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材解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8979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材解读.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将相和教材解读.doc

《将相和》教材解读

中宁三小吴莲霞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与诸位一起分享教研的快乐。

下面我就《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解读情况进行交流。

如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内容解读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

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

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二、课标学段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到:

能够认识200个生字,会写150个生字。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提高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思考。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验、感受文章描绘的场景、形象、意境、故事,并在阅读、感受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教材编排意图解读

《将相和》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五组课文中,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

4篇课文除了《将相和》;还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从作品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借助资料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初步领悟名著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些方法,为六年级学习“外国名著名篇“这组课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

兼顾新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认识缶、卿、诺等字及相关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从三个小故事中感受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勇于改过的好品质,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能力目标: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攻无不克“等词语的意思。

会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廉颇的形象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课前作如下准备工作。

1、课前学生找找有关《将相和》的图书或戏曲片看一看。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策略。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落实学段目标。

(二)、读、议、辩、演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

本组4篇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

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教学本课时,拟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

如,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了解故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一议:

自己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

在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研读有关句子或段落,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

如,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让学生议一议,在议中提升认识。

有些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如,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廉颇负荆请罪的情境都可以指导学生演一演,在演中深化认识。

(三)、适度拓展,举一反三。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

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

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可作如下总结和指引: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同学们今后去读一读原著,若现在有兴趣,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六、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理清课文顺序、归纳小标题

(三)、学习《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完璧归赵

1、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的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感受蔺相如的形象。

3、分角色感情朗读,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4、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知道秦王没有得到那块和氏璧,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果然,在渑池会上,他又想出了鬼点子来侮辱赵王。

下面我们学习新的内容,看看蔺相如是如何对付秦王的。

二、品词析句,感受人物形象。

故事二:

渑池之会

1、学习提示: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是如何对付秦王的?

2、学生读---思---概括---交流

3、引:

这叫什么办法?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找出最能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一句话。

5、(出示课件)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哪个词最能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从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拼”板书:

不畏强暴)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作者语言的精炼、准确、独到之处,让重点句、关键词唱响课堂的主旋律。

(2)、我们体会一下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和场面,加一个修饰的词语说一说。

(课件出示)蔺相如(?

)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指导朗读。

自读—范读—再读---指名读

(4)、讨论、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发展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人物想象。

(5)、总结:

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6)、引导:

秦王本来是想侮辱赵王的,没想到却被蔺相如侮辱了,真是:

用一个词、一句话来形容秦王的失败?

(自作自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过渡:

这功劳要归功于谁?

是啊!

渑池会上,蔺相如以死相逼,维护了赵王的利益,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但是,廉颇却不这样认为。

故事三:

负荆请罪

1、课件出示句子: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

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指名读---问:

廉颇认为自己立功是靠?

(板书:

百战百胜)蔺相如立功是靠?

3、联系前面两个小故事,说说蔺相如立功究竟靠的是什么?

(板书: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总结:

廉颇认为自己立功是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而蔺相如立功是靠一张嘴,心里很不服气,致使将相不和。

(板书:

不和)

5、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

(1)、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廉颇?

(2)、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3)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学生读---思----批注----交流

7、课件出示重点句:

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指导朗读,读出蔺相如的爱国之情。

8、课件出示插图,练习说话。

廉颇负荆请罪怎么说?

蔺相如怎么说?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在想象补白中再次感悟人物想象,并从中受到教育】

9、分析将相和好的原因(板书:

爱国)

三、回归整体,梳理关系。

1、学生讨论、交流。

2、边板书边总结: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

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

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设计意图:

梳理课文中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在学完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梳理三个故事间的联系,水到渠成,有助于突破难点。

四、实话实说——《将相和》人物小小评论会。

1、说说《将相和》中的人物,你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最喜欢谁,为什么?

2、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通过评价故事人物这一环节,让学生实话实说,给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五、品古诗,抒深情。

1、课件出示古诗。

2、练习读。

3、配乐朗读。

赞廉颇

回车示弱总心安,

谁识负荆低首难。

真是将军胸胆在,

始留佳话后人看

赞蔺相如

秦庭搏命发冲冠,

便使枭雄气血寒。

为问书生真本色,

千秋莫作等闲看。

六、亲近名著,走访名人。

历史,波澜壮阔,出现许多像廉颇、蔺相如这样的英雄。

希望同学们多看看书,走进历史,走访名人,在历史中明理,在名人中睿智!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