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82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docx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

轻兵器齐鲁大地烽火连天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

1937年冬,山东省党的地方组织先后在鲁中徂徕山、胶东天福山、清河黑铁山等10多个地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许多抗日武装部队。

到1938年秋,中共山东分局将称谓繁杂的抗日武装部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下设9个支队。

同时,为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基地和联系华中新四军的战略枢纽,中共中央于1939年3月委派罗荣桓等人率八路军115师师部及第343旅686团进入鲁西地区,先后在樊坝、陆房、古梁山泊等地重创日伪军,逐步在山东建立和发展了冀鲁边、湖西、鲁西、鲁中、胶东、清河等抗日根据地。

  罗荣桓领导山东抗日军民,采用他提出的“敌人打过来,我们就打过去”的“翻边战术”,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罗荣桓麾下已经拥有27万正规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毛泽东曾赞誉“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在山东根据地建立及发展过程中,山东军民在鲁西、鲁中、鲁南、胶东、清河、滨海、渤海等地区成立了许多随军修械所及兵工厂。

  鲁西金山兵工厂  金山兵工厂的前身是八路军115师独立旅供给部在鲁西根据地成立的金山修械所。

1939年7月,115师成立独立旅,该旅设有供给部,供给部于1939年冬在鲁西东平湖西畔大金山村、小金山村(今戴庙乡东金山村、西金山村)创建金山修械所。

1940年8月,鲁西军区成立时,金山修械所与冀鲁边区随军修械所合并,组成金山兵工厂。

  金山兵工厂初建时期,下设修械所、机器排、迫击炮弹装配班、复装子弹班、刺刀班、翻砂制造手榴弹班。

兵工厂分布在3个村的群众家里,修械所驻大金山村,机器排驻郭楼(今属银山镇),其他单位驻小金山村。

  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支,复装枪弹,制造手榴弹和刺刀。

初期,工厂使用沿湖一带农民扫盐土熬制小盐过程中附带产生的芒硝、青麻杆灰配制火药(旧时老百姓吃不起大盐,便自制小盐吃。

自制小盐的过程称为“扫盐土”,盐土就是盐碱地或土屋老墙根处晒起的白色“粉末”。

盐土淋晒、熬制成盐时,也产生芒硝)。

  1940年初,开始生产地雷、枪榴弹,每月分别生产300多枚。

同年秋,试制成功82mm迫击炮弹,月产60多发。

  1941年7月,为打通鲁西根据地与冀鲁豫根据地的联系,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金山兵工厂随即西迁到河南省范县根据地,此时工厂分为炸弹所、修械所、电料所3部分。

  1942年春,该厂开始试制九二式70mm步兵炮弹,11月试制成功。

1944年夏,经反复试验,成功制出雷汞,为大批生产60mm、82mm迫击炮弹和九二式70mm步兵炮弹提供了原料。

  1944年,根据抗日形势和军事上的需要,上级决定将修械所一分为二,成立炮弹所,赵慕三任所长。

同年,炮弹所试制成功75mm山炮弹。

  胶东第一兵工厂  胶东第一兵工厂的前身是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3大队于1938年4月在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圈杨家村筹办的兵工厂,因地名亦称圈杨家兵工厂。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发动文登县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

1938年4月,第3军西进到蓬莱、黄县、掖县(今莱州市)地区,与鲁东抗日游击队第7、8支队和胶东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一起,创建了莱黄掖抗日根据地,并开始筹办兵工厂。

  起初,厂址选在黄县县城内,后改在黄县南部山区文基镇的圈杨家村,因为这里比黄县县城要隐蔽、安全。

周吉隆任厂长。

第3大队队长范心然向私人借了500元法币做流动基金,并向私营工厂借用26部机床等设备,同时还没收了一批敌伪财产。

1938年5月,第3军军部修械所和第3军2路部队的修械所并入圈杨家兵工厂。

到同年秋天,工厂已发展到500多人。

由于人员增加,8月,在附近的下院村设分厂,称为南厂,原圈杨家兵工厂称为北厂。

  1939年1月,伪军在日军飞机配合下,疯狂进攻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工厂奉命迁至平度县涧里村,部分设备和人员散失,人员减至200余人。

7月,圈杨家兵工厂改名为山东纵队5支队第一兵工厂,亦称胶东第一兵工厂。

8月,工厂迁至隆夼(也称老庙后)。

10月,又迁至蓬莱县黄泥沟。

11月,在栖霞县北路家沟村成立的蓬黄战区指挥部兵器厂并入该厂。

  1941年12月,工厂遭敌人3次袭击,厂房烧毁,人员和机器被迫迁至栖霞县沙家村、尕(gǎ)玉庄、杨家一带。

此时5支队第五兵工厂并入,全厂职工又增至500人。

从这时起至1944年,该厂主要复装枪弹,修造枪械,生产手榴弹、地雷、81mm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掷弹筒和掷榴弹、75mm炮弹等。

兵工厂曾仿制出汉阳造7.9mm步枪。

1941年4月仿制成功2挺捷克式机枪。

1942年开始试制仿捷克式机枪,1943年月产量5~6挺。

  工厂从1943年开始研究试制掷弹筒和掷榴弹。

掷弹筒和掷榴弹试验成功后,在1944年11月长沙铺战斗中试射了200发,随后,工厂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开始大批量生产。

长沙铺战斗后,工厂迁至乳山县眉豆夼、稍村、地口一带,主要任务是生产掷弹筒、掷榴弹。

1944年12月,胶东军区后勤部召开生产会议,决定以生产弹药为主,要求提高高级炸药的生产能力,加强专业化生产和科学分工,并对胶东各兵工厂进行调整,将胶东第一兵工厂的子弹部并入胶东第三兵工厂,第三兵工厂机工部并入第一兵工厂。

调整后的第一兵工厂专门生产掷弹筒和掷榴弹,并将厂属3个部改为掷弹筒和掷榴弹两个部。

  到1947年,在支援孟良崮战役中,全厂职工7天7夜不休息,突击生产,支援前线,月产掷榴弹36507发。

1948年全年生产掷弹筒2553门,掷榴弹504780发。

1949年全年生产掷榴弹506770发。

这时胶东第一兵工厂职工达886人,机器设备达170多台。

  该厂在生产武器产品时进行了许多创新和改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手榴弹的革新最初的手榴弹爆炸破片只有5~6片,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破片大幅增加,提高了杀伤力。

为解决出手早炸的问题,1942年冬,孙宪义等人研究出在拉火管周围用棉花蘸上蜂蜡塞紧的方法,解决了拉火帽发火后火焰从木柄与壳体接缝处泄出引爆的问题。

改进后,未再出现出手早炸事故。

  复装枪弹的革新为了复装枪弹,由孔宪义等人试制出模具;于鸿春等人设计并制出各种压力机10多台;无烟药是用旧电影片或照相胶卷脱胶制成的。

  地雷的改进1942年,为了提高地雷在运输和布雷过程中的安全性,采用将地雷拉火装置装在一个木塞内,木塞插入雷体的分装方式。

在埋设地雷时,再将拉火装置放入雷体内。

地雷的引爆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先是生产电引火雷,采用电灯泡钨丝为发火头,后因钨丝、电线、电池缺乏,逐步研制出拉火雷和绊线雷。

  掷弹筒和掷榴弹的革新1944年长沙铺战斗后,根据战斗实践,将掷榴弹延期药柱的燃烧时间由7.5s延长到8.5s,解决了在最大射程出现空炸、早爆问题。

刘凤山等人改进了钻掷弹筒泄气孔的工具,由一次钻1个孔改为一次钻6个孔。

他们还改进了车引信管的专用工具,由每班车30个,提高到每班车800个。

另外,还解决了掷弹筒淬火的难关。

  迫击炮及其炮弹的研制起初,迫击炮的炮筒由玲珑金矿的旧机器大轴加工而成。

第一门迫击炮打靶试验成功后就开始生产,1938年下半年每月生产2~5门。

1942年,为了保证炮弹的运输安全,每个炮弹配有一个无撞针的安全帽和一个有撞针的撞针帽,运输时安装上安全帽,发射时再换上撞针帽。

  1949年7月,根据中央减产会议精神,该厂部分人员和设备转入烟台机床附件厂,其余转入徐州兵工三厂。

至此,胶东第一兵工厂建制撤销。

  胶东第二兵工厂  1938年12月,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和胶东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纵队第5支队。

1939年7月,第5支队在掖县李家庄、连儿夼一带组建胶东第二兵工厂,又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兵工厂。

1941年2月,该厂奉命迁驻栖霞西部喇叭沟,1942年初迁到牙山腹地,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习惯称其为牙山兵工厂。

  1942年初,该厂有职工200余人,各种机器设备车床18部,这些机械设备大多是缴获国民党蔡晋康部队的。

工厂除生产地雷、手榴弹、枪弹外,还制造82mm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75mm山炮炮弹。

  1944年,胶东的日军依仗坚固的碉堡、工事垂死挣扎。

为解决八路军的攻坚武器问题,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向军区各兵工厂发出了研制平射炮(平射炮是当时对弹道低伸火炮的统称)的命令。

该厂于同年6月开始研制平射炮,但当时可供参考的只有从画报上剪下来的一张平射炮图片,以及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十几发八八式穿甲炮弹。

  造炮时没有炮筒钢材,就用拆城隍庙时留下的一根钢柱;搞不到用于减小后坐力的弹簧,就用汽车弹簧来代替;车床长度不够,就加长中心支架进行加工;没有大型冲压机,就用车床加工铸钢制造炮弹壳;炮弹头用内挖外车的方法加工,弹头前部的引信造出了瞬发和延发两种。

全厂职工经过3个月的昼夜奋战,第一门平射炮和十几发炮弹试制成功。

  1944年8月中旬,胶东军区司令部决定,调这门炮参加拔除水道据点的战斗。

  1945年春,该厂又改进了平射炮的助推器,许世友司令员亲自到广饶县鞠家庄(弹药部驻地)观看改进后的平射炮实弹演习。

3声炮响,3个目标连连开花,许司令员拍手叫好,并当场将平射炮命名为“牙山炮”。

  1945年春节,八路军攻打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的老巢——万第据点。

胶东军区司令部调用“牙山炮”、重型迫击炮等10多门,将城墙炸开2~3个大口子,城墙上的岗楼也被炸塌。

攻城部队迅速冲进突破口,万第据点被攻克。

自此,“牙山炮”的威名更加远扬。

  胶东第三~第七兵工厂  1941年1月,山东纵队第5旅后勤部在昆嵛山辛庄成立第三兵工厂,在栖霞县牙山成立第四兵工厂。

9月,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工业研究室成立。

1943年7月,东海军分区工业研究室秦月斋等人从钙皂中成功提取出甘油,先后试制成功硝化棉、硝化甘油、乙醚、丙酮等,年底生产出单基和双基发射药,并投入生产。

  1945年8月,胶东军区后勤部成立胶东军区兵工总厂,胶东第一、二、三、四兵工厂和胶东工业研究室划归胶东军区兵工总厂领导。

9月,胶东军区兵工总厂召开生产会议,贯彻以生产弹药为主的方针,调整了组织机构,使生产专业化:

一厂生产机枪和炮弹壳;二厂生产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三厂生产枪弹;四厂生产82mm迫击炮弹;新建第五兵工厂,生产军用化工原料和火炸药。

  1946年12月,胶东军区兵工总厂成立第六、七兵工厂。

六厂生产步枪和手榴弹;七厂生产九二式步兵炮和重型迫击炮。

  从1947年3月开始,胶东军区要求六厂生产四五式步枪,4月即生产出100支,1947年全年共生产了3188支。

该枪参照沈阳兵工厂制造的十三式7.92mm步枪和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而研制,口径为6.5mm。

因是1945年研制成功的,故命名为四五式6.5mm步枪。

现存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四五式步枪有两种款式,一种设有阅兵钩(阅兵钩用于在阅兵时固定枪背带),另一种取消了阅兵钩。

  1947年5月,胶东军区兵工总厂改编为胶东军区军工部,仍辖7个工厂和一个研究室。

同年9月,胶东战役开始,胶东军区军工部化学总厂成立,扩大硫酸、硝酸、硝化甘油、硝化棉和炸药的生产。

  1948年7月,华东财办工矿部在鲁中博山召开兵工会议,决定设3个局。

其中第二局由胶东军区军工部所属工厂整编,辖7个工厂,局长范心然。

  在胶东的地方抗日武装中,也成立有许多兵工厂。

如1938年2月,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后,在蓬莱南部艾崮山区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2路部队,2路部队在大埯子皇姑庵创立“八路兵器厂”,制造地雷、弹药等。

1944年春,海阳县武委会在牛岭山建立海阳兵工厂,职工80人。

起初主要修理枪械,后来开始制造枪弹、手榴弹、枪榴弹和“单打一”步枪、“土压五”步枪。

  山东纵队第一兵工厂  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在鲁中徂徕山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

随后,第7、第8支队和第5支队一部分由清河地区和胶东地区进入鲁中地区,山东纵队领导机关也由泰山地区进入鲁中山区。

从此,鲁中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地区。

  1938年7月,山东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修械所在鲁中地区益都县(现青州市)石匣峪成立,该修械所又称石匣峪兵工厂。

修械所曾迁往博山县刘家南峪、蒙阴县千人洞、沂源县织女洞。

1938年12月,山东纵队成立,山东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

同时,该支队在织女洞的兵工厂改称山东纵队第一兵工厂,又称山东纵队第4支队兵工厂。

  该厂主要生产手榴弹、82mm迫击炮弹及刺刀,设有机修、翻砂、红炉、弹药装配、木工等生产班组,生产设备有4部车床、1部钻床。

为了保卫兵工厂的安全,山东纵队司令部调来100多人的回民连担任警卫。

  1939年6月,日军“大扫荡”到达兵工厂附近的鲁村,厂领导决定将全厂100余人和警卫连分两路转移:

第一路向南,由厂长孙世铭带领技工队伍经桐峪、柳枝峪到达胡家庄,分散隐蔽;另二路向东,由政委杨兴忠、指导员郑香山带领回民警卫连向沂山一带转移。

当回民连队行至沂水绳庄时,与1000多名日本兵遭遇。

激战中,杨政委、郑指导员、丁排长和十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日军“大扫荡”给兵工厂造成巨大损失,加之国民党山东吴化文的部队与八路军摩擦日益加剧,在织女洞已无法进行正常生产。

山东纵队第一兵工厂随即结束。

  山东纵队第二兵工厂  山东纵队第二兵工厂的前身是八路军鲁中抗日游击队第7、8支队兵工局,地点在黄县城内城隍庙。

局长张善德,指导员何凤鸣。

  起初,兵工局只有一些简单的机加工设备,后动员私人铸造厂厂主李奎星带着柴油机、化铁炉、化铜炉及全套翻砂设备和7名工人参加了兵工局。

1938年5月,兵工局转移到掖县郑家庄,职工增至200余人,拥有车床10部,钻床2部,烘炉4座,虎钳50余把,柴油机2部。

生产组织比较配套,划分为车工组、烘炉组、修械组、铸工组、木工组、制药组、装配组等。

  1938年7月,兵工局向鲁中迁移。

在搬迁中,抢修了一批枪支,生产了75mm炮弹近100发,还制造了许多地雷、手榴弹。

同年12月,何凤鸣任局长。

1939年1月,兵工局越过胶济路,经益都至临朐,再到沂水县西部桃峪。

  1939年2月,兵工局仿制成功捷克式轻机枪,至年底生产出4挺。

此后,每月生产2挺,直至1940年3月。

  1939年3月,以该兵工局为基础,合并了其他几个支队的兵工局,成立山东纵队第二兵工厂。

该厂先后驻沂水县桃峪、公家庄子等地。

从这时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该厂修理各种枪械、复装和制造枪弹,制造刺刀、地雷、手榴弹、75mm迫击炮弹等。

  1940年初,山东纵队后勤部在山东纵队第二兵工厂基础上成立山东纵队兵工总厂(亦称鲁中兵工总厂),驻沂水县南瓦庄村,辖3个分厂,1个修械所和1个子弹组。

4月,一分厂技师曹曰岚等人试制出日本歪把子轻机枪。

  抗战胜利后,山东纵队兵工总厂进行了较大调整,成为生产手榴弹的专业厂,驻莱芜县苍山观。

  1946年冬,国民党李仙洲部进驻莱芜城,工厂迁至蒙阴县贾庄。

1947年5月,国民党军进占孟良崮山区,工厂奉命停产备战,并开始向渤海区转移。

1949年2月,工厂改编为华东财办第一军工局直属厂。

这时职工有400余名,主要任务是为军工局各厂修理车床、制造机器设备及各种工具。

1950年1月,该厂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兵工局管辖。

  鲁南兵工厂  1939年10月,115师师部及主力686团进入鲁南费县抱犊崮山区,与在枣庄、微山湖地区的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会师。

同时,115师供给部生产社在鲁南费县抱犊崮黄山口村成立,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械,复装枪弹,生产手榴弹,缝制军服及枪弹袋。

1940年10月,鲁南军区成立,115师供给部生产社与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1总队修械所合并,改编为该军区军工科,设有子弹厂和炸弹厂,子弹厂月复装枪弹500~600发,炸弹厂月产手榴弹200多枚。

  1945年春,鲁南军区又在费县建立无烟药厂,鲁南各军分区也建有制造手榴弹的兵工厂。

1946年10月,鲁南军区后勤部撤销军工科,成立鲁南军区军工部,分设兵工厂有:

葛家峪兵工厂,生产手榴弹;大邵庄兵工厂,生产火炸药、枪榴弹及修械;九女山兵工厂,生产地雷、刺刀等。

1947年1月19日,华中军区军工部一部与鲁南军区军工部合并,组成新的鲁南军区军工部,设5个厂,共1800人。

同年冬,鲁南军区军工部改为鲁南军区后勤部军工处,辖4个工厂。

1948年7月,鲁南军区后勤部军工处所属厂整编,归华东财办工矿部第一局管辖。

  清河军区后勤部兵工总厂  1938年2月,临淄抗日游击第3大队(后编为山东纵队第3支队10团,隶属清河军区)在临淄县訾家郭村(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訾李村)建立修械所,又称临淄兵工厂。

修械所分红炉、木工、装配、修械4个组。

  红炉组将生铁熔化后,倒在沙模里,制造出手榴弹弹体。

铸成的弹体表面带有铁刺,工人们就用手拿着弹体在砂石上磨掉铁刺。

后来,工人们开动脑筋,在水磨盘的中心孔内穿上木轴,然后将磨盘架起来,用手把摇着转动,做成土砂轮,提高了磨铁刺的工效。

  木工组将刀具安装在简易镟床上,将木料镟成手榴弹木柄,再钻出中心孔,然后装配。

  装配组将火药装在弹体内,将导火索装入木柄内,再用一个大型木杠杆进行弹体和木柄的装配。

杠杆的一端用人力拉动,另一端往弹体内压入木柄。

为了防止装配时出现手榴弹爆炸伤人事故,在装配手榴弹的杠杆端部附近设有一眼水井,旁边一人注目而视。

一旦发现手榴弹要爆炸,用木棍将手榴弹立刻打入井内,以免伤人。

弹体与木柄装配好后,旋上木柄后盖,制造就完成了。

当时每天能造手榴弹100多枚。

  1938年夏天,在郑家辛庄发现了“韩阎大战”(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时,韩复榘部与阎锡山部之间的山东之战)时遗落的50多枚迫击炮弹。

上级指示试制迫击炮,修械组群策群力,用水车流水管外套铁箍加固做成炮筒,并想方设法加工出膛线。

1938年8月,在10团围歼国民党顽固派陈瑞符部时,该迫击炮显示了巨大威力。

  1939年初,修械所成立复装枪弹组。

工人们用改制的铁管收缩旧弹壳;用铁片卷起来焊成弹头,再灌上铅;用废电影片子剪碎制成发射药;用雄黄和灰锰氧(高锰酸钾的俗称)制成底火药。

  1939年6月,清河根据地遭受日伪军严重破坏。

随后,修械所与广饶县琚高、张谈一带的工厂合编为3支队兵工总厂,下设手榴弹厂(也制造地雷)、炮弹厂和修械厂,厂长訾梅村。

訾梅村等人曾将许多闲置的旧迫击炮弹改制成拉火式地雷。

如1938年5月下旬,3大队在淄河店车站至普通车站间,展开铁路“破袭战”。

訾梅村改制的地雷发挥了极大威力——掀翻钢轨,炸毁车辆,阻绝了敌人的运输。

  1940年9月,3支队改编成山东纵队3旅,兵工总厂隶属3旅领导。

1941年春,兵工总厂转移到广饶北部王家岗一带。

1942年3月,山东纵队3旅兵工总厂整编为清河军区后勤部兵工总厂,驻博兴县康家坊,1942年秋,转移到垦利县八大组(现地名永安镇)。

  1943年夏季,总厂仿制成功捷克式7.9mm轻机枪、日式50mm掷弹筒,还自制出82mm迫击炮并将迫击炮改造成平射炮。

自制的手榴弹弹壳上铸有“山纵三旅”字样。

该厂还用铁轨制成枪榴弹,战士们用枪榴弹专打敌人碉堡的观察孔。

根据实战需要,还将步枪上的片状枪刺改制成锥形枪刺,因锥形枪刺有利于拼杀,受到前线战士的欢迎。

  1943年11月,日军对山东清河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清河军区后勤部兵工总厂工具、材料损失80%,被迫停产。

  其他兵工厂  1942年3月,山东纵队滨海独立军分区成立。

山东纵队2旅手榴弹厂改属滨海军分区,除生产手榴弹外,增加地雷和枪榴弹的生产。

1943年3月,滨海军区成立。

4月,原滨海独立军分区手榴弹厂与115师供给部军工科及所属工厂合并成立滨海军区兵工总厂,隶属军区后勤部。

1943年秋,总厂驻莒南县峧山区高家柳沟,职工约1000人,设有机器厂、炮弹厂、炸弹厂和修械所。

  1944年1月,山东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组成渤海军区。

清河军区兵工后勤部总厂所属4个生产部改编为渤海军区后勤部军工科炸弹厂、炮弹厂、子弹厂和铁工厂。

  编辑/曾振宇  □更云到此,你已经阅读了本文的7463个字,向“读万卷书”又迈进了一步,读览天下邀您一起“深度阅读,涨知识,涨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