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85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V)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

“字”所包含的“

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

“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

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

“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

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

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

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

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

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

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

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注】

孳乳:

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如今还在

使用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汉字是以“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这两种关系出现的,这种关

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有很大不同。

C.基于文字“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发展的这四个阶段的观点,人们认定汉字是“表

意”文字,其实这种认定是毫无道理且颇为荒唐的。

D.汉字被诟病的一个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字子”的形态出现。

C.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象形。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推崇、敬仰的思想。

B.“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C.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D.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零下7.4摄氏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

10日和11日,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

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行人纷纷驻足仰视这个瑰丽的奇景。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

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

民政局已部署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

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4.下列对这则新闻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篇特写性消息是新华社对上海突遇降温这一新闻事实所做的报道。

全文不过200余字,将社会变化的缩影描写的新颖深刻,意义深远。

B.导语中的景物描写抓住了瑰丽而奇特的雪景,能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气氛和情绪渲染,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C.报道中巧用臧克家的诗,意在凭借事实说话,以充分确凿的事实为根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D.这则消息表现手法客观自然,先以优美的文字描绘雪景,再以平实的文字从三个方面报道事实,作者的观点很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出来。

5.这则新闻的标题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6.《上海的严寒》这则消息被新闻界奉为经典,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它备受推崇的理由。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巴金

①在一个城市里住了三个月,现在要搬到另一个更热闹的城市去了,不凑巧搬家的前一天落起雨来。

这雨是从正午开始落的,早晨太阳还从云缝里露过面。

但是报纸上“天气预报”栏里就载了落雨的事情。

②一落雨,就显得凄凉了。

虽说这地方是一个大港,每天船舶往来不绝,但是我住在僻静的山上,同热闹的街市和码头都隔得很远。

山上十分清

静。

在我的房里只听得见下面滨海街道的电车声,和偶尔响起来的小贩车上的铃声。

电车声也并不显得吵闹,而且不多。

③我的房里有两面窗。

打开正面的窗望出去,望得见海,推开侧面的窗,下面就是下山的石级路。

每天经过这石级路的人,除了几个男女学生外,就少到几乎没有。

而且学生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走过的。

有时我早晨起得较晚,就可以在被窝里听见女学生的清脆的笑声。

④山下的房屋大半是平房,就是楼房也只有那么低低的两层。

日本的房子矮得叫人发笑。

但是因此我每天可以在房里望见海上的景象,没有高耸的房顶遮住我的眼光。

轮船开出去,就似乎要经过我的窗下。

而帆船却象一张一张的白纸在我的眼前飘动。

其实说飘动,并不恰当,因为帆船在海上动,我的眼睛不会看得清楚。

在那些时候海的颜色总是浅蓝的。

海水的颜色常常在变换,有时是白色,

有时深蓝得和黑夜的天空差不多。

在清朗的月夜里,海横在天边就象一根明亮的白带,或者象一片发亮的浅色云彩。

初看,绝不会想到是海。

然而这时的海却是最美丽的。

我只看见过一次,还是在昨天晚上。

恐怕一时不会再看见了。

本来以为今晚还可以看一回,但料不到今晚却下了雨。

⑤雨一下,海就完全看不见了。

我灭了房里的电灯,推开窗户去看外面。

只有星星似的灯光嵌在天空一般的背景里。

灯光因为雨的缘故也显得模糊了。

别的更不用说。

⑥外面风震撼着房屋,雨在洋铁板的屋顶上象滚珠子一般地响。

今晚不会安静了。

但这些声音却使我的心更加寂寞。

我最不喜欢这种好象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环境。

一遇到这个我就不舒服。

这时我的确有点悲哀,但并非怀念过去,也不是忧虑将来,只是因现在的环境引起的悲愤。

这意思很容易明白。

我并不是看见花残月缺就会落泪的人。

虽然明天便要跟一些人、尤其是三个月来和我玩熟了的几个小孩分别,而且以后恐怕不会再来到这个地方,但我也没有多大的留恋。

因为我的心里已经装满了许多许多的事情,似乎再没有空隙容纳个人的哀愁。

⑦因这风雨而起的心的寂寞,我是有方法排遣的。

一个朋友最近来信说我“最会排遣寂寞”。

他似乎只知道我会拿文章来排遣寂寞。

其实这只是方法的一种而已。

不过这三个月来我就只用了这个方法,因此才有在《点滴》的总名称下面写出来的十几篇短文。

⑧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

今天上午我的叫做《点滴》的小书也编成寄回上海去了。

这本小书是我三个月来的一点一滴的血。

血这样流出是被贱卖了。

另一个朋友常常责备我“糟蹋”时间,他自然很有理。

我编好这个集子,就这样平淡地结束了我这三个月来的平淡的生活。

这里面也附了几篇从前在北平或者上海写下的补白之类的东西。

这些文章和明朝人的作品不同,句句是一个活着的现代青年的话,所以我喜欢它们。

⑨我正要放下笔,侧面的窗外响起了木屐的声音。

从那细小迟缓的脚步声,我知道是一个女人从下面上来走过石级路往山后去了。

在这样的雨夜,还去什么地方呢?

我这样想。

过路人自然不会知道。

脚步声寂寞地响了一会儿,仿佛连那个女人的喘息也送到了我的耳边。

于是声音消失了。

接着是一阵狂风在屋后的山茶树和松林间怒吼,雨不住地象珠子一般落在屋顶上面。

一九三五年二月在日本横滨

(选自《巴金全集》,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

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散文。

平白的文风是其一大特色,也是巴金所提倡的“无技巧的”艺术的体现。

 B.本文以“雨”生发,通过写“雨”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和即将远离朋友的黯然神伤之情。

 C.作品以“我”为抒情主人公,通过对雨景的体味,写出了独在异国他乡的特殊感受。

 D.第⑥段,作者说“以后恐怕不会再来到这个地方,但我也没有多大的留恋”,是说这里的人和物没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只是给我带来忧愁。

 E.最后一段,作者又落笔回到现实的生活:

雨不停地下,狂风怒吼着……与开篇前后相扣,首尾照应,在静态之中产生动态之美。

8.本文②--⑤段写景层次分明,请你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写景的?

并分别简要概括这几个层次写景的内容。

(4分)

9.在第⑥--⑨段中,作者多次提到“寂寞”,请你结合上下文,探究作者“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青门老圃者,邵姓而逸其名。

家有粳百亩,秫半之,有圃一区,杂植薤韭、瓜壶、薯蓣、蹲鸱之属千本,臧获①执耕爨者十余人。

老圃力不任耕,独时时抱瓮灌畦圃中,欣然自适。

又数称慕其先世种瓜青门者,即自号“青门老圃”云。

    老圃尝业儒,儿时日诵秦汉数千言,十岁,补弟子员,试再高等,已累举于乡,辄报罢。

会絓②新令黜其籍,则叹曰:

“吾固知富贵有命,百年旦暮耳。

”而顾敝形劳神,为去杖马箠③,北浮燕西浮汉沔吊屈贾之遗踪时木落江清中流倚舷放歌为之欷歔泣下久之归则构小室,环列卉,石清池,游鲦室中贮几砚,经史诸家书数千卷,题曰“东轩”居之。

    老圃丰而髯,恬淡无他嗜好,顾好为诗,又好攻古文辞。

时有所赋撰,独坐一室中,冥思遐搜,两颊发赤如火,喉间至咯咯有声。

属稿不积日,不出也。

方构思时,类有大苦者。

既成则大喜,牵衣绕床狂呼,遇得意处,辄诧不让古人。

人往往非笑之,或至大骂,则益喜自负,对客奋髯高谈,竟日夜不倦。

遇功名士,则搤掔④谈当世务;遇田夫野老,则谈农桑;遇方外人,则又谈玄虚以及干支、卜筮、种植诸书。

其言率缕缕可听,然实无所得也。

性不能饮,饮数合辄醉,顾喜人饮。

常东轩花时,邀客泥饮,欢笑竟日,客或扣石浩歌,老圃则击竹如意和之以为乐。

尤嗜佳山水,常曰:

“吾不能如向长⑤待婚嫁毕,方断家事。

年过四十,便欲具一舫,载笔床茶灶,为浮家吴越间,游不问地,宿不问主,往返不问期,死便埋骨青山佳处,吾愿足矣!

”其旷达如此。

青门老圃者,莫测其何如人也。

或曰:

老圃隐居灌畦,有以自乐,古鹿门汉阴之畴非耶?

或曰:

彼方锐意功名,壮无所遇,是激而逃焉者耶?

或曰:

老圃外声利,颓然自放,顾独刻苦为文词,殆有慕于古之立言者与?

(选自清代邵长蘅的《青门老圃传》,有删改)

【注】 ①臧获:

奴仆。

②絓:

触犯。

③箠:

鞭子。

④搤掔:

扼腕。

⑤向长:

即汉人向子平,待子女婚姻事毕,遂不问家事,浪游山河,不知所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圃尝业儒业:

以……为业

B.顾好为诗顾:

C.冥思遐搜冥:

闭上眼睛

D.属稿不积日,不出也属稿:

写文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浮燕/西浮汉沔/吊屈贾之遗踪/时木落江清中流/倚舷放歌为之/欷歔泣下/久之归/则构小室

B.北浮燕/西浮汉沔/吊屈贾之遗踪/时木落江清/中流倚舷放歌/为之欷歔泣下/久之归/

则构小室

C.北浮燕/西浮汉沔/吊屈贾之遗踪/时木落江清/中流倚舷放歌/为之欷歔/泣下久之/归则构小室

D.北浮燕/西浮汉沔/吊屈贾之遗踪/时木落江清中流/倚舷放歌/为之欷歔泣下久/之归/则构小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圃十岁就补入县学生员,又连续在乡试中中举,但后来因触犯朝廷新令被黜籍。

他感叹人生富贵贫贱变化迅速,难以把握。

B.“青门老圃”的名号有来历,因为老圃常说自己羡慕曾在青门种瓜的祖先,所以取名号为“青门老圃”,此名号也蕴含了邵氏归隐田园的心愿。

C.青门老圃遇各类人谈各类事,所谈大多有条理,让人乐意听,但其实没什么实际内容;喜喝酒而容易醉;喜游山水……凡此种种可看出老圃本色。

D.老圃独坐一室,写诗作赋,诗文构思很苦,写作用心费神。

写成后,就得意大喜,夸耀自己,他的诗文也受到其他客人的赞赏。

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老圃力不任耕,独时时抱瓮灌畦圃中,欣然自适。

(5分)

(2)常东轩花时,邀客泥饮,欢笑竟日,客或扣石浩歌,老圃则击竹如意和之以为乐。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

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②。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

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即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尧夫弟彝叟,即范纯礼,为范仲淹第三子。

三人与司马光皆有交谊。

②阕:

终,止。

14.下列对本

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写春雨,时当初春,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时酩酊大醉,直到夜半方才清醒过来。

C.“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

D.“旁观”两句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E.最后两句写月下清景,用“玉壶冰”这个比喻,写出了月下景象的澄净明亮。

15.这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每空1分)

(1)在《诗经·氓》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了

女子出嫁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2)苏轼在《赤壁赋》中有对英雄人物形象的精彩描写,如写曹操“,

”。

(3)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

“,哀民生之多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选项中字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无误的一组是(3分)

A.赎(shú)罪肄(yì)业安之若素大势所望

B.莅临(lì)执拗(niù)不假思索绿草如茵

C.婆娑(suō)譬如(bì)无动于衷不言而喻

D.瞥(piē)见蜷(quán)缩急不睱择引吭高歌

18.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_______。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_______的星空,还是_______的灰尘,都是大自然_______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不足为奇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不值一提精巧绝伦

C.相形见绌讳莫如深不足为奇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讳莫如深不值一提巧夺天工

19.下列有关古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一句中“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地区;“将军战河北”一句中的“河”指的是黄河。

B.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如“临川王某记”。

C.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以五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五月五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浮图,初为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后又指称佛教建筑,逐渐也指称一般的高塔。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浮图”是指和尚。

20.春联是独特的文学形式,可为春节增添喜庆气氛。

2017年春节就要到了,请你对出以下两联的下联和上联。

提示:

2016年是农历猴年,2017年是农历鸡年。

(5分)

(1)灵猴腾云旧岁去,。

(2),鸡鸣盛世千家楼阁映朝晖。

 

21.下面是一幅以“乡愁”为主题的漫画,请结合漫画的具体内容,写几句话抒发思乡之情。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华正茂的你走进了高中,也就实实在在地站在了青春的门前。

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冲动。

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

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又单纯,容易沮丧而又很快兴奋,这就是作为高中生的我们。

站在青春的门前,你有过怎样感人的经历?

你见过怎样动人的风景?

你又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C项“其实这种认定是毫无道理且颇为荒唐的”错误。

文中是说汉字的进化过程较复杂,同西方文字比较出现了概念上指称的错误。

2.AA项,“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错误。

文中说,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但“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保留在了古人刻画的留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而不是“汉字的创造过程”保存在其中。

3.DD项,“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错误。

文中说“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这里的“

落后”指汉字的象形性,不是汉字蕴含的美学;同时,“汉字因为

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于文无据。

4.D“作者的观点很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出来”错,文章自始至终作者都没

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是隐藏在事实的报道之中。

5.标题《上海的严寒》简单明了,它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又说明了新闻报道涉及的要素,能给人以新鲜感、吸引读者的注意。

6.理由如下:

①独特的视角。

以雪天为突破口去透视社会的改变;既深刻反映了报道的本质,又准确体现了时代的需要、贴近了读者;②鲜明的对比。

引用了诗人臧克家的两句诗,用过去与现实进行对比,让读者体会到了新社会的优越性;③转换巧妙。

从自

然界的风雪严寒出发,延伸到社会的冷暖变化,写就了一条思想性很强的社会新闻。

④以小见大。

写的是严寒的自然景观,普通的新闻事实,反映的却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社会主义好的重大主题;⑤全文没有一句评述和议论,甚至借人之口言己之意这种常见手法也没有,但丝毫不影响主题的发挥。

(或有情有景,有史料有事实,作者不加任何议论和评述,读者阅读后马上会得到鲜明的结论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回答2点即可得全分)

7.ADA“哲理散文”错;D“是说这里的人和物没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只是给我带来忧愁”错,而是说远离祖国和亲人,再好的地方也不值得我留恋。

(答对A项得2分,答对D项得3分)

8.作者按这样的层次写景:

先是近景,写落雨后的小城和静的小山;接着是中景,写“我”屋外山下的石阶路和山下的平房;再下去写远景,即窗外远处的景色:

帆船、海水、阴雨下的大海等。

(意思相近即可)(答近景、中景、远景1分,归纳三点一点1分。

答其他写景层次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作者“寂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者第二天就要离开住了三个月的小屋,与小孩分别,以后不再来;二是在横滨的日子里,远离了祖国家园,不由得怀想起家乡、亲友和祖国。

三是恰遇下雨,在雨天这种感受作者体会得更加强烈。

(意思相近即可。

)(答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0.C“冥”,意为“深奥,深沉”。

11.B

12.D“他的诗文也受到其他客人的赞赏”错,文中说“人往往非笑之”。

13.

(1)老圃力弱不能胜任农田耕作,常常独自抱着水罐子灌溉园中小块菜地,快乐而满足。

(“任”“瓮”“畦圃”“自适”、句意各1分)

(2)常在东轩花开时,邀请客人痛快饮酒,整日欢笑,有客人敲打石头大声唱歌,老圃自己击打竹如意应和他们,以此为乐。

(得分点:

“花”“泥饮”“竟”“以为”、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青门老圃,姓邵,不知道他的名字。

家里有一百亩粳稻,五十亩高粱,有一块园圃,间杂种着薤韭、瓜果、山药、大芋之类的植物一千多棵,种田和做饭的奴仆有十余人。

老圃力弱不能胜任农田耕作,常常独自抱着水瓮灌溉园中小块菜地,快乐而满足。

他又屡次说羡慕自己的祖先曾在青门一带种瓜,就自称为“青门老圃”。

老圃曾经以儒学为业,儿时,每天诵读秦汉诗文几千字,十岁时就递补县学生员。

再考高一等的科举,后来已连续在乡试中中举,(会试)落第。

恰逢触犯朝廷新令,被取消了学籍,老圃叹息说:

“我本来就知道富贵由天命决定。

人生百年的时光就像一天的早晚那样短暂啊。

”想着成就功名就会使自己身形憔悴,心神劳累,于是离开家乡,拿着马鞭,向北游走燕地,向西乘船漂浮在汉水上,凭吊屈原和贾谊留下的足迹,那时汉沔一带树叶已落而江水清澈,老圃在江中倚着船舷放声歌唱,为屈贾的遭遇和四周的景色而欷歔泪下。

很久之后回到家乡,就建了一座小房子,在房子周围种上花卉,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