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158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二章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Word文档格式.docx

图12-1口腔颌面部胚胎发育过程

(1)胎儿5周以后

(2)胎儿6周时(3)胎儿8周时

(4)胎儿与胚突的关系(5)胎儿6周时的腭部(6)腭部与胚突的关系

二、唇、面裂和腭裂的形成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胎儿发育成形的前12周,若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各胚突的正常发育及融合受到干扰时,就有可能使胎儿发生各种不同的相应畸形(图12-2)。

例如:

左右两侧下颌突未能在中线相互融合,则产生下唇正中裂或下颌裂;

一侧上颌突未能在一侧与内侧鼻突融合,则在上唇一侧产生单侧唇裂,如在两侧发生,则形成双侧唇裂。

上颌突与内侧鼻突有一部分或全部未融合,则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唇裂,以及不同程度的牙槽突裂,两个内侧鼻突未能正常融合则发生上唇正中裂。

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能融合则形成面横裂。

上颌突与外侧鼻突未能融合则形成面斜裂。

腭裂的形成与唇裂相似,同样为胚突融合不全或完全不融合所致。

如原发腭突未能在一侧或两侧与继发腭突融合,则形成了单侧或双侧腭裂;

如在前颌部分未能融合,则形成牙槽突裂。

由于腭突的融合过程是由前向后逐渐发生的,软腭裂与不完全腭裂都是在硬腭已经完全或部分融合后才发生的,因此,单纯的软腭裂只有正中裂而无单侧或双侧之分。

图12-2面裂形成的部位

三、发病因素

引起胚突发育和融合障碍的确切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非单一因素所致。

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可能的因素如下:

(一)遗传因素

有些唇裂和腭裂的患者,在其直系或旁系亲属中可发现类似的畸形发生,因而认为唇腭裂畸形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遗传学研究还认为唇、面、腭裂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二)营养因素

各种原因造成妇女怀孕期间维生素的缺乏。

动物试验发现小鼠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及泛酸、叶酸等时,可以发生包括腭裂在内的各种畸形,但人类是否也会因缺乏这类物质而导致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尚不十分明确。

(三)感染和损伤

临床发现,母体在怀孕初期如遇到某些损伤,特别是引起子宫及邻近部位的损伤,如不全人工流产或不科学的药物堕胎等均能影响胚胎的发育而导致畸形。

母体在妊娠初期,罹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风疹等,也可能影响胚胎的发育而成为畸形发生的诱因。

(四)内分泌的影响

从小鼠的动物实验表明,给怀孕早期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激素,如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其所生产的幼鼠中可出现腭裂。

因此认为,在妊娠期,如孕妇因生理性、精神性及损伤性等原因,可使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诱发先天性畸形。

(五)药物因素

多数药物进入母体后都能通过胎盘进入胚胎。

有些药物可能导致畸形的发生,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苯妥英钠、’抗组胺药物、美克洛嗪(敏克静)、沙利度胺等均可能致胎儿的畸形。

(六)物理因素

胎儿发育时期,如孕妇频繁接触放射线或微波等有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导致唇腭裂的发生。

(七)烟酒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妇女妊娠早期大量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及酗酒,其子女唇腭裂的发生率比无烟酒嗜好的妇女要高。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发育畸形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内发生作用的结果。

由于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在妊娠早期,特别是在妊娠第12周以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如对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应接受有关知识教育,妇女孕期应注意营养成分的合理配给。

如出现孕吐及偏食情况,应及时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及钙、磷、铁等矿物质。

孕妇应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情;

避免频繁接触放射线及微波;

避免过度的劳累和外伤;

戒烟;

禁忌酗酒;

尽量避免感染病毒性疾病;

患病后禁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等都是有益的预防措施。

此外,如患有某些严重疾病而必须使用可能致胎儿畸形的药物的妇女应积极采取避孕措施。

第二节唇腭裂的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

一、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的概念

唇腭裂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thecleftlipandpalateteamapproach)就是在患者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生长发育阶段,治疗其相应的形态、功能和心理缺陷。

有计划的在治疗的最佳时期,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最终得到最好的结果。

具体的讲,就是由多学科医师参与,在患者适当的年龄,按照约定的程序对唇腭裂患者进行系统治疗的过程。

序列治疗涉及的学科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耳鼻喉科、语言病理学、儿科、护理学、遗传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者等。

序列治疗组是唇腭序列治疗的主要实施者,序列治疗组的主要工作是针对每位唇腭裂患者的病情,组织序列治疗组成员集体会诊讨论,制定出适合该患者的治疗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各序列治疗组成员按时担负本专业内容的治疗工作,相互配合、协作,直到整个序列治疗程序完成。

二、序列治疗的内容

1.尽早地建立与患儿-家长的联系,最好是当患儿一出生便建立这种联系。

2.最初接诊的医师应对患儿的营养、发育、健康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

3.组织全体序列治疗组成员对每例患儿进行集体会诊,并与患儿家长一起根据患儿畸形情况、全身健状况以及患儿家庭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卫生保健条件和患儿家长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序列治疗内容、程序和时间表。

4.各序列治疗组成员按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表准时完成本专业内容的治疗工作。

5.治疗内容可在整个序列治疗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当患者懂事后,也应参与有关治疗的讨论,协助修正治疗方案。

6.制定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按时进行各专科评定、专项评定、阶段性评定和最终评定。

7.序列治疗组应对患者的全部唇腭裂序列治疗文件包括病历、治疗计划、相片、模型、医学影像资料、录像带等进行管理。

第三节唇裂

一、唇裂的患病率与分类

唇裂(cleftlip)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常与腭裂伴发。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新生儿唇腭裂的患病率大约为1:

1000,但各地的资料并不完全一样。

根据我国出生缺陷检测中心1996~2000年所获得的结果显示,在全国31个省市的2218616多万围产儿中,检出唇腭裂患者2265例,其患病率为1.624:

1000。

上述资料表明,我国唇腭裂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与近期国外的报道相近似。

据统计,唇腭裂患者男女性别之比为1.5:

1,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上,根据裂隙部位可将唇裂分为以下几类:

(一)国际上常用的分类法

1.单侧唇裂

单侧不完全性唇裂(裂隙未裂至鼻底)

单侧完全性唇裂(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

2.双侧唇裂

双侧不完全性唇裂(双侧裂隙均未裂至鼻底)

双侧完全性唇裂(双侧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

双侧混合性唇裂(一侧完全裂,另一侧不完全裂)

(二)国内常用的分类法

1.单侧唇裂(图12-3)

Ⅰ度唇裂:

仅限于红唇部分的裂开。

Ⅱ度唇裂:

上唇部分裂开,但鼻底尚完整。

Ⅲ度唇裂:

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

2.双侧唇裂(图12-4)

按单侧唇裂分类的方法对两侧分别进行分类,如双侧Ⅲ度唇裂.双侧Ⅱ度唇裂,左侧Ⅲ度右侧Ⅱ度混合唇裂等。

图12-3单侧唇裂的类型

(1)不完全性(Ⅰ度)唇裂

(2)不完全性(Ⅱ度)唇裂(3)完全性(Ⅲ度)唇裂

图12-4双侧唇裂的类型

(1)双侧不完全性(双侧Ⅱ度)唇裂

(2)双侧完全性(双侧Ⅲ度)唇裂

(3)双侧混合性(左侧Ⅲ度,右侧Ⅱ度)唇裂

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隐性唇裂,即皮肤和黏膜无裂开,但其下方的肌层未能联合或错位联合,致裂侧出现浅沟状凹陷及唇峰分离等畸形。

二、唇裂的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修复唇裂的最有效手段。

手术效果的优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需对唇及唇裂的解剖学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并根据其畸形特点,采用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的原则,制订出周密的治疗计划并妥善实施,方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唇与唇裂的解剖学特点】正常上唇有完整的口轮匝肌结构,且与邻近的面部表情肌有着固有的联接,从而有吸吮及唇部各种细腻的活动和表情等功能。

正常上唇的形态特点是:

红唇缘明显,两侧对称性地构成唇弓;

上唇下1/3部微向前翘;

红唇中部稍厚呈珠状微向前下突起;

上下唇厚度、宽度比例协调;

鼻小柱及鼻尖居中,鼻底宽度适中,两侧鼻翼和鼻孔呈拱状,鼻孔大小位置对称(图12-5)。

当上唇一侧的连续性发生中断时,两侧口轮匝肌不再围绕口周形成环状结构,而是分别沿裂隙附着于鼻小柱基部和裂侧鼻翼基部。

当肌肉收缩时,分别牵拉鼻小柱向非裂侧偏斜和牵拉裂侧鼻翼基部向解剖标志下、向后和外的方向扩展,致鼻中隔软骨呈扭曲状,裂侧鼻孔大而扁平。

非裂侧唇的唇峰和人中切迹因不能随上颌突与内侧鼻突的融合正常下降而停留在较高的位置上[图12-6

(1)]。

当上唇两侧的连续性均发生中断时,两侧口轮匝肌因不能在中线连接而附着在两侧鼻翼基部,牵拉两侧鼻孔外展。

前唇因缺乏口轮匝肌的作用,往往发育的较为短小,鼻小柱过短。

在伴有两侧腭裂时,还会因鼻中隔软骨与前颌骨的过度生长,而使前唇翻转上翘,状似与鼻尖相连[图12-6

(2)]。

图12-5正常上唇的表面

【唇裂的治疗计划】唇裂修复是一种要求极高的手术,手术效果的优劣直接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存质量,故需精心准备,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方可获得手术成功。

为达此目标,国际上已普遍认同应采取综合序列治疗的方案,即在唇裂修复手术之前,特别是针对严重的完全性唇裂伴有腭裂及鼻畸形的患者,术前应先行正畸治疗,利用矫治器的方法,恢复伴有腭裂患者的牙弓形态,改善或减轻裂侧鼻小柱过短和鼻翼塌陷,为唇裂修复手术尽可能创造有利的硬组织条件。

对某些裂隙较宽的完全性唇裂,还有人主张,可以在正畸治疗后或单独在唇裂修复前采取唇粘连的手术方法,将完全性唇裂变为不完全性唇裂。

这些治疗方法的应用均有助于达到提高唇裂修复效果的目的。

图12-6唇裂的解剖特点

(1)单侧唇裂

(2)双侧唇裂

初次唇裂修复手术后,遗留的鼻、唇部继发畸形,还应根据继发畸形的轻重,选择相宜的时机予以二期整复。

【手术年龄】一般认为,进行唇裂整复术最合适的年龄为3~6月,体重达5~6kg以上。

早期进行手术,可以尽早地恢复上唇的正常功能和外形,并可使瘢痕组织减少到最小程度。

对伴有牙槽突裂或腭裂的患儿,唇裂整复后,由于唇肌生理运动,可以产生压迫作用,促使牙槽突裂隙逐渐靠拢,为以后的腭裂整复创造条件。

此外,但手术年龄更应该依据患儿全身健康状况及生长发育情况而定,例如,患儿血红蛋白过低,发育欠佳或尚有胸腺肥大者均应推迟手术。

【术前准备】术前必须进行全面体检。

包括体重、营养状况、心肺情况;

有无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不良;

面部有无湿疹、疖疮、皮肤病等,此外,还应常规行X线胸部摄片,特别注意有无先天性心脏病,胸腺有无肥大。

还应作血、尿常规检查,以判定血红蛋白、白细胞、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是否正常。

对全身或局部出现的不正常情况,均应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治疗,待恢复正常后才可安排手术。

术前1d作局部皮肤的准备。

可用肥皂水清洗上、下唇及鼻部,并用生理盐水擦洗口腔;

如系成人,应剪除鼻毛及剃须、洁牙、清除病灶,并用含漱剂漱口。

婴幼儿应在术前4h给予10%葡萄糖液口服或进食糖水100~150ml。

手术尽量安排在上午进行。

术前0.5~2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前30min按0.1mg/3~4kg体重注射阿托品或东莨菪碱,成人可按3~4mg/kg体重注射苯巴比妥钠或其他镇痛、镇静剂。

手术当日,患儿往往进食饮较差或进食饮时间较晚,故应予以补液支持。

【麻醉选择】唇裂整复术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以安全和保证呼吸道通畅为原则。

除成人可在局部麻醉(眶下孔阻滞麻醉)下进行外,唇裂整复术都应在气管内插管后施行。

【手术方法】

1.单侧唇裂整复术

(1)旋转推进法(图12-7):

本法为Millard首先提出,其特点是手术原理简单易懂,建立了以矫正组织移位为目标的手术原则,术中切除组织少,术后裂侧唇部中下份的瘢痕线模拟了裂侧入中嵴形态,唇弓形态恢复自然。

图12-7单侧唇裂旋转推进修复法示意图

(1)定点1~2=2~3;

3~5=4~7

(2)切开3~3′=4~8;

5~3′=7~8(3)缝合

1)定点:

在红唇缘定四个点,即非裂侧唇峰定点1,人中切迹定点2,非裂侧裂隙唇缘上定点3,应使点2~1等于点2~3的距离。

在裂侧裂隙唇缘红唇最厚处即相当于唇峰处定点4。

在鼻底处也定四个点,即鼻小柱非裂侧基部定点5,如需向外侧延伸时也不宜超过非裂侧人中嵴。

裂侧鼻底裂隙两旁的红唇与皮肤交界处定点6和点7。

点6至鼻小柱基部的距离与点7至裂侧鼻翼基部的距离相加等于非裂侧鼻底的宽度。

在相当于鼻底水平线之外下方定点8。

定点完成后,从点5横过鼻小柱基部下方向点3画一弧线,此线下段约与非裂侧人中嵴平行。

再从点3沿皮肤黏膜交界线向上至点6连线,如此在沿上述连线切开后,非裂侧唇部可形成A、C两个唇瓣。

从点7向点4、点8各画一线,待切开后可在裂侧形成一个单独的唇瓣B。

2)切开:

选用11号尖刀片先在非裂侧沿点3~6线和点3~5线分别或全层切开上唇。

此时非裂侧裂隙唇峰点即可随非裂侧上唇A瓣被旋转下降至非裂侧唇峰水平,如仍嫌下降不足时,可以在鼻小柱基部向非裂侧越过点5予以延长切开,但不宜越过非裂侧人中嵴,这样非裂侧裂隙唇峰一般可下降至正常位置。

再于裂侧沿点8~7~4连线分别或全层切开,此时如裂隙两侧的红唇组织得以下降,B瓣亦可向下旋转并向非裂侧推进。

如裂侧唇瓣推进时张力较大,可作裂侧唇前庭沟的松弛切口与剥离以减少缝合张力。

3)缝合:

将C瓣向上旋转并推进插入点7~8连线切开后所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内,将B瓣向下旋转并推进至点5~3切开后所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内。

先缝合鼻底后,再缝合黏膜层、肌层;

皮肤层缝合应从裂隙两侧唇峰点开始,由下而上逆行缝合,最后修整红唇。

红唇的修复形态是术后外形效果的重要部分,因患者红唇畸形的类型、程度不同,其手术灵活性亦较大,是初学者难以熟练掌握的步骤。

红唇的整复不仅要达到对称、丰满、唇的弓形协调,而且需恢复或再造唇珠。

常用的方法是用裂侧红唇末端组织形成一含肌组织的三角形红唇肌瓣,插入非裂侧红唇沿红唇干湿黏膜交界线切开的切口中,用裂侧红唇组织重建唇珠的形态;

如此缝合后,皮肤和红唇的切口不在同一方向的直线上,避免了切口瘢痕组织收缩的影响。

(2)改良式旋转推进法(图12-8):

在应用旋转推进法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发现对于过宽的单侧唇裂修复时,存在裂侧上唇下降不足和裂侧鼻小柱、鼻翼基地的畸形矫正不足,为此,Millard改良了旋转推进法,称之为延伸旋转推进法(extensionofrotation-advancement),并希望以此取代先前的旋转推进法。

图12-8改良式旋转推进法示意图

(1)定点3~5~×

=4~7

(2)切开(3)缝合

在两侧红唇缘定点1,2,3,4,6,7,8的方法与旋转推进法相同。

旋转切口从点3开始,沿红白唇交界处向上,再弯向裂侧鼻小柱基底中点(点5)后倒转向非裂侧人中嵴延长切口定点x,使点3~5~x等于点4~7。

连接点3~5~x,点3~6,点4~7,点7~8用亚甲蓝画切口线并切开。

如果鼻翼基脚附丽太外后,可将鼻翼基脚从梨状孔边缘、上颌骨前份的骨膜上充分游离,直到将错位的鼻翼基脚松解到与非裂侧对称的位置。

沿画线切开各组织瓣后,为了延长裂侧的鼻小柱,需沿膜状中隔充分游离C瓣,用单钩提起塌陷的鼻孔,将C瓣向鼻尖推进,使裂侧鼻小柱等于非裂侧鼻小柱,在C瓣膜状中隔近基底处固定一针,并将C瓣缝合在点5。

上唇切口缝合同旋转推进法。

(3)长庚式旋转推进法(图12-9):

中国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Noordhoff等在应用旋转推进法的过程中,发现在裂侧鼻底的设计切口,切开缝合后的瘢痕常很明显,且对增加患者上唇高度的辅助作用并不是必须的。

在术前设计中,人们常忽略了对两侧唇组织干性黏膜形态连续性的恢复,致使术后红唇干性黏膜颜色错位等情况,为此,他借鉴Molher的切口设计,对旋转推进法做了如下设计:

图12-9长庚式旋转推进法示意图

(1)定点

(2)切开(3)缝合

同上法在两侧红唇缘定点1,2,3,4。

在鼻小柱下半部做一类似回返切口的标线,从非裂侧人中嵴与鼻小柱交接处开始定点5,在鼻小柱基部往上约3~4mm定点6后转向下方,弯曲的延伸至点3。

非裂侧唇鼻小柱裂隙缘之红白唇交界处定点7,在裂侧裂隙缘与鼻翼水平的红唇与皮肤交界处定点8。

分别用亚甲蓝作点5至点6再至点3,点3至点7和点4至点8的切口连线。

选用15号圆刀片或11号尖刀片切开皮肤、口轮匝肌和黏膜层,并作口轮匝肌与皮肤和黏膜层的锐性分离,一般肌肉与皮肤间剥离开2~3mm。

同时从裂侧鼻翼外侧脚用小剪刀潜行分离鼻翼软骨与鼻翼皮肤的附着。

在裂侧鼻翼软骨被潜行分离后,用5个0的可吸收缝线分别在鼻翼穹隆,鼻翼沟和鼻翼基角作缝线由内而外自镊子的尖端附近穿出,再由同一个针孔穿回鼻前庭的内侧后再打结。

这些鼻翼穿透性缝合使软骨与皮肤重新固定,并消除因分离所致的皮下无效腔。

两侧口轮匝肌采用重叠褥式缝合的方法,以便为形成裂侧人中嵴。

同样先缝合两侧唇峰点,再由下而上逆行缝合至鼻小柱基部。

用裂侧红唇瓣插入非裂侧红唇干湿黏膜(红线)切开处,保持两侧红唇红线的连续性。

(4)华西式旋转推进法(图12-10):

又称梯式旋转下降法。

是针对旋转推进法对裂隙缘唇峰下降不易调控及定点不精确等问题改进而来。

建立了以非裂侧唇人中切迹角角平分线作为确定旋转切口鼻小柱基部末端点定点的方法,始终保证旋转切口末端点至非裂侧唇上裂侧和非裂侧唇峰点的距离相等。

通过口轮匝肌脱套式解剖技术的应用,达到使非裂侧上唇唇峰点的皮肤、肌肉和黏膜层组织分离后按共同几何学条件梯式旋转下降的效果。

具体设计如下:

图12-10华西式旋转推进法示意图

(1)定点1~5=3~5;

1~9=4~10

(2)切开(3)缝合

在两侧红唇缘定点1,2,3,4。

在非裂侧人中嵴与人中切迹角角平分交点的内侧定点5,即始终保持点2~5长度等于点3~5的长度。

在非裂侧唇鼻小柱裂隙缘之红白唇交界处定点6,在裂侧裂隙缘与鼻翼水平的红唇与皮肤交界处定点7。

沿点3至偏鼻小柱裂侧三分之一或鼻小柱中点到点5,点3至点6,点4至点7分别用亚甲蓝画出切口线。

用15号圆刀片沿画线切开皮肤层后,分别行两侧口轮匝肌与皮肤和黏膜层间的锐性分离,非裂侧至人中切迹角角平分线,并沿鼻小柱基部水平剪断非裂侧口轮匝肌的附着。

裂侧则分离至鼻翼沟且能使裂侧口轮匝肌最上端点与鼻中隔下端缝合为止。

将口轮匝肌从包括红唇黏膜在内的皮肤和黏膜封套层中完整剥离。

用小单钩牵引非裂侧口轮匝肌旋转并下降后,先将裂侧口轮匝肌最上端与鼻中隔下端相缝合,然后再使两侧口轮匝肌相对缝合至红唇缘。

再缝合皮肤层时仍应先缝合点3和点4后,逆行由下至上进行缝合至鼻小柱基部。

如此实现了非裂侧上唇皮肤、口轮匝肌和黏膜层的按相同幅度梯式旋转下降的效果,有利各层组织的伤口愈合及形态重建自然的效果。

2.双侧唇裂整复术双侧唇裂的整复通常是围绕前唇的形态进行设计和手术。

在手术中对于前唇长度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保留前唇长度的原长原则和利用侧唇增加前唇长度的加长原则。

多数学者建议应尽可能在初期手术中维持前唇原有长度,而不要随意加长。

但患者情况各异,对于那些前唇明显短小的患者,也不排除有限度的使用加长原则。

特别是如何在设计中吸取各自优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方法,是提高双侧唇裂整复效果的关键。

(1)直线缝合法(图12-11):

以双侧完全性唇裂为例。

图12-11直线缝合修复法整复双侧唇裂示意图

两侧基本相同。

以一侧为例:

点3定在鼻小柱基部稍外;

点2定于前唇缘,相当于术后唇峰的位置;

点1定于前唇红唇缘中点,即术后人中切迹处;

点2~3连线即为修复后的人中嵴,故两侧点2~3连线的位置应参照正常人中形态来调整;

切不可以前唇原有的形态作为修复后的人中,以免术后上唇形成三等分的不良外观。

在侧唇上先定点4,定此点时应考虑修复后上下唇宽度的协调性,即正常人上唇宽度略大于下唇。

因此,点4不应仅定于侧唇的红唇最厚处,可用下唇1/2宽度或接近此宽度,由口角测量而定出点4。

沿红唇皮肤嵴向上连线至点5,再由点2至点3连线,对上述连线可用亚甲蓝标定,按同法完成另一侧定点。

沿点2~3连线切开至皮下,剥离并翻起前唇外侧份的皮肤黏膜瓣向口腔侧,作修复口腔黏膜层之用。

再于侧唇部点4~5连线全层切开,刀片尖端可向外侧倾斜,以保留足够多的红唇组织。

如需修复鼻底者,同单侧唇裂鼻底修复法。

按同法施行另一侧切口。

为了使鼻翼基部获得良好的复位、宜采用自点2及点4两唇峰点开始的由下而上的分层逆行缝合法。

保证两侧上唇高度的对称性。

按同法进行另一侧的缝合。

双侧唇裂的红唇整复后常因前唇下端的红唇组织菲薄而显得不够丰满,其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用去上皮的两侧唇唇红末端组织瓣做衬里,用前唇唇红黏膜组织瓣覆盖其表面形成唇珠,另一方法是利用前唇唇红黏膜瓣做前庭衬里,用两侧唇唇红组织瓣在中线对位缝合修复唇珠。

(2)叉形瓣储备法(Millard法):

整个手术分两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手术方法(图12-12):

图12-12叉形瓣储备法整复双侧唇裂,第一阶段手术示意图

在前唇中线与唇红缘的交点即人中切迹处定点1,在其外侧唇红缘,相当于术后唇峰处定点2,一般应使点1~2的距离限定在2~3mm。

在鼻小柱基部外侧定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