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66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docx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

中山陵导游词【经典】

  中山陵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

下面就由小编为您介绍中山陵导游词范文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山陵导游词范文【1】  各位游客:

下面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景点是中山陵。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

中山陵坐北朝南,前临平川,背靠青山,其建筑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墓室建在海拔158米的山顶最高处,比独龙岗明孝陵所处的位置高出90多米,从牌坊到墓道,高差70多米,平面距离700多米,显得十分雄伟壮丽。

  孙中山生平,安葬紫金山的夙愿,陵墓设计者吕彦直,吕彦直籍贯是安徽滁州哦!

  各位游客:

在到达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的生平。

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

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现已改为中山市),是辛亥革命的领袖。

  孙中山早年曾求学海外,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曾一度行医。

20世纪初年的,灾难深重,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孙中山毅然放弃行医,投身革命,于1905年8月和一批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带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即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从1907年到1911年10月前,同盟会在我国华南地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特别是在1911年4月27日发动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此各省纷纷响应,推翻了XX多年的封建帝制,这就是近代史上影响深刻、意义深远的一次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在中央临时政府会议上,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商议成立临时政府并定都南京,确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但因袁世凯的挟持和革命党人的妥协,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并定都北京。

革命虽然受到挫折,但是孙中山先生没有气馁,继续开展了护法运动、护国运动、讨袁运动。

1924年1月同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直到肝癌晚期,他扔忍着病痛,北上与冯玉祥商讨国事。

1925年3月12日,终因肝病恶化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欢钟山(紫金山)。

早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登山游览。

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总统之职后,来这里打猎,看到这里山水相依,气势雄伟,就有了他日长眠此山的想法。

在北京弥留之际,她还念念不忘这一夙愿,再三叮嘱左右。

当然,孙中山葬于紫金山,不仅仅是个人的愿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临时政府所在地,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表示了讨伐帝制和继续革命的决心。

  为了尊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儿子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

在众多的应征者中,年仅33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

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

吕彦直是山东省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

早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设计师茂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

为了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呕心沥血,不辞辛劳。

在工程接近尾声时,身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时年36岁。

  各位游客:

我们的车已驶向陵园路。

这条长达3公里的“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树。

这条路也是南京绿化最好的一条林荫路。

出了陵园路,前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

  好了,中山陵马上就要到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就暂时介绍到这里。

请各位游客准备随我下车,一同去参观中山陵,瞻仰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山陵。

它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历时3年多,耗资220余万银元,与1929年春竣工。

孙先生的遗体是1929年6月1日从北京运抵这里的。

整个陵区的面积达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组成。

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区平面呈警钟型,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省的启迪。

孙中山先生在临终遗嘱中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

吕彦直的警钟形设计,寓意深刻,最贴切地表达了“唤起民众”之意。

  中山陵作为一座陵墓,吕彦直在设计上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依山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属于封建糟粕一类的东西,如摒弃用于显示古代帝王威严的石人石兽,同时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进技艺。

整个构思的确称得上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各位游客:

进入中山陵,首先来到的是陵前的广场。

广场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

虽然不是很大,但却为陵墓平添了庄严肃穆的气势。

请大家留意,我们脚下的这片广场呈半月形,是“钟”的下缘。

四周苍松挺立,树大荫浓,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大家再看,广场南面的高台上,矗立着的是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

  广场南面那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八角形石台上的紫铜宝鼎,高米,腹径米,重约5000公斤,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

这尊鼎筑于1933年秋,是广州中山大学师生和校长戴季陶捐赠的。

鼎的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的校训。

鼎内还刻有戴母黄氏手书《孝经》全文,所以叫孝经鼎。

  博爱坊,墓道,陵墓正门,碑亭,祭堂,墓室,孙中山遗体安葬经过。

  各位游客:

由广场拾级而上就是墓道。

在墓道的入口处,大家请看:

这座冲天而立的花岗岩牌坊,高12米,宽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横眉上刻着“博爱”二字,因此又称为“博爱坊”。

这座牌坊建于1930年,采用花岗岩仿木结构,建筑格局为四楹三阙门冲天式。

牌坊,在我国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寝的入口处,用来歌功颂德,至次朝拜者必须下马步行。

我们眼前的这座牌坊上所镌刻的“博爱”两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迹,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铭,据说孙中山先生最爱题这两字送人。

  经过牌坊,就到墓道。

整条墓道长480米,分为三道:

中道宽12米,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二道各宽米,柏油路面。

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代替了古代陵墓甬道常用的石人石兽,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

其中的雪松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走完墓道,我们便来到了陵墓的正门。

陵门坐北朝南,有3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花铜门。

陵门平面为长方形,高米,宽27米,进深米,全部用福建花岗岩建成。

屋檐为单层歇山式(歇山式建筑是我国古代第二等级的建筑屋顶式样)。

门楣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这四个大字表达了孙先生毕生的奋斗目标和所追求的理想。

  陵门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全部用花岗岩建成。

亭中这块高米,宽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写的“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大字。

字为颜体,遒劲有力。

  谭延闿在民国时期曾做过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是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孙中山曾经当过临时政府大总统,并没有担任过政府总理,为何碑文称他为“总理”而不称为“总统”呢当时段祺瑞政府虽然明令国葬孙中山,但实际上举行的是党葬,孙中山在国民党内的职务是总理。

再看碑的背面,没有题写任何文字。

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撰写碑文,胡汉民撰写墓志铭,可花了两年时间碑文内容也没能定下来。

大家都认为像孙中山这样伟大的人物,其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来评述的,于是就决定不写铭文。

游客们:

这座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北侧的拱门下设有石栏,我们在此可凭栏远眺中山陵祭堂的雄姿,也可摄影留念。

  出了碑亭,循着层层石阶到祭堂前平台,共有八段石阶,共290级,每级石阶上都有一块平台。

平台上还陈列着一些纪念品,丰富了石阶的景观内容。

石阶两旁种满了各种终年常青的树木,有松柏、枫树、石楠、海棠等。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五层平台上,这里有一对巨大的紫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书大字,这是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敬献的。

请大家仔细看西侧的那只铜鼎,壁上留有两个弹孔,据说是1937年12月日军攻打南京时被炮弹击穿的。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第十层平台,这是陵墓的最高处,海拔158米。

让我们环顾一下平台四周,这座平台东西宽162米,南北进深38米,祭堂就位于平台的正中。

到了这里我想问一下,哪位游客能说出刚才我们一共走过了几级石阶对了,从广场到祭堂总共有392级石阶。

设计者为避免单调,将这392级石阶分为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大小十个平台。

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

如果从下往上看,那么就只见到台阶,不见平台了。

或许有的游客要问:

这392级台阶的数字是否巧合不是!

而是暗喻了当时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现在我们来到了祭堂前,这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米的华表拱卫。

祭堂的屋顶为重檐九级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用花岗岩砌成。

祭堂的三拱门楣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

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

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

堂内四周还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径有米,四隐八现,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12个月,4代表的是一年中的4个季节。

东西两侧的护壁上还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孙中山全身坐像,像高米,底座宽米,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只见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放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

坐像是由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于1930年雕成后从法国巴黎运到中山陵,总造价150万法郎。

  坐像底座四侧的六幅浮雕,再现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生动画面。

正面一幅为“如抱赤子”,画面上孙中山先生正在精心的为一个患病的幼儿治病。

  东面两幅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表现了孙中山先生早年奔走革命和创建同盟会的情形。

背面一幅为“国会授印”,再现了辛亥革命后,议会向孙中山授大总统印的场面。

  西面两幅浮雕,一幅是“振聋发聩”,表现了孙中山为唤起民众,正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另一幅是“讨袁护国”,内容是孙中山发表演说,号召人民讨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凯。

  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

墓门分为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楣上刻有“浩气长存”横额,是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

第二道为独扇铜门,上课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7个篆字。

门开启时,这7个字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墓门关闭时,门上的字才能看见。

  整个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顶呈西式穹窿状。

室内圆形,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用妃色人造石贴面。

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

墓壁上装有日光灯,顶上装有8个反光镜;使室内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线。

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孙中山灵榇(chen)的大理石圹,直径约米,石圹深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

墓圹正中的长方形墓穴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卧像身穿中山装,神态宁静,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样,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中山遗体的形象而创作的。

  讲到这里,大家最关心的一定是孙中山的遗体是否仍在中山陵,事实上,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了磨难。

本来,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

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西式玻璃盖楠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

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入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荣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

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订购的紫铜棺。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

  各位游客:

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就介绍到这里,有兴趣的游客还可到祭堂外墓堡公园内去看一下《中山陵建设史料图片展》,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山陵建设的情况。

参观完毕后请大家准时到停车场上车,继续游览下一个景点。

谢谢各位!

  下一页内容更精彩

1/212下一页尾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