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66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5年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1〕

2016年5月5日

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主题,深入实施“四大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卫星城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趋势向好,民生福祉持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27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01.8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49.71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6:

37:

5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41.8%、54%,分别拉动GDP增长0.4、4.2、5.4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754元,增长8.9%。

 

年末公安户籍户数24.64万户,户籍人口62.05万人。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8.02万人,城镇化率55.86%。

全年出生人口5179人,死亡人口45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4‰。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37亿元,比上年增长5%,占GDP的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其中,农业增加值10.09亿元、林业增加值2.46亿元、牧业增加值9.68亿元、渔业增加值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4亿元。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2.71万亩,比上年下降1.4%。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53万亩,下降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19万亩,增长6.9%;蔬菜作物播种面积9.3万亩,增长19.4%。

全年粮食产量15.22万吨,下降3.8%;油料产量2.15万吨,增长7.5%;蔬菜产量20.41万吨,增长18.9%;肉类产量4.74万吨,增长2.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4.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GDP的2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5.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9%,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6.4%、73.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利税总额12.3亿元,下降9.8%;利润总额5.8亿元,下降21.9%;总资产贡献率7.5%;产销率93.7%。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占GDP的1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7%,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80.14亿元,比上年增长46%。

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18.92亿元,增长32.1%。

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75.54亿元,增长35.4%;技术改造投资41.11亿元,增长3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21亿元,下降28.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35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58亿元,增长57.9%。

特别是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全面启动,拉动了我市投资增长,提振了投资信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3.49亿元,比上年增长68.7%,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5.2%,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5.5%,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71.2万平方米,增长35.9%。

五、旅游

全年旅游业增加值〔3〕完成44.34亿元,同比增长14.3%,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1%。

全年接待游客2145.9万人次,其中城市游接待游客660.07万人次,景区游接待游客642.31万人次,乡村游接待游客843.51万人次。

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75亿元。

实施大熊猫主题乐园等一批重大涉旅项目建设,灌县古城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推出12条“多彩都江堰·快乐四季游”精品线路,成功举办中印国际瑜珈节、帐篷客露营节等31项旅游主题活动,旅游产品体系和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8亿元,比上年增长9.7%。

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4.46亿元,增长8.4%;零售业零售额78.16亿元,增长9.7%;住宿业零售额2.66亿元,增长13.8%;餐饮业零售额23.1亿元,增长9.4%。

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和住宿餐饮业营业额累计完成164.3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其中:

批发业商品销售额38.47亿元,增长1.1%;零售业商品销售额94.21亿元,增长10.5%;住宿业营业额4.03亿元,增长7.3%;餐饮业营业额27.59亿元,增长15.9%。

启动特色街区建设,实施“600家服务企业(门店)引进计划”,引进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项目608个。

引进四川川商商品交易中心等3家总部经济和结算中心。

“百米生活”科技展示中心、全国呼叫中心和西南研发中心建成投运,搜啦网被评为四川省电子商务创新企业。

七、对外开放

全年实际到位内资76.8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实际到位外资3513万美元,下降27.2%。

全年进出口总额4363万美元,其中进口总额1640万美元,出口总额2723万美元。

全年新签约引进项目73个,其中重大项目25个。

按产业分,旅游产业项目13个,投资总额102.8亿元;服务业项目23个,投资总额568.04亿元;新型工业项目17个,投资总额11.46亿元;现代农业项目9个,投资总额15.46亿元;房地产业项目8个,投资总额61.28亿元;总部经济结算类项目3个,认缴注册资金1.45亿元。

与法国日索尔市、德国包纳市等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与瑞士马蒂尼市、德国博登韦德市、泰国南奔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合作关系,与新西兰皇后镇建立了旅游节庆活动及旅游产业合作平台。

成功引进万达文化旅游城、上海建工集团滨江新区开发等项目。

八、交通和通信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6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公里。

全年新改建村组道路(农村公路)89.2公里。

全市机动车拥有量16.51万辆。

全年公路客运量11155万人,客运周转量19546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3720万吨,货运周转量22320万吨公里。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5.46万户,增长25.2%;移动电话用户69.1万户,增长20.3%;互联网用户27.29万户,增长31.8%。

九、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税收收入16.9亿元,增长20.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5亿元,下降6.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32.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1.53亿元,下降13.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59.08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861件,专利授权721件(其中:

发明专利30件),技术交易额达1.6亿元。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40项,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年末共有单设小学25所(含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9117人(含特教校146人),专任教师1944人(含特教校27人);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24615人,专任教师2235人。

全市3-5岁儿童入园率为98.1%,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2%,普通高中毕业率为95.62%;本科上线1582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市级文艺社团协会53支,艺术表演场所5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活动中心)19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9个(含未注册开放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8处。

全年开展大型文化活动46次以上,观众人数达100万人次。

抢救性发掘天马镇彩虹村七组宋墓、大观镇大通村11组明墓2处,在外滩岁修工程中考古新发掘出汉代石像一尊,石构建若干。

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52家(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469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71人),实有床位数5762张。

全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00.35余万元,城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零死亡,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3.85‰;重性精神病患者参保率达100%。

应急献血完成率达114%,应急献血总人次1219次。

年末,全市已配备公共体育健身设施801个,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体育场地107.9万多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1.75平方米以上。

成功举办“2015成都·都江堰双遗马拉松赛”,“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世界巡回赛·2015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赛事。

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比赛,共获得2金1铜。

向成都市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1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04元,比上年增长9.5%。

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07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37元,增长9.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6元,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66元,增长9.6%。

表1:

2015年人均收入支出情况表

指标

绝对额(元)

增速(%)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307

9.1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8937

9.6

#食品类

6776

8.9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506

10.2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2066

9.6

#食品类

4841

7.5

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9.27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3%;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22万人,参保率达98.3%;参加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人数9.78万人,增加1.35万人。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99万人,增加0.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72万人,增加0.71万人。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85%,新增就业7945人,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3966人,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

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1339人,发放救助金677万元;孤儿44人,发放救助金41万元。

投入1200万余元,资助1312名重度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学生等实施公交补贴865万元。

十三、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新增公交路线2条,全市公交车路线达到37条;年末实有公共营运车454辆;延时服务公交线路7条。

年末共有出租车665辆。

完成28辆公交车、280辆出租车熊猫车身景观化喷涂工作。

全年天然气用户20.33万户,总供气量  9466万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31.61亿千瓦时,其中生活用电量4.22亿千瓦时。

全市空气自动监测子站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298天,优良率达81.6%,居成都市第一;森林覆盖率59.61%;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都江堰市统计年鉴—2016》为准。

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旅游业增加值是通过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取得基础数据,并建立旅游业测算数学模型进行核算。

〔4〕公报中旅游、交通、通信、对外开放、财政、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户籍人口、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