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360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docx

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2

2018年高考地理考前之技能篇答题技巧

(2)

【典例剖析】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读图:

【答案】1.B 2.C 3.D

【解析】1.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

所以选②。

2.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3.由图可知,该地寒冷期平均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

【技巧点拨】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答问题时,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图表名称,判断图表类型;第二步,依据图例和注记,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第三步,回顾教材,构建联系,找准解题依据;第四步,调用知识,分析信息,准确作答。

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从图表中提取信息。

技巧5 利用知识迁移突破地理思维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很高。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式,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剖析】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问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1.C 2.B 3.D

【解析】1.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

2.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

3.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

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

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

【技巧点拨】利用知识迁移解答高考试题,主要注意掌握以下策略:

(1)从教材中迁移:

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命题者往往将地理原理图表化,或将教材图表语言化。

因此,学生要夯实基础,过好教材关。

例如,可以将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从生活中迁移:

不接触生活,就不能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例如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测量当地的纬度。

(3)从新情境中迁移:

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上。

这类题的解答经常要用到逆向思维。

例如结合三角洲形成原理分析刚果河口没有三角洲发育的原因。

技巧6 利用图像突破地理思维

利用图像解答问题,是指将没有图或有图但需要转换的试题,通过描绘略图或把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

图解法能显现答题的思维过程,避免由单纯地想象而产生的思维失误。

灵活运用图解法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往往能事半功倍。

【典例剖析】

读图(单位: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

B.图中甲、乙两村之间能通视

C.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

D.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南方向

【答案】A

【解析】根据甲、乙之间等高线分布状况,可绘出甲、乙两村之间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由剖面图可知,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

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甲村位于乙村的东南方向。

【技巧点拨】利用图像法解答问题,主要有以下思维模式:

(1)图文转换。

许多无图考图的选择题,其考查的地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如地球运动类试题。

做题时单凭想象往往较难解决,且出错率较高,这时如果进行图文转换,将题中所给的文字信息转换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图形。

即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添加辅助线。

此类题目已经给出图示,但原图信息比较抽象,添加辅助线可使比较抽象的图示信息趋向明朗化、简单化,进而利用加工提炼出来的信息进行判断。

该法适用于光照图和等值线图的判读。

(3)图形转化法。

试题中的某些图像比较抽象或者不太常见,这时需要认真分析图,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者常见的图形,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考前技能篇4】——地理图表的判读

一、地理统计图表

【剖析高考真题】

(2017·江苏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

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答案】1.D 2.B

【解析】1.“绿色出行”是指提倡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出行,以减少石化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

读图可知,骑自行车出行方式1986—2011年逐步下降、2011后开始回升,公共交通也是在2011年后明显上升,小汽车出行比例则在2011年后快速下降,因此,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上升,小汽车出行比重下降,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但不会扩大城市地域范围,也没有改变城市服务功能,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没有产生影响。

(2017·海南卷)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部,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

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

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下图示意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据此完成3—5题。

3.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

A.技术要求高 B.劳动力投入大

C.种子成本高 D.单位面积产量低

4.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

A.提供粮食深加工原料 B.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C.建设特色商品基地 D.满足村民膳食需要

5.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

A.甲类村位置较偏僻 B.乙类村坐落于山顶

C.丙类村地形较平坦 D.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

【答案】3.D 4.B  5.A

【解析】3.根据材料提示:

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可知由于种植红米稻单位面积产量低,当地推广种植产量高的杂交水稻。

4.乙村是观光农业类村落,该村落种植的农作物主要目的为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5.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甲类村位置较偏僻,乙类村发展观光农业,应坐落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旁;横断山脉南部坡度陡,地形起伏大,故丙类村地形起伏大;云南商品粮以水田作物为主。

【技巧归纳总结】

1.坐标图的判读

(1)平面直角坐标图

平面直角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读图时要积极思考,既要有定量的认识,又要做定性分析。

解读此类统计图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和图注的内容,再根据“点”“柱”或“线”所表示的数值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点状图和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对或绝对数量。

②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

③当出现左右纵坐标甚至多个纵、横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④特别要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不能简单以“柱”或“线”的高矮来比较大小。

⑤判读坐标的变化趋势时不能有思维定势。

如横坐标不一定总是向右增大。

(2)平面正三角坐标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在判读时要掌握两种方法:

①箭头指向法:

第一步:

先在坐标轴的外侧按照三角坐标值由小到大画三个箭头。

第二步:

从图中某点分别做平行于三个箭头的三个箭头,其与所对应坐标轴交点对应的值即为所读取的数值,如下图所示甲点:

(a:

20%,b:

40%,c:

40%)。

②最小值法:

从图中某点(如图中F)分别做三个轴的平行线,与每个坐标轴均有两个交点,取这两个交点中数值最小的点,即为该点的数值。

如图中F点与第一产业有两个交点R、P,与第二产业有两个交点N、K,与第三产业有两个交点O、M,图中F点的数值即R、N、O对应的数值。

(3)三维坐标图

三维坐标图可以用来表示某点的空间位置,如某点的经纬度及海拔,也可用来表示影响某一地理事物三个要素的关系(如图甲),图乙反映的是月份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可判断气候类型。

此类坐标图的判读方法与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读数时,要注意取坐标轴的平行线,而不是垂线。

2.扇形图与饼状图的判读

扇形图通常把圆面划分为若干个扇形面,每个扇形承载一项数值,其大小用来表示相应数据项占该数据系列总和的比例,可以用来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

饼状图是在扇形图的基础上派生出的一种统计图。

饼状图在反映某些地理事物比例关系的同时,也可反映总体的绝对值。

扇形图和饼状图的判读步骤:

①审清题意,阅读图名;②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上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③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在脑海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④了解图中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数值特征,对数值进行排序。

3.统计表格的判读技巧

地理表格是地理数据的主要呈现形式,解读表格题最关键的是灵活运用表格数字,从数字中找出表格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

解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仔细阅读表格,充分把握表名的中心内容。

表名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主要的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透过表名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重要信息。

第二,抓住主要线索,综合分析地理规律。

表格集中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也有主次、轻重之分。

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第三,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解答表格题通常重视认识表格统计中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从理性上做定性认识。

大多数表格题直接就可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

若题目要求进行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做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的定量认识,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

第四,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

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二、地理示意图

【剖析高考真题】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1.C 2.A 3.B

【解析】1.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

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故选C。

2.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

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

故选A。

3.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处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

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

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

故选B。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4—5题。

4.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5.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4.C 5.B

【解析】4.由材料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即从谷底向两侧山地岩层由新到老,说明是向斜。

由图可知,西侧阶地坡度较大,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较大。

5.由题干可知,该贵重金属矿产形成于河床沙中,由图可知,乙处阶地有沙、卵石,且水深较浅,人们可能在此处找到该贵重金属矿物。

【技巧归纳总结】

1.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1)了解图意,进行图文转换,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等环节,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2)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规律推断其变化趋势;

(3)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图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关联图通常是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网成图,反映的是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在分析该类图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的主题是什么。

(2)分析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3)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4)通过分析之后,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5)最后,在确定出所有的框中内容之后,按箭头连结关系,重新梳理一遍,对应设计的地理规律或原理,进行查缺补漏,确保对应完整准确。

3.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

(1)识别图中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2)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3)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地理景观图

【剖析高考真题】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解析】1.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

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

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4—6题。

4.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图1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5.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6.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4.D 5.B 6.D

【解析】4.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

5.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6.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D。

【技巧归纳总结】

地理景观图是用画面直接展示地理事物的图,图中的信息量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地理景观图不仅能考查考生的图像判读与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景观欣赏与审美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自然原理和自然规律的理解、推导、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

景观图判读的方法如下:

(1)分清地理景观图的类型。

地理景观图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

自然景观图常见的有地质景观图(名山、断层等)、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图片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

人文景观图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城市、村落)、农业景观图(耕地和林地等)、工业景观图(采矿厂、生产车间等)、建筑景观图、名胜古迹景观图等。

(2)读图名。

根据景观图的图名,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属于哪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3)读图中的地理要素。

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空间定位。

(4)分析景观图中的地理要素。

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联系所学地理知识解答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