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0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地理第0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0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
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
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
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5.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
【误区警示】
误区01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是一回事
(1)地质作用是地球上由于自然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地壳运动是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
它是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地壳运动的长期性。
地壳自形成以来,始终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变化。
②地壳运动的复杂性。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是不均匀的。
③地壳运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海陆的分布和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误区02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
这种认识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误区03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彼此对立,互不联系
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紧密相关。
这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严格地讲,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地壳运动都包含着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例如当地壳上的岩层受到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时,既有水平方向上的缩短,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关键在于以哪种运动形式为主),但水平运动一般伴随着发生垂直运动(如大西洋及东非大裂谷的张裂引起凹陷)。
因而,就全球规模而言,地壳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误区04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误区05外力作用就是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作用
建设作用与破坏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塑造得丰富多彩,因此,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既有破坏作用,也有建设作用。
误区06无论何时何地,内力作用都对地表形态起主导作用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动力。
在广阔的地表形态漫长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典例突破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上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
2.上图所示景观中,外力堆积形成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1.B2.A
【解析】1.读图中景观,普陀东海岸沙滩沿海岸分布,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属于海岸堆积地貌,①不合题意;
浙东大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②符合题意;
杭嘉湖平原是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属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③符合题意;
温州古火山是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④不合题意。
故选B。
2.读图中景观,普陀东海岸沙滩是海水中的泥沙堆积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属于外力堆积形成,①符合题意;
浙东大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不属于外力堆积形成,②不符合题意;
杭嘉湖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属于外力堆积形成,③符合题意;
温州古火山是火山作用形成,不属于外力堆积形成,④不合题意。
故选A。
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很多独特的造型。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3—4题。
3.图甲中的“蘑菇”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D.生物作用
4.图乙中的“蘑菇”地貌最可能位于
A.黑龙江B.台湾C.西藏D.新疆
【答案】3.A4.D
【解析】3.根据图甲中地表碎石大小和杂乱排列,以及图中白色蘑菇砥柱,可以判断该景观为冰川作用形成的蘑菇地貌。
4.图乙中的蘑菇地貌是由于风力对不同岩性的侵蚀差异而形成的,属于风力侵蚀地貌,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最可能位于新疆。
重点30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的成因类型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形成
特点
有用成分举例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多种金属矿产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
流纹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
煤、石油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砂岩、砾岩、页岩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2.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
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壳物质循环的解读方法
第一,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岩浆只能直接生成岩浆岩,所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第二,岩浆岩和变质岩均可通过外力作用生成沉积岩,各种岩石均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第三,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第四,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转化为岩浆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必然经历变质的过程。
因而有变质作用才可能形成岩浆,但这个变质过程很短,在转化过程中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渡,因此又可以把变质作用忽略掉,认为各类岩石都可直接形成岩浆。
冰壶运动起源于苏格兰,冰壶石来自苏格兰南海岸AitsaCraig岛的一个花岗岩采石场。
左图为冰壶,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各类岩石,数字符号表示各种地质作用。
读图,完成1—2题。
1.冰壶石属于右图中哪类岩石
A.A类岩石B.B类岩石C.C类岩石D.D类岩石
2.有关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外力作用的环节只有③B.可能寻找到化石的是D岩石
C.可能埋藏有石油的是C岩石D.石灰岩经过④作用形成大理岩
【答案】1.A2.C
【解析】1.从题中可知冰壶石属于花岗岩,花岗岩是由岩浆上升冷却形成的,但没有喷出地表,从图中看A是花岗岩,选择A。
2.③④都属于外力作用,A错误;
C岩石是由沉积物转化来的,C岩石是沉积岩,可能寻找到化石的是C岩石,D岩石是变质岩,不能找到化石,B错误;
C岩石是沉积岩,可能埋藏有石油的是C岩石,C对;
石灰岩经过⑤作用形成大理岩,D错误。
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
这里海拔1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
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
读下图,完成3—4题。
3.郭亮村绝壁岩层
A.具有层理构造B.含有丰富的化石
C.由变质岩构成D.由岩浆冷凝而成
4.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
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
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3.A4.D
【解析】3.砂岩属于沉积岩,有层理结构,但不一定含有化石,故A项正确。
4.砂岩是砂石经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后经挤压断裂抬升,再经外力侵蚀形成了绝壁景观,故D项正确。
重点31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示意图
1.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褶皱的形成只与压力有关,而断层的形成则与压力和张力都有关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背斜和向斜
地质
构造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断层
断层位移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水平方向为主
①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
②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3)火山
(1)火山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才能形成和塑造地表形态。
火山喷发(即岩浆流出)的类型不同,形成的地表形态也不一样。
岩浆流出类型
形成的地貌类型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我国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山、日本的富士山
(2)火山的构造。
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两部分组成,其概念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含义
火山口
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未被破坏的火山口为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积水成湖;
被破坏的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
火山碎屑物质和由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锥形体
由多次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气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
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
水最重,分布在下部。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向斜建隧道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误区0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是一样的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而构造地貌则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岭,断层形成的裂谷、陡崖、块状山地及谷地或低地等。
误区02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使岩层形成褶皱,张力使岩层形成断层
这种认识忽视了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也能形成断层的事实。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首先使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但当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
图示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早于②B.③早于④C.⑤早于④D.⑤晚于③
2.该地一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是
①岩浆活动②地壳运动③流水侵蚀④风力堆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C2.A
【解析】1.由题图及图例,该地地表为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广的地区,先有石灰岩岩石的形成,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形成地下洞穴和暗河,再然后,就是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和石笋等地下地貌景观,按照上述形成过程的分析,很容易判断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②一定晚于①,A错误;
③岩浆侵入穿过④岩层,故④早于③,同理⑤早于③,B、D错误;
⑤岩层褶皱后表层被侵蚀后再有上覆岩层④,说明⑤早于④,C正确。
故选C。
2.该地有岩浆侵入,一定发生过岩浆活动,①正确;
⑤岩层有褶皱产生,说明一定发生过地壳运动,②正确;
图中有溶洞等喀斯特地貌,一定发生过流水侵蚀,③正确;
图中不能找出风积地貌,故风力堆积不一定发生过,④错误。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4.图中区域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3.D4.D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
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分别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⑤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地;
岩层⑥是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部分。
故选D。
4.a处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条件;
b处为喷出岩,有孔洞,不是优质石材;
c处有河流流经,但处于断层位置不适宜建坝蓄水;
d区的石灰岩广布,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
图2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5.C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
据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
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
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重点32板块构造
1.板块分布示意图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常考的板块边界如下表所示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如图)。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①张裂②挤压③消亡边界④生长边界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阿尔卑斯山的形成B.青藏高原的隆起
C.东非裂谷带的形成D.汶川地震的发生
【解析】1.根据海绵向两侧运动,属于板块的张裂运动,是生长边界,选A。
2.阿尔卑斯山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起都是因为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挤压形成的,汶川地震是由于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板块活跃导致的,该地震带也是消亡边界。
东非裂谷带的形成是因为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形成的,与实验模拟接近,选C。
下图中甲地曾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完成3—4题。
3.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B.位于板块张裂带
C.位于板块内部的断裂带D.位于大洋海沟处
4.下列有关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碰撞隆起形成
B.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C.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隆起形成
D.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块断裂隆起形成
【答案】3.A4.C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甲地处于亚欧板块边缘,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缘交界地带,该地带属于碰撞消亡边界,故多发地震。
据此选A。
4.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交界位置被迫隆起形成的,据此选C。
重点3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原因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公路为主
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为辅
成本高,难度大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密度大
地势相对和缓
其他地区密度低
地势陡峻
交通线的延伸方向
弯曲程度大、线路长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之”字形迂回前进
图示法记忆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自然条件
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气候、水文、地貌
交通运输方式
河网密度大、水量大的低山丘陵区,适合发展内河航运
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
近海港的地区海运发达
地形
具体线路走向
地形平坦处线路平直
崎岖的山地线路采用“之”字形和“8”字形的复杂线路
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山口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大
分水岭、陡坡等地形线网密度稀,甚至是空白
3.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
(1)原理关。
明确公路选线的原则:
占地要少,自然条件优越,线路短,尽可能联系更多居民点等。
(2)图像关。
关注图中的地形、河流、沼泽、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还要注意到居民点的分布、线路长短、工程造价等问题。
特别是在山区选线时。
(3)应用关。
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如进藏首选公路的原因:
地势起伏大。
平原地区地方性公路多曲折的原因:
适当联系更多居民点。
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A.沿线风景优美,为方便游客观景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D.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D.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答案】1.D2.A
【解析】1.从图中可知甲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为减小坡度,修路时多呈“之”字型。
2.A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风景优美,适合建聚落和疗养城市。
重点34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其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两岸侵蚀作用加强
以向两岸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V”型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河流更加弯曲,河谷拓宽
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2.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
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区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3.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特别提醒】
(1)冲积扇与洪积扇:
在湿润、半湿润区的谷口常形成冲积扇,而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谷口常形成洪积扇。
(2)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
三角洲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河口地区水流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河流含沙量,海潮的顶托作用,河口外海滨地区地势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三角洲的发育。
误区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但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