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21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ocx

北京市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

朝阳

(一)阅读《都是英雄》,完成16-18题。

(共8分)

都是英雄

①那天晚上,钟仁为了救一个横穿马路的老人,被一辆疾驰的卡车撞飞,失去了右腿。

钟仁一夜之间成了英雄,可妈妈却老泪纵横:

“你还不到30岁,为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头,值吗?

②虽然失去一条腿让钟仁痛不欲生,他再不能像以前一样东奔西走跑销售,可钟仁认为救下一命还是值得的。

但让他耿耿于怀的是,那个被救的老人从出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目击者说,那个老人60多岁,可是当时天黑,谁也没看清他的模样,再加上大家都忙着救钟仁,他就不声不响地从众人眼前消失了。

③一个月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露面。

妈妈气愤地说:

“要想道谢早就谢了,估计他再也不会站出来了!

④可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那天下午,一位拎着保健品的老者敲开了家门:

“我姓程,我就是你救下的那个人……谢谢你,孩子,让你受委屈了!

我担心太多——一直不敢来看你。

⑤钟仁理解程大爷的苦衷:

程大爷有他的顾虑,今天他能出现在这儿,就说明我没白救他一回。

钟仁需要的只是那声感谢。

不想,妈妈却一下哭了出来:

“这么年轻就没了一条腿,以后日子可怎么过?

要是你儿子,你心不心疼?

”程大爷低下了头,钟仁看到两颗大大的水滴落到了老人的手背上,心里一暖。

⑥“孩子,都是我的错。

”程大爷抬起头,递来一张银行卡,“这是我所有的积蓄,6万元,给你。

”钟仁心里又是一暖,妈妈的脸色也明显缓和多了。

钟仁没有接钱,一个老人攒钱不容易,况且社会捐款已经不少。

争执中,还是妈妈把银行卡放进程大爷的兜里:

“今天您能来,我们就知足了。

如果有空,就常来看看钟仁吧。

⑦从此,程大爷几乎每天都会来看钟仁,陪他聊天、下棋。

在他的帮助下,钟仁做起了网购,身体也康复得很好。

当记者再来采访时,善良的钟仁让记者只报道了被救老人知恩图报的新闻,隐去了姓名。

⑧一切很圆满,直到有一天,门铃再次响起。

一个同程大爷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进门就跪在地上:

“对不起呀,孩子,我才是那个被你救了的人,是我自私,今天我是特意来向你道谢的!

⑨钟仁和妈妈彻底愣住了:

开始没人承认,现在却又多出了一个。

老人见状,便讲起了当日的情形。

他姓杜,刚刚退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那天晚上过马路时分了神,多亏钟仁出手相救才躲过一劫。

本来杜大爷想一起去医院,可他怕钟仁就此讹他的钱,便趁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溜回了家。

其实他的心一直悬着,可又鼓不足勇气去承认,直到看到那篇报道。

他不知道程大爷是出于什么目的,可程大爷的行为却让杜大爷最终下定决心来到钟仁家道歉。

⑩疑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程大爷身上:

“您到底是谁?

程大爷思考良久,说:

“孩子,你能陪我下盘棋吗?

”当钟仁吃了程大爷手里最后一颗棋子时,程大爷已泪流满面:

十年前,程大爷的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

一天晚上,他刚和程大爷杀了一盘棋,接到同学电话便出了门。

路上,当他看到三名男子劫持一个女孩便出手相救,最后倒在歹徒的刀下。

程大爷没想到那是他和儿子的最后一盘棋。

虽说后来儿子被授予了“见义勇为”的英雄称号,可程大爷始终不能释怀,因为那个被救的女孩一直没有露面说过一句谢谢。

“其实,只要她打来一个电话我就安慰了,就算是给地下的儿子一个交代。

”可这个电话成了程大爷最漫长的等待。

“我确实骗了你,你救的不是我,我也根本不认识你,但我懂得你的感受。

你那么年轻,我想让你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因为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帮你就是帮我自己。

当你释然的时候,我也一样。

(有删改)

16.文章标题为“都是英雄”,你认为文中哪些人是英雄?

请分别写出他们的英雄事迹。

(3分)

答: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程大爷和钟仁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3分)

答:

18.请就文中人物的描写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理解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

(3分)

问题:

说明:

大兴

(二)阅读《京胡制作的“大工匠”》,完成14~16题。

(共10分)

京胡制作的“大工匠”

鲍丹禾

1790年,为给八十八岁的乾隆皇帝祝寿,原在南方的三庆、四喜、合春、春台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由此诞生了国粹京剧。

人们看到的京剧,往往是五尺高台,伶人徘徊,唱尽人生百态。

或是风花雪月,或是爱恨情仇,那些华丽的唱词,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不过,京剧之所以如此精彩,与一样乐器分不开,这件乐器就是京胡。

唱腔再优美,也离不开伴奏,虽然优秀的演员也可以清唱,但是缺了伴奏,京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都大打折扣。

京胡看似简单,结构上无非是担子、筒子、琴轴和蛇皮几样,但若想让简简单单的京胡不仅品相完美,还能奏出让人心醉的音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老家在辽宁海城、人称“关东唐”的唐群师傅恰是这样一位能让二者得兼的制琴高手。

老唐二十年前跨入制琴这行的时候已届不惑之年。

他年轻时爱好京剧,会拉胡琴,但是对制琴完全没有接触。

因为夫人单大姐擅长程派青衣,所以两人一商量,干脆放弃了之前做得挺好的生意,一个唱戏,一个制琴,全身心投入到京剧这行里来了。

从小,老唐的动手能力就极强,所以无师自通地做一把京胡对他来说不是难事,但是能把京胡做出来,并不意味着就做成功了,直到他遇见著名的制琴大师董玉光先生。

董先生是北京民族乐器厂的创始人之一,京城赫赫有名的制琴大师。

头次见面,老唐拿了8把亲手制作的京胡让董先生看,董先生夸他琴制得不错,但是也指出了担子在弯度、斜度、干燥程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寥寥数语,让老唐很是受益。

⑤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老唐明白,得到制琴界高人的点拨已经殊为可贵,更多的功夫得靠自己。

⑥天生的悟性加上着了魔似的钻研,让老唐的制琴技艺突飞猛进。

单大姐说,有一阵,老唐经常半夜来了灵感,立即起床到另一个房间做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三四年的时间,老唐人好琴好的名声已经在北京的京剧圈里传开了。

⑦每一个制琴师都有自己的制琴理念,老唐也不例外。

京胡由福建闽侯一带天然的紫竹制作而成,由于每一根竹子都各不相同,所以无论是外观还是音色,从来就没有一模一样的两把京胡。

老唐说,担子和筒子的搭配合理最为关键,而如何搭配,则全凭经验。

通过一次次实践,老唐对于担子和筒子搭配以及担子的斜度处理都有自己心可意会的体悟。

制作京胡,担子和筒子都得烤干,而烤担子和烤筒子很有学问。

不但讲究火候,且要烤多次才能成功。

稍不注意,不是烤炸了就是还没烤到位。

这些刚制琴时常常遇到的难题,在有心人老唐这里都被一一化解。

⑧虽然是纯手工制作,却一样要讲科学依据。

老唐为了测试筒子上蒙的蛇皮的振动频率,甚至请航天部门的物理学专家帮他做实验。

单就这一点,老唐钻研的劲头就可见一斑。

⑨京胡的音色讲究“酥脆亮厚”,老唐说酥音最难做。

所谓酥音,就是拉出来的声音不刺耳,特别好听。

经过多年的摸索,老唐能把新琴做出老琴一般悦耳的酥音,让无数拉琴的人为之叫好。

⑩制琴二十年,老唐练就了几个绝活儿,一个是修复百年老琴,现在京城许多著名琴师的老琴一旦要修,都想着找他。

修老琴极难,因为老琴历经多年风霜,竹子很脆,一不小心就可能折断,不过老唐的妙手却能将其修旧如旧;一个是“拿死弯儿”——京胡担子的头部弯曲了,他居然能用“独门绝技”给正过来,若非我亲眼所见,实在觉得难以置信。

⑪一把京胡好不好,最终还得专业院团的琴师来检验。

随着名声日隆,著名琴师王福隆、迟彦春等人与老唐都成了好朋友。

一天,王福隆给老唐打来电话,让他晚上收看电视。

原来,在当晚直播的京剧演出中,王福隆用老唐制作的一把“黑老虎”在伴奏。

老唐看着电视里的画面,心中很是温暖。

⑫这些年,老唐花在京胡制作上的钱可不是小数目。

单大姐说,家里的钱都投到买担子、制京胡上了,连买房的钱都投进去了。

老唐家的柜子里堆满了各种品类的担子,“花脸”“黑老虎”“罗汉”,不一而足。

那么多的担子起码够制十年的京胡了。

其实单大姐特别支持老唐。

老唐笑道,要不是有夫人这样一个坚强后盾,自己也没法儿踏踏实实研究出那么多绝活儿。

⑬老唐做琴,靠的就是一股韧劲和不懈的创新。

虽然现在好多人慕名而来,甚至出高价买“关东唐”的琴,不过当初选择干这行的时候,老唐可不是为了挣钱,纯粹是出于内心的喜欢。

对京剧艺术的感悟,让他对长不过咫尺的京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成为一个精益求精的制琴“大工匠”。

17.阅读文章③-⑫段,围绕老唐成为制琴高手的经历,将下面横线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3分)

老唐首先有对京剧的爱好,然后

,凭借天生的悟性和

,并且

,最终成为“制琴高手”。

18.有同学认为文章开头没必要对京剧进行详细的描写,删去更好,你同意吗?

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老唐看着电视里的画面,心中很是温暖”。

(2分)

答:

20.请你针对本文的标题“京胡制作的‘大工匠’”设计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你阅读本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3分)

问题:

说明:

 

房山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9—22题。

(12分)

1964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

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卫战士每人配备一支冲锋枪。

1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

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

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

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

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

“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

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

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

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

①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

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

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

“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

他接着说:

“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

”我们几乎同声回答:

“有。

”“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

”老乡像是下达命令。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

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

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

老乡继续命令道:

“再丢下去一些!

”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

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

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

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

“还有吗?

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

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

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

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

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

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

②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

③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

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

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

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

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

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

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

“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

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

“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

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

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

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

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

老乡说:

“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

”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

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

19.选文前半部分写了我们三次给狼群扔食物,请按照要求填写下面表格。

(4分)

次数

我们的表现

狼群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

第一次

一眨眼吃光食物

脑子一片空白

第二次

屏气息声

特别紧张

第三次

吃完肉,走向树林

 

20.读完上面的选文后,三

(1)班的同学们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了讨论,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你认同哪一种?

并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3分)

【甲】如果你能真心的善待动物,它们也一定会和你友好相处的。

【乙】给在你看来带有恶意的对手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

【丙】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应该反思自身。

我认同。

理由是。

21.阅读划线句①②③,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两条结论。

(2分)

结论一:

结论二:

22.文中的小分队听从老乡的指挥顺利脱险了。

如果你是小分队中的一员,请把脱险后你对那位老乡说的话写出来。

(3分)

答:

___

丰台

(一)阅读《老秦》,完成第14~16题。

(共9分)

老秦

赵明宇

每年油菜花开的时候,山东人老秦就骑着自行车,驮着唧唧叫的小鸡雏,吆喝着来村里卖小鸡了。

老秦的自行车后座两侧挎着两摞子竹筐,竹筐分成一层又一层,每层都挤满了毛茸茸的小鸡雏。

老秦拖着长腔的吆喝声更好听:

“卖小——鸡儿——哩哟嗬,卖小鸡哩哟——”声音洪亮得像铜铃,有金钟玉磬的质感,很有穿透力,十里外都能听得到。

吆喝声的中间戛然而止,然后再继续后面的“卖小鸡哩哟——”,尾音悠长,听得人们心里痒痒的,争相模仿,却学不来。

麻叔嗓门大,学山东老秦吆喝,像驴叫。

用麻婶子的话说,老秦是男高音,那也叫功夫。

老秦说话山东口音,家是山东什么地方的?

不知道,也没人问,大家只是叫他老秦。

每年春天,老秦如约而至,把自行车停在村口,先吆喝几声,然后把一筐又一筐的小鸡雏卸下来,掏出一把泡好的小米撒给小鸡雏,小鸡雏便会蜂拥着争抢着啄食。

听到老秦的吆喝,村里的女人们就坐不住了,走出家门,挑选小鸡雏。

买老秦的小鸡雏是不用交付现金的,只需要在老秦的红塑料皮本子上写当家人的名字,等到秋后,小鸡雏长大了,下蛋了,老秦才会来收钱。

老秦在村口喊一嗓子,买过小鸡雏的人家就会把钱送过来,老秦核对一下,勾去一个个名字。

麻婶子每年都要赊二十个小鸡雏,在老秦的红皮塑料本上写麻叔的大名,到秋后卖掉两只公鸡,就足够还老秦的账了。

麻婶子最看不惯的是刁嫂。

刁嫂人也刁,那年赊小鸡,她在老秦的本子上写的是假名字,老秦秋后要账,村里人都说不知道这个名字是谁。

找不到这个人,这笔账就成了死账。

麻婶子看不惯,说这是谁给咱村抹黑啊?

把人丢到山东去了。

老秦倒是很大气,说算了算了,没这二十个小鸡钱,我也穷不了。

麻婶子说,你别急着走,等一会儿,我帮你要回来。

麻婶子就去找刁嫂,指着她院子里的鸡,说你家的鸡长得不小了,下蛋了吧?

从哪里买的呢?

刁嫂就红了脸,把钱拿了出来。

麻婶子给老秦赔笑,说这一家赊了你的小鸡雏,你的本子上记的是他家孩子的名字。

孩子小,名字没叫起来呢,也难怪别人不知道。

老秦千恩万谢。

麻婶子说,大兄弟,你也没背着锅,没带着灶,中午在我家吃饭。

这一年,麻婶子照例赊了二十只小鸡雏。

秋风一吹,小鸡雏就长大了,有几只公鸡,还有几只母鸡。

母鸡的脸蛋红红的,大概是快要下蛋了。

麻婶子卖了两只公鸡,凑够了钱,放在盐罐子下面,准备着老秦来收账。

过了九月九,老秦没来,又过了十月一,老秦还没来。

麻婶子的二闺女要坐月子了,麻婶子去伺候月子,这一去就是好多天呢。

临走,麻婶子叮嘱麻叔,你听着点,哪一天山东老秦来了,你把钱还给老秦。

麻叔点点头,麻婶子才离开家。

麻婶子伺候完闺女,回到家,做饭的时候看到钱还在盐罐子底下压着,就问麻叔,老秦没来?

麻叔说,没来。

麻婶子就有些疑惑了,嘴里嘟囔着说,这个老秦,咋不要钱了呢?

麻叔说,村里人都没给他钱呢,咱还能给他送到山东去?

又不是咱自己,慌什么慌。

那就再等等吧。

有一次孙子要学费,没钱,麻叔说先把老秦的小鸡钱用上。

麻婶子说那可不行,说不定你前脚把钱拿走,老秦后脚来了,到时候手里没钱,不抓瞎?

总不能让老秦为了咱这几块钱再从山东跑一趟吧?

也是也是。

麻叔拉着孙子另想办法了。

下雪了,老秦还没来。

腊月二十三,阴冷,小北风打着旋儿。

村头来了一个年轻人,说话山东口音,说是老秦的儿子,来收账的。

麻婶子手里捏着钱,从家里出来,仔细端详,年轻人的眉眼挺像老秦,手里拿着眼熟的红塑料皮本子。

大家围上来,问老秦为什么没来,年轻人的眼圈儿红红的,说,俺爹得了脑血栓,偏瘫了。

大家听了,唏嘘感叹,说起老秦的好来。

麻婶子心里咯噔一下,说,孩子,一会儿收完账,到家里暖和暖和,婶子给你烙饼,炒鸡蛋。

年轻人笑了笑,说,谢了,谢了,婶,我还急着赶回去呢。

麻婶子说,再急也得吃饭,你先忙活,婶子给你做饭去。

婶子说不定哪天去山东,到了你家门口,你不让婶子吃你的饭?

麻婶子做好了饭,出来喊年轻人,年轻人正在犯愁。

麻婶子说,是不是又有人报了假名?

年轻人说,不是不是,是多出来三十块钱,不知道是谁多给的。

多了?

多了就多了呗。

那可不行。

该多少就是多少,我怎么能多要大家的钱呢!

年轻人急得直转圈,说,我爹跟你们打交道多少年了,我可不能坏了我爹的名声。

年轻人很着急,扯着嗓子喊:

谁多给钱了?

谁多给俺钱了?

这声音,让麻婶子想到了春天里,老秦的吆喝。

14.小说塑造了老秦、麻婶子、老秦的儿子等人物形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具体分析其性格特点。

(3分)

答:

15.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小说最后一段的理解。

(3分)

答:

16.

(1)《论语》中多处提到“信”。

下列与“信”相关的语句,最适合用来评价村民与老秦父子之间关系的一则是(2分)

A.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

B.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D.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2)听说市里要举办“最美乡村”评选活动,村民们都跃跃欲试。

请你根据小说内容,为他们设计一句参评宣传语。

(1分)

答:

海淀

(二)阅读《换面》,完成16-18题。

(共10分)

换面

夏艳平

母亲连着喊了几声连生,没听到应答,就走出门来,大着声朝着对面竹林里喊。

一声刚喊出,脆嫩的回声就小鸟般扑楞着从竹林里飞过来,接着,钻出一个泥猴似的少年来。

连生只穿了一条短裤,手里握着一只蝉,蝉鸣悠扬,走一路叫一路。

母亲顺手在连生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说,都这么大的人了,还整天疯玩,真是一个脏猴儿!

我去打盆水,洗干净了,帮我做点正经事去。

母亲将一个装了麦子的提箩交给连生。

连生惊喜地问,要换面?

母亲点了点头。

连生一把提起那个装了麦子的提箩,围着母亲打了两个转,边转边喊,换面哟,有面吃哟。

母亲说,二婶家也要换呢,你一起带去换了。

夏日的午后,日头正毒着呢。

连生两只手提着两个提箩,只好把蝉埋在麦子里。

蝉很狡猾,不时地从麦子里探出头来,然后,一点一点地往上爬。

连生哪会让它的阴谋得逞,待它差不多要爬出来时,就放下提箩,又将其埋进麦子里,让蝉白费了努力。

连生与蝉游戏着,一个人的路也走出了许多的滋味。

途中有一段田埂路,很窄,连生走得很谨慎,蝉趁机爬到了麦子上。

连生有些急了,但又不敢放下提箩。

蝉哪会放过这一良机,“吱”的一声飞到对面田边的一棵大柳树上去了。

连生本想放下提箩,再去把蝉捉回来,但怕耽误了换面,对着大柳树看了一阵,还是转身走了。

面房也就二里多的路程,很快就到了。

牵面的是一个跛腿老头,人称二先生。

二先生牵的面,细如丝,白如霜,又劲道,煮出来,一根一根的,很好吃。

二先生人品好,老少无欺,从不短人斤两。

有了二先生,当地人就多了一道口福。

人说,吃了二先生牵的面,寡淡的日子都平添了几分滋味。

连生一进门,慈眉善目的二先生就招呼说,连生,你来换面呀?

看把你热的,快坐下来凉一下。

说着,将一个大蒲扇递给连生。

连生说,嗯,我二婶家也要换。

二先生称好了面,对连生说,天太热了,你凉一下再走吧。

连生说,不嘞,我要回去了。

连生心里惦记着那只飞走的蝉呢。

连生提着两提箩面,感觉比来时还轻快,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那棵大柳树下。

树上有好几只蝉在叫。

听到蝉叫声,连生就有点走不动了,放下提箩朝着树上看。

连生听出,刚才那只飞走的蝉也正在使着劲叫呢,那叫声格外悠长,格外响亮。

连生的心跳加快了,猫了腰就往树上爬,朝着那只飞走的蝉悄悄地爬去,突然手一扑,捉住了那只蝉,满心欢喜。

连生是不会让蝉再次逃走的,他用一根细麻绳,一头系住蝉,一头系在提箩上,蝉就只能在提箩周围打转转。

连生高兴地站起身,看了一眼两个提箩,心不由一紧:

提箩里的面好像少了。

他记得,从面房出来时,两只提箩都是满满的,这下都变得浅浅的,特别是二婶家那个暗花提箩,好像浅得更厉害些。

莫不是有人趁我上树捉蝉的时候,把面偷走了?

连生又看了看四周,四周连个人影都没有。

连生有些急了,自家的面少了还好说,顶多挨母亲一顿骂,二婶家的面少了就不好说了,二婶像母亲一样爱着自己,我可不能对不起二婶啊。

连生看了看自家的提箩,又看了看二婶家的提箩,然后弯下腰,从自家提箩里拿出一挂面来,放进二婶家的提箩里。

二婶家提箩里的面,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而自家提箩里的面浅了。

那是一大碗面呢!

连生记得,有天晚上,母亲煮了面,他觉得很好吃,就多吃了一碗。

他吃完面,发现母亲的碗里没面了,最后,母亲只喝了一点面汤。

为此,他责怪了自己好多天。

这下,又无端少了一碗面,到时肯定又会少了母亲的。

那不行!

连生弯下腰,把刚放进二婶家提箩里的那挂面,又拿出来重新放进自家的提箩里。

可目光触到二婶家的提箩时,他一下子懵了,二婶家提箩里的面,少得他不敢看了。

他连忙扭过脖子,但脸上发起烧来,心也跳得急了,像做了贼一般。

连生把那挂面又放进了二婶家的提箩里。

可看了自家的提箩,他又心痛了。

他想将那挂面重新拿回来,可手伸了几次,还是缩了回来。

此时,那只蝉因麻绳的拉拽,不停地鸣叫着,连生听得有些心烦,就解开麻绳,放了那只蝉。

母亲收工回来,见他像个蔫茄子,有些惊讶,问,你不舒服?

连生不答,母亲疑惑地看着连生。

这时,隔壁的二婶提着那箩面过来了,手里还捏着一杆小秤。

二婶说,嫂子,二先生的面称错了。

母亲一惊,称错了?

不会吧,二先生的秤向来称得准。

二婶笑了笑,说,这次称得不准了。

母亲看了一眼连生,又转过头来看二婶,问,少了多少?

二婶说,不是少了,是多了,多半斤多呢,我回家提起那箩面时,觉得沉沉的,比我装的麦子还重,一称,还真的是重了。

母亲接过二婶手中的秤,也把自家那箩面称了一下。

一称,母亲的脸就阴了,说,少了,少了半斤多呢。

怎么会这样?

母亲和二婶一齐把目光转向连生。

此时,连生的情绪明显地好了。

看到情绪好转的连生,母亲的心情也好了,跟儿子比起来,多半斤面少半斤面太小菜了。

不过,母亲还是想问个清楚明白,连生就把路上的事说了。

听连生说完,母亲和二婶都大笑起来。

连生更疑惑了,问,提箩里的面怎么看着比原来浅了呢?

母亲说,我的傻儿子,你提着撞来撞去的,原来的空隙就撞没了,看着就浅了。

连生一下子跳起来朝门外跑去,一直跑到了那片竹林里。

二婶在后面喊,连生,晚上在我家吃面呀。

没听到回声,只听到竹林那边,传来一片悠扬的蝉鸣。

(选文有删改)

16.小说结构精巧,在记述连生换面的过程中,“蝉”始终贯穿于情节的发展中。

阅读小说,在下面横线处补全内容。

(2分)

(1)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