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31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8 大小:25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8页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8页
亲,该文档总共2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2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docx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

《气象与环境科学》论文索引(2014—2018年第3期)

●2018年

第三期

程胡华,闻斌,王益柏,等.NCEP/NCARFNL资料在强对流天气中可信度的初步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1-10.

ChengHuhua,WenBin,WangYibai,etal.ConfidenceAnalysisofNCEP/NCARFNLDataonStrongConvectiveWeather[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1-10.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1

基于NCEP/NCARFNL(1°×1°)资料已成为研究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演变等特征的基础资料,有必要分析该资料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可信度。

利用山西岢岚地区2005—2014年共414个强对流天气日的NCEP/NCARFNL(1°×1°)资料与探空资料,采用偏差、绝对差、相关系数和偏差区间占有率的统计方法,对常用的常规气象要素、诊断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在常规气象要素中,温度的可信度最高,而相对湿度的可信度最低,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可信度相差不大,均略低于温度的可信度。

2)总体上,诊断量的可信度不如常规气象要素的,其中,K指数偏差值在[-5,5]内占总数的57.25%,沙氏指数SI偏差值在[-3,3]内占总数的75.12%,对流有效位能CAPE偏差值在[-100,100]内占总数的78.26%,风暴强度指数SSI偏差值在[-10,10]内占总数的62.08%。

因此,虽然NCEP/NCARFNL资料中的常规气象要素可信度较高,但与强对流天气存在紧密联系的诊断量却存在较大偏差和绝对差,其可信度较低,若以其进行强对流天气机理的诊断分析,需注意该资料的这种特征。

黄骄文,金啟华,徐海明,等.东亚季风环流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与中国前冬气候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11-20.

HuangJiaowen,JinQihua,XuHaiming,etal.RelationshipBetweentheSeasonalTransitionofEastAsianMonsoonCirculationfromSummertoWinterandEarlyWinterClimateinChina[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11-20.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降水及Hadley环流中心海温资料等,对东亚季风环流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与中国前冬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参考前人定义的亚太热力差指数,计算了1979—2016年亚太热力场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时间(平均为56.6候)。

结果表明,该季节转变时间点能很好地表征东亚季风环流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

东亚季风环流由夏向冬的转变特征表现为:

低层大陆热低压转为大陆冷高压,阿留申低压形成加强,低空偏南风转为偏北风;中层东亚大槽形成,副高单体减弱成一个副热带高压带;高层南亚高压中心从青藏高原移至菲律宾以东洋面上,高空偏北风转为偏南风。

此外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时间与中国前冬降水和地面气温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该转变时间的早晚与前期夏季热带太平洋的海温呈现类ENSO异常海温型的相关分布,即表现为前期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高)时,后期东亚夏季型季风环流向冬季型季风环流转变易偏晚(早),这对东亚季风环流季节转变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崔强,王春明,岳甫璐,等.江淮地区一次强飑线系统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21-28.

CuiQiang,WangChunming,YueFulu,etal.NumericalSimulationStudyonStructuralFeaturesofaStrongSquallLineSysteminYangtze-HuaiheRiverBasin[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21-28.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3

利用NCEP/NCAR1°×1°逐6h再分析资料、WRF中尺度预报模式,对2014年7月30—31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前大气低层水汽条件良好,中层阶梯槽引导高层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后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使飑线发生区域不稳定能量累积,低空切变线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是此次飑线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

在分析飑线成熟阶段宏观特征及微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此次飑线在成熟阶段的内部结构模型。

飑线系统处于成熟阶段时,在大气低层强回波核附近存在“冷池”,这主要是降水粒子在下落过程中蒸发冷却形成的。

降水粒子下落过程中拖曳周围空气形成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形成的辐散气流是地面大风形成的关键。

马格,田国行,李永华,等.郑州市气象因子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29-38.

MaGe,TianGuohang,LiYonghua,etal.StudyontheInfluenceofMeteorologicalFactorstoConcentrationofAtmosphericParticulateMatterinZhengzhouCity[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29-38.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4

基于2015、2016年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获取的郑州市9个监测点颗粒物浓度和逐日气象数据,对气象因素和颗粒物浓度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郑州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受季节影响较强,总体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

降水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相对湿度的增高不利于PM2.5浓度的降低,而PM10的浓度则随着相对湿度的增高有所降低。

春夏秋三季的主要风向为东北偏东,当春季风为东南风和西风时,颗粒物浓度最低;当夏季风为东北偏东风时,颗粒物浓度最低;秋季吹东北风时,颗粒物浓度最低。

冬季吹西北风(郑州冬季盛行风向)时,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最低。

王兵,郑璟,刘锦銮,等.广东省不同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差异性及其模型估计[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39-46.

WangBing,ZhengJing,LiuJinluan,etal.DifferenceandModelEstimationofPaddyFieldMethaneEmissionFromDifferentAreasofGuangdong[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39-46.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5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制定区域适应性的减排措施,有赖于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差异性的进一步研究。

广东是我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区,其气候条件及稻田耕作方式都有别于我国其他稻区的。

为估算广东省区域稻甲烷(CH4)排放情况,利用IPCC2006清单指南中的稻田甲烷模型——CH4MOD,模拟计算了2010年广东省21个地市双季早(晚)稻CH4排放量及其排放因子。

结果显示:

1)2010年稻田CH4排放量为60.74万t,其中双季晚稻CH4排放量35.01万t,双季早稻CH4排放量25.73万t。

2)稻田CH4排放量空间分布不均,区域稻田甲烷排放量为粤西的>粤北的>珠江三角洲的>粤东的,排放量分别为21.22万t、17.02万t、15.14万t、7.36万t。

3)双季早稻CH4排放因子明显小于晚稻的,双季早稻CH4排放因子为261.18kgCH4/hm2,双季晚稻为358.53kgCH4/hm2。

4)空间上,粤西地区稻田CH4排放因子水平较高,粤北、粤东的处于中等水平,珠江三角洲稻田CH4排放水平最低。

陈汇林,侯伟.低温对豇豆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47-50.

ChenHuilin,HouWei.EffectsofLowTemperatureonAntioxidantSystemofAsparagusBeanSeedlings[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47-50.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6

以两个豇豆品种“海豇2号”和“夏宝2号”为材料,研究低温[15℃/10℃,300μmol/(m2·s)]处理对豇豆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膜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前期两个品种豇豆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提高,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

随着低温时间延长,海豇2号豇豆的SOD和POD酶活性有保持平稳趋势,MDA含量增加速率减缓;而夏宝2号豇豆的SOD和POD酶活性则显著下降,MDA含量增加速率有增大趋势。

低温胁迫诱导了豇豆幼苗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并相应减缓了细胞膜过氧化伤害。

随着低温时间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加剧了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

此外,豇豆幼苗叶片中SOD酶相比POD酶更耐低温,海豇2号豇豆相比夏宝2号豇豆耐低温能力更强。

张磊,张晓煜,段晓凤,等.气象条件对高酸苹果若干品质因子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51-56.

ZhangLei,ZhangXiaoyu,DuanXiaofeng,etal.InfluenceofMeteorologicalConditionsonSomeQualityFactorsofHighAcidityApple[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51-56.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7

根据2011—2014年我国北方主要苹果产区7省(区)17个市县的高酸苹果代表品种——澳洲青苹的取样资料,结合相应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高酸苹果主要品质构成因子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出汁率的气象因子及关键时段,建立了数学关系式。

结果表明,从影响要素上来看,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苹果品质最主要的气象因子;从影响时段上看,成熟前7、8、9月最为关键。

在高酸苹果的4个品质构成因素中,总酸含量与7月日照时数、9月日照时数及7—9月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而与1月平均气温、7—9月空气相对湿度、4—9月降水量、7月水热系数及4—9月水热系数呈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1月平均气温、9月空气相对湿度、5月降水量、9月降水量及9月水热系数呈正相关,而与8—9月日照时数、2月气温日较差及9月气温日较差呈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7月空气相对湿度、7月降水量、4月气温日较差、7月水热系数呈正相关,而与7月平均气温、9月平均气温、2月降水量及9月≥10℃有效积温呈负相关;出汁率与1月最高气温、4月日照时数及9月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与5月空气相对湿度、4—9月降水量、4月水热系数及4—9月水热系数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可为高酸苹果的农业气象指标鉴定、气候区划及产业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司福意,赵海清,李社宗.西风槽影响下豫西北两类强对流天气流型和物理量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57-63.

SiFuyi,ZhaoHaiqing,LiShezong.FlowPatternandPhysicalCharacteristicsAnalysisofTwoCategoriesofSevereConvectiveWeatherInflucedbyWesterlyTroughinNorthwestHenan[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57-63.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8

西风槽是诱发豫西北雷雨大风和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对2001—2015年6—9月受西风槽影响在豫西北发生的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由于近地面暖湿空气势力和侵入冷空气的强弱不同,致使天气系统配置差异显著。

根据不同天气系统配置,将由西风槽入侵引起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为斜压锋生类和低层暖平流强迫抬升类两种。

斜压锋生类的显著特征是配合高空槽的移近,影响系统在700hPa上有明显的冷槽,在近地面层有明显的锋生和锋面移近,锋面逼近使抬升运动增强是强对流天气启动的重要因素;低层暖平流强迫类的影响系统在700hPa上有位势高度槽而无冷槽,槽的南段紧贴或者落后于500hPa槽线,呈前倾结构,强的热力不稳定和深层垂直风切变所形成的动力不稳定是引发这类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因素,地面辐合线、干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

二者在物理量场分布上也有着显著的异同:

相同之处在于两类强对流天气均有较强的位势不稳定且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两类强对流过程的0℃层均接近或超过5km。

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斜压锋生类中低层湿度更大,湿层更厚。

2)低层暖平流强迫类850—500hPa的温差均值为27.7℃,大于斜压锋生类的温差。

3)斜压锋生类K指数均值达39.6℃,低层暖平流强迫类K指数均值为28.7℃,二者差值高达10.9℃,而其抬升凝结高度却明显偏低。

4)斜压锋生类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较大,而低层暖平流强迫类的对流层高层与近地面间的垂直风切变较大。

张萍萍,韦惠红,董良鹏,等.湖北省三峡谷地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特征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64-70.

ZhangPingping,WeiHuihong,DongLiangpeng,etal.ComparativeAnalysisofTwoKindsofSuddenMesoscaleRainstormsinSanxiaValleyofHubeiProvince[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64-70.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09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三峡谷地南北汇合型及聚集增强型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南北汇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提供了主要的动力抬升机制,地面气流汇合及Ω型温度场的形成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南北汇合增强,并受地形影响,沿峡谷向东移动。

2)聚集增强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和地面形成的有组织的涡旋结构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发展,地面温度锋区的形成进一步促使零散分布的对流系统产生聚集增强,并由南向北移动。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三峡谷地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蓝俊倩,张浩川,徐月飞.一次有冷空气侵入的梅汛期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72-80.

LanJunqian,ZhangHaochuan,XuYuefei.DiagnosticAnalysisofaHeavyRainfallProcessDuringMeiyuPeriodCausedbyColdAirIntrusion[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71-80.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浙江中部地区一次有冷空气侵入的梅汛期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所形成的低涡切变是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侵入使垂直方向上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结构,在暴雨区域上空始终对应有配合垂直上升运动中心的低层辐合中心,同时800—900hPa的干冷平流向低层的输送对暴雨维持有重要作用。

冷空气侵入加剧了低层大气的对流性不稳定,大暴雨的产生与低层大气对流性不稳定的加剧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密切关系。

湿位涡正压项(MPV1)表明大气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斜压项(MPV2)由负转正发展使垂直涡度得到较大增长,从而为暴雨提供了很好的垂直动力条件。

根据雷达速度图上高低层冷暖平流及实况反射率回波,可以初步判断降水的强弱和发展趋势。

尉英华,陈宏,刘一玮,等.地形影响下海河流域北系强降水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81-88.

WeiYinghua,ChenHong,LiuYiwei,etal.CauseAnalysisofHeavyRainfallovertheNorthernHaiheRiverBasinUnderTerrainInfluence[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81-88.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11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和NCAR/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比2012—2014年海河流域北系4次强降水过程成因,重点分析地形对强降水过程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4次强降水过程均属于低槽类暴雨,高空槽是影响流域北系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低层辐合系统对暴雨强度、位置及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影响。

此外,除能量及水汽的积聚外,地形对海河流域北系降水强度有明显增幅作用。

风场与地形相配合的地形抬升是降雨增幅的动力因子。

在水平方向上,呈“V”形分布的上升运动区,对应燕山山脉迎风坡坡度较大地区;在垂直方向上,地形强迫引起的低层上升运动中心与天气系统抬升引起的中高层上升运动中心逐渐合并加强。

地形阻挡导致的水汽通量辐合也是迎风坡降雨增幅的重要因子,低层地形引起的水汽辐合明显强于中层天气系统引起的水汽辐合。

王欢,李晶,庞玥,等.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89-97.

WangHuan,LiJing,PangYue,etal.ComparativeAnalysisonHeavyRainfallProcessesDuringaContinuousAutumnRaininChongqingin2013[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89-97.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12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连阴雨天气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此次连阴雨过程中欧亚地区中高纬500hPa呈“两脊一槽”型,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过程的500hPa中高纬形势有所不同,但影响系统均为短波槽;两次过程都存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暴雨区水汽来源也不同,一次来源于南海,一次来源于南海与孟加拉湾。

近地层弱冷空气及中层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使连阴雨天气得以维持,两次暴雨过程产生前或产生时都伴有低层冷空气和中层暖湿气流的加强。

由于“9·10”暴雨过程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θse锋区,而“9·2”暴雨却不存在θse锋区,因此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的降水性质不同。

在对流并不特别强的暴雨过程中,雷达资料对影响系统强度的判断同样有指导意义。

翁之梅,黄晓龙,李南,等.一次高层东风波背景下风雹过程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98-106.

WengZhimei,HuangXiaolong,LiNan,etal.CauseAnalysisofaWindandHailProcessInducedbyHigh-levelEasterlyWave[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98-106.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13

2015年7月29日浙江出现大范围冰雹和雷雨大风,影响范围、强度远超各级台站预判。

利用地面气象站、区域自动站、FY-2G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1°×1°)分析资料,对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1)由多单体风暴组成、位于高层东风波槽前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本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制造者。

2)中等偏弱的垂直风切变、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及东风波西进叠加于低层暖区之上形成强不稳定层结是多单体风暴发生发展的有利环境背景。

3)热带东风急流和高层东风波形成的辐散抽吸、近地面非绝热加热升温、地形抬升和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抬升和对流触发条件。

4)逆风区的出现、发展和控制与雹暴单体强度的发展、维持和减弱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脉冲风暴单体中层径向气流辐合与核心反射率因子的下降对地面大风预报存在2个体扫的时间提前量。

5)东风波系统以动能转换的方式为本次对流天气过程中的中尺度系统发展提供动能补给。

6)加强500hPa以上中高层东向系统的监测和雷达产品短临实时监测,可提高此类对流过程预报的时间提前量。

王清平,谭艳梅,陈春艳,等.乌鲁木齐机场一次寒潮多相态降水过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3):

107-114.

WangQingping,TanYanmei,ChenChunyan,etal.ProcessAnalysisofMulti-phasePrecipitationDuringColdWaveatUrumqiInternationalAirport[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8,41(3):

107-114.

doi:

10.16765/ki.1673-7148.2018.03.0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新疆区域自动站、乌鲁木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