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28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葫芦岛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券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来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

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

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

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

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者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都知易行难。

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

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

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制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

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着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

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

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

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点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

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

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

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

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即使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也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因此研究历史往往也需要参考物品。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

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一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扭曲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壁,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过程,方法值得肯定。

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答案】1.A2.D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书写在人类发展后期才发挥作用不是由文化发展不平衡所致。

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

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文中要表述的意思是“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不能仅仅依靠文字”,而并非是“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故选A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D项,“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错误,从文中来看,没有对比,且文章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

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错误,第③段说“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通常”并不能说明有“相当多的历史记录”。

B项,“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文化”错误,第⑤段说“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里只说“许多文化”。

D项,“而诗意的想象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错误,原文第⑦段只是说“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选项忽略了“有时”这一限制语。

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情似纸

刘心武

①不要续上一个“薄”字。

不是那意思。

②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③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便必须把门敞着。

那是个储藏宝,空间极小,气息极窒闷。

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

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

眼波的流动中也许有许多的情谊。

但现在他有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闭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进那门槛。

他也不来请我迈进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

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

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④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

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要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⑤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

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 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⑥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十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

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

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

 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

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⑦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

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

人类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⑧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在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

⑨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⑩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

曼哈顿的灯火啊,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第4段中的三个“据说”含义相同, 都表达了作者的否定态度。

B.“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一句,表现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对自己疏淡人情却托辞搪塞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

C.“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欲望”一句,形象地表达式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因无人理解而无可奈何的心态。

D.本文有感“人情似纸”,认为靠金钱维系人际关系是一种精神的沦丧,为现今人情的淡薄而感到惋惜,呼唤人们多进行情感交流。

5.文中说“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请你就作者的这一观念写上简洁的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

6.结尾以“曼哈顿的灯火啊,哪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作结有何作用。

【答案】4.C5.⑴说当今社会人情似纸淡薄有些言过其实,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情浓于水的现像比比皆是。

⑵现如今人情也许确实比以前淡薄了,但不必失望和伤感,社会总是要发展变化的。

⑶现实中表达感情的途径还有很多,并不只是通过纸和笔。

6.(结构上)呼应前文“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抒发作者对留卡片人的思念和愧疚。

(内容上)以问句作结,呼唤人情,收到言有尽而余味无穷的效果,抒发了作者对真情和温情的人际关系的期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C项,“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因无人理解而无可奈何的心态”错误,从文中来看,“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这句话中流露出的应为对真情的呼唤和渴望。

故选C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把握作者观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说‘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请你就作者的这一观念写上简洁的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然后结合文本理解引文的意思,再对此明确自己的态度,如认可作者的观点,可以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如不认可作者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理由。

“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作者把人情比作纸,文中多次谈到“淡了,薄了”,还提到有人把人情似纸的这个“纸”看做是通货,即人情是用来买卖的,说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淡薄;但作者也提到“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希望人们可以主动地通过薄薄的一张纸,来不断传达问候,传递温情,让人情不再变薄变淡,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是有道理的,如认可作者的观点,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也可以指出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即说法过于绝对化,可以列举生活中的温情进行说明;考生可以从人情的表现形式或人情的厚薄角度入手分析回答。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结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曼哈顿的灯火啊,哪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作结有何作用”,然后理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再从内容上、形式上和结构上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

答题模式如下:

内容上,写了……内容,表现了……;形式上,以……形式收尾,有……好处;结构上,呼应上文……。

“曼哈顿的灯火啊,哪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这是一个疑问句,文章用疑问句收尾,引发读者的思考,“哪盏下面尚有”作者这一迷惘慨叹流露出对人间真情和温情的期待,且问句收尾由言尽而意远的效果;从结构来看,第六段提到“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十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结尾的慨叹与其呼应,第六段中小小的卡片给作者带来了温暖的感受,也使作者产生了反省和自责,意识到人情不仅在别人身上“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也变得比以前冷、硬、懒,更会为自己辩解,而结尾的慨叹抒发作者对留卡片人的思念和愧疚。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

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

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

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呼应标题或开头,卒章显志。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

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

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

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

“就拿洗衣粉来说,

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

”周佳海说,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也许是因为涉猎了好几个不同学科,她比较敢于想,”周佳海说,“阿诺德本科时学的是航空航天,博士时学的是化学工程,博士后阶段学的是生物工程,她后来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主攻方向是生物技术的进化,很快就晋升到了教授。

(摘编自《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 物学难题》, 2018年10月4.日《解放日报》)

材料二

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是酶催化领城上游核心技术之一。

生物催化,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和人工智能一样,它其实也已经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大概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科学家发现活体细胞的某些成分可以用于化学转化,但这个时期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算是生物催化的萌芽阶段。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蛋白质工程兴起,扩宽了生物酶的底物范围,使得生物催化的领域拓宽到非天然的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领城。

但这个时期还主要处于小试规模,没有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第三次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也正是这次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之一的阿诺德教授等发明的酶定向进化技术,这一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生物酶催化剂的蛋白质工程改造效率。

近几年,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已经从原来的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相信随着酶定向进化技术获得诺奖,生物催化领城将进一步得到推动,进入人们的视野。

(摘編自《诺贝尔化学奖:

酶分子定向进化》,2018年10月5日“医学顾事”微信公众号)

材料三

自从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以来,酶的自然进化就一直存在。

为了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基因发生改变,蛋白质逐渐进化,几千年来,人们通过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有机体来繁殖动物、培植植物。

在不知不觉的努力中,一 代又一代的人们进化并优化了酶和结合蛋白质。

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并利用相同的原理一一基因改变和选择一一来开发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奖金授予美国科学家阿诺德,以表彰她在“酶的定向进化”领域的贡献。

生命的多样性揭示了进化的力量。

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道:

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们“控制了”进化,并以此造福人类。

通过定向进化产生的酶被用来制造从生物燃料到药品在内的许多产物。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称,我们正处在定向进化革命的早期,这场革命正在并将要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利益。

(摘编自《化学诺奖:

驾驭进化的力量》,2018年10月3日“澎湃新闻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衣粉中含有的能去除污渍的蛋白酶,通过定向进化技术增加活性,只需少量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发挥作用,说明其催化效率得到了提高。

B.周佳海认为:

阿诺德治学过程中涉猎不同学科,比较敢于想象,对她最后选定生物技术进化的治学方向并且取得突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C.在酶分子定向技术2. 0时代非天然的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领城得以大规模使用相关技术,并且进一步推动生物催化进入大众视野的过程。

D.定向进化是阿诺德教授受自然进化力量的启发,向生命多样性领城做出的伟大探索,产生的酶被用来制造从生物燃料到药品在内的诸多产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是以改变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使基因在扩增中随机突变,改变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的酶催化技术。

B.人工智能和生物催化一样, 也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分别发生在大约一个世纪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C.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曾停留在实验室化学转化阶段,直到酶定向进化技术提升蛋白质工程改造效率,才逐步投入工业生产应用。

D.酶从自然进化过渡到人工进化,一代又一代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在优化酶和结合蛋白质的同时,来开发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

9.三则材料均涉及“酶类定向进化技术”,但报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C8.B

9.①材料一从科普的角度报道了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实用价值,以及阿诺德取得科研成功的先决条件。

②材料二从专业角度报道了生物催化经历的三次浪潮,揭示了这一科研成就的发展历程。

③材料三从新闻热点的角度报道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借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发言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C项,“得以大规模使用相关技术,并且进一步推动……”错误,选项将未然变已然,原文材料二中说的是“相信”“将”,可见应属于预测分析。

故选C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