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862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0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总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

2、地壳圈层的特点:

厚薄不均(平均厚度17千米,大洋壳约6千米,大陆壳约33千米)

硅铝层分布不连续,硅镁层分布连续

3、地幔圈层的特点:

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质组成

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圈层的特点:

主要由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传播),内核为固态

外核物质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5、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

6、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7、大气圈的特点:

是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基础条件之一

垂直空间分三层:

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高;

平流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适宜飞行);

高层大气(电离层能保障无线电短波通信)

2000—3000千米为大气圈的上界

 

第二讲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自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

(一)、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1)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

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角速度:

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3)速度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地方时

(1)成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2)定义: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3)换算:

经度每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换算原则:

东加西减

2、区时

(1)时区的划分:

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区时换算:

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4)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度线

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5)北京时间=东8区时=东经120°

地方时

(三)、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偏转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北半球:

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

使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赤道:

不偏转

偏转

南半球:

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举例:

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

二、地球公转

(一)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方向:

阿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2)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1度/天,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3)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线速度:

30千米/秒

关系:

地球运动是公转和自转的叠加,即地球在公转的同时绕地轴自转。

(4)自转和黄赤交角:

即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

公转交角,目前为23度26分。

的关系

地理意义:

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

夏至北回归线

春分秋分赤道

春分

冬至南回归线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理意义:

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和昼夜长短的不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2.昼夜长短变化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递减规律:

直射点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向两侧依次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上太

变化阳高度最大,并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季节变化: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最大,并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

依据: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夏季:

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季节

4.四季的更替时间分布冬季:

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季节

春秋季:

属于过渡季节

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区递减。

界线: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5.五带的划分热带:

有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

各带特点温带:

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和极夜现象(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寒带:

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南北极圈以内)

三、.本节的知识联系

自转昼夜长短季节变化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四季

的回归运动更替

公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主要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环流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知识扫描]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

保护作用;

使水循环;

雕塑地表形态;

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氮:

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

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

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地球变暖的原因:

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

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

①依据:

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

特点

原因

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平流层

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

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自下而上分三层:

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高度/Km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例1、比较同纬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海拔均为5000米的A、B两点气温TA、TB的大小。

(TA>

TB)(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吸收:

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反射:

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

新雪最强。

散射:

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2)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

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实例:

1、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

(大气逆辐射强)

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

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增强大气逆辐射)

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

(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人类减缓地球变暖的措施:

①冰川融化(特别是南极大陆),海平面上升;

②海拔较低的岛国,将被淹。

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地球上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影响的国家。

三、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带来大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所以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1、概念:

2、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

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AB

CD

高低高

等压面(线)

低高低

受热

冷却

3、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①城市热岛

因为城市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及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而形成“城市热岛”。

在大气环流较弱时,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回流到城市的热力环流,为“城郊环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等都要考虑其不利影响,尽可能位于城郊环流的外围。

(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

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

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城市雨岛”。

②山谷风

因白天山顶比山谷升温快,导致山顶温度高而气压低,山谷气温低而气压高,使得气流从山

谷吹向山顶,称为谷风;

夜晚山顶比山谷放热快,导致山顶气温低而气压高,山谷气温高而

气低,使得气流从山顶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

③海陆风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昼陆地比海洋升温快,导致陆地气温高而气压低,海洋气温低而气

压高,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放热快,导致陆地气温低而气

压高,海洋气温高而气压低,使得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④冬夏季风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比海洋升温快,导致陆地气温高而气压低,海洋气温低而气

压高,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气流温暖湿润;

冬季陆地比海洋放热快,导致陆地气温低

而气压高,海洋气温高而气压低,使得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等压线的疏密:

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五、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定义: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2、作用:

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低纬东风带

极地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3、影响因素:

高低纬冷热不均十地转偏向力

4、形成

①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又被称为热低压和冷高压。

②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

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

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

③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带(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

请特别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对风向的影响。

说明南北半球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异。

④事实上,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着季节而变化(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对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年变化影响)。

5、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①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②相邻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风带。

近地面风向北撇南捺,由高压指向低压

③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一般相反,但中纬环流圈中高层为西风

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②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③春秋分日气压带中心位置通常分别在0°

、30°

、60°

、90°

纬线上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④移动幅度:

约5——10个纬度

⑤结果: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⑥应用:

判定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确定,纬度分析,天气分析,气流性质,分析气候类型及特征

六、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中心

夏季陆地比海洋吸热快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形成陆地热低压

冬季陆地比海洋放热快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陆地冷高压

2、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被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切割,断裂成块状分布

夏季30°

N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夏季陆地热低压切断

带状被陆地上气压中心成块

冬季60°

N附近的副极地低压带冬季陆地冷高压状

季节与气压带大西洋亚欧大陆太平洋纬度

夏季副高带亚速尔高亚亚洲低亚(印度低亚)夏威夷高压30°

N附近

冬季副极低带冰岛低压亚洲高压(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60°

夏季:

冬季: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副高的强弱和位置,对我国夏季降水及雨带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五月,副高势力开始增强,其西部的偏南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形成的锋面和雨带常位于华面。

夏初(6月)副高西伸北进,形成长江中下游直到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

盛夏(七、八月),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

九月,副高高撤,雨带也随之南移。

副高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旱涝灾害。

一般来说副高势力强,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涝南旱,反之则可能出现南涝北旱。

另一方面,副高位置一方面有规律的移动也决定了我国南方雨季长,降水多;

北方雨季短,降水少这一基本气候特征

七、季风环流

1、概念:

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2、形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中心的季节亚洲高压60°

N

变化,使得风向也随之发生季节变化。

东西北季风

如东亚:

冬季亚洲受强大的亚洲高压影响,东亚处在季阿留申低压

高压的东部,吹西北季风;

南亚处在高压的南部,风

吹东北季风。

赤道低压带

夏季时,赤道低压带北移与印度低压连成一片,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影

响亚洲南部;

亚洲东部处在西太平洋高压的西部,

吹东南季风

印度低压

30°

N风东南季风

南夏威夷高压

西

东南信风

3、亚洲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

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

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亚洲内陆印度洋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

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4、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

5、季风性气候世界分布——东亚、南亚、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6、高考应用:

①利用气压中心判断季节,推导风向

②利用季风风向判断季节和气压中心

八、大气降水

(1)降水形成

水汽十凝结核十水汽达过饱和十上升冷却

当空气由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时,由于温度低的地方空气的饱和水汽含量低,原来暖的空气随着温度的降低,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就要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也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当空气由气温高的地方运动到气温低的地方时,就可能产生降水。

当然还要看空气中含有水汽量的多少。

在对天气进行判断时,在天气系统中,凡是有上升气流的如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气旋、锋面、受地形的影响上升等,一般都可能产生降水。

另外,当较低纬度暖湿的空气向较高纬度运动时,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也会产生降水,反之,当较高纬度的空气向较低纬度运动时,则不产生降水。

如受中纬西风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多,而受信风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少。

(2)降水类型

类别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迎风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稀少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布

赤道地区常年发生,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山地迎风坡

多分布于中纬地带

热带洋面上

(3)降水量地区分布规律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为主

多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为主

少、大陆东岸多(受夏季风、台风影响)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4)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低气压带控制――多上升气流――多雨;

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少雨

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

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气流从海洋吹来――多雨;

气流从大陆吹来――少雨。

暖湿气流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暖流经过――多雨;

寒流经过――少雨。

干旱地区高山相对多雨,形成“湿岛”。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江淮7——8月伏旱,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

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

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

2、天气系统因素

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

锋面控制降水多,如夏季江淮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

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

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江淮7——8月伏旱

台风过境降水多,如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台风

3、洋流因素

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

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

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

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九、气候

1、影响气候的因素

季风环流

(1)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