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914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ocx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

牛冲槐1,2,王聪1,芮雪芹1,樊燕萍1,郭丽芳1

(1.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太原030025;2.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0引言

具有一定联系的科技型人才在流动基础上可能形成区域人才聚集现象,这种聚集现象既可能在不和谐的环境作用下,产生1+1<2的消极作用(非经济性效应),也可能在和谐的环境作用下,产生1+1>2的积极作用(经济性效应)。

这里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等。

研究表明,人才聚集效应与文化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联机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是深远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遗憾的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学、企业文化等理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略显不够,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不到位,影响到科技型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及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对充实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学理论、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的作用都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正是基于这一点,在论述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人才聚集效应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正负面影响,以便研究对策,促进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转变,使科技型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分析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区域要素边际利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引致和驱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科技型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

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人才聚集现象会产生两种效应:

一是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二是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

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过程中所产生的人才聚集作用低于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

产生人才聚集不经济效应的主要原因为:

(1)人才聚集没有形成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是人才的数量增加了,不能产生人才的规模效应。

产生规模效应的前提是聚集的人才必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没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聚集,实际上仍然为众多的独立人才,是不能产生加总作用的。

(2)人才聚集的环境不理想。

人才聚集所产生的加总作用是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条件下发生的,失去了这些环境条件,人才的聚集就会产生不经济现象。

(3)人才的流动性不够。

人才的聚集效应是一个动态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而人才流动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基本前提。

没有人才在市场机制下的合理流动,人才的聚集现象很难产生,即使产生也可能形成死水一潭,没有活力与激情,甚至产生消极现象,出现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效应。

(4)人才聚集中各种冲突的产生。

科技型人才在聚集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冲突,如若对这些冲突削减和化解不力,就会增加冲突的破坏力,产生科技型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

所谓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联系的科技型人才,在一定的区域内以类聚集,在和谐的内外环境作用下,发挥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加总效应。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特征主要有:

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集体学习效应、激励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区域效应[1-2]。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科技型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列为人才聚集现象,而将经济性效应作为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涵盖一个民族、国家或群体成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哲学、为人处事方法以及宗教、法律、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宽泛概念。

它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信念、理想、价值观、处世哲学,对本民族、国家和群体成员的言行具有莫大的无形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璀璨夺目,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对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同样,它对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效应也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为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极有必要。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成果累累,但论点差异较大,不同学科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井润田、席酉民等人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群体决策的关系角度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中庸、和为贵、言不由衷、注重系统与综合、崇尚权威等特点,对群体决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3];吴海江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负面影响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观、“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等特质,对科学创新具有负面影响[4];章迪诚从传统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以群体利益为本位的人本思想、以伦常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治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治理组织[5];李家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为:

伦理中心主义、重视群体而轻视个体、推崇和谐统一[6];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有不同的认识。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特点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

2.1以人本、人性、人伦为主体内容的人本思想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以人本、人性、人伦为主体内容的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实质就是强调以群体利益为本,任何单个的自然人,只有融入群体,才符合“德、礼、仁、仪”基本准则,才为“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会通过科技人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淀,培养科技型人才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而良好的团队和合作精神则是人才从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产生和提升人才聚集效应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现代重大科技研究是学科交叉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复杂的研究,任何一个自然人都很难单独完成,需要多学科人才的通力合作。

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的团队,是很难完成研究任务的。

而和谐的团队则要求其成员必须融入团体、精诚团结、以群体利益为重。

这样,整个团队才能增强凝聚力,才能信息共享、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缩短时间距离,产生和提升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集体学习效应、激励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

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效应也有消极影响。

由于这种思想忽视了个人的自身价值,势必压抑每个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个体效能的发挥受到限制,继而影响到整个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这是因为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效应是建立在个体效应基础上的1+1>2的加总效应,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单个效应的扩大,整体的加总效应也就很难扩1842008.01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大。

2.2“以政治伦理为特征”的人文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中国传统非常注重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伦理的具体形式就是重视王权、国权,强调人的义务,注重道德的作用,突出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生对师的服从关系。

这些伦理的具体形式实质上就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一种“以政治伦理为特征”的人文文化。

“以政治伦理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非功利性,强调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激发了科技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削减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时的各种利益冲突,增强了人才聚集时的凝聚力和协调性,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种特征的文化也破坏了人才聚集效应的动力机制。

因为从根本上讲,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动力机制,也是人才聚集和科技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类在追求更多利益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科学技术的翅膀,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获取利益越容易,人们解决生存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容易。

因此,对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也同样要受到利益的驱动,失去了利益的驱动,科技型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的行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才聚集很容易产生1+1<2的非经济性效应。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和政治的特点,突出了对政治的服从关系,宋明理学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其实质就是强调对政治的服从关系。

它压抑了人才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人才的思想自由,在强化了人才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容易使人才墨守成规,思想僵化和保守,而这些往往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大敌,对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创新效应产生消极的影响。

2.3“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任何文化都以一定的形态出现,即文化形态,而文化形态都包含价值取向,其实质就是对价值目标的追求与选择,它最能体现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等级观念为基础和主导的,追求等级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的具体表现,由此派生出“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也是有正负作用之分的。

其正面作用就是能够始终而又往复不断地激励一部分科技人才在某个领域、某个阶段、某个区域努力工作、出类拔萃,为走上仕途或升迁积累各种资本,获取“敲门砖”。

尽管这种趋向带有一定的趋利性,但它会促进一部分优秀的科技型人才聚集在某一阶段努力从事科技研究工作,获取科技成果,客观上形成了人才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区域效应等。

同时,这种价值取向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当一部分出类拔萃的科技人才被推上领导岗位或走上“仕途”以后,他们往往会权力“寻租”,利用手中权力的便利,争取更多的包括科研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出现“不公平”分配,以谋取更多的和更大的名利,为进一步升迁积累更多的资本。

此时,这种价值取向就会导致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使另外一些科技型人才的资源配置数量和结构遭到削减。

当这些科技型人才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就会产生对立或消极情绪,引发组织行为学中所谓的各种“冲突”[7]。

如若这些冲突削减不力,就会产生科技型人才聚集时的各种“摩擦力”,破坏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和谐环境与凝聚力。

由于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都是在一定的和谐环境和一定的凝聚力中产生与发展的。

因此失去和谐的环境和一定的凝聚力,人才聚集不但不会产生1+1>2的经济性效应,相反,还会出现经济学中“木桶理论”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按最短要素产生效应,出现人才聚集的极大浪费。

2.4“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西方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具有良好的“求异”传统[8]。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是追求求同性思维,“求大同,存小异”是人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的实质就是李泽厚先生所讲的“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珍惜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4]。

“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引导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便于相互学习和沟通、削减冲突和矛盾,产生信息共享效应、集体学习效应。

同时,这种思维方式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负面影2008.01185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响也是不小的。

它禁锢了科技型人才的变异思维,容易诱发科技人才从众的羊群行为,产生羊群效应。

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许多科技型人才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由于过多地考虑人际关系特别是一些学术权威、领导、官员的关系,不敢对他们的观点离经叛道,提出异议,失去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导致学派少了,相互的观点少了,异端的思想缺乏了,畅所欲言、自由探讨的精神不足了,从众心理行为增强了。

这些行为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大敌。

试想,科学技术研究若没有独立思维、没有自由精神,羊群行为盛行,就意味着没有否定和另走新径,而敢于否定和勇于新径则往往是创新活动的前提。

没有创新,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和区域效应就很难产生与提升。

2.5“经世致用”的学术观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西方文化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是“求知而求真”的学术价值观。

而中国传统文化不真正注重理论性研究与探索,不注意“是非”本身、“真理”本身的价值,往往把“运用”放到终点地位上,古代如此,今天也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倾向,以致于“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4]。

“经世致用”的学术观是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能够促进人才聚集过程中创新效应特别是技术创新效应的产生与扩散。

技术创新与科学创新相比较,更加注重实用,基本上属于应用研究,而科学创新则大多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许多科技人员往往认为,技术创新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容易看得见,摸得着,而科学创新往往具有“虚”的成分,因此,一些科技人员更愿意充实技术创新,而不愿意干更艰苦的科学创新。

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制度文化对“经世致用”的学术观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国家的“863”等重大科研项目为例,在其中所列的重要领域里,基本上都属于技术创新,而真正属于科学创新则比较少。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的学术观在我国现行制度文化中的一种体现。

科技人才在聚集时,不可能摆脱这种文化的影响,相反,可能深受其诱惑。

同时,由于重大技术创新需要多学科交叉与协作,“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观,往往能够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集体学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与发展。

另一方面,它可能制约着科学创新的产生与发展。

与技术创新相比较,科学创新则大多属于基础理论研究,一些纯理论研究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遭到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的排挤,被认为在玩“虚的”,导致科技型人才在聚集时,更愿意从事技术创新的研究,不愿意从事更艰苦和更艰难的科学研究,由于科学研究是技术研究的基础理论,因此,科学创新效应的削弱势必造成技术创新的削弱,进而影响到整个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创新效应”的增强。

“经世致用”的学术观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种学术观的支配下,历史上的我国就比较重视实用技术而轻视基础科学的研究。

今天,这一现象不但没有减弱,相反有愈演愈烈之势。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重技术轻科学是我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所在,以至吴大猷等著名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历史上只有四大发明技术,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其后果是造成人才聚集知识溢出效应和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难以开拓全新研究领域、出现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大师。

3结语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

人才聚集效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然离不开对文化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对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多方面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因此,科技型人才在聚集时,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积极作用,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另一方面,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理与改造,削减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负面影响,实现人才聚集现象向聚集效应转变。

参考文献

[1]牛冲槐,张敏,段治平等.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与组织冲突消

减的研究[J].管理学报,2006,3(3):

302-308

[2]牛冲槐,接民等.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中国软科学,2006

(4):

118-123

[3]井润田,席酉民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群体决策过程的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1994,5

(1):

16-25

1862008.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