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357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表达技巧Word格式.docx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

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

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强烈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见四、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对比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衬托(反衬)

3.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

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对偶:

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7.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其一》)

8.互文: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9.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10.设问:

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11.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2.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孔雀东南飞》)

13.通感:

特殊的比喻,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通过联想引起感觉转移,调动起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以感觉写感觉”,以易于对抽象的香、味、声、情的感知。

新颖别致,形象地具体地去感知某些抽象陌生的事物。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春景》)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二、描写方式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①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

指对描写对象直接进行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

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进行描写,而从其他人物的态度、议论、评价等方面达到间接表现事物的目的。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整首诗句句写人,却处处从侧面表现夜雪之大。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①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②以动衬静是一种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表现手法。

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典型的以动衬静的手法,“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溪,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③以静衬动

3.细节描写

细节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这些动作或情节人们一般不在意,但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抒发情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秋。

准确传神鲜明,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能使环境描写细致入微,能使诗歌的情趣富有生机。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4.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做精妙的描画。

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

朱敦儒《好事近·

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

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全诗点面结合,描写了词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5.观察角度变化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体验。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描写角度:

由远到近。

6.调用多种感官

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

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唐代诗人王建《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了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

“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

“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

“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

这首旅宿诗,透露出作者领略江边夜市时悠闲欣喜的感情。

7.白描与工笔

①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②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三、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①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②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③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④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⑤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托物言志、借物咏怀与借景抒情

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物抒怀的“物”是一个或一处景物或意象,此物并不能象征诗人自己。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借物抒怀的“怀”是一种情感,而非一种志向。

3.注意情与景之间的正衬和反衬的关系。

正衬就是情景交融,反衬就是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四、表现方式

1.用典(运用典故):

引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

①品评历史,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今的人、事和时代)。

②咏史言志,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情操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③用于自比,抒发情感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④使语言简洁精炼,内涵丰富,促使人联想,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2.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看见、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追忆过往之景,设想未来之境,从对方角度着笔,梦境、仙境、神仙鬼怪之境。

设想未来的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虚”与“实”的关系:

①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②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丰富诗歌内容,引发读者想象,开拓诗的意境,渲染气氛,抒发强烈情感。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3.托物言志:

描写某个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抱负和志趣。

这类诗写的是物,言的是志。

“志”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物”指梅、兰、竹、菊、泉水等。

4.赋、比、兴:

①铺陈直叙,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

②打比方,对事物作形象描写。

③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6.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7.联想和想象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8.对比:

见一、2

9.衬托:

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以宾衬主,以彼衬此,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①正衬:

利用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②反衬:

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对比与衬托】见一、2

10.动静结合:

见二、2

11.比喻:

见一、1

12.借代:

见一、5

13.夸张:

见一、6

14.通感:

见一、13

15.侧面描写:

见二、1.②

16.细节描写:

见二、3

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哀伤凄厉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

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丁香,泛指愁思,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动物类

鸿鹄:

理想追求

鱼:

自由惬意

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鸿雁、尺牍、尺素:

后庭花:

亡国

颜色类

白:

纯洁无暇丧事

红:

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

希望活力和平

蓝:

高雅忧郁

黄:

温暖平和

紫:

高贵神秘

黑:

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朝阳:

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

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

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