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712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docx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复习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早期阶段:

夏商周时期:

分封制、宗法制

(BC2070年~BC221年)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2、发展阶段:

秦朝到清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C221~AD1840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线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条线索是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Ⅰ.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3、义务:

4、作用:

前期后期

Ⅱ.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3、作用影响:

完善和巩固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含义:

2.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实行终身世袭、决策的独断性、随意性、封闭型

3.基本矛盾:

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总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2、皇帝制度的内容: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3、影响:

积极: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消极:

容易引起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附加: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区别: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分封制中受分封诸侯国君主可以世袭,且在封国内有官吏任免权。

郡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

Ⅱ、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

A、汉武帝:

中外朝(加强)

B、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

C、宋代:

二府三司(加强)

D、元:

设中书省代替三省(削弱)

E、明:

废宰相(明太祖),权分六部,设内阁(明成祖)

F、清:

设军机处(顶峰)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第二对矛盾)

A、秦:

郡县制(加强)

B、汉初:

郡国并存(七国之乱的祸根)

汉武帝:

推恩令(加强),刺史制

C、唐:

节度使(藩镇制)(削弱)

D、宋:

收兵权,收政权,收财权(加强)

E、元:

行省制(加强)

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主要表现:

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影响:

①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②消极作用: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

为了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2、1840年——1945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反侵略

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反抗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义和团运动

抗日战争(1937-1945)———————————————全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战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以来的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近代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同盟会,武昌起义,南京政府和〈临时约法〉

无产阶级:

1、五四运动:

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

2、新民主主义革命

ⅰ、天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时代要求)

ⅱ.辛亥革命

1、背景:

时代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原因);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

组织基础:

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实践基础:

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

导火线:

四川保路运动。

2、过程

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内容:

主权在民;人民权利;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④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3、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4、经验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ⅲ、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自发性)

Ⅰ、背景:

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深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根本原因)

②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Ⅱ、过程

时间:

1919和5月4日;

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中心:

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

工人

Ⅲ、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Ⅰ、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Ⅱ.中共会议

中共一大:

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中心工作

意义:

中共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共三大:

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

Ⅰ.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新三民主义)

Ⅱ、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什么关系?

1.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必然要求

附加: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有若干原则的一致的,如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反帝反封建

Ⅲ、过程

1.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

1926年

2.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失败标志: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Ⅳ、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Ⅴ、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四、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指明方向)

3、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4、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5、遵义会议:

1935年召开

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抗日战争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3、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5、(敌后战场)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6、(国外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7、日军的滔天罪行

1、潘家峪惨案

2、“七三一部队”在东北研究细菌战

3、南京大屠杀

8、抗战胜利原因:

(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根本原因);

(3)中共正确领导;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9、抗战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六、解放战争

1、背景:

重庆谈判,政协会议;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过程:

(1)、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意义

①对中国:

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对世界: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③(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④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前期(1949-1965)三个基本制度

三个阶段2.文革时期:

民主法制被破坏

3.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建设(1978年后)

民主政治建设1.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开始)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五个内容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成就: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健全一系列法;律制度;1982年的新宪法;十六字的法制建设方针等

5.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选举;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等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2、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3、“文革”经验教训:

实事求是,健全民主和法制

三、改革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1.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2.首要环节:

平反冤假错案

①重开两会

完善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②1982年十六字民主政治方针

③《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3.完善民主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①提出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82年宪法

4.健全法制

③1999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④成就: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祖国统一大业

一、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二、“一国两制”

1、历史原因: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最初提出:

针对台湾问题

3、酝酿: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4、形成:

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

5、确立: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6、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

7、意义: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香港、澳门回归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国力增强

②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构想

2、意义

洗雪国耻,进一步提高中国地位,提供成功范例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实现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3、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1993年“汪辜会谈”

5、2005年,连战的“和平之旅”

6、2008年实现“三通”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世纪50年代——奠基: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方针、原则、外交成就

2、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

外交关系的突破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改革开放后——重大调整,日趋灵活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新中国的外交

1、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三个内容:

①“另起炉灶”——针对国民党、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帝国主义、

③“一边倒”

2、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

同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等

二、外交新局面(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美国孤立政策破产。

事件:

1971年,第26届联

2、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①中国:

国际地位提高;苏联的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②美国:

美苏争霸处于劣势;遏制中国政策失败。

3、中日关系正常化:

原因:

中美关系的缓和

经过: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意义:

翻开中日睦邻友好新篇章

三、新时期的外交

1、外交政策的调整

不结盟政策;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对外开放

2、建树:

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亚太经合组织)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领友好关系(上海合作组织)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2)城邦制度形成;

(特征: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3)公民制度形成

(条件:

本邦人、一定财产、成年男子)

(4)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二、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背景:

①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

②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不满贵族专权

③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ⅰ、梭伦改革——奠基

(1).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奴制;②按财产多寡把划分公民等级;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④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2)、意义: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ⅱ、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内容

①设五百人议事会;②设十将军委员会;③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④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⑤陶片放逐法

(2)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ⅲ、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1)内容

①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和参加公民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职能扩大;

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④发放工资和津贴制度

(2)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四、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积极:

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消极:

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五、罗马法——平民和贵族斗争的产物

形式习惯法

成文法

基本内容

公民法

结构

万民法

罗马法

核心内容: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实质: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1、成文法诞生标志——《十二铜表法》

评价:

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贵族权力受到限制,平民利益一定程度得到保护,但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2、公民法: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3、万民法(罗马帝国时期)

①原因:

古罗马对外扩张,版图扩大。

②适用范围:

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PS.公民法与万民法最主要不同是:

适用范围不同

4、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5、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③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

维护奴隶制度。

 

专题六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背景:

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斯图亚特王朝出现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

特点:

①议会权力至上(权力中心)

②国王是名义上元首,统而不治

③责任内阁是君主立宪制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④政府(行政)首脑是首相,由议会多数席位政党领袖组阁

4、君主立宪制发展:

①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②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

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两党制的发展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发展

1、背景:

①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②邦联政体,无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秩序稳定

③启蒙思想的影响

④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

2、总统制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Ⅰ.内容:

(1)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2)确立了联邦制原则;(3)民主原则

Ⅱ评价:

(1)建立了总统共和制,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2)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3)不足:

承认黑人奴隶制,不承认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等

3、美国共和制的发展

(1)两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本质:

资产阶级政党)

(2)民主改革(3)西进运动(4)美国内战(5)黑人民权斗争

三、法国议会共和制确立

1、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启蒙思想的传播

③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外部原因)④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直接原因)

2、大革命进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3)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4)1804--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3、艰难的共和路程

(1)1815—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

(2)1830—1848年,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

(3)1848—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4)1852—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5)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4、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背景:

法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2)构成:

总统(行政);议会(立法)

(3)影响:

a、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b、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四、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背景:

四分五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

2.确立标志:

德意志帝国宪法

3、特点: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

 

专题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线索: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

(2)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

(3)理论来源: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

马、恩的革命实践

2、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共产党宣言》内容:

①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③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4、意义:

①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②用科学理论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

③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5、实践:

巴黎公社(1871年)(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

⑴背景: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

(2)性质: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意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4)失败根本原因:

无产阶级尚不成熟,无法打败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

二、俄国十月革命(实现)

1、背景

①经济因素:

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仍落后国家;

②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最薄弱的一环);

③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④《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方向;(转变、口号)

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经过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

<和平法令>——退出一战(最迫切);《土地法令》等

3、意义:

①世界上: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②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专题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极格局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根本原因)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4、“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影响

消极:

两强相争使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