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836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docx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究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

方法:

选取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施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检测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侧支循环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0%(48/50)vs80.00%(40/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升高,血清MCV增加值、CVR(%)值均升高,PI值均降低,血清VEGF、bFGF、BDNF含量均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更为显著,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率高于对照组[64.00%(32/50)vs40.00%(20/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脑血管储备能力以改善脑缺血区血供,保护神经功能,还能促进侧支代偿血管的建立以减轻脑梗死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疗效;侧支代偿血管建立

EffectsofButylphthalideInjectiononCurativeEffectandCollateralCompensatoryVesselin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butylphthalideinjectiononacutecerebralinfarctionanditsinfluenceontheestablishmentofcollateralbloodvessel.Methods:

100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admitted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5toJanuary,2016wereselectedas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Eachgroupconsistedof50cases.Afteradmission,thetwogroupsofpatientsweregivenconventionaltreatment,theobservationgrouponthebasisofthere-applicationofbutylphthalideinjection.ThechangesofNIHSSscore,BIscore,cerebrovascularreservefunctionindexandcollateralcirculationrelatedindexes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observedand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aftertreatmentandtheestablishmentofcollateralcirculation.Results:

Theeffectiverateintheobservationgroupwa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96.00%(48/50)vs80.00%(40/50)],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χ2=6.06,P<0.05).Comparedtobefore,TheserumlevelsofVEGF,bFGFandBDNFwereincreasedinthetwogroups.TheserumlevelsofMCV,CVR(%)andPIwerealldecreasedandtheBIscoreswereincreasedaftertreatment(P<0.05).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aftertreatment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rateofcollateralcirculationintheobservationgroupwa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64.00%(32/50)vs40.00%(20/50)],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χ2=5.77,P<0.05).Conclusion:

Butylphthalideinjectioniseffectiveintreatingacutecerebralinfarction,notonlycanimprovecerebralbloodreservecapacity,improvecerebralbloodsupply,protectnervefunction,butalsopromotetheestablishmentofcollateralscompensatorybloodvesselstorelievecerebralinfarctionsymptoms,Worthyofwidespread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butylphthalideinjection;acutecerebralinfarction;curativeeffect;collateralbloodvesselestablishment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神经内科常见脑血管疾病,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发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脑部病变,常伴有神经功能损伤[1]。

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若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后遗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目前,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超早期溶栓治疗,但临床应用中存在严格的适应证,对存在溶栓禁忌症和错过最佳溶栓时机的患者需给予合适的内科治疗,以达到及早建立梗死脑血管侧支循环、缩小组织缺血范围、挽救神经细胞、改善脑血管储备能力的目的,对预后十分有利[2-3]。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药物,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通过多种机制对脑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干预,从而发挥快速改善脑缺血区血流供应、加强脑细胞代谢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此外,还能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以缩小脑梗死范围及减轻脑水肿程度[4]。

本研究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将其分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每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40~74(59.6±3.2)岁之间不等,病程在20h~6d(2.7±1.4)d之间不等;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42~75(60.3±3.5)岁之间不等,病程在16h~5d(2.5±1.5)d之间不等。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损伤部位、损伤原因及损伤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发病后即刻(24h内)入院接受治疗,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明确,以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为依据,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

②均为首次起病,且神经功能缺损明显;

③均存在手术或溶栓治疗禁忌症,无脑血管疾病史;

④患者均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

①排除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疾病者;

②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及出血性疾病、全身感染、肿瘤、代谢免疫性疾病者;

③排除近期(4周内)存在创伤史及外科手术史者;

④排除严重精神障碍而无法配合研究者;

⑤排除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药、降压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神经保护剂、改善血液循环药等。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再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每次静脉滴注100ml,控制滴注时间在1h以上,间隔6h以上后进行下一次滴注,每天2次,连续治疗2周。

1.2.2脑血管储备功能(CVR)测定

检测仪器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仪(德国EME公司生产),检测过程:

取仰卧位,将频率为2.0MHz的2个探头分别置于双侧颞窗,设置取样深度为50~65mm,反复探查,直至血流信号稳定后将探头固定,记录静息状态下及面罩给予混合气体(95%O2和5%CO2)平静呼吸1min后的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MFV,分别记为MFV1、MFV2,同时检测MCA收缩期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d),上述指标均检测2次后取平均值,计算CVR(%)和脉动指数(PI),计算公式为CVR(%)=(MFV2-MFV1)/MFV1×100%。

1.2.3头颅CTA检查

采用Philips公司Brilliance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前,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将70~80ml的造影剂碘海醇(碘含量350mg/ml,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13081646,)经肘前静脉注入,以4.0mL/s的流率注射,注射完毕后将20ml生理盐水以同样方法及流速注射。

采用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进行CT扫描,选择降主动脉作为监测点,触发阈值设置为140Hu。

扫描参数:

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层间距、螺距分别设置为120kV、250mAs、0.8mm、0.4mm、1.1mm,取仰卧位,自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进行扫描。

将获得的数据送至Brilliance工作站行图像重建,处理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以观察侧支代偿血管的建立情况。

1.2.4血清VEGF、bFGF、BDNF含量测定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抽取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5ml,离心后取血清,保存于-80℃冰箱待检。

血清VEGF、bFGF、BDNF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

若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正常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且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1%~100%,记为基本痊愈;若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日常活动能力大部分恢复,且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6%~90%,记为显效;若;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日常活动能力部分恢复,且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5%,记为有效;若症状体征及日常活动能力无变化或恶化,且NIHSS评分减少<18%,记为无效。

痊愈、显效、有效人数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乘以100,即为总有效率。

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的变化情况。

应用CTA检查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进行观察,并测量治疗前后血清中侧支循环相关指标的含量,如VEGF、bFGF、BDNF等;经TCD检测脑血管储备功能(CVR),记录并计算脉动指数(PI)、CVR(%)、大脑中动脉(MCA)增加值。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存储并处理原始数据,使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并行t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使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并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若P<0.05则认为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人数多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50

14(28.00)

11(22.00)

15(30.00)

10(20.00)

80.00

观察组

50

23(46.00)

13(26.00)

12(24.00)

2(4.00)

96.00

χ2

6.06

P

0.014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

在NIHSS评分、BI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降低,而BI评分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2项评分的改善情况更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分)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t

P

BI评分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50

12.21±2.47

7.45±1.76

11.10

0.015

34.65±14.79

54.80±17.46

6.23

0.000

观察组

50

12.08±2.65

4.77±1.25

17.64

0.000

35.10±15.21

64.34±18.05

8.76

0.000

t

0.25

8.78

0.15

2.69

P

0.800

0.000

0.881

0.008

2.3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CV增加值、PI及CVR(%)值较为相近,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CV增加值及CVR(%)升高,而PI值降低,上述3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3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更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MCV增加值(cm/s)

t

P

PI

t

P

CVR(%)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50

13.26±8.56

20.45±11.14

3.62

0.000

0.98±0.16

0.85±0.13

4.46

0.000

17.97±3.24

28.89±5.73

11.73

0.000

观察组

50

13.60±9.05

29.54±12.83

6.63

0.000

0.97±0.18

0.73±0.10

8.24

0.000

18.32±3.45

40.07±6.15

21.81

0.000

t

0.19

3.78

0.29

5.17

0.52

9.40

P

0.847

0.000

0.770

0.000

0.602

0.000

2.4两组患者治疗后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出现20例(40.00%)、32例(64.00%)患者建立侧支代偿血管,在侧支循环建立率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VEGF、bFGF、BDNF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bFGF、BDNF含量均升高,治疗前后上述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观察组治疗后升高幅度更为显著,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侧支循环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VEGF(pg/mL)

t

P

bFGF(ng/mL)

t

P

BDNF(μg/mL)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50

240.45±43.23

416.52±56.24

17.55

0.000

4.11±0.89

4.93±0.81

4.82

0.000

7.88±1.75

9.97±2.68

4.62

0.000

观察组

50

243.56±47.15

523.12±61.78

25.44

0.000

4.14±0.92

5.80±0.77

9.78

0.000

7.95±1.82

14.05±2.84

12.79

0.000

t

0.34

9.02

0.17

5.51

0.20

7.39

P

0.732

0.000

0.869

0.000

0.9845

0.000

2.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种不可逆性损伤,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等特点[6]。

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及时缓解,但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与其严格的时间限制有关,多数患者在就诊时溶栓治疗最佳时间已错过[7]。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坏死症状在发病后极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因此,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挽救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改善或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侧支循环的快速建立是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液循环改善的有效措施,由于侧支代偿血管的建立能改善脑缺血,保证脑组织部分血液及氧气的供给,从而使梗死灶容积减少及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故对脑组织功能恢复起促进作用[8]。

丁苯酞是一种从芹菜籽中提取出来的新型抗脑缺血药物,研究证实,丁苯酞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所致脑不可逆性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起到阻断作用,从而发挥较强的脑保护作用。

多数学者认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是[9]:

(1)通过保护血管完整结构而使缺血区血流灌注恢复或增加,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2)通过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性及提高线粒体酶的活性而保护线粒体结构,有助于增强机体组织能量代谢及减少细胞死亡;(3)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花生四烯酸含量、钙库释放量及谷氨酸释放,从而起到增强抗氧酶活性、抗氧自由基及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效,不仅能改善脑缺血区血供,增加脑能量代谢,发挥脑保护作用,还能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0-11]。

本研究中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示,丁苯酞注射治疗后有效率较常规治疗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表明丁苯酞注射液不仅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挥保护神经的作用,还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这与张丽丽[12]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们推测丁苯酞注射液促进脑缺血区血流灌注增加、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脑血管储备功能是指在脑梗死病理刺激下脑部为维持血流正常稳定状态以保障脑部正常需求而发生的一种代偿作用,在缺血状态下,稳定的血流量由开放的脑血管侧支循环提供,侧支循环的建立依靠脑部毛细血管及小动脉的代偿性收缩或扩张实现[13]。

国外学者Gupta[14]等人的研究发现,脑血管储备功能在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一项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的神经缺损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MCV增加值及CVR值均升高,而PI值降低,且以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说明丁苯酞注射液较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唐红宇[15]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这可能与脑灌注量增加、微循环和血管顺应性改善有关。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减少脑缺血发作和卒中发生的风险,使脑缺血半暗带的血供增加,具有脑保护作用。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丁苯酞注射液较常规治疗更能促进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

VEGF、bFGF、BDNF是神经系统广泛分布的3种因子,参与急性脑梗死病理过程的多个环节,由于能挽救缺血半暗带并促进该区域血管再生,故对侧支循环循环建立起促进作用。

本文检测并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上述3种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上述3种因子血清含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代偿方面的改善与神经系统细胞因子含量有关。

这是因为丁苯酞能诱导VEGF、bFGF、BDNF的表达,发挥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脑内微循环、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抗氧自由基、抗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从而保护脑组织,建立侧支循环以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生活自理能力及脑血管储备能力提高,且侧支代偿血管建立增加,促进脑缺血区血供改善,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及脑梗死症状减轻。

 

参考文献:

[1]孙志宏.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6):

158-160

[2]葛晓航,刘乐喜,赵秀秀.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3):

109-110.

[3]张格娟,田晔,狄政利,等.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量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22(5):

302-304.

[4]孔起良,刘娟,杨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