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27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docx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5篇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

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

吴正宪,张齐华,杨皎,许卫兵,朱国荣,陈亚明,沈洋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

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

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

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

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

1.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皎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卫兵《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

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

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

从数,起源于数。

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正宪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

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2

  我有幸跟随江艳老师来到南师附小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亲耳聆听了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知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感触很多。

两天里我的心一直激荡着、澎湃着,甚至可以说是震撼,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

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薛法根老师的《和时间赛跑》这一课的教学看似朴实而平淡,但细细品味,不禁让我为大师的文本解读、驾驭能力而钦佩不已。

我想:

品味大师的教学就像品味那拥有淡淡清香的绿茶——幽香飘远、余味绕舌……上课伊始,薛老师让学生听写三组词语,“忧伤哀痛;着急悲伤;高兴快乐”,并引导他们结合亲身体验谈感受。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作者产生这三种心情的原因,薛老师在指导学生说话时,耐心地引导他们由最初只能说不流利的一句话再到能流利地说三句话,这不仅带给了一个孩子的进步,而且更是教师对“循循善诱”这个真谛的诠释。

接着,薛老师花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引领学生去感悟“文中爸爸说的那段话”,通过范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情感特点。

然后让学生感受“昨天”、“童年”、“一生”从短到长的三个时间,去体会“时间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再巧妙地通过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了”字进行体会,由此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中绽放出了语文的色彩,使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真正回归本色语文,注重学生“双基”的夯实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做一个有“根”的人。

  诸向阳老师执教的《晨诵与绘本》,先是带领孩子们走进日本作家金子美玲的小诗《向着明亮那方》,了解作者,然后朗读小诗,仿写交流;再是带领孩子们走进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交流这个绘本带给你什么想法……整个教学流程清晰明了,操作性强。

聆听诸老师的课,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美酒,那充满诗意与灵气的课堂,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

接着,诸老师就《语文教师如何研发微课程》进行了精彩的讲座,主要从“开学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梅花三弄课程”、“毕业课程”等方面进行讲解,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文化魅力。

是啊!

我们语文教师是应该研发微课程,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教师理应成为孩子们无声的点灯人。

为着美好的语文,为着诸老师的真诚与执着。

我想,我们也应当引领孩子们“向着明亮那方”而努力!

  古人说: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林莘老师执教的《燕子》就给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上课时,她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及恰当的手式等等,体现出对春天的赞美,对燕子的喜爱。

同时,根据课文语言文字的变化,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声疾呼、忽而声色俱厉、忽而婉转动听。

这样,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把大家带到了一个春天的世界,我们的耳畔充盈的都是音乐的美、节奏的美、语言的美,俨然忘记了眼前林老师的年龄,宛如一位妙龄少女正带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捕捉春天跳动的生机。

  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教学记叙类的散文、小说,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面对文辞相对枯燥的说明文,也能领着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这就不能不让人佩服了。

支玉恒老师《太阳》一课的教学,便指导学生读出了说明文的情调。

纵观支老师的整堂课,轻预设、重生成,教法简单却极其富有实效。

尤其是他在整整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始终热情洋溢,面带可亲的笑容,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挥动右手,打着起伏有致的节奏,师生宛如共同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

  短暂的两天悄然而过,却承载了太多的经典和收获,给我未来的教育生涯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为我未来的职业天空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更让我对未来的课堂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我会怀着朝圣之心走近名师,在仰视中学习,在平视中汲取,在审视中思考……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3

  非常有幸能够参加“上饶市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课堂教学观摩课”这一活动。

从4月17至4月19号,为期三天,共有14位来自上饶市各县的精英教师参加比赛,一共听了14节课。

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深刻的了解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对参赛教师的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都很大方得体,语言和蔼可亲,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课前的准备活动都很到位,都精心的设计过。

有提问形式的,有课前游戏形式的,通过这样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参赛教师都对学生进行了及时评价,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表扬的特别多,且并不是单一的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4)参赛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了课件,也还都为学生准备了学具,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到结果。

  (5)参赛教师都很好的利用了视屏展示台,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了展示,对学生那更是一种肯定。

  对当地学生的总体印象:

  

(1)当地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很高,进场秩序井井有条,下课后还不忘跟所有在场老师说:

“老师辛苦了!

老师再见!

”普通话很标准,表达能力特别强。

  

(2)当地学生特别聪明,总是能回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也总是能提出老师想要的问题,真是帮老师解决了一大难题。

  对课堂效果的总印象:

  总体效果都听不错的,每位参赛教师都想尽各种办法来活跃课堂气氛。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就像是朋友一样,很随意的跟学生对话,让生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有的教师就像学生的妈妈一样,时刻都那么的和蔼可亲,面带笑容,让学生不会一直处在一个紧张逼人的状态当中,学的很自在轻松;有的教师还不忘跟学生互动,对学生做了鼓励的动作,摸摸学生的头之类的动作,使得学生学的很有信心。

但我个人觉得这次的活动当中有个很大的失误就是:

虽然课堂气氛都调动起来了,但大部分老师对课堂的一些生成并没有处理得当,时间也没掌控好,拖堂特严重。

当然也有时间掌控很好的老师。

  本次学习给我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是铅山县实验小学的邹红玲老师的那节课《三角形的内角和》。

整节课都面带笑容,平易近人。

课堂上她总是钻空就表扬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当中学习。

她还有一个很大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当中,她让学生用折角的方法求三角形内角和。

有个学生在用折角求和法的方法求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通过折角,结果就重合了一个直角了,画面上就只有一个直角了,那个学生就说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

在这时候,邹红玲老师非但没有责怪笑话他,反而将这位学生不小心犯的错当成了一个闪光点,通过耐心的演示解释,最终让全班学生都知道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讲完这个知识点后,还特意请所有师生对其表扬了一番,说谢谢他不小心犯得这个错误。

因为如此,才能让所有学生都那么深刻的记住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没有例外。

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知道了,并不是按你设计好的课堂走才是一节好课,一位好老师就必须得知道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一些一想不到的生成,怎样对待回答的答案不尽你意的学生。

并不是所有的正确答案才是有益学生学习的,有时抓住学生犯的错误,将它当成一个闪光点去处理,说不定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且这样做,不但不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越来越自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经营每节课,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4

  今天,我有幸欣赏了塔河四小安波老师的《爱在地动山摇后》,和松岭一小张琳琳老师的《吃出健康来》两节生命教育观摩指导课,这二节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这次观摩指导课为我们生命教育教师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两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两位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两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而且,互动模式多样,采用看图、看动画的模式或创造一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生命教育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其次,两位老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听课中我发现两位老师基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

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教学备课未达精细巧妙。

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二位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达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极致。

  2、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

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

两位老师的确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5

  盛夏7月,从导师手中接过记载着我5年寒窗博士毕业证书后,我带着对导师的尊敬与崇拜,走上了教师这个向往已久的光荣岗位。

  为了更好的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熟悉业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安排了一系列的年轻教师培训活动。

其中以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收益最甚。

所谓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就是安排年轻教师观摩教学名师、学校礼聘的教师及经院系推荐的部分教学质量高的教师授课,言传身教。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观摩的数学系施光燕老师、郑斯宁老师、卢玉峰老师、蒋志刚老师教学课,受益匪浅。

卢老师和蒋老师是优秀中青年教师的代表,两位老师理论基础扎实,授课有条有理,通俗易懂。

郑斯宁老师授课时声音洪亮,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理论分析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施光燕老师的《微积分》一直是我校的精品课程,施老师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感觉不到术语的晦涩难懂,而是沉浸在数学理论奇妙的世界中。

通过观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就此,我有如下几点感想:

  1.本身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表达艺术,力求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最深奥的理论。

  人活到老,学到老。

不断学习创新,才能赶上时代潮流,才能同学生打成一片,实现互动。

授课不仅要重视内容,也要重视形式。

提高表达水平,加强沟通。

否则传道授业解惑就成了误人子弟,就成了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

  2.创设情景,让学生专心听,积极动脑,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课中遵循素质教育的观念,不是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直接告诉,而是根据内容创设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本质是思维参与,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加大学生思维空间以及创造空间,使学生能更加深层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对于以后的教学,我初步有以下计划:

  1.记教学日记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

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2.说课

  说课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说课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

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做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

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

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3.听课与评课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

  4.征求学生意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所以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层次好、中、差的学生会有他们不同的看法,学生的某些想法也许教师没想到。

通过对他们意见的征询,结合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5.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

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6.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写再教设计

  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

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

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

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

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6

  4月25—26日,课题组的五位老师有幸听取了在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举办的福建省第三届小学习作(写话)教学观摩研讨课。

  每场研讨课,我们都是提早到会,关闭手机,专心听课观课,做好听课记录,记下自己的随堂印记,写下自己的收获、思考和困惑。

利用每节课中间休息的几分钟和中午休息的时间,我们互相分享着自己的收获,交流着各自的思考,讨论着各自的困惑……

  看到老师们分享时的快乐和满足、争论时的激动和脸红,我不禁想:

有机会一定要让老师们走出校门,多参加这样的研讨课、示范课,让老师们学习借鉴优秀的新知识、新理念。

  三明明溪实验小学的陈德标老师的“看图猜人名”的游戏导课吸引了台上台下所有人,让人记忆深刻。

漳州实验小学的吴志杰老师,课前互动时的自我介绍:

既是演员,又是写字高手,还是吉他弹唱手,让全场的人为之鼓掌喝彩。

龙岩市实验小学的杨昕老师在黑板上贴出的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评价等级,让学生们兴趣盎然。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的胡元华老师一次评改、二次评改、三次评改,让孩子们收获了修改习作的多样方法。

平潭北门小学的陈明钦老师“哇,你还会用两三段话来写啊,了不起!

”“你还会用上感叹词呢!

”“她不但会让狗说话,而且让狗有心情!

”这些富有激励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们心里美滋滋的,也让听课的老师们点头微笑。

厦门英才学校的许勇顺老师,从害怕作文的小男孩儿变成正在上课的老男孩儿,这一波三折的开场白设计让在场的学生和老师豁然开朗、欢声笑语。

  本次教学观摩研讨课重在关注学段目标的落实,重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重在重视习作的实践。

对我们的课题“语用型”教学模式与策略探究有极大的帮助。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7

  四月七日至十五日,系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教学观摩活动。

本次活动的六位主讲教师都是我系各学科教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由于自己每周一上午一、二节有教学任务,这次我一共听了四位老师的课。

  这四位老师的课给我最突出的总体的印象是——和谐,美学意义的和谐。

和谐,简言之,就是多样的统一。

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这四位老师之间的外在的和谐。

她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教学向度上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张丽老师的“外国文学”基础课给人以“澄江静如练”的浑融、流畅的美感;白朝霞老师的“修辞学”选修课具有俯瞰学术前沿的洒脱与温婉的亲和力;赵卫老师的“语言学概论”基础课举重若轻,语言特别清晰优美;王君泽老师的“文学理论”基础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声情并茂,学生学习兴味盎然。

以上这四位老师的不同的教学风格又统一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感性与理性交融,向善与求美并重的总体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是这四位老师各自教学过程的内在的和谐。

比如教学进度的快与慢、教学内容的详与略、教学语言的严谨与鲜活等,她们对以上几种对立的关系,都拿捏得很有分寸感,进而在对立中达成了和谐。

我觉得,他们的独具的教学风格是不容易学习的,同时也不必去机械的模仿;而她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游刃有余的分寸感,却是值得我认真学习,努力追求的。

  下面是我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三点心得体会。

  首先,要想教好文学课,教师必须要有生活。

文学的功能很多,我认为,最基本的是通过阅读、学习、研究文学作品,使广大读者们、学习者们、研究者们心中增添更多的善意、更多的美感、从而更加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我认为,这同时也应该是高校文学课教学的一大基本任务。

具体到古代文学教学,关键一点,就是要尽力引发古今共鸣。

使学生觉得古人的生活场景和心灵世界是与我们今人息息相通的,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了无生气的老古董,可以同其喜怒哀乐而不是相隔渺茫。

要达到古今共鸣,要使古人、自己、学生心灵的琴弦一起颤动,教师必须首先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人生体验,要有一双视野宽广的探寻美的眼睛,而且这种积累、体验与探寻应该与生命相始终。

共鸣有了,感动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一堂课活了,一门课程活了,麻木的颓废的心灵也就减少了。

举两个例子。

比如,前段时间在讲苏轼的七绝《海棠》时,我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学苑广场弧形小路边的几棵“西府海棠”正在怒放,花朵满树,好看之极。

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里都跳跃着一睹海棠芳容的渴望;相信亲眼看过之后,他们会对苏轼“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痴情理解得更为深刻,对一花一草,乃至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会随之更深一层。

附带说一下,我查对过几个苏诗的重要注本,诗中的海棠,就是“西府海棠”。

又如,近期如果讲杜甫的《羌村三首》,若能勾连一下512汶川特大震灾中人们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场景与温情,尽管前者是战乱而后者是天灾,性质与祸害程度有所差别,但相信学生们也会对杜诗中“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等诗句,产生更为切近的体会与更为深沉的感动。

  其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感性做基础,理性为升华,对于教学内容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作出理性的梳理和总结。

  最后,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

倡导不同观点和意见之间的讨论和共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敬亲、尊师、爱书,又要不惟亲、不惟师、不惟书。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8

  本次活动聆听了__、__等五位当下极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的精品课,目睹了七位全国第二届小学青年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老师的精彩课堂,同时听取了福建省普教室黄国才老师的《核心素养下的好试题与好教学》,__老师的《好课的秘密》等精彩讲座。

两天半的时间,徜徉在一节节赏心悦目的课堂,聆听大师高瞻远瞩、旁征博引的诠释,一股股绵甜醇厚的佳酿不断丰盈心灵的酒杯。

下面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一、课前互动各具特色,彰显教师智慧

  常言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如此,对于彼此不熟悉的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