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

如果社会建设滞后,各方面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对经济建设形成制约与阻碍;

而且经济建设如果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

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总之,要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我们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社会建设,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那样既不利于解决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要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始终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发扬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奢侈浪费现象。

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

推进这些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理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

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是不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

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政府直接提供。

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对有些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还没有履行好该政府承担的责任;

而有些社会事业的发展该市场和社会组织解决的,政府却包揽过多。

必须按照政事分开、营业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

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

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所以,必须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我国现在有条件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

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同时,要实行有利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

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重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中西部倾斜,努力改变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

既要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各项社会事业,又要发展那些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服务产业,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局面。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直接相关。

必须针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

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也难以实现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还要加强社会领域的法制建设,把社会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使我国成为社会建设更加发展、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和谐安定的国家,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