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391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风靡世界的“大黄鸭”落户北京园博园为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它的每一天活动,都被市民拍照放到网上。

B.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加拿大短篇小说作家爱丽丝·

门罗,有意思的是,获奖后,诺贝尔奖委员会和媒体都联系不上作家本人。

C.所谓失独家庭,是指人到中年不能再生育的时候,独生子女却意外发生伤残、死亡的,中国每年新增这样的家庭7.6万个。

D.现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瞩目,在诸多成果面前,中国的推动作用已经正在成为关键因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人曾同我争论:

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弊病。

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

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

我承认我不是很理直气壮,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

, 

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

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

此时此刻,治国者固然身临千钧一发的险关,运思者何尝不是肩负着莫衷一是的难题?

①鉴于前者,仁人志士戮力于改革、开放和振兴之举

②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③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

④面对后者,哲人贤士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

⑤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

⑥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

A.③⑥①④⑤② 

B.②⑤①④③⑥ 

C.⑤②①④③⑥ 

D.①④③⑥⑤②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

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B.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C.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

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

D.“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

好学,颇通古今。

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

太宗诏问之,上五策,曰:

“明赏罚;

抚士众;

持重示弱,待利而举;

帅府许自辟士;

而将帅得专制境外。

”帝异之,改将作监丞,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

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

靖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

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

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靖议曰:

“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州县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责州县劝课①,给印纸书之。

凡县管垦田,视殿最②行赏罚。

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

”太宗谓吕端曰:

“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

”乃召见,赐食遣之。

他日,帝又语端。

曰:

“靖说虽是,第③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

”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靖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

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

既而靖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

“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

”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

出靖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又言:

“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

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百余万。

”复诏靖条上之,靖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

又下三司议,未果,皆不行。

初,靖与丁谓善,谓贬,党人皆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言靖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

(取材于《宋史·

陈靖传》,有删改)

注:

①课:

赋税。

②殿最:

泛指等级高下、优劣。

③第:

但,只是。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 

擢:

选拔

B.法未易遽行也 

遽:

仓促

C.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 

顾:

只,不过

D.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 

籍:

践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持重示弱,待利而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乃召见,赐食遣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帝以群议终不同 

以吾一日长乎尔

D.不宜久为乡里官 

若属皆且为所虏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

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

B.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

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

C.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

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

D.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

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军粮依靠于东南的供给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契丹进犯边境,陈靖向宋太宗上奏五条策略,太宗对他另眼相看,不久让他担任了御史台推勘官。

B.陈靖在殿试进士时请求把考生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此建议使知名之士能够荣登上科。

C.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陈靖关于推行均田法的奏策正好合乎太宗心意,于是得到了太宗的赏赐。

D.丁谓被贬后,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使陈靖最终在秘书监任上辞官去世。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0.上面文言文中,陈靖的劝农之策历经太宗、真宗两朝,最终却没能施行,原因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

11.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

(5分)

范氏之亡也。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遂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自知》)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作其中8道题)(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②后值倾覆, 

,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③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⑥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⑦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⑧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前赤壁赋》)

⑨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8分)

望江南·

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

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

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

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

行客莫登临。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②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香道·

人道·

天道

俞天白

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

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

香道源于人道。

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

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

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都是。

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

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

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

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

得气、得神、得道。

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

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

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所说“片值万钱”,而是从“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的角度来重视的。

沉香树并不香,香的是它的树脂,但这树脂只在刀砍斧伤、雷电摧残后,入土、入水历尽艰辛中,才由天地孕育成奇香。

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

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英国作家吉卜林说:

“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

”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

今天世界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

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

《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

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

这“心”,就是人的本真。

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

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

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有删改)

1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香道源于人道”的一项是(3分)

A.香与生活关系很密切,就连清洁空气都会用到香。

B.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礼佛敬神,人们都离不开香。

C.香是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吟诗作文也离不开香。

D.在唐代文人的推动下,香文化逐渐发展成“香道”。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孔子的《漪兰》之曲,都证明着香文化已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

B.香文化有“得气、得神、得道”三种境界,而且逐渐摆脱了闻香、品香的雏形,进而形成完整的香道体系。

C.沉香被称作是“香中之王”,但有意思的是,香味不来源于树本身,而是被人们视作“天地灵物”的树脂。

D.《楞严经》中香严童子的回答与陈与义的《焚香》诗,都说明香气不来自木头,也不来自烟火,只来自心。

16.作者认为“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理由有哪些?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

赵孟頫,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

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读到赵孟頫那一句“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读不下去了。

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

赵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

赵孟頫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

赵孟頫五岁开始习书学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

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赋闲家中。

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頫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

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

但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失大节”,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

此时的赵孟頫犹如站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

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頫“被荐应诏”。

他抱着“在山为远志”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

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

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

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

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

赵孟頫终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吴兴。

隐居乡野四年,赵孟頫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修养陡然增高。

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

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

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

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

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

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自己“误落尘网中”的羞愧和自责吗?

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頫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

假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1310年,57岁的赵孟頫再次奉旨进京。

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用汉文化的“博雅渊深”来藻饰元朝的“太平之美”。

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頫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摆弄的“花瓶”,不禁悲从中来。

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

“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1319年赵孟頫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

然而夫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

这让赵孟頫身心俱疲,万念俱灰。

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

1322年,69岁的赵孟頫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

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

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的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国破家残,赵孟頫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为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他笔下的“无主桃花”是对自己境遇盼慨叹。

B.赵孟頫虽心怀远志入朝为官,但内心既有离别故土亲人的不舍,也有身为亡宋宗亲却仕元施政、辱没门庭、为人所不齿的不安。

C.赵孟頫的尴尬,源自身份的尴尬。

身为宋室遗胄,他空有一身才华、满腔抱负,却始终英雄无用武之地,始终与元朝政治无缘。

D.再次奉旨进京的赵孟頫成为朝廷藻饰“太平之美”的工具,妻子的词表明了她对丈夫抛弃虚名浮利、归隐田园的想法的理解。

E.本文以空间转换为序,记叙了赵孟頫尴尬的一生。

作者运深情于笔端,行文流畅自然,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赵孟頫的崇敬之情。

18.为什么说“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

请简要分析。

19.结合全文,解释文章结尾“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一句话的内涵。

20.文中说,“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没感到“寒意”。

你有过类似的阅读体验吗?

请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不少于200字)(1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金鱼对邻近的水桶里的鲤鱼说,“别以为你也同我一样快活,等一下你就成了盘子里的佳肴,岂能像我一样永远享受着自由的快乐。

”“我并不羡慕你这种囚徒的生活”,鲤鱼说,“我虽然由于不慎遭遇了不幸,但我毕竟领略过江海的壮阔汹涌。

这一则寓言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D(A厮杀 

井冈(gāng)山 

B精诚所至 

咋(zé

)舌 

C枸杞 

创chāng可贴)

2.C(意味:

含蓄的意思;

情调,情趣,趣味。

意义:

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价值,作用。

涉及:

牵涉到;

关联到。

涉猎:

粗略地阅读;

接触,设计。

因而:

连词,表示结果。

从而: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因此就。

3.B 

(A“落户……为家”句式杂糅。

C成分残缺,“死亡的”后面应增加“老人家庭”。

D“已经正在”,前后矛盾。

4.A

5.D 

(A“您们”不能用于复数;

“聆听”使用对象有误。

B“省油的灯”含贬义;

C“家父”使用对象不对)

6.D(籍:

登记)

7.C(C因为。

A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B表承接,于是;

表转折,却,竟然。

D动词,做,担任;

表被动。

8.C 

(“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有误,应为“宋太宗还是说不会这样”)

9.D 

(“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有误,属无中生有)

10.参考答案:

宋太宗认为陈靖的劝农之策是正确的,但又担心田地不一定能开垦,租税不一定能收进,(1分)所以诏令三司讨论,而三司讨论没有达成共识,因而未能施行(1分);

宋真宗那位后又诏令陈靖条列奏策,令三司讨论,还是没有结果。

(1分)所以最终没真正施行。

(若引用原文,意思对也可以。

11.断句(5分)

答案;

百强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

[评分标准:

本题5分。

标记“/”处,共10处,每断对2处,得1分;

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为可断可不断。

]

参考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宥个人得到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就想用锤子把钟砸碎弄走,刚一砸,钟轰然作响。

这个人生怕别人听到钟声,而把钟夺走了,于是捂住自己的耳朵。

害怕别人听到钟声,这是可以理解的;

害怕自己听到钟声,这就太荒谬了,作为一个君主,害拍听到自己的过失,不就像这个人一样吗?

12.默写(8分)

①金就砺则利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③鸡鸣桑树颠

④渌水荡漾清猿啼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唯见江心秋月白

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⑧渺沧海之一粟

⑨出师一表真名世

⑩赢得仓皇北顾

(共8分。

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

学生如多写,选前8道题评分)

13.(8分)

①C(3分)(“全部实写”有误)

②(5分)评分要点:

上片写江上之景,天气阴晴不定(1分)令人心生沧海桑田、聚散离合之感。

(1分)下片写山下之景,环境迷茫凄清(1分)令人心生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

(1分)所以才劝“行客莫登临”。

(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

因为云树半阴半晴,船来船往,潮涨潮落,太阳西沉,(1分)令人感慨时光流逝,人世变迁,心生聚散离合之感。

(1分)而远眺山下,见烟雾细雨中渔市、酒家渺茫遥远,(1分)又徒添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

(1分)故言“行客莫登临”。

(1分)

14.(3分)

C(选项中“吟诗作文也离不开香”是说生活中文人写作时离不开香,而“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一句,是说所读的诗中写到了香。

15.(3分)

C(A项是“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而不是这首曲子本身。

B项“逐渐摆脱”说法有误,香道体系中依然有“闻香”。

D项“只来自心”有误。

16.(6分)

评分要点:

1.抓住香道与生活的关系(1分);

2.抓住香道与精神(德行)的关系(1分);

3.抓住香道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1分);

4.抓住香道成为人类的共识(1分);

5.抓住香道与禅意的关系(1分)。

(意思对即可。

答对3点得3分,答对4点得5分,答对5点得6分。

17.(4分)CE(C项,“始终与元朝政治无缘”有误,赵孟頫曾两次入朝为官。

E项,“以空间转换为序”有误,本文是以时间发展为序。

18.(6分)答案要点:

画中的景物,表现了赵孟頫对故乡田园的思念(2分);

同时,赵孟頫更是借画中景物抒发朝代更迭带来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分);

且画中田园风光的美好,还表达了赵孟頫对自己选择官场的羞愧和自责(2分)。

19.(5分)答题要点:

“安心为文,安逸为人”,是对赵孟頫晚年生活的概括(或者答:

对赵孟頫整个一生的认识和升华)。

(1分)晚年的赵孟頫终于彻底看透了官场的虚名,不再看重名利,(1分)而是以书写经文为精神寄托,在平淡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1分)这八个字也是作者获得的生命启示,是自我勉励之词。

(2分)

20.(12分)此时此刻,作者的心里只想着赵孟頫和他的妻子,无心关注其他,故而不感觉寒冷。

(句意理解2分,阐明自己的观点2分,联系事例说明4分,语言表达4分。

21,作文(60分)(请参考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县人。

好学习,精通古今,契丹进犯边境,北宋政府的军队多次处于不利地位,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