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9412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通用3篇)Word文档格式.docx

  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主要目标为: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

  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

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

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

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的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

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

  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

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能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捉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

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但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选择了忽略,现在想想,如果我发现这种现象后,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能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让泥鳅受伤,那孩子肯定会注意,那活动就会更完美。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2这节课的难点是四四拍的强弱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我采用了游戏的方式。

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的难点。

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所以我就利用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碰肩,让学生在游戏中直观地了解了强弱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快乐教学”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脚、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

真正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在于:

  1、对于泥鳅的描述的时候,语言太专业化,没有儿童话,可能学生还没有明白泥鳅到底是长什么样的,在做课件的时候应该在旁边贴上一幅泥鳅的图片,那样学生就能从视觉上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泥鳅了。

  2、板书不够整齐,显的杂乱,虽然说音乐课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板书,但是需要板书的时候,还是要整齐美观一些。

  新教师的成长,是多方面共同促进的结果,学习与交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学校领导对我们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很重视,在这节课课后,音乐组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老教师是宝”,与他们相处,可以在言语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书本理论之外的宝贵个人实践经验,也能够在你迷惑的时候一句不经意的提醒让人茅塞顿开,更有那出人意表的教学建议让人行之有效。

  我会把我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幼儿园捉泥鳅教学反思3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的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的什么样?

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

  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粘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粘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

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构建起粗糙的材料有防滑作用的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这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感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

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

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