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30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docx

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成效

1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成效

1.1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近三年来,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漯河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举全校之力,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展开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推进有序,各项建设资金全部足额到位,各项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

1.1.1项目专项资金预算到位和执行情况

1.1.1.1项目专项资金到位情况

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漯河市委市政府等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我系示范建设资金全部到位。

到位率达到106%,配套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图表2-1项目专项资金计划、到位情况表

项目

计划投入(万元)

到位情况(万元)

到位率

备注

省专项资金

4000

4000

100%

地方和学院自筹资金到位总额10868万元,中央财政经费到位总额4000万元。

地方和学院自筹资金总额达到中央财政经费的272%

地方财政落实生均拨款

0.260

0.406

156%

漯河市政府资金

5000

5000

100%

学院自筹

4447

4868

109%

合计(不含生均拨款)

14447

14868

103%

1.1.1.2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整个示范建设项目共完成建设资金0000万元,完成比例00%。

其中:

●省市财政支持的6000万元,用在重点专业建设配套、重点专业的专业群和基本建设上,完成金额5887万元,完成比例98%。

●学院配套资金4447万元,主要用在重点专业的专业群、非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公共服务体系、素质教育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完成金额4077万元,完成比例92%。

详细情况见图表2-2、图表2-3。

图表2-2项目专项资金计划和执行情况表

建设内容

计划情况

执行情况

中央

省市

学院

合计

中央财政

省市财政

学院自筹

合计

金额

比例

金额

比例

金额

比例

金额

比例

合计

4000

6000

4447

14447

3905

98%

5887

98%

4077

92%

13869

96%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

硬件投入

1990

644

369

3401

1990

100%

633

98%

243

66%

3201

94%

内涵建设

398

335

84%

师资队伍

592

139

731

592

100%

85

61%

677

9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020

1020

988

97%

988

97%

德阳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

65

65

40

62%

40

62%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所在专业群

152

911

1063

129

85%

711

78%

840

79%

非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及专业群

1297

1297

904

70%

904

70%

其他

公共服务体系

图书信息中心

450

450

269

60%

269

60%

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

80

80

77

96%

77

96%

对口支援项目

40

40

175

438%

175

438%

中德培训中心

100

100

57

57%

57

57%

素质教育工程建设

200

200

220

110%

220

110%

基础设施建设

5000

1000

6000

5000

100%

1421

142%

6421

107%

图表2-2中央财政资金计划和执行情况表

建设内容

中央财政投入

省、市财政投入

及学院自筹经费

用于兼职教师

预算资金

使用资金

金额

(万元)

占总额的比例

金额

(万元)

使用比例

使用资金占央财预算总资金的比例

金额(万元)

合计

4000

-

3905

97.63%

-

-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

教学实验

实训条件

硬件投入

1990

49.75%

1990

100%

49.75%

-

内涵建设

398

9.95%

335

84.17%

8.38%

-

师资队伍

师资总额

592

14.80%

592

100%

14.80%

-

其中:

兼职教师

-

-

50

-

1.25%

65

(大于中央投入)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020

25.50%

988

96.86%

24.70%

-

1.1.2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1.1.2.1总项目完成情况

经过三年的建设,各项任务指标的达成度均达到预定目标。

其中部分项目指标达成度均大幅超过预定目标。

已经达到了验收的要求,现结合学院示范建设《任务书》,逐项说明各分项的达成情况(见图表2-4)。

图表2-4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达成情况的对照表

目标与完成情况

项目

建设目标

完成情况

达成情况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

2006~2007年:

1.组建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团队、开展社会调研,找准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差距和突出问题;

2.制定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关键岗位的职业标准和考核标准,修改制定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完善“顶岗实习”及管理,探索具有装备制造业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3个重点建设专业均成立了由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与生产一线直接接轨;

2.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二重、东电、东汽、攀钢等国家重点企业专家执笔,制定了3个专业相关的岗位职业标准(2008年4月27日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评审);

3.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基础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两条主线、系统设计,开发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4.3年内,3个重点建设专业完成了《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等18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中《PLC控制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等4门课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焊接结构制造工艺及实施》等5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此外还有《CAD/CAM技术》等3门课程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5.建成了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收纳了24门课程的全套教学资料和相关教学资源,实现了网络共享;

6.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范了顶岗实习的组织、教学、考核与管理,05级和06级学生实现了半年顶岗;

7.“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的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职电子电气类专业平台课程改革与建设”等三个成果分获09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其中,成果“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1221”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一等奖

完成

2008年:

1.依据职业标准和考核标准,以“项目驱动”方式,遴选9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并完成相关的特色教材、教学资源库、课件,形成9门行业认定的优质核心课程;

2.加强高职教育研究,总结、提炼,并形成具有装备制造业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成专业共享资源库,实现网络共享

师资队伍建设

2006~2007年:

1.组建行业知名专家、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和学院专业带头人构成的专业领军团队;

2.聘请、培养专业带头人和培养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送培到国外、企业、高校进修提高的教师29人,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积极参与企业技改项目,以“项目驱动”方式,校企深度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服务,提高教师队伍的技术服务和科研水平;

4.更新和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重点建设专业,推行“双师授课法”,让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

1.聘请了张祥生、吴伟、鄢林等6名行业知名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培养了周奎、罗光伟等3位校内专业带头人;各专业组成了专兼结合的领军团队;

2.通过出国(境)、下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骨干教师19人;

3.送培到国外(境外)、企业、高校进修提高的教师102人;

4.数控、焊接、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

5.3年内,培养出1名国家级优秀教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和1名德阳市模范教师。

6.构建了500余人“兼职教师资源库”,从中组建了一支50人的核心兼职教师队伍;专业核心课程推行了“双教师授课法”,20%以上的教学任务由兼职教师承担。

7.3年内,获得国家专利4项,完成“863”项目1项、科技部攻关项目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5项,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

完成

2008年:

1.聘请、培养专业带头人9人,培养骨干教师16人,双师型教师达到85%;送培到国外、企业、高校进修提高的教师15人,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2.进一步加大教师参与企业技改的力度,以“项目驱动”方式,校企深度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服务,力争涌现出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技术成果;

3.着力培养“三支”队伍,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形成职教特色鲜明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4.造就一批在职业教育界有影响的、知名度高的专业领军人物

实训基地建设

2006~2007年:

1.建设与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含专业群)建设发展相匹配的9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车间);

2.按照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规律相结合的原则,本着共建共享的思路,切实利用区域内企业设备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搞好设备采购论证,进行设备采购和场地规划建设;

3.校企融合,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0个,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2.357亿元;

4.根据专业建设要求,采购实验实训设备,部分设备投入使用

1.建成了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电气技术培训车间、焊接生产实训车间等9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车间);

2.新增德阳迪泰机械有限公司、成都华远电器有限公司、四川达卡电气有限公司等13个校外实习基地,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3.157亿元;

3.将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企业文化纳入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中;突出“真设备、真产品、真环境”,将技能考核与实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训环节与生产实际岗位有机衔接;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强化实训基地管理;

4.按照“122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开放的共享资源平台,引进东汽等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共建“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东汽设备价值3500万元,技术和管理人员42名。

形成了集教学、对外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性开放式社会服务平台;在中国二重建立“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

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5.形成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规范,保证了顶岗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习质量,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管理机制

完成

2008年:

1.完成实训基地改扩建、搬迁以及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任务,全部投入使用,并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对外培训、分包和承接生产任务;

2.以生产任务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实训环节与生产实际有机衔接,按照职业标准、市场原则、高职教育规律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开展学生技能培训;

3.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突出“真设备、真产品、真环境”,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强化实训基地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氛围;

4.按照“市场化运作,社会共建共享”的模式,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等,实现实训基地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集教学、对外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性开放式社会服务平台;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机制

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

2006~2007年:

1.与企业合作共同研讨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

2.编写试用讲义、课件制作、部分上网等

1.汽车检测与维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9个专业全面推行了“1221”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按照“两条主线、系统设计”重构了课程体系;

2.3年内,建设了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09年,已公示)、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0门院级精品课程,所有讲义、教案和课件等教学资料和相关教学资源全部进入BlackBoard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了网络共享;编写了《汽车发动机维修》等16本特色教材

完成

2008年:

1.完成10门优质核心课程,以及相关的特色教材8本,课件2套;

2.建成专业共享资源库,实现网络共享

师资队伍建设

2006~2007年:

1.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5%。

2.派遣5名以上教师到国外、企业、高校进修提高;

3.整合行业、企业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部分主干专业课程实行“双师授课”,让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

1.培养专业带头人15人、骨干教师33人;培养双师型教师41人,使“双师型”比例达81%;

2.送到国外(境外)、企业、高校进修培训的教师人数达132人;

3.构建了200余人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每年从中聘请部分人员承担部分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4.3年来,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完成

2008年:

1.进一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

2.派遣8名以上的教师到国外、企业、高校进修提高;

3.通过三年的建设,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4人,培养骨干教师16人,培养双师型教师33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训基地建设

2006~2007年:

1.建设与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含专业群)建设发展相匹配的13个实训基地(中心);

2.按照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规律相结合的原则,本着共建共享的思路,切实利用区域内企业设备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搞好设备采购论证,进行设备采购和场地建设;

3.根据专业建设发展要求,采购实验实训设备,部分投入使用;

4.与企业、行业合作,新建校外实习基地,共享社会资源

1.建成了汽车实训中心、建筑钢筋工实训室、商务实训中心、教育旅行社等15个实训基地(中心);

2.新增了德阳太平洋大酒店、四川富江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大众德阳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16个校外实习基地;在中国二重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培养8万吨技能人才;

3.将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企业文化融入实训教学中;突出“真设备、真产品、真环境”,将技能考核与实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训环节与生产实际岗位有机衔接;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强化实训基地管理;

4.按照“122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开放的共享资源平台,引进丰田4S店的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共建“校中厂”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集教学、对外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5.形成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规范,保证了顶岗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习质量,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管理机制

完成

2008年:

1.完成实验实训设备采购任务,全部投入使用,并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和对外培训;

2.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实训基地管理,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

3.通过三年的建设,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对外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学结合的社会培训服务中心;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构建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机制

图书信息中心

2006~2007年:

增加图书馆信息化设备、图书管理系统、万方数据库、电子阅览室等主要设备设施,达到高校图书信息中心和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1.通过整合德阳市图书馆,实现人员、图书、经费的统一管理,节约了经费、完成了任务,共节约示范建设专项资金181万元;

2.图书馆信息化设备、电子阅览室,图书管理系统,维普、超星、万方等数据资源等均已正常运行一年以上;

3.完成了学术报告厅及多个会议室的数字化音视频系统,使其均具备接待国际会议的能力;

4.图书馆已成为能满足万余名师生、380万市民和科技工作者教学科研需要的综合性、区域性图书信息中心

完成

2008年:

增加音视频会议系统、超星图书数字资源,形成集音视频会议、数字信息、图书期刊为一体,设备、管理先进,能满足10000余名学生380万市民和科技工作者教学科研需要的图书信息中心

教育培训

与研究中心

2006~2007年:

培训及管理网络建设的设备购置安装调试完毕,正常使用;引进新课程资源,启动自行开发项目。

培训职业院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0000人次以上

1.培训网络平台正常运行;培训手段和方式实现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提高了管理质量;

2.培训的资料教材及光盘已会同图书馆完成建设;

3.初步形成包括国家级、省级及市县校的专家资源库;

4.已实现培训工作市场化运作体制,培训量逐年提升。

近三年开展的职教师资培训、普教师资培训、企业人员培训和社会化培训等相关培训工作共计培训各类人才近35012人次

完成

2008年:

功能更完善,服务量增加较大;培训范围增大,培训效果评价更好;课程资源开发初见成效,有自主开发的资料教材或光盘。

培训职业院校、中学校长和教师10000人次以上

对口支援项目

2006~2007年:

对周边地区职业院校开放,完成培训和鉴定2000人次。

与甘孜、阿坝、凉山、雅安等老少边穷地区的职业院校共享12门课程

1.签订对口支援院校协议12所。

培训师资1207人次,学生5233人次,实施技能鉴定3856人次;

2.提供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院级优质核心课程14门及其特色教材与老少边穷地区职业院校进行共享;

3.捐赠教学仪器设备1304台件,价值150万元;

4.学院坚持每年举办免费培训班。

截止今年,已有近673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专业培训并全部就业;

5.对对口支援院校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鉴定,金额达18余万元

完成

2008年:

对周边地区职业院校开放,完成培训和鉴定2000人次。

与甘孜、阿坝、凉山、雅安等老少边穷地区的职业院校共享12门课程。

对口扶贫支援中江县、罗江县等,每年培训贫困家庭子女免费200~300人次左右

四川中德培训中心

2006~2007年:

签订四川中德培训中心协议书、签订中德职教培训基地人员互访协议书,德方5名专家到学院讲学。

引入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教学资料

1.我院与德国多特蒙德总院培训学院签订了“建立四川中德培训中心的协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协议书”。

德方已安排4名专家到学院讲学;

2.13名教师到德国进行了45天以上的访问和进修;

3.11名学院领导和教学系部主任赴德考察学习

完成

2008年:

德方5名专家到学院讲学。

引进德方职业技术教育考核体系、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素质教育工程

2006~2007年:

基本完成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和公共视频系统的改扩建工程,部分投入使用。

建成团体心理辅导室并投入使用,培训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2次以上

1.三年来,学院完成了经德阳市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审定的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完善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等。

2.音乐治疗室、沙盘治疗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均已投入使用;

3.学院成立教育心理学教研室,有5名教师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

4名心理教师参加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并结业。

对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会员等的专业培训均已完成。

完成

2008年:

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和公共视频系统,并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

建成音乐治疗室,培训6名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4人达到持证上岗

基本建设

2006~2007年:

投入5500万元,动工新建改建实训场地等教学场地总面积3.66万平方米,部分投入使用;

1.三年来,已完成的公共图书馆、三号综合教学楼、工程中心等教学实训设施的建设,共计4.66万平方米,总投入达6421万元,现均已投入使用;

2.此外,五号综合教学楼和材料实训中心正在建设中

完成

2008年:

投入500万元,完成新建改建实训场地等教学场地总面积0.55万平方米,投入使用

1.1.2.2综合建设完成情况

考核项目

原有基础

建设目标

完成额

(2009.6.30)

完成度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4360万元

7956万元

8192.5万元

102.97%

经费

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

0.139万元

0.260万元

0.406万元

156.15%

地方财政专项拨款

375万元

6000万元

6122万元

102.03%

行业、企业专项投入

60万元

540万元

600万元

111.11%

其他

1161.7万元

4000万元

5663万元

141.58%

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室数

16个/82个

23个/99个

24个/102个

104.35%/

103.03%

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比例

42.60%

50%

51.60%

103.20%

校外实习基地数

100个

120个

149个

124.17%

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

92.06%

94.00%

94.67%

100.71%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98%

98%

98.30%

100.31%

产学

合作

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

338个

538个

541个

100.56%

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数

100%

100%

100%

100%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数

91.70%

95%

100%

105.26%

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实训学生

8652人月

12000人月

16929人月

141.41%

合作企业接收就业学生数

1870人

2100人

2854人

135.90%

合作企业对学校投入的设备价值

100万元

250万元

4178万元

1671.20%

★整合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设备总值不计入建设项目投入)

13000万元

25000万元

31570万元

126.28%

为合作企业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经费数

131万元

200万元

286万元

261.65%

对口

支援

地区数/院校数

3个市州/8个

8个市州/12个

8个市州/12个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