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050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docx

届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一节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修辞

一、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

1.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又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又如:

风入松·题酒肆

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是一首写乐景的词,在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快。

再如:

题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②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又如: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

“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

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

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③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如: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

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④缘情布景:

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如: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此为情;三、四句便承一、二句而来,砧杵、秋山、荆榛、寒雨,缘情布景,是对“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

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⑤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如: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

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再如: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如: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2.描写

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如: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如: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又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高考考察诗歌的描写手法时,还经常就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命题,因为许多描写都是有层次性的,要由远而近或由下而上,出题者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

”等。

如: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再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

菊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又如:

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又如: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阐明了这样的道理:

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4.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二、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在整体上、本质上是各不相同的;二是本体和喻体在某一点上(或形体,或颜色等)存在一定的相似点。

如: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人的心和磁针(指南针)在整体上和本质上是各不相同的,但文天祥的耿耿忠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指南(这里的“南”含有特定的意义,指南宋)针始终指向南方则非常相象。

比喻修辞格在运用时要用具体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用人们所熟知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人们所不熟悉的;用浅显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比较深奥的。

比喻有三种:

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

明喻常用的比喻词古今差别不大,诗词中多用单音词,而现代诗文中多用多音词。

如: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又如: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自己的忧愁如一江东流的春水。

又如: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2)暗喻。

暗喻所用的比喻词现代多为“是”、“成”,古代多用“为”。

如: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劝慰自己不必为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又如: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这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

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

(3)借喻。

如: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又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又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再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又如: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在各种修辞手法中,借代是最复杂的,形式有多种,本节内容较易懂,故采用注释法加以阐析。

(1)以人名代事物。

如: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传说中酒的发明人,故以之代酒。

(2)以地名代事物。

如:

春尽日

白居易

芳景销残暑气生,感时思事坐含情。

无人开口共谁语,有酒回头还自倾。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春归似遣莺留语,好住林园三两声。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昌明是蜀中地名,盛产茶,故以之代茶

(3)以职业、劳动代人。

如:

野饮

陆游

青山千载老英雄,浊酒三杯失厄穷。

访古颓垣荒堑里,觅交屠狗卖浆中。

平堤渐放春芜绿,细浪遥翻夕照红。

已把残年付天地,骑牛吹笛伴村童。

“觅交屠狗卖浆”,屠狗卖浆是指卖狗肉、豆浆的人。

(4)以官名地名代人。

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龙标是指王昌龄。

他曾为龙标尉。

(5)以事物的功用、职能代事物。

如: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春风举国裁宫锦,白作障泥半作帆。

”障泥是马荐,用锦或布作成,垫在马鞍上,两旁下垂,以挡泥土。

(6)以事物的特征、标志代事物。

如: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7)以事物的状态、属性代事物。

如: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以部分代整体。

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9)以特殊代一般。

如: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楼兰指汉时西域的鄯善国,泛指侵扰边境的敌人。

又如: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吐谷浑指晋时鲜卑族慕容氏的后裔,据有洮水西南等处,时扰边境,泛指敌人。

(10)以具体代抽象。

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干,盾牌;戈,长柄横刃的一种兵器,以武器代战争。

3.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如: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又如: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又如: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又如: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最后再举一例: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4.夸张

夸张是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特点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事物的某一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震撼。

大胆而又合理的艺术夸张是诗词创作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又如: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

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

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例题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又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夸张的修辞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叙事性夸张。

如: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