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864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13放射病Word下载.docx

神经元、骨骼肌细胞等对电离辐射抗性较高,在大剂量照射后可导致细胞间期(非增殖期)死亡。

造血干细胞或离体培养生长的细胞受电离辐射后,丧失完整的增殖能力,发生增殖死亡,其细胞辐射敏感性可用D0值表示。

D0值指细胞存活分数下降63%所需的γ射线或X射线照射的剂量,代表细胞的平均致死剂量或平均灭活剂量,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D0值在100~200cGy。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其辐射敏感性不同,以S→G2和G2→M较敏感,表现S期延迟和G2阻滞。

DNA修复基因、周期蛋白、M期促进因子、p53、p16等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影响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三)对组织器官的辐射效应人体受一定剂量γ射线、X射线或中子照射后,各组织器官发生的损伤效应严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与各组织器官的辐射敏感性不同有关。

不同组织器官和辐射敏感性见表12-13-1。

大剂量照射后,辐射敏感组织的实质细胞明显减少、再生障碍,常代以纤维组织;

间质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纤维组织增生,可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

凝血机制障碍引起出血综合征。

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受照组织广泛的炎性和抗炎反应的紊乱可致多器官功能损伤(multi-organinjury,MOI)。

年龄、生理因素、营养状态和个体辐射敏感性可影响电离辐射损伤程度。

表12-13-1不同组织器官的辐射敏感性

辐射敏感性

组织器官

高度敏感

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胚胎

中度敏感

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和肾、肝、肺组织上皮细胞

轻度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性腺除外)、心脏

不敏感

肌肉、软骨、骨、结缔组织

【临床表现】

依据辐射剂量、基本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急性放射病可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具有病因明确、起病急、病情随辐射剂量增大而严重和病程呈阶段性发展等临床特点。

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与受照射的辐射剂量有关,辐射剂量率、照射方式和剂量分布情况对病情也有一定影响。

遭受低于致死剂量照射所致的典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可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bonemarrowformofacuteradiationsickness)受照辐射剂量在100~1000cGy,基本病理改变为骨髓造血组织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感染和出血。

在核辐射损伤病例中,以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居多,是核辐射应急救治的重点。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急性放射病。

1.轻度受照辐射剂量在100~200cGy,症状轻,病情无明显分期。

初期可出现头昏、乏力、失眠或嗜睡、食欲减退和恶心等症状。

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失望等心理障碍。

外周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或1~2天内一过性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3天内在1×

l09/L以上。

假愈期症状不明显。

极期可有轻度恶心或呕吐、低热,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在3×

109/L,血小板最低值在50×

l09/L,无明显出血症状。

骨髓象改变轻,早期呈粒系造血活跃,粒红比例增加。

经治疗和休息,一般在1个半月左右逐渐恢复。

2.中度受照辐射剂量在200~400cGy,症状较明显,病程分期清楚。

照射后2~3小时出现全身乏力、头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初期症状,可有心悸、失眠、发热(体温38℃左右)等表现。

外周血白细胞受照后反应性升高,24小时恢复原来水平,淋巴细胞绝对值3天内减至0.75X109/L左右。

3~4天进入假愈期,持续3~4周,患者除感轻度疲倦外,无明显其他症状。

临近极期时出现脱发、继以高热、感染和出血,并伴有精神萎靡、明显乏力、食欲差等症状。

感染通常发生在口咽部,如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口腔黏膜溃疡等,严重时发生肺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

出血多见于皮肤易摩擦部位,皮肤毛细血管负压脆性试验阳性。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受照后5周左右达最低值,白细胞为2×

l09/L左右,血小板为30X109/L左右。

可出现轻度或中度贫血。

经积极治疗,2个月左右进人恢复期,症状减轻,全身情况逐渐好转,可较长时间存在轻度贫血,缓慢恢复。

生殖功能恢复需1年以上。

3.重度受照辐射剂量在400~600cGy,为半数致死剂量范围,症状明显,病情较重。

初期除全身乏力、头昏、食欲减退等症状外,较早出现呕吐,连续3~5次,可有腹泻,并出现腮腺肿痛。

外周血白细胞在受照后反应性升高后逐渐减少,1周内减少至2.5X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3天内减少至0.5×

l09/L。

假愈期持续2~3周,可有中度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可出现一过性回升。

极期症状恶化,出现明显的毛发脱落、精神萎靡、恶心呕吐、厌食、消瘦、高热和出血。

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发生口腔、呼吸道感染甚至败血症,体温达39~40℃。

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和渗血,甚至出现柏油样便。

外周血细胞进行性急剧减少,受照后1个月左右可降至最低值,白细胞为1×

109/L或以下,血小板低至10×

109/L。

由于严重的感染和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经积极治疗,患者可度过极期进入恢复期,白细胞和血小板逐渐回升,一般状况好转,可存在中度贫血。

生殖功能恢复需2年以上,甚至造成不育,伴有骨质疏松和易发生脆性骨折。

4.极重度受照辐射剂量在600~1000cGy,为绝对致死剂量,病情发展快,症状重,病程短,死亡率高。

受照后1小时内即出现频繁呕吐、腹泻,腮腺肿胀、疼痛。

受照后数小时外周血白细胞出现反应性升高,随后迅速减少,1周左右可降至1×

l09/L以下,淋巴细胞绝对值3天内降至0.25×

假愈期不明显,受照后第2周即进入极期,出现拒食、呕吐、腹泻、高热、感染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外周血白细胞急剧减少,受照后第2周可降至0.5×

109/L或以下,血小板降至10×

l09/L以下。

患者迅速消瘦、精神萎靡,并发严重感染、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organfailure,MOF)而死亡。

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可能存活。

患者恢复较差,常残留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性白内障、口咽干燥、骨代谢障碍和生殖功能丧失等后遗症。

(二)肠型急性放射病(intestinalformofacuteradiationsickness)受照辐射剂量在1000~5000cGy,为超致死辐射剂量,病情凶险,发展快,预后差。

基本病变为肠黏膜水肿、出血和坏死脱落。

受照后半小时内即出现频繁呕吐、腹痛、腹泻和水、电解质代谢严重紊乱。

早期腹痛为其特点。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3天内降至0.25×

109/L以下。

无明显假愈期,经3~5天症状稍缓解后,迅速进入极期,症状加重,反复发作呕吐,呕吐物含胆汁或血性液体。

腹泻可日达20余次,呈喷射状、血水样便,伴里急后重,有时可见脱落的肠黏膜组织,常可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穿孔和腹膜炎等并发症。

外周血细胞下降较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更为严重,1周内白细胞可降至1×

由于顽固的呕吐、腹泻,患者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尿闭和微循环障碍,并在2~3周内因心、肺和胃肠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三)脑型急性放射病(cerebralformofacuteradiationsickness)受照辐射剂量在5000cGy以上,基本病变为脑组织损伤,病情发展快,病程短。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和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头部摇摆、左右摇晃等共济失调,以及肌张力增加、肢体震颤、不规则抽搐、眼球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多在1~3天内发生昏迷、循环衰竭、休克而死亡。

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后,受照皮肤还可发生急性皮肤放射性损伤,部位局限但可达软组织深层。

初期皮肤刺痒、灼热感,表浅血管扩张、充血,出现红斑、水肿。

几天后进入假愈期,症状缓解,红斑消退。

2~3周进入极期,出现真性红斑、渗出、水疱、溃疡,可合并感染。

恢复期皮肤色素沉着,残留不同程度的皮肤萎缩和瘢痕。

严重的皮肤损伤时溃疡可长期不愈或反复发生,形成慢性皮肤放射性损伤。

有学者将辐射剂量在2000~5000cGy全身照射,出现以心、血管损伤为基本病变的急性放射病称为心血管型或毒血症型急性放射病。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急性循环衰竭症状,多死于心源型休克。

欧洲学者称急性放射病为急性放射综合征(acuteradiationsyndrome,ARS),并根据突出的症状和体征等对损伤进行分型分级,包括:

神经血管(N1~N4)、胃肠(G1~G4)、皮肤(C1~C4)和造血(H1~H4)等。

【诊断】

在核辐射事件或核辐射事故中,需尽早对受射线照射个体是否存在急性放射病及其病情严重程度作出准确判断,以便早期救治。

遵照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Z104中的诊断原则,依据受照史、辐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并结合健康档案加以综合分析。

(一)辐射剂量估算快速、准确估算患者的受照辐射剂量是急性放射病病情分类(分型、分度)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可检验个人佩戴的剂量仪和对手表红宝石或与患者同时受照射的有机纽扣、陶瓷等其他物品作热释光或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定,估算辐射剂量。

必要时应作现场模拟测试。

在不均匀照射条件下,可估算患者各部位的辐射剂量,再按红骨髓造血干细胞活存计权法,计算出等效全身均匀剂量。

对受辐射损伤者的生物样品进行测定,以估算其辐射剂量,称为辐射生物剂量计(radio-biodosimetry),较可靠和特异地反映全身受照剂量。

如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可估算50~500cGy的照射剂量。

更大剂量的估算可应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

应用早熟凝聚染色体(prematurecondensationchromosome,PCC)分析技术,24小时内即可得出估算结果,估算的辐射剂量可高达1800cGy,更适合于事故应急救治。

CB法(松胞素B,cytochalasinB)检测第一次有丝分裂(M1)淋巴细胞的微核率,可作为辅助辐射生物剂量计。

应用FISH(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技术,也可简便、快速估算辐射剂量。

(二)早期临床症状各型急性放射病的主要临床诊断依据见表12-13-2。

早期症状对病情诊断十分重要,1小时内频繁呕吐、腹泻,出现腮腺肿痛和颜面皮肤充血等,可能受到800cGy以上照射,发生极重度骨髓型或肠型急性放射病。

在不均匀照射病例中,如腹部受照剂量较大,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头部受照剂量较大.可出现较频繁呕吐、头痛等症状,应注意鉴别。

初期皮肤反应是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指标之一,如受照后数小时眼睑和皮肤明显充血,提示受到400~600cGy照射,应考虑急性放射病可能。

(三)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诊断有参考意义的实验室指标主要有:

1.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受照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1~2天降至0.6×

109/L以下,提示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2.外周血白细胞值和血红蛋白值受照后外周血白细胞值继发反应性升高后的减少程度和最低值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受照后7~10天,白细胞值减少为2×

109/L或以下,最低值小于1×

109/L,提示病情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升高,2~5天内升至110g/L以上有可能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

3.骨髓象大剂量照射后早期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减少,粒/红比值先增高,随后降低;

有核细胞分裂指数下降,受半致死剂量照射可下降为1‰,降为0可能受致死剂量照射。

4.血尿生化指标早期出现高淀粉酶血症,血肌酸激酶、丙二醛含量增高和尿牛磺酸、β-氨基异丁酸、肌酸排泄量增加等对判断伤情有一定意义。

核武器和核反应堆爆炸时,在放射性物质沾染地区作业或停留过久的人员,除遭受大剂量γ射线、中子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外,还可遭受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进入体内的污染,引起内照射损伤。

放射性核素在组织器官分布不同,具体可参见“慢性内照射放射病”。

【治疗】

骨髓型轻度急性放射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宜住院观察3个月左右,应用中医益气养血法辨证施治和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骨髓型中、重度和极重度急性放射病是急性放

射病的主要治疗对象,应收入具有严格防感染隔离措施(如层流洁净)病房,以保护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为主,针对不同阶段临床特点予以综合治疗。

临床表现

骨髓型

———————————————————

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肠型

脑型

辐射剂量(×

102cGy)

1~2

2~4

4~6

6~10

>

10

50

呕吐

-

+

++

+++

腹泻

-~+

+~++

肌张力增强、共济失调、震颤

开始时间

不明显

20~30

15~25

<

3~6

立即

口咽炎

++~+++

-~++

最高体温(℃)

38

38~39

39

↑或↓

脱发

+~+++

出血

柏油样便

±

血水样便

拒食

衰竭

淋巴细胞最低值(×

109/L)

(受照后1~2天)

1.2

0.9

0.6

0.3

白细胞最低值(×

2.0

1.0~2.0

0.2~1.0

0.2

血小板最低值(×

30

受照剂量下限(×

1.0

4.0

6.0

10.0

50.0

注:

+、++、+++分别表示轻、中、重;

↑表示升高;

↓表示降低

(一)初期及早应用抗辐射损伤有效治疗药物,如苯甲酸雌二醇(1mg,肌内注射,立即)、雌三醇(10mg,肌内注射,立即)、茜草片(300mg,口服,2~3天1次,共3~4次)等提高外周血粒细胞值。

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如甘露醇、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茶多酚等,以减少自由基损伤。

改善微循环障碍,减少微血栓形成,预防DIC,可应用益气祛淤中药(黄芪、当归、丹参、炮山甲和红芚等),1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加2~4g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氢化可的松(200~300mg+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渗出,防止早期出血,应用于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早期治疗。

患者有烦躁、呕吐等症状时,应用镇静、止吐等药物。

对全身受照剂量大于3Gy,或大于2Gy合并创伤和烧伤时,或大于2Gy的60岁以上老年人和12岁以下儿童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应尽早(24小时内)应用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250μg/(m2·

d),皮下注射]或rhG-CSF[5μg/(kg·

d),皮下注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值上升达1×

109/L时渐减量或停药。

必要时可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等。

造血生长因子治疗(>

14天)无效的极重度偏重(>

700cGy辐射剂量)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可选择HLA相容的合适供者,进行同种骨髓或外周血或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参阅第二十篇第十一章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假愈期以保护造血功能,预防感染和出血为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类易消化食物。

保护造血功能可用维生素B6、叶酸、肌苷、核苷酸、三磷酸腺苷、辅酶A以及六味地黄丸、生脉散、黄芪当归汤等益气养阴补血中药。

预防感染需严格采取消毒隔离措施,清除已存在的感染灶,并注意眼、鼻、口腔和肛周清洁和消毒,可局部应用抗生素,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当白细胞低于3×

109/L时,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针对革兰阳性细菌为主。

预防出血可应用保护微血管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路丁、止血敏(酚磺乙胺)等。

女性患者月经前可用丙酸睾酮50mg,肌内注射。

当白细胞低于2109/L,血小板低于50×

109/L时,可输注经γ射线1000~2500cGy照射的新鲜全血,每次200~300ml。

(三)极期加强抗感染和抗出血,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全身支持治疗。

根据细菌学检查或对感染源的估计,应用广谱杀菌药物,特别是针对革兰阴性细菌的药物。

需积极防治真菌和病毒感染,必要时静脉滴注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一般每1~3天静脉滴注2~5g,必要时9g/d),以提高机体被动免疫力。

如白细胞低于1×

109/L、血小板低于20×

109/L或有严重出血,可输注经1500~2500cGyγ射线照射的新鲜全血或粒细胞、血小板悬液。

维生素C(0.5~1.0g/d)静脉滴注预防出血,也可应用维生素P(120~180mg/d)、维生素K3(8~12mg/d)和酚磺乙胺(2~4g/d)等药物。

对拒食患者,应静脉补给营养,如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血浆等,可考虑应用Hickman导管插管,以长时间维持输液。

需注意输液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太快,以防止肺水肿。

胃肠症状明显的患者需注意缓解胃肠症状,防止肠套叠。

(四)恢复期需防止再感染,提高免疫功能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应评估心、肺和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积极预防辐射晚期效应,如心脏功能减退、肺损伤、脑水肿、眼晶状体浑浊、唾液腺萎缩、骨质疏松和性功能衰退等。

应用维生素A、B、C、D、E,植物多糖、强壮补血制剂(含铁、微量元素等)、富钙制剂和益气补肾中药。

必要时可应用蛋白质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诺龙25mg,肌内注射,每周2次。

注意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加强局部保护措施,预防水疱感染。

【预防】

战争中核袭击时应尽可能找到地下室、人防工事或较坚固房屋墙角下、床下、桌下等隐蔽场所。

在开阔地带时如已发现闪光,应立即卧倒,迅速闭眼,背向爆心,以衣服遮盖皮肤暴露部位,防止烧伤或放射性沾染。

感到有热浪时,暂时减少呼吸,防止呼吸道烧伤。

待瞬时光辐射、核辐射、冲击波过去后,迅速退出爆区和放射性烟云经过地带,以减少放射性落下灰的照射和沾染。

平时应严格执行辐射防护规定。

加强对辐射源与核素的管理。

定期检查、维修防护设备,防止事故发生。

照射前应用抗辐射预防药可取得减轻辐射损伤的效果。

常用药物有:

盐酸胱胺[双-(β-氨乙基)二硫],一次剂量1.0g,口服,照射前1小时服用,服药后1~2.5小时之间有效;

二乙基硫辛酰胺(抗206),一次剂量300mg,肌内注射,照射前1~9小时应用;

雌三醇,一次剂量10mg,肌内注射,照射前10天应用;

苯甲酸雌二醇,一次剂量1mg,肌内注射,照射前3天应用。

如需通过污染区,可事先口服碘化钾100mg,阻止碘核素在甲状腺内蓄积,如已有放射性物质进入消化道,应选用洗胃、催吐和缓泻药,并口服氢氧化铝凝胶、磷酸钙、硫酸钡等吸附剂,以减少吸收。

口服褐藻酸钠(每日10g,分3次),可减少锶核素吸收。

口服普鲁士蓝(每日1g,分3次),可减少铯核索吸收。

核素进入呼吸道,需用棉签拭去鼻内沾染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入促排药物气溶胶,服用祛痰剂等。

核素污染皮肤伤口,先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

如清洗效果差,应考虑外科扩创术。

一旦核素被吸入,应给予促进排泄药物:

碘核素尽早给予碘化钾,锶核素给予S186(我国合成的多磷酸类化合物),每日0.5~1.0g,肌内注射,3天为一疗程;

稀土族元素给予络合剂DTPA-Na3Zn或喷替酸钙钠每日0.5~1.0g,肌内注射,3天为一疗程。

氢核素给予大量饮水治疗。

参考文献

1.叶根耀,艾辉胜,余长林,等.山东济宁辐射事故病人诊断问题的探讨.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

(1):

49-52.

2.蒋本荣,艾辉胜,叶根耀,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临床诊治中而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

(1):

43-46.

3.毛秉智,陈家佩,急性放射病基础与临床.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4.周继文,孟德山,谭绍智.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应用手册,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Waselenk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