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822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彝良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彝良县贫困地区

发展及深度贫困群体脱贫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大力扶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一、彝良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彝良县居住着汉、苗、彝、回等17个民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全省五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截至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56.96万人,有少数民族760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4%,其中,苗族50810人,彝族24194人,分别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7%和32%,其他少数民族1047人。

“十一五”以来,彝良县抢抓国家、省、市扶贫政策和整村推进等重大发展机遇,立足县情,把扶贫攻坚重点放在全县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边、少、山、穷”乡村,努力改善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2006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38亿元,相继实施了科技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茅草房改造、革命老区建设、“百千万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

通过各项目实施,贫困村的经济社会有了较大发展,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92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390元增加到2009年的2310元;贫困人口由2005年末的29.48万人减少到2008年末的12.2万人。

到2009年,全县少数民族人均有粮从2005年的250公斤增加到313公斤,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999元提高到2228.9元。

民族乡人均耕地面积1.26亩,农民人均有粮288公斤,人均纯收入1885元。

(一)主要做法。

一是整合资金,形成扶贫攻坚合力。

一改过去扶持重点不突出、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情况,根据全县的财力,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整合资金原则和“五个一点”的办法,即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挂钩单位及干部帮扶一点、金融部门信贷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引导一切可用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捆绑集中投入,加大对重点村、重点项目、特困户帮扶力度,为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3.83亿元,其中县财政扶贫资金10227.4万元,扶贫贴息贷款7300万元,社会筹资6300万元,实施了安居工程11540户,财政补助资金5700万元;整村推进项目332个,财政补助资金4980万元;市级整村推进项目18个,财政补助资金155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财政补助资金250万元;易地搬迁项目1800人,财政补助资金900万元;革命老区试点建设资金115万元,重点扶持尚未解决温饱和需要巩固温饱的贫困户,项目覆盖15个乡镇128个村2015个村民小组26.18万人,有效提高了全县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能力。

二是夯实基础,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全力推进重点贫困村的安居、通电、人畜饮水、基本农田、村寨道路等工程建设。

5年来,共建成乡、村组道路44条150公里,桥涵1座;架设电线60公里,变压器15台;建成基本农田地3.19万亩;人畜饮水工程80件,“五小”水利工程23件、水池447口、水窖1083口(其中爱心水窖905口);消除茅草房3509户25.96万平方米,住房亮化4225户38.99万平方米、卫生路5734户302.91公里、改厩改厕2006户6.96万平方米、改厨84户2365平方米。

通过项目实施,全县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发生了较大变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

三是立足优势,大力开发优势产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兴产业、调结构,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分片区统筹开发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政策措施,每年预算安排投入1000万元,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

在种植业发展上。

坚持向科技要粮、向样板要粮,稳定粮食种植面积60万亩,高标准办大春样板45万亩,确保了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粮食总产量增长7%。

在牛街、柳溪、洛旺等片区规划种植6万亩油菜,产值5400万元。

加工成油600万斤,实现产值7200万元。

在角奎、洛泽河片区规划种植蔬菜6万亩。

加大小草坝野菜开发力度,在龙街、奎香、树林、小草坝等片区,规划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大蒜、马铃薯等5万亩。

今年扶持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完成烟叶收购9.5万担,均价不低于去年。

在养殖业发展上。

加大了生猪杂交改良、黄牛冻改推广力度,建户均出栏肥猪1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15个,户均出栏300头以上养殖大户50户,生猪出栏49万头,黄牛出栏2.5万头,产值达到10亿元。

今年全县共扶持种养业大户1300户。

实施大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加大白水江河鱼、野猪、土鸡生态养殖建设规模。

在林产业发展上。

集中精力狠抓以核桃、竹子、花椒为主的140万亩林产业发展。

核桃种植不断扩大,2007年完成1800亩,2008年完成1120亩。

今年,计划在角奎镇规划种植以樱桃、李子为主的水果1万亩。

在白水江片区实施柑桔高技嫁接改良,采取由群众先投资改良,经检查合格后每亩补助100至200元,每亩能引导群众投入资金100至200元。

以角奎、洛泽河、荞山、海子、钟鸣为重点的区域,分三年规划实施30万亩花椒,以奎香、树林、龙街为重点的区域,分两年规划实施10万亩木漆。

今年营造优质核桃20万亩、竹子10万亩、天麻菌材林2万亩。

重点扶持发展天麻产业,由县财政整合资金300万元,着力打造天麻生产基地,规范种植天麻5000亩,辐射带动种植5000亩。

目前省、市已决定把昭通天麻打造为中国“驰名商标”,我县正抢抓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全力加快天麻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天麻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到2020年达到50亿元以上。

在劳务经济身上。

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转移输出11万人、稳定输出10万人,实现务工性工资收入12亿元。

四是建立机制,实施综合扶贫开发。

探索建立了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以工促农、特殊困难群体扶持、给予少数民族重点扶持、社会动员合力帮扶、领导责任落实六个扶贫开发长效工作机制,统筹加快了扶贫综合开发。

一抓重点村建设。

紧紧围绕“两轴一心三片区”规划布局,扎实推进15个省级重点村建设,全力做好3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今年投入各种资金1300余万元(其中扶贫资金385万元)重点实施了树林茅坡、乌岩2个新农村示范点,努力规划一片、打造一片、带动一片。

二抓易地搬迁项目建设。

2009年投资400万元的800名贫困人口搬迁项目已完成县级验收;2010年投资200万元的400名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正抓紧实施。

三抓“百千万帮扶”工程。

今年力争实现3.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91个挂钩单位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91.55万元。

四抓小额信贷扶贫。

仅今年就发放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3100万元。

五抓革命老区项目建设。

仅今年完成投资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

六抓扶贫互助资金试点。

在小草坝、龙海、树林3个乡全面实施了投资100万元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目前运转顺利。

七抓安居工程建设。

加快茅草房及危房改造、地震安居房等工程建设,仅今年就实施了200户茅草房改造项目。

八抓生态建设。

全力抓好中低产林地改造项目,大力实施天保、防护林等建设,加大对已种49万亩林产业的抚育管护,确保种好一片、成功一片。

二、我县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木上得到改变。

按照2009年新的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脱贫标准,全县还有贫困人口27.04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56.9万的47.53%。

且剩余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远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解决起来难度大、困难多,未来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二)自然灾害严重,因灾返贫现象突出。

由于我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加之贫困村、组十分脆弱的交通、能源、通讯、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及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抗御自然灾害和开展生产自救的能力较弱,一遇自然灾害,部份已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时有返贫现象。

(三)扶贫的供需矛盾突出。

一是整村推进投入与需求差距大,我县的整村推进,按上级要求,每个整村推进覆盖不低于30户,最多覆盖1-2个自然村(组),在整个行政村中,只相当于覆盖五分之一的自然村,剩余的自然村(组)无项目覆盖;二是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等扶贫项目,上级补助资金少,整合资金难度大,按照先难后易的选点原则,需及时扶持的贫困自然村、难以达到扶持目标;三是安居工程项目补助标准低,各种建筑材料价格上涨,而安居农户自身又无力投入,致使安居工程实施压力增大,使安居农户增加了负担,安居农户因建房而欠债数额增大。

(四)扶贫有偿资金回收难欠账大。

经清理,仅“九五”期间,由县扶贫部门向县农业银行承借承还,至今未归还逾期扶贫贷款318万元,款项发放农户后难以收回,形成呆滞账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

坚持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整合资金,优先支持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贫困村村容村貌的整治。

突出抓好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山区水利化程度。

加快农村电力建设,降低农村电价,提高农户通电率。

推进经济林和以沼气为主的新能源建设,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力争到2015年,彻底消贫困户人口,实现贫困人口人均1亩以上基本农田地,解决40.25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解决无电农户通电问题,自然村通电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村委会通一条硬化公路,乡村通路率达100%;适宜建沼气池的贫困地区,沼气普及率要达到90%以上。

(二)培植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

加大科技及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与构建全县农业产业带相结合,巩固提高粮、烟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蔬菜、马铃薯、水果、蚕桑、药材、等优势产业,开发市场前景好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土特产。

把核桃、竹笋等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继续给予扶持,走基地生产与农户小生产相结合的路子,推进规模经营。

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和特色商品基地。

增加科技扶贫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普及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人的农产品流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农产品协会。

力争到2015年,实现大多数贫困人口人均有1亩以上经济林果、1亩以上经济作物、1头以上出栏大牲畜;实施整村推进村发展1至2项稳定可靠、能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每个行政村培育1至2个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

(三)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要求,坚持把“民工培训工程”、“产业经纪人职业资格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强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突出技能培训,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努力扩展就业渠道。

建立输出输入地互动机制,扶持培育中介组织,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力争2011—2015年,全县规划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11万人以上,整村推进自然村户均培训转移1名富余劳动力,贫困地区劳动力通过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四)建立社会动员合力帮扶的长效机制。

继续加强与中央、省、市定点扶贫单位联系沟通,继续实施好“百千万帮扶工程”。

积极争取社会各项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建设。

县级定点扶贫单位要继续选派干部到挂钩点蹲点扶贫,围绕整村推进等重点项目,制定并实施好定点扶贫规划,每年至少帮扶1个以上贫困自然村,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争取社会各界对贫困群体的关注帮助,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

(五)建立以工促农的有效机制。

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工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发展。

凡属与贫困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扶贫龙头企业,都应列入扶持范围加以扶持。

使其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产品收购等方面的服务,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生产。

(六)建立对少数民族给予重点扶持的倾斜机制。

优先扶持少数民族特困村,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上加大投入力度和整合力度。

抓住市委、市政府计划投资23亿元,用3年时间对全市19个民族乡进行全面建设,实现“四通四有三达到”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县5个

(七)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

要按照国家财政部关于《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试行)的通知,对财政扶贫资金继续强化管理,坚持县级提款报账制,资金随项目走,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同时,不断加强项目实施质量和进度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后续管理和跟踪问效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