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221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充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1)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本文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也可以)——向大海也能要“药”。

(2)海洋药物的特征:

一是够新、二是够“奇”;

面临的困难:

一是采样难、二是研发难。

(3)“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的意思是陆地上研发的药物用多了,人类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但并不完全肯定,避免绝对化,“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4)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是13个别批准上市的药物之一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

【解析】【分析】

(1)此文开头以实验说起,说明了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引出对向大海也能要“药”的说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④段“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作答。

⑦段“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提示了第二问的答题区域,在此段以下,不难找到⑧段“首先是采样难。

”⑨段“再次是研发难”。

(3)本句中的“可能”是估计、推测出来的,表示不确定,如果删去,则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

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句中“13个海洋创新药物”表明运用的是列数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的例子,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实例和数据,来具体准确地说明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

故答案为:

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海洋药物的特征:

⑶“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的意思是陆地上研发的药物用多了,人类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但并不完全肯定,避免绝对化,“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⑷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开头语段的作用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及说明对象进行分析。

注意语言的位置及其内容。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与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从文章中提取关键的信息,找到相应的答案,难度不大。

⑶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训练,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⑷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能联系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

考生要注意运用基本的术语进行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

为什么?

【答案】

(1)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

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2)①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

②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4)赞同。

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

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1)读第三段可知,本段是提出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

首先提出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2)读四段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不求甚解”的意思在于告诫,第二部分指出“不求甚解”指出了读书的方法。

理解了语段内容,答案自然就明确了。

(3)读第五段可知,列举了诸葛亮和徐庶等人读书的例子,并把他们的不同读书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此观点根据语段的第一句即可知道。

(4)这是开放性题目,赞成或不赞成取决于对词语的理解角度。

因此,要大胆拟答,不管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有充足的理由,如赞同,可从读书应该前后贯通的角度回答。

如不赞同,可从不深入理解,便不能读懂读透的角度写理由。

⑴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

⑵①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

⑶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⑷赞同。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

特别要指出此文的总分总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⑶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⑷评述观点。

对观点的评述要做到言之成理,紧扣住文章中论证观点的有关论据,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评述,不可言辞过激。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

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

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

对于那三名男子而言,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

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

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知识往往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选择,智慧让自己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也让自己有能力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开创出一片丰富的天地。

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④一生饱览群书的曾国藩,文章笔力雄厚。

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以自己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为耻。

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

同时外化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游刃有余。

因此,曾国藩作为人臣,他能在朝中纵横捭阖,让世人敬仰。

作为同僚、上司,他圆融谦逊,深受爱戴;

作为人父,他教子有方,其所留家训影响一辈辈后人。

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他在阅读中所汲取的营养。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他就是外卖小哥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他超多的诗词记忆量,也不全是他以低微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

这样丰沛的内在,必然使他在生活中比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感悟,人生会增加更多意趣。

⑥远离阅读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就好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即使再豪华,也会因缺少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变得阴沉憋闷。

但也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

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多彩,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在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在观察。

这样的阅读,既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能创造丰富的生活。

所以说,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选文有改动)

(1)请选择填入选文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C.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2)简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议论文所举事例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请概括说明第④、⑤段的两个事例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4)选文第⑥段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5)“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关于“如何阅读”你有怎样的观点?

请写出三条。

【答案】

(1)B

(2)首先用一个设问句(或疑问句)引起人们对阅读伟力来源的注意和思考;

接着分析阅读对于人的意义(或作用);

最后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两个事例在时间上,有古有今;

在人物身份上,有名人也有普通百姓;

在内容上,分别从读书能“导向外在的成功”和能“指向内在的丰沛”两个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4)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证“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的中心论点。

(5)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时应精读细思;

读书要联系实际(或学以致用)。

(1)文章第②段主要论证“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

”A.句主要表现善读之可以医愚,不符合;

B.句主要表述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符合;

C.句主要表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句,从六个方面证明读书的作用。

故选:

B。

(2)文章③段,首先用一个设问句“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

”引起人们对阅读伟力来源的注意和思考。

然后运用道理进行论证。

最后点明本段论点“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据此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选择论据的能力。

细读第④、⑤段,第④段举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

证明了读书能“导向外在的成功”第⑤段举外卖小哥雷海为有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

正好证明了读书能“指向内在的丰沛”。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细读第⑥段可知,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作者把“远离阅读的人生”比作“没有窗户的房间”,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这种论证方法通俗易懂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议,合理即可。

(1)B。

【点评】⑴考生要既要理解论证的对象,又要考虑选项表达的意思,不能盲目第选择。

⑵本题考查考生论证的思路。

考生要熟读文段,找准文段的层次,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阐述。

⑶本题考查考生论据的使用特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分析论据,理解举例论证的的特点和作用,对所举事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⑷本题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考生要联系论证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答题模式的运用。

⑸本题虽说是开放性试题,考生也要紧扣阅读来回答,互动时只需表达“如何”,不必要进行详细的阐述。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白守黑

非鱼

①暖风刚吹到虢(guó

)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②涂弦夫曾是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

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

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当然,那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了。

这是见过他的字或者去过他的守黑斋的人说的。

③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要好友人,或者接到邀请,否则谁也别想进去。

④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召唤的那些朋友来。

⑤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吴一品。

和涂弦夫一样,吴一品也是虢国老城的名士,但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着茶痴的名号。

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⑥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

每天早晚,人们会在城墙根看到他,左右手各两枚油亮的山核桃,哗啦哗啦转着,绕着城墙散步。

⑦那天晚上,转到南城门口,他发现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练的是地书。

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沁园春·

雪》,到了“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⑧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这个老头还是有一些书法功底,只是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

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

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⑨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

咋写?

你说咋写?

你懂个啥。

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

你能,你是王羲之啊?

⑩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

往回走的路上,他还有点愤愤不平:

怎么可以那样写?

简直是糟蹋字嘛,不能那么写的。

⑪涂弦夫把吴一品叫来,茶没泡,先跟他讨论那个老头:

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

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

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

知白守黑,对吧?

⑫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名的时候,叫守墨斋,叫了没两天,吴一品来了,看见守墨斋三个字,摇摇头:

守墨斋,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

涂弦夫问为什么?

吴一品说:

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吧?

涂弦夫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①。

可是这个?

吴一品一拍手:

对,对……对了。

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⑬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哈哈一笑:

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⑭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

⑮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

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

⑯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

喝不了了,果然都成了身外物,不能享用了。

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

他递给涂弦夫:

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⑰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遭,预知了生命的期限,那字,自然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就对……对……对了!

⑱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沁园春·

雪》,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

涂弦夫喊了一声:

好!

⑲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

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

免了,免了。

⑳老头不依不饶:

怕丢丑?

怕丢丑。

㉑老头哈哈大笑:

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

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㉒涂弦夫点点头:

是,是,大有进步。

㉓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释】①“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意思是:

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

(1)小说写涂弦夫看老头写地书,前后两次的态度表现有所不同(请用四字词语概括):

(2)从记叙的顺序角度来看,第⑿段属于________叙。

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本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

(3)请指出第④段中划线的词语属于什么描写?

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召唤的那些朋友来。

(4)简要概括“吴一品”是个什么样的人?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小说中“知白守黑”这一道理的理解。

(6)积累链接:

“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诸葛亮曾是隐居隆中的名士。

《出师表》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次:

义愤填膺(或愤愤不平)。

第二次:

大声叫好(或点头称赞)。

(2)插;

交代了守黑斋名字的由来,为下文涂弦夫的顿悟作铺垫,深化了文章主旨

(3)神态描写。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涂弦夫期盼朋友来鉴赏书法的热切和急迫,与上文“一般人去不了”形成对比,凸显了一个热爱书法的高雅名士形象。

(4)吴一品是一个志趣高雅、能洞悉生活本质、懂得尊重和宽容别人、善于开导别人的名士。

(5)懂得是非黑白,坚持自己的态度、原则;

对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也应该尊重、包容。

(6)苟全性命于乱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