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096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5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东南部和  部

       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较好,气候

  区位因素 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模式:

“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

       

复习: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下节课提问。

我的疑惑

1. 

2. 

3. 

【问题探究】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罗列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完成教材P43活动题,根据活动题分析:

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考例探究1】:

结合地图册,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千烟洲立体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

新疆瓜果之乡()

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    )

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杭州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乳、肉、蛋和蔬菜的农业生产基地。

( 

 

.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茶道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补充】:

由于不同地区的热量条件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如东北地区________,华北平原___________,长江中下游平原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地区_______________等。

一个区域在确定了农作物种类和数量后,要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并落实到具体土地上去。

【知识点拨】: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1)主要因素:

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限制因素:

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

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

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则限制因素为主导因素。

【问题探究】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阅读课本P44第一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合作探究】:

阅读P44案例1,完成活动题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考例探究2】

(2011·

福建文综)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完成l~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

【问题探究】三、农业地域类型

结合图3.3所示内容来分析探究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概况:

该国家农业主要是和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

生产国和出口国。

其国土东南部的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①生产对象:

②分布地区:

③区位优势条件: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条件

④限制性条件及措施:

⑤生产特点:

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

【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

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4、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当不应求时,刺激生产;

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

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5、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

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7、科技:

保鲜冷藏技术使农业生产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课堂反馈】

1.据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从20XX年起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天津市政府作出农业调整决策的原因是()

A.华北地区居民习惯吃面食,大米销售有困难

B.水稻单产低于玉米、小麦,经济效益差

C.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而种水稻用水量过多

D.种植水稻需喷洒农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据此回答2~3题。

2.导致产生上述情况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

3.如今北方市场上随处可见荔枝的原因()

A.交通条件和食物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B.荔枝的种植区位范围扩大到了北方

C.大部分荔枝是北方温室里种出来的D.我国北方市场对荔枝的需求量变大了

4.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5.下列关于农业地域的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结构、农业产品相同

B.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类型是一致的

C.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结果

D.农业地域类型基本不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下列关于墨累-达令盆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国土西南部B.是主要的小麦-牧羊带

C.家庭式的混合农场规模很大D.采用牧草与作物轮作的方法,保持土壤肥力

二、非选择题

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本区发展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1)与“珠三角”相比,黄河三角洲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势条件是,

劣势条件是。

(2)本区的寿光市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也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的发祥地,简要分析该市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述黄河三角洲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优势条件。

8.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土地总面积137万亩,平原面积占95.7%。

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全区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农田喷灌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材料二北京城区农产品的来源基本是郊区供应和外埠供应并重的格局。

冬季北京市场的蔬菜交易品种大多来自广西、广东、四川、海南、山东等地。

为了丰富北京的“菜篮子”,北京市政府明确扶持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建设,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5000元、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元。

(1)顺义区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2)目前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多样了,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高考真题感悟】

天津文综·

T4~5·

8分)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图2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

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A.城镇B.牧区C.林区D.矿区

2.学生对图2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

据图探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气候、交通B.土壤、市场C.水源、技术D.地形、人口

新课标全国卷·

T3~5·

1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

.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2010·

江苏·

T5~6·

4分)20XX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

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

图3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7.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山东文综·

T1~2·

8分)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

9、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

(2009·

海南高考)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分析表1、表2,完成10、11题。

表1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

年份

种植面积(万h㎡)

总产量(万t)

1979

18.0

896.0

1980

360.6

16335.2

1999

1335.0

40513.5

2000

1523.7

42399.7

表2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

区域

1980年

1999年

大城市郊区

70%

20%

其他农区

30%

80%

10.1979--2000年我国蔬菜

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一高的变化

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11.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答案

【考例探究1】答案

【考例探究2】答案

【思路点拨】本组考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区位因素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材料信息分析解题能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认真解读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地形因素前后变化导致增产效果变化为关键切入点。

【精讲精析】1选C,2选B。

1.C点拨: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而水稻用水量大是调整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原则的具体体现。

2.B3.A 点拨:

荔枝、柑橘生长在我国南方,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即气候条件,当今北方市场上荔枝较为常见,与现代交通、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有关。

4.D点拨:

我国西北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水资源不足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最主要的限制条件。

5.C点拨:

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下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它也会随着区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农业区位合理选择的结果,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6.A点拨:

该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地域分布、结构、特征等。

7.

(1)土地面积增加迅速,土地平坦,肥沃气候较为干燥,水源不足,生长期短,热量较少

(2)冬季光照充足;

土地广阔,土壤肥沃;

有灌溉水源。

(3)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技术、资金、市场条件好;

交通便利;

有国家政策支持;

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

(土地、海洋、石油)资源丰富。

8.

(1)有利: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临近河流,有灌溉水源(或土壤肥沃)。

不利:

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

冬季气温低,受寒潮影响。

(2)交通改善,保鲜技术提高,政策支持,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市场需求量增大等。

高考感悟答案:

1-2题【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提取图中有效信息:

(1)、分析L湖周围有哪些地理事物,

(2)、分析这些地理事物中哪些会带来污染。

【精讲精析】1选A,2选D。

第1题,由图可知L湖周边分布有林区和城镇,而林区不会对湖泊带来污染物,污染湖泊的只可能是城镇。

第2题,由图中河流的干支流分布及其流向可知牧区在河流的中游主要分布在干流两侧,而在下游分布较广,从而可以推断牧区的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分布影响因素是地形(河流两侧的阶地),在下游的影响因素是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周边地区)。

选项中气候、交通、土壤及技术都无法从图中读出。

3-5【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

①抓住题干材料中所给出的美国、巴西、中国的相关信息;

②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影响大豆生产的区位因素;

③联系美国、巴西、中国三个国家主要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特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精讲精析】3选C,4选D,5选A。

第3题,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美国属于发达国家,美国的技术力量强于巴西,A项错误;

由题意可知,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和生产规模,而不是气候条件和劳动力的数量,B、D项错误;

巴西相对于美国来说,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丰富,因此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很有潜力,C项正确。

第4题,美国属于发达国家,大豆生产起步早于巴西,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及劳动生产率都要高于巴西,A、B、C项错误;

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较美国低,导致大豆生产的成本较美国低,因此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D项正确。

第5题,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优良品种,可以提高大豆的质量,A项正确;

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劳动力投入,对提高大豆的质量无多大影响,B、C项错误;

加大化肥使用量,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大豆产量,但却不利于大豆品质的提高,D项错误

6-7【解析】本题以海地、智利两次大地震为背景,主要考查地震、农业区位的选择。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两地的地理位置来判断两地地震的成因、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地震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影响其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第6题:

因为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由此可判断C正确;

A项与图示海地位于大西洋矛盾;

B项与图示海地震中位于美洲板块内部矛盾;

D与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

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矛盾。

第7题:

因为由图可知,两地国土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由此判断A正确;

B与乙区位于40~60度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照不足矛盾;

C项与甲区位于30~40度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相矛盾;

D与甲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相矛盾。

【答案】6选C,7选A

8-9【解析】本题以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及农业的影响为背景,结合区域实际,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农业区位选择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解答该组题的关键是掌握和理解农业区位分析原理,备考中重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并且能综合分析出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

第8题,由题干信息知图1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图中显示地形类型是山地丘陵,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布局了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和林业,判定该地农业类型是立体农业。

故选C。

第9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推进,市场对水果、蔬菜及乳畜产品等农产品需求量扩大,使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呈现种植业比重下降,牧、渔和林业比重上升的新变化,反映在土地利用上是粮食用地规模减小,牧、渔和林业用地规模扩大。

故选A

【答案】8选C,9选A。

10-11【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图表解读、分析;

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联考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的选择。

第10题,各时间段种植面积的递变幅度:

79~80为342.6,99~2000为208.7;

各年份,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比值,简单计算,可得出单产量的变化。

由表2知:

城郊种植面积的比重减少,但实际面积是否减少,判断条件不充足。

第11题,城郊蔬菜种植是基于城市这一市场需求,且靠近城郊,与市场的交通联系便利;

因此,其他农区的此类农业生产活动也可以借助便捷的交通得以实现。

【答案】:

10.C11.A

课后练习:

一、1、C2、B3、A4、C5、D6、B7、B8、A9、D10、B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项目

特点

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科技应用

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

农业专业化

专业化程度高

地域化

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

3、2009学业水平测试原题: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甲处最有可能形成 ▲ 区。

(2)下列最能够反映从A到B一线地租变化情况的是 ▲ 。

(3)该城市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乳牛业、果林业和谷物农业。

请将①、②、③地适宜发

展的农业类型及其理由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归纳总结】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一、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思路点拨】:

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

内容

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形成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工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2、混合农业

1、概念:

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典型地区:

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

【要点名师透析】

1、农业的生产特点:

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

绝对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区位变化因素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知识点拨】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