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347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普洱市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小学真题Word下载.docx

D.高尔顿

B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6.美育即______。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美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可见,美育即审美教育。

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______。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目标参照测验

D.团体参照测验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进行评估,可用于衡量被试的相对水平。

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______。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舌尖效应”描述的是人在记忆信息______时所发生的障碍。

A.登记

B.编码

C.储存

D.提取

D

明明知道而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叫做“舌尖效应”,这是提取信息时可能会发生的困难。

10.______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A.董仲舒

B.柳宗元

C.韩愈

D.王安石

11.“相观而善之谓摩”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______。

A.互相观察,互相模仿

B.相互观摩、切磋

C.互相观摩,从而变得善良

D.注重教材教法分析

“相观而善之谓摩”出自《礼记·

学记》,意思是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也就是相互切磋琢磨的意思。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______。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所以,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3.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______。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定义。

14.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______。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为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低级的动机,故排除A、C、D三项。

15.学校教育的基础是______。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1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______。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人善于有效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严格约束自己的行动,它反映了意志的强度性。

意志的强度越高,它对人的各种活动的激发力、引导力和约束力就越强大,就越能有效地抵抗外部和内部的干扰,表现出较强的情绪克制力和忍耐力,就能够集中精力、忘我工作。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有明确的行为目的,有坚定的信仰追求,有鲜明的原则立场,有毫不含糊的是非标准。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决定,并实现作出的决定。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一个人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7.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设计体现出______。

A.平等民主性

B.多元互动性

C.自主探究性

D.开放创新性

自主探究性,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

18.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一则评语:

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

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

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

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们真不忍心。

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

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______。

A.结果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个对学习过程的价值进行建构的过程。

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强调学习者适当的主体参与,是一个促进学习者发展的过程。

因此本题中的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过程性评价。

19.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B.学校可根据地域性特点、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地方课程

C.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D.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同时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阅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0.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______。

A.学生的负担很重,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无可厚非

B.学校教学方式不需要与考试的测量方法完全一致

C.就统一的纸笔测试而言,学科教学内容有些可测,有些不可测

D.考试结果为教学提供了反馈

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故A项错误。

21.对“红砖有何用途”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单位时间里答案的种类越多,说明个体的哪项思维品质越好?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创性

D.批判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单位时间内答案的种类多,说明个体的变通性越好。

22.学生在得知自己的考试成绩后,往往喜欢解释自己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我们称这种现象为______。

A.自我效能感

B.结果效能感

C.归因

D.自我安慰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3.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总是过分强调“标准”“准确”,易使学生的学习发生______。

A.非实质性联系

B.非人为性联系

C.逻辑联系

D.客观联系

过分强调“标准”“准确”,易使学生的学习发生非实质性联系。

24.在知识学习中,写作方法的学习属于______。

A.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B.心智技能的学习

C.认知策略的学习

D.感性知识的学习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

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25.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教师常用的反思方法?

A.写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为模仿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常用的反思方法包括写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等。

D项不属于常用的反思方法。

2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______。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27.“教学相长”这一提法______。

A.最早出现于《论语》

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教学相长最早出现于《学记》,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28.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的方式,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的场景。

这种直观的手段是______。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进行模拟,这些手段包括图片、图表、简笔画、模型、投影、录音、Flash等。

29.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______。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0.近代教育史上,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______。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是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相对立的教育理论。

前者认为教育旨在使学生的天赋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后者则认为教育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3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______。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所以本题选D。

32.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______。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

33.国家制定《教育法》的目的是______。

①发展教育事业

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③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④保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4.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______。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5.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采用______。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3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______。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7.集体是群体发展的______。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8.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______。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39.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______。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堂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40.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______。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态度体系

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态度体系。

二、填空题

1.一名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跃”这个字,这个字右边的“夭”正好是今天学的“笑”这个字的下面的部分,于是当学生再学“笑”这个字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这名教师是运用了______原则来进行教学的。

巩固性

2.______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______首先执行了这个制度。

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3.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______、______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加工组织

4.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概念命题

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______和______的反映。

延续性顺序性

6.最先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是______。

维果斯基

三、简答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

应该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展;

(2)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4)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的途径:

(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并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2)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2.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从德育过程的结果看,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材料分析题

1.八年级

(2)班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打架成风,一些学生动辄舞棍弄棒,乱打一气。

课堂纪律混乱,上课怪叫起哄、爬桌子、翻窗户成了一些学生的嗜好。

曾有一青年教师上课时被学生气哭了,发誓再也不上这班的课。

曾刚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会蜂拥而上,曾刚家长对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痛打。

但曾刚也有优点,就是爱劳动,有组织能力。

班级同学之间不团结,正气不能抬头,也有少数同学希望好好学习,对班里的现象不满,但敢怒不敢言,怕受那些捣蛋的同学的报复,班级干部软弱无力。

班级学习成绩差,是同年级中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

问题:

根据以上情况,如果你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上这个班的语文课,你应如何着手进行工作,改变这个班的面貌?

本题主要考查班主任的工作。

如果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应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2)做好班集体工作,特别是班干部的培养工作。

支持和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特别是曾刚的工作。

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寻找和点燃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曾刚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爱劳动,可以让他参加班级工作,创造条件,使他的能力得到发挥,缺点错误得到改正。

(4)有计划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增强师生间、同学间的情谊,创设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培养优良班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

(5)做好家长工作,尤其做好曾刚家长的工作。

(6)教好自己担任的语文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以此为起点,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搞好班级学习,提高班级学习成绩。

2.班主任张老师以加强班级管理和严肃校纪班风为由,在班级制度中作出了如下规定:

学生上课迟到一次罚款1元,旷课一次罚款2元,不按时完成作业罚款3元,损坏公物罚款10-200元,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罚款20-100元。

请对张老师的这种行为进行分析。

张老师的行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不得罚款。

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严格按照我国《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做到依法执教。

现实中,不少教师沿袭了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从教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侵犯了学生的权益,出现了违法的现象,反映了不学法、不懂法、不执法的问题。

如:

教师随意批评、责备学生;

采用各种方式体罚学生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并进一步阐述: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教育是兴国之基础,强国之支柱。

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首先要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力,履行教师法定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实现依法管理教育事务,保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依法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的使命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教师职业劳动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对人进行素质教育。

教师只有做到了依法执教,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的人才,才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我国现有1000万教师大军,他们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十杰教师和师德典范。

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法律意识不强,既不学法,又不懂法,更不执法,有的帮学生考试作弊,有的采用各种方式体罚学生等等。

这些都说明有些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必须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五、教育写作题

1.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串于人的一生,持续的学习过程。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

因此,人类将进入学习化社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将不断发展。

而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

所以,“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势在必行。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缘由: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为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而在众多角色中,最基本的角色还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既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

有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的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如果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

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

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学习、终身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