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95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docx

届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83word版本

2018高考高三语文3月月考模拟试题08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红晕(yùn)镌(juān)刻闷(mēn)葫芦宁缺毋(wú)滥

B.嘈(cáo)杂通缉(jī)瓜蔓(wàn)儿卓(zhuō)然不群

C.克(kè)扣梵(fán)文和(huò)稀泥桀(jié)骜不驯

D.中听(zhōng)渐(jiān)染节(jiē)骨眼混(hún)水摸鱼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全球每年因废旧设备导致数据泄密的案例高达700多万起,损失在5000亿以上,还有企业因此直接被市场淘汰。

B.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举行的唐调吟颂研讨交流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要说话风雅、出口成章,不妨从学好汉语的诗词文赋开始。

C.《赛德克·巴莱》的火爆与当年《海角七号》的强大影响力密不可分,而在魏德圣看来,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为,从《海角七号》到《赛德克·巴莱》,他就做出了很多标新立意的选择。

D.对待腐败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精兵减政,让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岗位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官员们走下基层.服务基层,甚至挂职于基层,着着实实为人民服务。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E.目前,长三角城市带已经跻身全球六大城市带,但规模和实力都排名靠后。

有学者认为,随着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三大都市圈冈京沪高铁联为一体加速融合,“京沪大都市带”呼之欲出。

F.在北纬30°线上,奇观绝景俯拾皆是,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南美的玛雅文化遗址等。

G.在黄河边的丘陵上,建造了不少楼台亭阁,色彩鲜艳,雕刻精细,从楼台亭阁往下看,黄河历历在目,蜿蜒东去。

H.就在人们为陕西镇坪县有无野生华南虎而争论时,湖北竹溪县也传出发现华南虎的消息。

对这些流言蜚语,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却不以为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前段时间,“于丹现象”成了热门话题:

一方面,她的新书销售活动曾开创了日销售1.5万册的销售奇迹;另一方面,却又有不少人反对她对《论语》等经典的别样解读,要求“百家讲坛”让于丹立即下课。

B.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

C.当今时代,名著还是要认真去读的,只是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否则选择不当,不但影响读书的效果,还会耽误宝贵的时间。

D.当前,正规商品在农村的售价比大城市还贵,这使得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三无”产品、过期食品、不合格商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大行其道。

5.概述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3分)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

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

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调成800字。

此外,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

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

有学生家长质疑:

最没用的就是“死记硬背”,识字才有用,为什么现在要反着来呢?

这究竟是改革还是折腾?

6.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4分)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

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夺取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7.阅读漫画《依法了之》,按要求作答。

(5分)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80字)(3分)

 

(2)概括漫画的寓意。

(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

显然这类词不像以往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得以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而得以派生,而且这类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强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状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X”——“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

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

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8.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XX”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出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10.根据文意,请概括“热词”之所以会“热”的原因。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月,阙也

张晓风

(1)“月,阙也。

”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

阙,就是“缺”的意思。

(2)那解释使我着迷。

(3)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

为什么?

为什么不求完美?

(4)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5)“阙”有什么好呢?

“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6)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

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7)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

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8)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

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

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

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

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9)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10)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

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

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

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11)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12)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

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13)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

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

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14)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15)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

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16)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17)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18)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19)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

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20)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

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

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

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

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21)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1.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12.简析文中引用多个古代神话传说的好处。

(4分)

 

13.如何理解第5段划线句中“阙’的境界”?

(4分)

 

14.第18、19段语言富有特色,试作简要赏析。

(5分)

 

15.文章结尾说: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4分)

 

三、古诗文阅读与名句默写(共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1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樗散①生传

【明】朱濂

樗散生者,钱塘人,李氏名诇,字孟言。

少受学越人杨君廉夫,负气尚节,善为诗。

卖药金陵市中,名其室曰樗亭,而自号为樗散生。

市人病者趋其门,买药无不与,所与必善,人人谈樗散生美不置口。

或问樗散生:

“今人莫不愿为材,有寸夸尺,有尺夸寻,惟恐人不己知,才不即用,又恐不得大任以为戚。

今生乃以‘樗散’自名,樗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

今生修善药以活疢疾②者,有功于民甚博,何为以樗自污哉?

樗散生曰:

“吾计之熟矣。

名之美者,吾岂不欲居之?

然苟无实以称之,则名只足为祸。

吾苟自以为可用,彼将以有用者求我,我或不足如其所求,则为妄人矣。

吾今自以为樗,我不虞我足用,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损于我乎?

世之受祸深者,求名太切者也。

夫名,虚器也,得之未必有益于身,而与我竞者,龈龂然③欲夺之,不亦危乎?

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

且吾之食者医,医之书易知,医之技易学,吾诚尽吾心焉。

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

吾诚肯自负吾才而享釜庾之禄,岂皆不若乎人?

然吏胥操法而迫吾侧,民庶持牒而聒吾前,吾心欲平之而力不暇,欲施吾才而势有不能,则吾心之愧无时而释矣。

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

于是问者谢之,咸称樗散生为知道者。

余闻于建安黄仁云。

史官曰:

樗散生之传不虚矣。

生岂果知道者哉?

君子之道,贵乎食焉而无愧。

吾观世之有愧者多矣,生岂无见者乎?

孔子强漆雕开④仕,开自以为未信而不愿为,孔子悦之。

樗散生岂学漆雕开者耶?

然则谓生为知道,岂不然耶?

或谓生慕樗以不才寿。

彼庄生寓言,生盖不取云。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樗(chū):

臭椿;樗散:

像樗木那样被散置无用之材;②疢(chèn)疾:

疾病;③龈龂(yín)然:

争论不休的样子;④漆雕开:

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孔子弟子。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负气尚节,善为诗负:

凭恃

B.我不虞我足用,而我足用者固存虞:

担心

C.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务:

致力,追求

D.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适:

闲适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生乃以“樗散”自名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亦不远乎

B.然苟无实以称之,则名只足为祸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医之技易学,吾诚尽吾心焉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岂皆不若乎人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诇是在金陵市中卖药的一个普通百姓,却能负气尚节,不夸于世,作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乐善好施的良好品德。

B.本文第三段表面上是对问者的回答,其实是李诇的内心独白,是以议论的方式进行心理描写,很有层次地剖白内心,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C.“史官曰”的形式取法于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在这段话中,作者以漆雕开婉拒孔子要求自己去做官一事,赞赏了李诇“食焉而无愧”的君子之道。

D.本文借给以卖药隐于民间的樗散生立传,劝诫人们不要追逐外在的虚名,主张“名实相符”,从某种意义上凸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适的隐士人格。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樗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今生修善药以活疢疾②者,有功于民甚博,何为以樗自污哉?

”(4分)

(2)生岂果知道者哉?

君子之道,贵乎食焉而无愧。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21-22题。

(7分)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首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请加以分析。

(4分)

 

22.持酒听歌,本是乐事,但是作者从中获得的并不是“乐”,而是“愁”,这是为什么?

(3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同答23-24题。

(5分)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

23.子贡引用《诗经》的用意是什么?

用白己的话说说孔子为什么会赞扬子贡。

(2分)

 

24.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闻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并谈谈孔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

(1)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

”(《论语》)

(2)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

(王勃《滕王阁序》)

(3),;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5)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_。

(李白《行路难》)

四、作文(共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播出后引起了轰动,收视率屡创新高。

主人公李元龙和许三多成为人们然议的对象:

在一个要求服从、统一的时代里,李云龙的胆大与灵活成就了他多彩的人生,塑造了亮剑精神;在一个人人都追求花最少的力气干最多的活的浮躁年代里,许三多的勤与拙折射了成功的本色与理念,让人记住了“不抛弃、不放弃”精神。

这些电视剧主人公的魅力在个性中凸显,让人感叹他们是中国男人的骄傲,也让平凡如我们中每个人如梦初醒。

请以“在时代中寻找生命的精彩”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白选;(3)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