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20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

精神病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解:

1、精神病学:

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

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1、【选择题】我国现行的精神障碍标准:

CCMD-3。

2、精神障碍按疾病症状严重性的金字塔排列方式分主次,从顶到底为:

器质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

如果符合等级较高的标准,就不要诊断等级较低的障碍了。

3、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相应的临床表现。

2)严重程度标准:

自知力、社会功能、社会交往等。

3)病程标准:

出现或持续相应障碍的时间。

4)排除标准:

排除与之特点相类似的疾病。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简述

1、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范围?

答:

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纵向比较:

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活动是否具有明显改变;

(2)横向比较:

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活动相比较,是否具有明显差别,某种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3)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即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

(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志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注意力转移等方法令其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4)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名解

一、感知觉障碍

感觉是大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进行整合,并结合以往经验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一)感觉障碍

1、感觉减退:

对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增高,表现为对外界强烈的刺激产生轻微的感觉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

2、感觉过敏:

对刺激的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表现为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产生强烈的感觉体验,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轻柔的音乐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

3、内感性不适:

又称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2、幻觉:

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1)根据所涉及的感觉器官分为:

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内脏幻觉。

(2)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

真性幻觉:

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假性幻觉:

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3)根据幻觉产生的条件:

①功能性幻觉:

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

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反射性幻觉:

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涉及两个不同的感觉器官,即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器官的幻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入睡前幻觉:

出现在入睡前的幻觉,多为幻视、幻听,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

④心因性幻觉:

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

多见于应激相关障碍,分离(转换)障碍等。

3、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够正确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常见有:

视物变形症,自身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空间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

二、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可以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

正常人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实践性。

(一)思维形式障碍主要为思维过程的联想和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

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和转换加速.多见于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

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转换困难。

多见于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

联想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体验到脑子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思想。

表现为寡言少语,谈话时言语内容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问题简单,严重时对什么问题都回答“不知道”。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4、思维散漫:

思维的连贯性障碍,即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表现为在交谈时,患者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话题转换缺乏必要的联系。

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患者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交流困难。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精神发育迟滞。

思维破裂: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句子结构不完整,成了一些不相干字、词的堆积,称为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思维不连贯:

表现与语词杂拌类似,但产生背景不同,是在意识障碍背景下出现的言语支离破碎和杂乱无章状态,多见于谵妄状态。

6、思维中断:

思维联想过程突然发生中断.表现为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时,言语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开始,但所谈主题已经转换。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7、思维被夺:

感到自己思想被某种外力突然抽走;

思维插入:

患者感到有某种不属于自己的思想被强行塞入.两者均不受个人意志所支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强制性思维:

是思维联想的自主性障碍。

表现为患者感到脑内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不属于自己的联想,是被外力强加的。

这些联想常常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内容多变。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病理性赘述:

思维联想活动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表现为患者对某种事物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描述,言语啰嗦,但最终能够回答出有关问题。

如果要求患者简明扼要,患者无法做到。

见于癫痫、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老年性痴呆。

10、思维化声:

患者在思考时同时感到自己的思想在脑子里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11、语词新作:

是概念的融合、浓缩和无关概念的拼凑。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2、象征性思维:

属于概念转换,患者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本人解释,他人无法理解。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3、逻辑倒错性思维:

以推理缺乏逻辑性为特点表现为患者推理过程或缺乏前提依据,或因果倒置,令人感到不可理解,离奇古怪。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等.

14、强迫思维:

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不合理和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常伴有痛苦体验。

(二)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是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

特征:

(1)妄想内容与事实不符,缺乏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

(2)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且与个人利害有关;

(3)妄想内容具有个体独特性,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并非集体信念;

(4)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关,但通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原发性妄想:

没有发生基础的妄想。

表现为内容不可理解,不能用既往经历、当前处境及其他心理活动等加以解释。

1、关系妄想:

患者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均与自己有关。

2、被害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某些人或某组织进行迫害,如投毒、跟踪、监视、诽谤等。

患者受妄想的影响可出现拒食、逃跑、报警、自伤自杀、伤人等行为。

3、夸大妄想:

患者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才能、智慧、财富、权利、地位等。

可见于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4、罪恶妄想:

又称自罪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或罪恶,甚至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严厉惩罚.患者可在此妄想的影响下出现拒食、自杀等行为。

多见于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5、疑病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各种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也不能纠正。

严重时,患者认为“内脏都腐烂了”、“大脑成了一个空壳”、“血液干枯了”,称为虚无妄想。

7、钟情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被某异性或许多异性钟情,对方的一言一行是对自己爱的表达.有时患者会对这种“爱的表达”做出相应的反应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患者仍毫不质疑,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7、嫉妒妄想:

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诚,另有所爱。

为此,患者常常翻看配偶的手机短信和通话记录,跟踪和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检查配偶的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寻觅其“婚外情”的证据.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等.

8、非血统妄想:

患者毫无依据地坚信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的,虽经反复解释和证实,仍坚信不疑。

9、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

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意志行为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而身不由己。

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10、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

患者感到内心所想的事情,虽然你没有说出,也没有用文字书写出来,但被别人都知道了。

至于他们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患者则不能描述。

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三)超价观念

三、注意障碍

注意是指个体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被动注意又称为无意注意,是外界刺激所激发,没有目的的注意。

常见注意障碍包括以下几种:

1、注意增强主动注意的兴奋性增高

2、注意减退:

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和注意稳定性降低,表现为注意力难以唤起和维持.

3、注意涣散:

为被动注意兴奋性增强和注意稳定性降低,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心.见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4、注意狭窄注意广度和范围的显著缩小,表现为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狐疑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

5、注意转移:

为注意转换性增强和稳定性降低,表现为主动注意不能持久,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使注意对象不断转换。

多见于躁狂发作等.

四、记忆障碍

(一)记忆增强

(二)记忆减退

(三)遗忘:

记忆痕迹在大脑中的丧失,表现为对既往感知过的事物不能回忆.一段时间的全部事件或经历完全不能回忆为完全性遗忘,仅仅是对经历或事件的部分不能回忆称作部分性遗忘。

1、顺行性遗忘:

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多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不能识记引起.

2、逆行性遗忘:

指对疾病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3、界限性遗忘:

指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经历不能回忆。

(四)虚构:

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的缺损.

(五)错构:

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疑。

五、智能障碍

(一)精神发育迟滞

先天或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智能发育所造成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状态.

(二)痴呆

指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能所造成的智力减退状态。

发生往往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

1、全面性痴呆:

大脑弥散性损害,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均受累及,从而影响患者全部精神活动,常出现人格的改变,定向力障碍及自知力缺乏。

2、部分性痴呆:

大脑的病变只侵犯脑的局部,患者可只产生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或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扔保持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的自知力。

3、假性痴呆:

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部分患者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

(1)刚塞综合症(心因性假性痴呆):

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往往给人以故意或开玩笑的感觉.但对某些复杂问题,患者却往往能正确应付,一般生活也能自理。

(2)童样痴呆:

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

六、定向力障碍

一个人对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或自身状况认识能力的丧失或认识错误。

定向障碍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有定向力障碍者不一定存在意识障碍,老年痴呆患者可出现定向力障碍但意识清晰.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双重定向。

七、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

正性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

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

具有较强感染性,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2、欣快:

在智能障碍基础上出现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愉快体验.表现为患者自得其乐,似乎十分幸福。

表情比较单调刻板。

3、情感低落:

负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

4、情感淡漠:

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即使对与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

5、焦虑:

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6、恐惧:

面临某种事物或处境时出现的紧张不安反应。

病态恐惧是指与现实威胁不相符的恐惧反应。

7、易激惹

8、情感不稳

9、情感倒错:

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明显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

10、情感矛盾:

患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人或事物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活着并不感到这两种情感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

八、意志障碍

(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减退

(三)意志缺乏(四)矛盾意向

九、动作与行为障碍

(一)精神运动性兴奋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显著减少

1、木僵:

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表现为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肌张力增高,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甚至大小便潴留。

2、蜡样屈曲:

在木僵的基础上,患者出现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极不舒服的姿势,也能较长时间维持不动,形似蜡塑一般.如果患者平躺时将其枕头取走,患者仍能够长时间保持头部抬高的姿势不变,称为“空气枕头”。

3、缄默症:

言语活动的明显抑制.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有时仅以手示意或者用书写交流。

4、违拗症:

患者对于他人的要求加以抗拒。

主动违拗:

不但拒绝执行他人要求,而且还做出与要求截然相反的行为;被动违拗:

对他人的各种要求一概拒绝执行.

(三)模仿动作

(四)刻板动作

患者机械刻板的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五)作态

(六)强迫动作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克制的去重复做某种动作行为,如果不重复,患者往往焦虑不安。

多与强迫思维有关。

十、意识障碍

(一)嗜睡

(二)混浊周围环境定向障碍

(三)昏睡周围环境定向力和自我定向力均丧失,没有言语功能。

(四)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

对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吞咽、防御,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

(五)蒙眬状态:

意识清晰度的降低的同时伴有意识范围缩小。

(六)谵妄状态:

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形象鲜明的恐怖性幻视和错视为主,如猛兽、毒蛇等.往往夜间加重,具有昼轻夜重的规律.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

(七)梦样状态

在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时出现梦样的体验。

表现为外表好像清醒,但患者完全沉湎于幻觉幻想中,就像做梦一样,与外界失去联系。

恢复后对梦样内容能够部分回忆.

十一、自知力

又称领悟力/内省力,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志,临床上往往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一节概述

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1、谵妄:

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情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谵妄的特征包括:

①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觉察清晰度降低。

表现为昼轻夜重.

②感知障碍尤其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和幻觉。

患者对声光特别敏感,错觉和幻觉则以视错觉和视幻觉较常见.

③继发性的片段妄想、冲动行为。

2、遗忘综合征:

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造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①严重的记忆障碍,特别是近记忆障碍,注意力和即刻回忆力正常。

②学习新事物很困难。

③常有虚构。

④其他认知功能和技能相对保存完好。

3、痴呆:

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

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无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综合征。

临床表现:

①发生多缓慢隐匿。

②记忆减退,早期出现近记忆障碍,随病情进展远记忆也受损,理解力和判断力越来越差.

③人格改变,通常表现为兴趣减少、主动性差、社会性退缩,亦可表现为脱抑制行为。

④社会功能受损,对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完成。

第二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阿尔兹海默病: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脑回变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称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

临床表现:

AD通常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无缓解,临床上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①轻度:

近记忆障碍常为首发及最明显症状,常有时间定向障碍,计算能力减退,思维迟缓,思考问题困难,患者的个人生活基本能自理。

早期常有人格改变。

②中度:

患者不能独自生活,表现为日益严重的记忆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也比较突出,情绪波动不稳.

③重度:

记忆力,思考及其他认知功能皆有严重受损,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退化,最终丧失语言功能,患者活动逐渐减少,最终丧失行走能力,最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是肌张力增高,肢体屈曲。

2、血管性痴呆(VD):

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呈阶梯型恶化。

临床表现:

起病相对较急,病程可呈阶梯式恶化且波动较大,人格改变较少见,可伴发抑郁、情绪不稳和情感失控等症状,VD的认知功能缺损通常较局限.

3、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

①急性精神障碍:

以意识障碍为主,可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脑外伤后遗忘(PTA)常见,PTA的长度可作为临床评估脑外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②慢性精神障碍:

表现为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可有脑外伤后精神病性症状如精神分裂样症状、情感症状或偏执症状等;可有脑震荡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等。

另外还有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梅毒所致精神障碍,HIV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节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一、不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共同的临床特征:

1、精神障碍与原发躯体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发生时间上常有先后关系;

2、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意识障碍,慢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

3、精神障碍缺少独特症状,同一疾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疾病又可表现出类似的精神症状;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及时处理精神障碍,可使精神症状好转。

二、诊断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依据:

1、有相应躯体疾病的依据,并已有文献报道这种躯体疾病可引起精神障碍;

2、有证据显示精神障碍系该躯体疾病导致;

3、精神障碍的表现不典型,多为非特异性精神症状。

三、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的躯体疾病,停用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药物。

2、支持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补充营养、能量、维生素和水分;加强脑保护治疗。

3、控制精神症状:

对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要慎重使用精神药物,起始剂量应更低,剂量应逐渐增加,当症状稳定时,应考虑逐渐减少剂量。

4、护理及预防合并症:

保持宁静与安全的环境,防自杀、防冲动伤人和毁物、防跌倒和走失及其他意外发生,预防压疮和其他并发症等。

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一、基本概念

1、精神活性物质:

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2、依赖:

是一组认知、行为和心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

自我用药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3、滥用:

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学习,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

4、耐受性:

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5、戒断状态: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使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二、饮酒所致的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1、急性酒中毒

主要表现为冲动性行为、易激惹、判断力及社交功能受损,并有诸如口齿不清、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表现,中毒较深,可有呼吸、心跳抑制,甚至生命危险。

2、戒断反应

①单纯性戒断反应:

长期大量饮酒后停止或减少饮酒量,在数小时后出现手、舌或眼睑震颤,并有恶心或呕吐,失眠,头痛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等,少数患者可有短暂性幻觉或错觉。

②震颤谵妄:

长期大量饮酒者如果突然断酒,表现为意识模糊,另一重要的特征是全身肌肉粗大震颤。

③癫痫样发作:

多为大发作.

3、记忆及智力障碍

酒精依赖者神经系统的特有症状之一是记忆障碍,称之为Korsakoff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三大特征。

Wernicke脑病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所致,表现为眼球震颤、眼球不能外展和明显的意识障碍,伴定向障碍、记忆障碍、震颤谵妄等。

酒精性痴呆指在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的持续性智力减退。

4、其他精神障碍

1酒精性幻觉症:

表现在意识清晰状态出现生动、持续性的视听幻觉。

2酒精性妄想症:

主要表现为在意识清晰地情况下的妄想状态,特别是嫉妒妄想。

3人格改变:

病人只对饮酒有兴趣,变的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责任心下降,说谎等.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一、概念的历史回顾

4A症状:

联想障碍、情感异常、矛盾意向及内向性。

精神分裂症:

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

二、流行病学

发病高峰年龄段集中在成年早期:

男性15-25岁,女性稍晚;发展成物质依赖特别是尼古丁依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女性略高于男性。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大纲熟悉内容)——病因不明(素质应激模式)

1、遗传

2、神经发育

3、神经生化(考过3次)

(1)多巴胺(DA)假说:

精神分裂症是中枢DA功能亢进,或由于DA受体增加导致对DA的敏感性增加所致。

修正:

阳性症状与DA功能亢进有关,阴性症状可能与脑结构异常和DA功能低下有关。

证据:

长期使用促多巴胺释放剂如苯丙胺,会是正常人产生幻觉及妄想;抗精神病药物因拮抗多巴胺D2受体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有效。

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理论支持。

(2)5-羟色胺(5—HT)假说:

5—HT2A受体可能与情感、行为控制及DA调节释放有关。

5-HT2A受体激动剂可促进DA的合成和释放,而5-HT2A受体拮抗剂可使A10DA神经元放电减少,并能减少中脑皮层及中脑边缘系统DA的释放,这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的抗精神病作用及椎体外系反应的减少均有关系.

(3)谷氨酸假说

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

证据: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PCP拮抗谷氨酸受体亚型NMDA可在收拾着身上引起幻觉、妄想及情感淡漠、退缩等症状.

谷氨酸是皮层神经元重要的兴奋性递质,脑发育早期突触的形成,突触的维持及突触的可塑性均受到谷氨酸系统的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之一就是增加中枢谷氨酸功能。

(4)除了上述3种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