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937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学特殊知识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由此可见,三倍体无籽西瓜一般是不能产生种子的,但并不排除有结出种子的可能。

因为三倍体产生的配子中,具有N和2N的染色体是有功能的,能受精,虽然出现机率极低但仍有可能产生并完成受精而产生种子。

那么,无籽西瓜里结出的种子是几倍体种子呢?

  因此,理论上讲,这样的种子种下去后,得到的植株授以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则可能结出

(1)普通西瓜(二倍体)或

(2)无籽西瓜(三倍体)。

水中毒是怎么一回事?

大汗之后,汗液中的钠盐等随汗液丢失很多,如果此时大量饮水而又没有适当补充盐分等,血液被大量的水稀释,渗透压降低,水就会通过细胞膜渗入细胞内,致使细胞水肿而发生“水中毒”。

  

  水中毒对人体损害很大,特别是对大脑细胞的损害较重,因为脑组织固定在坚硬的颅骨内,一旦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力会增高,因此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刺激症状,如头痛、呕吐、嗜睡、呼吸及心跳减慢,严重者还会产生昏迷、抽搐甚至危害生命。

  因此,大量出汗后,要补充适当的盐分,最好在喝的水中加入适当的盐。

外出旅游时,要喝些含钠离子及各种矿物质的汽水、矿泉水等,以补充体内微量离子的不足。

CaCl2为什么能增大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粘肽。

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

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壁而使细菌变形或杀伤细菌,例如溶菌酶能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之间的联苷键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胞壁过程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

氯化钙是一种电解质,会使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

1、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后,染色单体如何分开的问题

  我们知道,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丝、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细胞不分裂,染色体不分离,这样,已经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就会导致染色体加倍。

但是问题是,没有了纺锤丝牵引,连在一起染色单体如何分开?

科学研究发现:

后期开始,几乎所有姐妹染色单体同时分裂,此时每条染色单体称为染色体,此种分裂动力并非来自于与两极相连的动粒纤维(纺锤丝)的张力。

因为在秋水仙素破坏了动力微管的情况下,两条染色单体也可以分开。

一些实验证明是来自于胞质内Ca2+信号的作用。

用含有荧光的Ca2+指示剂染料连续监视活细胞,发现到后期时细胞内Ca2+增强10倍。

注射微量Ca2+于中期细胞内可以诱导后期早熟,两极有膜囊小泡积累,其中有丰富的Ca2+,与纺锤相邻接有许多小囊泡,可能小囊泡Ca2+的释放,诱导后期的发生。

由此可见,具有纺锤丝并非姐妹染色体分开的必要条件。

2、三倍体无籽西瓜发育生长素的来源问题

  新教材上册82页讲到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时说:

“发育着的种子能够产生大量生长素,在生长素的作用下,子房发育成果实。

”而下册教材55页讲三倍体时又言:

“三倍体开花时,授以二倍体成熟花粉,能刺激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西瓜),因为胚珠并不发育成种子,所以这种西瓜叫无子西瓜”。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

没有胚珠,不形成种子,也就不产生大量生长素,那三倍体子房如何发育?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所受的二倍体的花粉起了作用。

我们知道,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产生正常配子(2n或n)的概率只有(1/2)n-1,所以几乎不可能产生种子。

但是当其柱头接受了二倍体的花粉后,花粉在萌发的过程中,将自身使得色氨酸转化为吲哚乙酸的酶体系分泌到了三倍体西瓜植株的子房中去,促发了其子房合成了大量生长素;

还有,二倍体花粉本身也携带少量的生长素,受粉以后也可以扩散到子房中去,正是这两种途径的共同作用,才促使了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最终形成了无籽西瓜!

3、花药的离体培养的生殖方式的归属问题

  不少资料上把这种方式归类到了有性生殖方式中的孤雄生殖中,但是在全国知名论坛K12生物论坛中,不少的老师却持相反看法。

他们认为这种生殖方式应该是无性生殖,因为,按照有性生殖的概念,这里没有出现有性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当然不能算是有性生殖了,况且组织培养技术实质上是一种无性克隆技术,所以这种生殖方式应该是无性生殖。

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无性生殖的最本质的内核在于,产生后代和亲代遗传物质不变,即基因型不变(不考虑后代基因突变的前提下),但是,花药是母本减数分裂的产物,也就是染色体已经减半,那么所形成的单倍体植株遗传物质肯定与亲代相异,尽管整个过程使用的是组织培养技术,但是培养的起点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外殖体(细胞2N条染色体),而是有性生殖细胞(染色体为N)。

所以,把其归为无性生殖是不妥当的。

那么,按照教材有性生殖的概念,实质上包含了两层意思:

1.产生有性生殖细胞(配子,染色体一般为N),2.有性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

事实上两种条件都具备是主流的有性生殖。

由于我们看到有性生殖一般都要经历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所以满足条件1也就经历有性生殖中最关键的一步:

减数分裂,并且产生了有性生殖细胞,所以,由有性生殖细胞形成个体的方式,把它归类到“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孤雄生殖)中去更合理一些。

4.减数分裂是否有细胞周期的问题

  新教材34页这样定义:

“细胞周期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

”那么减数分裂符合这个概念吗?

这个问题在K12生物论坛也引起过争议。

我认为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的说法。

因为概念中有一个明确的定语修饰:

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周期是针对有丝分裂而言的。

持相反观点的同行这样反问,减数分裂不也是经历了两次连续分裂,怎么会没有周期之说?

对于减数分裂,一定要注意: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共同叫做“一次减数分裂”,经过减数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没有也不再进行连续的分裂。

而且细胞周期概念中还有一个“周期性”的意思内涵:

一个周期后产生的子细胞又恢复到了初始状态(染色体解螺旋,条数不变,),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周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连续,已经失去了周期性。

所以减数分裂不谈细胞周期。

我们还可以把连续分裂的细胞叫做周期中细胞,比如:

人表皮基底层细胞,部分骨髓干细胞,胚胎发育早期(卵裂期)细胞。

其他不分裂和暂时不分裂细胞可以叫作脱离周期细胞,如神经、肌纤维细胞等。

5关于人的红细胞的几个问题

 

5.1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来源及无核无细胞器的问题

我们知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那么其中的血红蛋白是怎么产生的?

原来在红细胞发育早期,即早幼红细胞阶段,红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游离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核内染色体浓缩成块,核仁消失.以后的发育中,血红蛋白合成量增加,细胞中缺乏细胞器。

最后,核被排出,成了终末分化无核红细胞。

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会“丢失”了核与其他的细胞器呢?

这恰恰是红细胞分化(特化)的结果。

按照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则,红细胞的这些特点与其交换CO2和O2密切相关。

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有利于在血管内快速运行,体积小则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细胞内主要是血红蛋白,有助于结合更多的CO2和O2。

所以红细胞这种高度特化结构是与其功能紧密相关的。

5.2红细胞吸收如何吸收葡萄糖的问题

红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也就是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葡萄糖沿着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若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转运速率为纵坐标,将会发现,协助运输曲线和酶促反应(横坐标为底物浓度)相似,也就是存在最大转运速度的现象(载体蛋白全部发挥作用)。

这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糖糖的方式相异:

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这是一种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也就是葡萄糖跨膜时要靠膜外侧所积累的Na+势(离子势的建立需要消耗ATP)来驱动,载体蛋白上两个结合位点必须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才能完成运输。

5.3红细胞代谢的问题

红细胞主要能源是血浆葡萄糖,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形式被吸收到红细胞内变成6-磷酸葡萄糖,其中约90%-95%经糖酵解被利用,约5%-10%通过磷酸戊糖途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能的主要方式.1摩尔葡糖糖酵解产生2摩尔ATP,,红细胞携带氧气,但是其自身并不消耗之。

其内电解质以钾最多,钠较少,血浆相反。

所以红细胞产生的ATP主要用于维持红细胞“钠泵”的功能,以保证红细胞的离子平衡。

当然,红细胞还有其他代谢途径,比如,2,3-DPG支路,氧化还原系统,但是由于与中学教学关系不大,这里不再赘述

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如何

遗传病  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如何  关于遗传病,在一些人中存在着模糊观念。

有人认为先天性疾病就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也有人认为,家族性疾病是遗传病,无家族性的散发疾病不是遗传病。

这些观念都不是正确的。

  首先,先天性疾病不—‘定是遗传病。

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先天性疾病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一类疾病。

近年来习惯用出生缺陷来代替先天性疾病。

这类疾病可以由遗传基因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遗传病。

例如先天性聋哑是遗传病,但是在母亲孕期,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影响了胎儿发育也会出现某些病态性状,这虽也是先天的,但并非遗传所致。

又例如,母亲在早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这种风疹综合征不是遗传病,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不会传给后代。

  在后天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因为有些致病基因的作用,必须在个体达到一定年龄时才表现出来。

例如,遗传性小脑性运动失调是遗传病,临床表现是步态不稳,运动障碍,这类病的患者在幼儿期、青春期与正常人一样,一般在35~40岁才发病。

在后天才表现出异常。

  其次,家族性疾病也不等于遗传病,由于在同一家族中不问成员存在相同的致病基因,所以发病”有家族性特点,例如,多指畸形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表现有家族性。

然而,同一家族中不同成员由于生活条件及习惯相似,一些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可以表现出发病的家族特点,这类病不是遗传病。

例如,食物中毒等均有发病的家族性,但它们不是遗传病,而是由于全家食用不洁食物所致。

  另外,一些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也可能是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往往是散发的。

例如,半乳糖血症,这种病常常没有家族史,但它却是遗传病。

浅析碱性(酸性)染色剂

高中生物学课本在描述染色质时指出:

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实验中对染色质(体)进行染色,须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这些染色剂是以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酸溶液中制得,配制后的龙胆紫溶液pH值约小于7(呈酸性)。

那么为什么把龙胆紫溶液称为碱性染色剂呢?

  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具有颜色;

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

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产生颜色的发色基团和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助色基团共同决定了染色剂的染色性质。

作为染料物质,除了有发色基团外,还需要有一种使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助色基团。

如染料化合物中往往由硝基(-NO2)、偶氮基(-N=N-)、乙烯基等形成了发色基团,而由-OH、-SO3H、-COOH等酸性基团和-NH2、-NHCH3、-N(CH3)2等碱性基团构成了助色基团。

它们的存在使染料物质离子化,极性增强,促进染料与组织间发生作用,产生染色效果。

我们把助色基团中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染料分别称为酸性或碱性染色剂。

  如硝基是一种发色基团,当苯环中的3个氢原子被3个硝基取代后就成为三硝基苯的黄色化合物。

三硝基苯不是染料,仅有一个发色基团,它不溶解于水,也不能电离,既不酸也不碱,不能与酸或碱形成盐类。

如果三硝基苯分子中,用羟基再置换一个氢原子,就成为三硝基苯酚,即苦味酸,它即是一种黄色染料,有电离作用,与强碱能形成盐,这里的羟基便是助色基团。

由此可知,苦味酸的颜色是由发色基团(硝基)所致,而它的染色性能则是由助色基团(羟基)形成的,如用氨基代替硝基,就形成无色化合物,不是染料。

由此可见,作为染料,必须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如伊红Y含有一个(-COOH)助色基团,在水中电离时放出氢离子,本身带负电荷。

配制成伊红Y染料时,与强碱NaOH作用生成盐(-COONa),此物质的Na+反而在溶液中呈碱性,所以不能认为酸性染料在溶液中就是酸性。

                 

所以,酸性(碱性)染色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

一般来说,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反之则为酸性染色剂。

神奇的干细胞

1、什么是干细胞

所谓干细胞,意为(树)干或起源,类似于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开花、结果。

严格地说,干细胞是尚未分化发育,能生成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可分为三种类型胚胎干细胞(全能干细胞)、组织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是从人或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分离培养而来,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组织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具有发育成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

专能干细胞是由组织干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只能分化成某地类型的细胞

3、干细胞研究的意义

可用来体外繁育出各种组织或器官作为器官移植的器官来源

在治疗白血病、癌症、白癫风、心脏病、帕金氏综合症、糖尿病、皮肤烧伤和老年性痴呆症等人类许多顽症有重要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干细胞还可以衍生成与其来源不同的细胞类型。

相邻两色素带间距离最大的是【总结】

  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其中叶绿素a呈现蓝绿色,叶绿素b呈现黄绿色,胡萝卜素呈现橙黄色,叶黄素呈现黄色。

  绿叶中的四种色素含量依次是: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黄素>

胡萝卜素(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约为3∶1,叶黄素与胡萝卜素之比约2∶1)

  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色素分离。

四种色素的溶解度高低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在滤纸条上,两色素带间距离最大的是:

胡萝卜素与叶绿素b,两色素带间距离最小的是:

叶绿素a与叶绿素b,相邻两色素带间距离最大的是:

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关于无籽西瓜种皮的问题

教材上讲无籽西瓜培育中,如果用四倍体作父本,二倍体作母本,所得的无籽西瓜只是无胚而种皮依然存在,而用二倍体作父本,四倍体作母本培育的三倍体只是第一朵雌花形成的西瓜会有硬壳,其它则没有,可这是为什么呢?

谁能解释清楚其中的原因.盼高手给个满意的答案.(我思考了好长时间没能想清楚)

我也不是很清楚,见过这样一个说法,转载过来,大家讨论。

生物的染色体组数越多,生长发育越慢,但同时体型会变大。

四倍体做母本,二倍体作父本,此时胚是三倍体,种皮是母本发育的,是四倍体,所以胚的发育时间比种皮的发育时间短,当胚发育完全时,种皮尚未发育完全,故种皮较薄,利于播种。

反过来,若是四倍体作父本,二倍体作母本,则胚是三倍体,种皮是二倍体,种皮发育完全时胚尚未发育完全,等胚最终发育完全时,种皮已经发育的过盛了,此时种皮较厚,播种时便不利于发芽了。

故只能用四倍体做母本,二倍体作父本。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一定是碱性的吗

如伊红Y含有一个(-COOH)助色基团,在水中电离时放出氢离子,本身带负电荷。

  所以,酸性(碱性)染色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

问:

细胞中化合物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是那些?

我想是蛋白质和固醇水和无机盐能是吗?

调节和维持含义一样吗?

另外蛋白质的调节作用能包括酶吗?

答:

调节和维持含义不一样。

无机盐是维持生命活动,蛋白质中的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

内质网、高而基体能说有"

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吗?

另外线粒体能分解有机物,但我觉得也可以说能合成有机物比如合成ATP,这样理解对吗?

答:

内质网主要是合成作用,高尔基体主要是分泌作用。

粗糙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光滑内质网主要合成和运输脂类和多糖。

高尔基体的作用:

加工、分泌蛋白质和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合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时期、参与纤维素的合成)。

但有些物质是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的,比如糖蛋白。

蛋白质合成:

核糖体;

蛋白质运输:

内质网;

蛋白质分泌:

高尔基体;

蛋白质加工:

内质网、高尔基体

磷酸肌酸是如何形成的?

存在于哪?

磷酸肌酸:

在肌肉或其他兴奋性组织(如脑和神经)中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高能磷酸基的暂时贮存形式。

磷酸肌酸水解时,每摩尔化合物释放10.3千卡的自由能,比ATP释放的能量(每摩尔7.3千卡)多些。

  磷酸肌酸能在肌酸激酶的催化下,将其磷酸基转移到ADP分子中。

当一些ATP用于肌肉收缩,就会产生ADP。

这时,通过肌酸激酶的作用,磷酸肌酸很快供给ADP以磷酸基,从而恢复正常的ATP高水平。

由于肌肉细胞的磷酸肌酸含量是其ATP含量的3~4倍,前者可贮存供短期活动用的、足够的磷酸基。

在活动后的恢复期中,积累的肌酸又可被ATP磷酸化,重新生成磷酸肌酸,这是同一个酶催化的逆反应。

因为细胞中没有其他合成和分解磷酸肌酸的代谢途径,此化合物很适合完成这种暂时贮存的功能。

  在许多无脊椎动物中,磷酸精氨酸代替磷酸肌酸为能的贮存形式。

可用人的短跑为例说明磷酸肌酸的功能。

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含量为17微摩尔/克,全速短跑可消耗磷酸肌酸13微摩尔/克,故它仅可作为最初4秒钟的能量来源,但它可提供时间来调节糖酵解酶的活性,使肌肉通过酵解得到能量

动物细胞培养基中为什么要加入动物血清?

加入动物血清的作用是什么?

血清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激素等,其中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和球蛋白。

氨基酸有多种,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其中有些氨基酸动物细胞本身不能合成(称为必需氨基酸),必须由培养液提供。

血清激素有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及多种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等);

血清还含有多种未知的促细胞生长因子、促贴附因子及其他活性物质,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贴附。

因此,细胞培养时,要保证细胞能够顺利生长和增殖,一般需添加10%~20%的血清,动物血清还可起到酸碱度缓冲液的作用。

(就是提供生长因子)

线粒体的部分酶由线粒体的核糖体合成,另一些酶由游离核糖体合成吗?

为什么?

线粒体中蛋白质的来源有三:

1、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合成;

(主要)

2、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中合成;

3、由线粒体DNA编码,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中合成。

补充——叶绿体中蛋白质的来源有三:

2、由细胞核DNA编码,在叶绿体的核糖体中合成;

3、由叶绿体DNA编码,在叶绿体的核糖体中合成。

“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直接使用ATP,难道能间接使用ATP吗?

不是间接的意思,而是还可以利用其他的物质。

直接能源物质可以是ATP、GTP、CTP、UTP、TTP。

教材只是提及ATP是生物体内能量的直接来源,但不能理解为ATP是唯一的直接来源,本人认为:

ATP只是主要的的直接来源。

糖尿病病人尿液中葡萄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