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004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广西桂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桂林市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余秋雨在评价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时说: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

之国。

“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井渠    C.郑国渠   D.白渠

2.

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如图中扶犁的应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古代著名的瓷都是

A.景德镇   B.佛山镇   C.唐山    D.苏州

4.下图为《汉代中西交通图》,通过这条交通线运往欧洲的主要商品是

A.丝绸   B.茶叶  C.瓷器  D.铁器

5.《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有人

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是指

A.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    B.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6.《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

A.劳动人民的勤劳     B.商业经营受到时间限制

C.商业政策的宽松     D.城市的繁华景象

7.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

“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

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

取的政策是

A.海禁和闭关锁国   B.工商皆本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

8.雍正皇帝认为: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这说明其实行的经济

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重农抑商  C.盐铁官营  D.工商皆本

9.某班级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经济”为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如果为如图选择一

个主题,最为贴切的

A.“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B.“晚清富国强兵的改革”

C.“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

1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

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这一现象说明,

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11.20世纪90年代初,李福明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勒索,到官府讲

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

被迫关闭。

这件事表明

A.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B.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清朝是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D.封建势力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1956年初,周恩来在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议上告诫大家:

“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

的一面。

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

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

动效率。

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

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这表明“一

五”计划期间

A.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    B.全国掀起了“大跃进”高潮

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D.出现了冒进的“左”倾错误

13.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如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14.1954年,毛泽东提出:

“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村生

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

盾,我国在农村实行了

A.土地革命  B.农业合作化 C.包干到户  D.人民公社化

15.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

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年 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C.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D.促进教育体系完善

16.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改革开放后,这个

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它是

A.上海    B.广州    C.厦门    D.汕头

17.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说:

“(80年代以前)我们一些沿海地区、边境地区的人往

外跑。

为了阻止外逃,什么措施都采用了,但还是堵不住。

现在什么措施都没用,而

想回来的人却越来越多”。

你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18.粮票最早出现在1955年,此后国家对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到20世纪90年

代初,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粮票的命运主要取决于我国

A.经济体制的调整         B.土地制度的变革

C.社会制度的变化         D.思想领域的解放

19.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大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B.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党的基本路线        D.提出开放上海浦东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极大提

高。

带来这一变化的改革政策是

A.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人民公社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2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

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2.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

“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

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23.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颁懿旨:

“汉人妇女率多缠足,行之已久,

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陋习。

”对

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汉族妇女缠足深受全社会歧视   B.临时政府对缠足现象明令禁止

C.缠足陋习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消失  D.晚清时期已出现废止缠足的主张

24.“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

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25.《故都杂咏》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

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第Ⅱ卷(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共16分)

材料:

唐朝时,在丝绸之路上从事贸易的胡汉商人,并不能随便自由往来,而是必须持

有唐朝政府统一颁发的通行证——过所,“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

无过所即要判刑。

历史上,唐玄奘欲西行求法,但因等了三年都未拿到过所,不得不

只身偷渡。

 有关过所如何申领、如何发放、如何勘验等,唐朝政府均立法明文规定,

甚至形成了专门规定过所相关问题的制度“过所式”,如必须载明执有人的姓名、身

份、年龄、籍贯,以及所携带物品的相应说明如牲畜的数量、公母、毛色、年齿等;

其目的不仅是为验证身份而“设险作固,闲邪正暴”,如遇战乱等非常时期勘验尤严,

同时也是为了征税和证明商人所携带货物的正当性或合法性。

——据李叶宏《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法律制度探析:

以过所为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朝过所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过所的积极意义。

(10分)

27、阅读

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共16分)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许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许多官僚、地主和商人见此,也纷纷仿效。

1872年,在国外经商致富的陈启源毅然回到家乡广东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关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二:

图8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7个阶段。

材料三:

1912—1919年间,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思潮。

张謇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轮船公司、面粉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

——摘编自《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推动陈启源回乡办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示中第2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什么条件。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共18分)

材料一: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制度的进

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

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

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战略目标

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摘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描述的生产方式及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

(9分)

绝密★启用前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A    2.C    3.A    4.A    5.D    6.B    7.A    8.B    9.A    10.B    11.D    12.D    13.A    14.B    15.A    16.C    17.D    18.A    19.B    20.A    21.D    22.D    23.D    24.D    25.D    

26.

(1)材料中

“无过所即要判刑”“均立法明文规定,甚至形成了专门规定过所相关问题的制度”体现了法制化和制度化;“目的不仅是为验证身份同时也是为了征税和证明商人所携带货物的正当性或合法性”体现了身份证或通行证和商业许可证.

(2)过所的积极意义应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思考.如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护了商人的安全,保证了政府的税收,巩固了统治或边界安全.

故答案为:

(1)特点:

法制化和制度化;身份证或通行证;商业许可证.(6分)

(2)意义:

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护了商人的安全;保证了政府的税收;巩固了统治或边界安全;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10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总分不超过10分)

27、

(1)因素:

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

(2分。

答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也可)

(评分细则:

利润刺激;洋务运动推动;洋务运动影响都可。

只答利润;收益;洋务运动发展等表述不完整只给1分。

(2)趋势: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分)

(评分细则:

发展;上升;提高;增长等意思都可给2分。

条件:

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

(评分细则:

为辛亥革命提供物质基础或物质保障或物质条件;阶级条件或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每点给2分。

答为辛亥革命打下基础;提供资本;资金条件等表述不严谨,只给1分。

(3)原因:

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10分)

(评分细则:

辛亥革命的影响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政府支持;善于经营管理,每点给2分。

五四运动影响;一战影响;人民支持;政策支持;爱国热情等表述不完整,每点给1分。

28、答案:

(1)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3分)

特点:

耕织结合(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任两点6分)

细则:

生产方式答出“耕织结合(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给1分。

特点答出“自产自足”、“自产自得”“精耕细作”不给分。

(2)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9分)

细则:

①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分)

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3分)

③推动农业的转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3分)

④照抄材料,不加以概括的,最多只给1分。

【解析】

1.依据题干“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因此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A项正确.

井渠、郑国渠、白渠均是关中平原的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需要掌握都江堰、井渠、郑国渠、白渠的地理位置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结合都江堰、井渠、

郑国渠、白渠的地理位置和作用解答即可.

本题以余秋雨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考查对都江堰、井渠、郑国渠、白渠的地理位置和作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2.依据课本知识可知:

曲辕犁出现于唐朝时期,

故选C.

本题以曲辕犁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知识点的掌握.

解答本题掌握:

曲辕犁出现于唐朝时期.

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CD三项,故选A。

4.略

5.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时期”,故排除;BC两项均发生于明清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时期”,故排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渐趋繁荣。

D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

6.依据题干“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反映的是唐朝商业经营受到时间限制,故B项正确.

A项是无关项,应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应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市的变迁.考查唐朝商业经营受到时间限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古代市的变迁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材料“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分析理解得出商业经营受到时间限制.因此在学习中应注意培养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还需对古代市的变迁相关知识的掌握.1、宋代以前的市:

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受官府严格控制;有时间控制.2、宋代的市:

打破市和坊的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7.注意抓住关键信息“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反映了对外贸易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明清统治者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正确.

BC两项不是对外贸易问题,应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关键信息“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结合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本题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帝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抑制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D正确。

A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B。

9.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分布,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开展诱导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两者均采用机器生产

,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C项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是在一战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由“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得知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抵制了一些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兴办,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1.略

12.A、材料涉及的重点内容是一五计划期间出现了急躁的苗头,排除;

B、1958年之后,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排除;

C、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排除;

D、材料中指出“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说明在一五计划期间出现了左倾错误,正确;

故选D.

材料中指出“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这说明在一五计划期间出现了冒进的左倾错误苗头.

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周恩来总理的讲话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左倾思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

13.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52-1957年城镇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城镇人口增长,故A项正确.

“大跃进”运动开展是在1958年,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后开始实行的,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以1952-1957年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图

示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图示中的时间、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一五计划的时间、影响的识记.

14.本题考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所学,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越来越阻碍生产力发展,为此我国在农村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B正确;1950年土地革命基本完成,A错误;1978年实行包干到户、包干到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错误;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对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掌握,旨在考查解读图表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图表信息“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的增长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起,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任务,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故选A。

16.依据课本知识点可知:

最早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是: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厦门、珠海、汕头;

故重合的单位是厦门;

故选C.

本题以经济特区为考查背景,考查对经济特区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在于掌握:

最早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是: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厦门、珠海、汕头.

1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新中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发生的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推行的.根据题意中的80年代的时间线索,本题的答案为D选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为总设计师.

18.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1955年后的中国,土地一直为国家或集体所有,社会制度一直为社会主义制度。

故BC两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的“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即“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了粮食产销与市场的接轨,即“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A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A。

19.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

出了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