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86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docx

水稻名词解释和问答doc

名词解释

1、安全齐穗期:

生产中常将秋季连续2天或3天低于20-23℃的始日定为安全齐花期,向前推5天为安全齐穗期。

2、拔节:

水稻基部节间开始显著伸长,株高开始迅速增加的现象。

3、拔节长穗期:

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左右,生产上也常称拔节长穗期。

4、保花肥:

防止颖花退化的肥料称为保花肥,一般雌雄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

5、超重期:

指种子出苗后经过一定的生长,植株总干重超过原有种子干重的时期。

6、抽穗:

穗顶即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7、出叶间隔:

相邻两片叶伸出的时间间隔,称为出叶间隔。

8、促花肥:

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

9、稻谷催芽:

是根据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分和空气的要求,利用人为措施,创造良好发芽条件,使发芽达到“快、齐、匀、壮”。

10、生态需水:

生态需水:

生态需水是指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适于水稻生育的良好环境而需要的水。

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两部分。

11、稻米品质:

稻米在加工、外观、食用、营养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特性,它既反映稻米内在自然属性,又体现其社会属性的一组综合性状。

13、断奶肥:

幼苗在1叶1心时,胚乳中贮藏的氮已经用完,是氮断奶期,为了满足这时幼苗生长对氮的需要而施用肥料,一般生产上1叶1心时施用。

14、垩白度:

垩白米率与垩白面积的乘积为垩白度。

15、垩白米率:

是整精米中垩白米粒的百分比

16、垩白面积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百分比。

17、发根率:

单位时间或单位地上部干重的必根能力,如发根重对地上部干重的百分重表示。

18、发芽势:

表示种子的发芽的整齐度,以规定的时间内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数来衡量。

19、发育特性:

指影响稻株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若干特性。

20、返青分蘖期:

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21、返青期:

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称返青期。

22、分蘖:

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生长形成的分枝。

23、分蘖节:

水稻在拔节之前,基部节间并不伸长而聚集在一起,分蘖着生在基部群集的节上,统称为分蘖节。

24、分蘖期:

从4叶出生开始萌发分蘖直到拔节为止为分蘖期。

25、感光性:

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26、感温性:

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27、高峰苗期:

生产上把分蘖增加,至拔节或稍前分蘖不再增加,全田茎蘖苗最多的时期称最高茎蘖数期(或高峰苗期)。

28、高效叶面积:

指有效茎上部三张叶片的面积。

29、高效叶面积率:

高效叶在群体叶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称高效叶面积率。

30、搁田:

又称为晒田、烤田。

中期搁田是指分蘖末拔节穗分化初进行的脱水露田。

31、够苗期:

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时期或叶龄期。

32、灌溉定额:

稻田需水量减去能够有效利用的天然降水量,单位面积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称为灌溉定额。

33、糊化温度:

稻米淀粉在热水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不可逆膨胀形成淀粉糊时的温度。

34、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短日、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性)。

35、加工品质:

它反映稻米对加工的适应性,又称碾磨品质。

36、胶稠度:

米粉充分糊化形成米胶特性。

37、结实率:

饱满谷粒占总粒数的比例。

38、经济产量:

指单位面积经济产品器官(稻谷或糙米)的收获量。

39、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中的比重,称为经济系数。

40、库限制型品种:

颖花形成能力较弱,颖花量小,出穗期单位叶面积和出穗后积累的单位干物质负担的颖花量小,结实率较高且稳定,茎鞘的物质输出率低的品种。

这类品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增库就能增产。

在栽培策略上,以增加群体的总颖花量为主攻目标。

41、源限制型品种:

颖花形成能力强,库容量大且相对过剩,结实率偏低且不稳定,茎、鞘物质的输出率(茎、鞘输出干重占出穗期干重的%)与转换率(茎、鞘输出干重占籽粒增重的%)高,成熟期茎、鞘残留的可用性碳水化合物少的品种。

在库容一定的情况下,产量随源的增加而增加,在栽培策略上,以增加抽穗前的茎、鞘贮存物和出穗后的光合生产为主攻目标。

42源库互作型:

库源特性介于源限制型品种和库限制型品种之间或库容量虽大,但结实率也高,源库共同制约其产量形成,增源或增库均可增产。

这类品种源、库的自身调节能力较强,措施的回旋余地也较大,栽培策略上应根据具体条件而定。

43、离乳期:

水稻幼苗生长至3叶期前后,胚乳养分基本耗尽,幼苗生长不再依赖于胚乳养分,完全从异养转至自养的生长时期。

44、粒叶比:

最大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体的总颖花数、总粒数和总粒种(产量)的比值。

45、全生育期:

水稻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

46、群体质量:

反映群体发育优劣的多项性状指标的优化值的综合状况。

47、晒田:

又名烤田或搁田,是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花前的排水晒田,是我国水稻灌溉技术中的一项独特的措施。

48、生理需水:

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

49、生物产量:

指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一般指地上部植株所有干物质的收获量。

50、生殖生长期:

是结实器官的生长,包括稻穗的分化形成和开花结实,分长穗期和结实期。

51、水稻标准化栽培:

是指以稻作生产全过程为对象,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合理地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标准化原则,对水稻生产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相应的技术标准,促进先进的稻作生产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水稻的产品安全与质量,达到水稻生产的增产、降耗、增效的目的

52、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指能不断优化群体结构,实现优质高产的各项形态、生理指标.

53、水稻旱种:

就是选用耐旱性较强、丰产性能好的水稻品种,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辅之以必要的灌溉,满足其生理需水,达到丰产的一种最佳节水型种稻方式。

54、水稻抛秧:

是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方法培育带土且分丛的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往空中定向抛撒,利用带土秧苗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水稻秧苗移植方式。

55、水稻直播栽培:

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

56、腾发比:

蒸腾量与科间蒸发量与自由水面蒸发量之比。

57、腾发量:

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称腾发量。

58、脱氮损失:

在淹水条件下施入的氮素经消化与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损失。

59、外观品质,或称市场(商品)品质,它体现吸引消费者的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有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垩白度、透明度、粒形,裂纹等。

60、卫生品质:

主要是稻米中农药及重金属元素(如砷、镉、汞、铅)等有害成分的残留状况等。

61、营养品质:

指精米中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等养分的含量与组成,以及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含量等。

62、无效分蘖:

一部分出生较迟或生长量小的小分蘖,生长逐渐停滞至枯死,称无效分蘖。

63、无效分蘖期:

发生无效分蘖的期间称无效分蘖期。

64、无效叶面积:

抽穗期存活的无效分蘖的叶面积。

65、心白:

在籽粒充实过程中,米粒中心部因距离背部疏导组织和周边运输组织较远,易导致充实不良,在籽粒失水后淀粉粒间产生空隙,形成对光线的折射,从而形成中心不透明的白色部分,成为心白。

66、秧龄:

一般指水稻从播种到拔秧的秧田日数或叶龄。

67、叶龄模式:

以叶龄为基准,对水稻生育进程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包括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高产群体叶龄模式和栽培技术叶龄模式。

68、叶龄余数:

为稻单茎待出的叶数。

69、叶面积指数:

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绿色叶面积,是一个比值。

70、叶蘖同伸规则:

n叶抽出,n-3叶腋分蘖抽出,分蘖的分蘖与主茎相似。

71、叶枕距:

指稻麦类作物倒1叶和倒2叶叶枕上下间的距离,倒1叶未抽出时为负,抽出后以正值表示。

72、营养生长期:

指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包括种子发芽和根、茎、叶、蘖的增长,并为过渡到生殖生长期积累必要的养分,分幼苗期和分蘖期。

73、颖花根活量:

抽穗期单位根活量(根量与活力)承载的籽粒数(重)。

74、有效分蘖:

分蘖在拔节后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出生较早的分蘖继续生长,能抽穗结实,称有效分蘖。

75、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在该叶龄前发生的分蘖一般成为有效分蘖,在该叶龄期后发生的分蘖为无效分蘖,这个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的转换叶龄期称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一般为N-n。

76、有效分蘖期:

在分蘖期内发生有效分蘖的时期称有效分蘖期。

77、有效叶面积:

指有效茎蘖的叶面积.

78、有效叶面积率:

有效叶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比例,称有效叶面积率。

79、有效总茎蘖数决定期:

生产上把从见蘖(起始分蘖)开始,总茎蘖数增加到与最后穗数相等的时期,称有效总茎蘖数(有效穗数)决定期.

80、幼苗期:

从稻种萌动开始到3叶期称幼苗期。

81、源:

是生产和输出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库是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82、再生稻:

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的稻,农民称之为“秧荪稻”、“二道谷子”、“抱荪谷”、“二抽稻”等。

83、蒸腾比:

蒸腾量与自由水面蒸发量之比。

84、整精米率:

整粒精米重量与稻谷重量的百分率。

85、总茎蘖数:

生产上把单位面积上主茎和分蘖总数合称总茎蘖数。

86、库容量:

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的乘积,即单位面积产量的“容纳能力”。

87、重叠生育型:

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的水稻类型。

88、衔接生育型:

拔节和幼穗分化基本同时进行的水稻类型。

89、分离生育型:

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的水稻类型。

90、拔节期:

田间50%的植株主茎拔节的时期

91、孕穗期:

幼穗发育由分化形成期转入生殖细胞形成期。

92、抽穗期:

全田有50%穗抽出的时期。

93、生理需水:

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有利于水稻生育的良好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94、发芽率:

水稻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概率。

95、水稻三性:

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96、生物产量:

指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即地上部植株所有干物质的收获量。

97、蒸煮与食味品质:

米饭的色、香、味及其适口性(如粘弹性、柔软性等),反映稻米的食用特性。

98、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就是指能不断优化群体结构,实现优质高产的各项形态、生理指标。

99、营养生长期:

指水稻营养体增长的时期。

包括种子发芽和根、茎、叶、蘖的增长,并为过渡到生殖生长期积累必要的养分,分幼苗期和分蘖期。

100、秧苗类型:

小苗、中苗、大苗。

小苗是指3叶期以内的带土移栽的秧苗;中苗是指3.0-4.5叶内移栽的秧苗;大苗可分两类,一类一般是指4.5-6.5叶移栽的秧苗,另一类为6.5叶以上移栽的秧苗

101、稻田需水量:

又叫稻田耗水量,包括叶面积蒸腾量、棵间蒸发量和稻田渗透量。

102、水稻清洁生产:

指把环境污染物综合控制与环境保护的策略,持续地应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不品加工、贮藏与销售等环节,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农用品(如肥料、农药、地膜等),改进水稻生产技术,减少稻田污染物的产生,减少稻作生产和加工等过程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103、无公害栽培:

指按照无公害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无公害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104、绿色栽培:

指按照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根据绿色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105、有机栽培:

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106、库:

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107、流:

养分等由源向库运移情况,涉及源与库相联接的器官或组织。

108、高效叶面积:

有效茎上部三张叶片的面积。

109、颖花根活量:

水稻结实期根活量(根量与活力的乘积)与颖花量的比值。

110、颖花根流量:

基部节间的伤流量,按每朵颖花、每颗籽粒和单位粒重占有的数量来表示,分别是mg/(朵?

h)、mg/(粒?

h)、mg/【粒重(g)?

h】

111、标准化栽培:

是指以稻作生产安全过程为对象,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合理地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标准化原则,对水稻生产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相应的技术标准,促进先进的稻作生产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水稻的产品安全与质量,达到水稻生产的增产、降耗、增效的目的。

112、超高产栽培: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具超高产潜力品种的利用为前提,充分发挥生产区自然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各地栽培措施的叠加效应,努力塑造水稻理想的株型与结构,全面提高水稻群体的动态质量,从而获得超高产的目的。

113、强化栽培:

分析与利用水稻区域生产最有利措施,协调好水稻生长发育与生产环境的关系,以促进水稻根系和分蘖强健生长为中心,最大化地促进穗、粒、重的提高,进而获得超高产。

114、智能化栽培:

指依靠现代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先进的管理观念、快捷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稻作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为基础,运用智能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来指导水稻生产全过程。

115、成穗率:

(成熟期)有效穗数占最高茎蘖数的百分率。

116、抽穗:

指穗顶露出剑叶叶鞘。

117、强势花与弱势花:

早开的颖花受精后获得灌浆物质的能力强,称为强势花;迟开的颖花受精后获得灌浆物质的能力弱,称为弱势花。

118、同步灌浆:

稻穗上的强势粒、弱势粒启动灌浆时间上相差较少,或同时启动。

119、异步灌浆:

稻穗上的强势粒、弱势粒启动灌浆时间上相差较大。

120、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短日、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性)。

121、活动积温:

≥10℃的日平均温度为活动温度,而其持续生育日数活动积温累计的总和,即为活动积温。

122、发育特性:

指影响稻株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若干特性。

123、感光性:

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124、感温性:

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125、有效温度:

活动积温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126、有效积温:

将逐日的有效积温累加起来的总数,称之为有效积温。

问答题

1、高产水稻栽培在肥料运筹上,按基肥、追肥的比重及其追肥时期、数量配置上,水稻施肥法一般可分为哪四种?

每种施肥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1.底肥“一道清”施肥法即将全部肥料于整田时一次施下,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层施肥法。

适用于粘土、重壤土等保肥力强的稻田。

2.“前促”施肥法在施足底肥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使稻田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丰富的速效养分,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确保增蘖增穗。

尤其是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在返青后全部施用。

此施肥法多用于栽培生育期短的品种,施肥水平不高或前期温度较低,肥效发挥慢的稻田。

3.“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这种施肥法仍注重肥料的早期施用。

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补氮。

在施足底肥基础上,前期早攻分蘖肥,促进分蘖确保多穗,中期晒田控氮,抑制无效分蘖,争取壮杆大穗,后期酌情施穗肥,以达多穗多粒增加粒重的目的。

这种施肥法,在生产上应用广泛,尤其在南方一季中稻区,适用于施肥水平较高,生育期较长,分蘖穗比重大的杂交稻。

4.“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在栽足基本苗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施肥量,使水稻稳健生长,主要依靠栽培的基本苗成穗,本田期不要求过多分蘖。

中期重施穗肥,促进穗大粒多,后期适当补施粒肥,增加结实率和粒重。

适用于生长期较长的品种和肥料不足,土壤保肥力较差田块。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适应条件,不能一概而论。

但从水稻的生育特点与对肥料的吸收规律,前期集中施肥与分段施肥,则以分段施肥更有利于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发展,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2、壮秧的一般标准和意义。

    答:

1.壮秧的标准 壮秧的标准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两方面。

形态特征包括叶宽苗健、扁蒲白根、生长整齐、适当秧龄等,生理特性包括光合能力强、碳氮比(C/N)适中、束缚水含量相对较高、移栽后发根力和抗逆性强等方面。

2.壮秧的意义在南方稻区,特别是双季稻,水稻秧田期常占全生育期的1/4~1/3,营养生长期则有1/2~2/3在秧田期渡过,所以秧苗好坏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从生产实践看,壮秧移栽后返青快,起发早,生长整齐,容易形成大穗,在同样栽培条件下,壮秧容易高产。

从秧苗生理看,壮秧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生长锥粗大,根、茎、蘖原基分化数量多,质量好;大维管束数目多,水分、养分输导能力强,移栽大田后,抗逆性和各器官出生的数量和生理功能都比弱秧好,一次枝梗和每穗粒数明显增加,因而比弱秧增产。

杂交水稻为发挥杂种优势和节约种子,更把培育多蘖壮秧,以蘖代苗,作为高产的重要关键。

3、水稻品种南北相互引种后预期的效应。

    答:

在引种方面的应用纬度和海拔相近的地区,东西方向相互引种,因日长和温度条件相近,易于成功。

北方的品种南引,因生育期间的日长变短,温度提高,品种的生育期缩短,往往生长量减少,不利产量形成。

南种北引,因生育期间的日长变长,温度降低,品种的生育期延长,只要种植制度允许,能安全齐穗,即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高海拔品种引至低海拔,生育期的变化与北种南引相似;低海拔品种引至高海拔,与南种北引相似。

4、简述大穗型、穗粒兼顾型、穗数型三种类型水稻的增产途径。

    答:

大穗型增产途径:

要求中期群体适当减少,而个体发育健壮,以增加单株的干物质生产,提高群体的总结实率,亩有效穗数15~22万,每穗实粒数70~130粒。

杂交水稻栽培和“小群体,壮个体”就属于这一类型。

穗粒兼顾型:

 群体与个体适当发展,使穗多和粒多能较好地协调统一,每亩有效穗约30万左右,穗实数60粒左右。

大多数常规短短矮杆品种多采用这种增产途径。

多穗型增产途径:

以增加基本苗争取多穗,群体大而个体小,每亩穗数多在40万左右,每穗实粒数为45-50粒,这种增产途径适宜的季节较紧,大田营养生长期短,利用分蘖穗很少可能的情况下。

5、简述少免耕的优缺点。

    答:

1、少免耕的优点:

(1)利于保持水土,(2)维持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3)争取季节,减少劳动消耗

(2)。

2、少免耕的缺点:

(1)多年少免耕后土壤变紧,不利于根系发育,(2)耕作层的养分富化,而下层贫化。

(3)土肥难以融合,肥料利用率低,(4)杂草、病害多(5)残茬秸秆 盖后,地温有所下降。

6、壮秧的形态指标。

    答:

1.根多色白,秧苗白根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移栽后能否迅速返青,所以白根数多是秧苗早发的基础。

2.秧苗基部扁蒲粗壮,基部粗壮的秧苗,腋芽发育粗壮,体内维管束数目多,贮藏的养分多,移栽后发根快,分蘖早而旺。

3.苗健叶绿。

4.秧龄适当。

5.生长整齐无病害。

7、抛秧的栽培技术要点。

    答:

(1)选用适宜的品质,抛栽秧秧龄短,加上抛栽后根系分布浅,所以宜选用生育期中等的矮杆品种。

(2)做好秧板田,秧板田应选择在灌排方便,按湿润育秧的要求做好秧板田。

(3)摆盘装土,各地因地制宜选择床土,每畦秧板田放秧盘两排,以泥浆作床土的,先用泥浆填满盘孔,待泥浆沉实后播种,播后扫净盘面,塌谷入泥。

用肥沃过筛细土作床土,先装土至盘孔的2/3,播后再盖土,然后扫尽盘面的细土和种子,洒足水。

(4) 适量播种,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和秧龄的长短及成秧率。

一般双季早晚稻以每盘育成2000株左右的秧苗来计算播量,每盘播70—80g干种子;单季晚稻每盘播50—60g。

(5)精心管理,合理调节苗床的水分、温度、湿度、养分,注意防治病虫害。

(6)提高抛栽质量:

抛秧田做到田平、面糊、水薄,使秧苗易于立苗。

抛栽密度双季早晚稻每亩抛10~15万,单季晚稻每亩抛6~8万,保证大田抛栽均匀,生长平衡。

(7)合理施肥灌水,合理的肥水管理应做到:

浅水抛栽,使根系入土深易于活棵;要在每亩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开始搁田。

由于抛秧稻入土浅容易造成群体过大,所以前期注意控水控肥,另外抛秧稻特别要注意田间的杂草防除和后期的纹枯病。

8、按施肥(主要是氮肥)对水稻产量形成的作用,以及施肥量在水稻一生中的分配,简述水稻生产上常用的三种施肥法。

    答:

(1)”前促”施肥法,其特点是将肥料全部施于水稻生长前期,多采用重施基肥,早施攻蘖肥的方式。

一般基肥占70~80%,.以增穗作为栽培的主攻目标时多采用此种施肥法。

(2)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补氮。

这种施肥法对品种生育期长和施肥水平高的地方,特别是分蘖穗占比重大的杂交稻,多采用此种方法。

基、蘖肥占80~90%。

(3)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

其特点是减少前期的施肥量,在此基础上,中期重施穗肥,后期适当施用粒肥。

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群体的成穗率和塑造高光效的质量群体。

一般基、蘖肥占总肥量的]50~60%,穗、粒肥占40~50%。

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请谈谈在大田生上,影响水稻米质的外部环境条件。

    答:

稻米的品质,既受传控制,又受环境条件下的影响,影响米质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温度。

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的敏感期是抽穗灌浆期。

且灌浆结实的不同阶段的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同,中期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最大,后期次之,前期最小,灌浆期高温,籽粒灌浆速度较快,淀粉粒积累疏松,使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透明度变差,恶白增加,同时稻米的糊化温度升高,胶稠变硬食味变劣。

不同品种在不同的时期栽培,其稻米品质的优劣间接证明了灌浆结实期的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时期栽培一般晚季比早季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等明显的提高。

施肥的影响;不同的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配比对稻米品质均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讲来,稻米的加工品质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但N、P、K的配方施肥可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施肥量的增加,稻米的品质有下降的现象,且品质与产量之间有负相关关系。

随施N水平的提高,如实施配方施肥可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高。

抽穗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可提高整精米率,后期追施氮肥可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但直链淀粉随施肥期的推迟呈轻微的下降。

总而言之,实施分次少施可综拿手提高稻米的品质。

栽培密度,合理稀植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米粒的透明度,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其他理化性质变化不太大。

秧龄,秧龄过长、过短都不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以30-35天的秧龄为宜,这样即可以实现增产又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

收获时期,在最适时期收割,不仅可获高产,而且可提高品质。

当稻谷的含水量在20~23%时收获,可获得较高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另外收获时期对稻米和食味品质也有影响。

大米品质是一项综合的指标,由于稻米的用途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水稻生产,提高其品质。

10、简述有机肥对土壤作用。

    答:

有机肥又称农家肥,包括农家的 弃物,人畜粪尿,厩肥、堆肥、沤肥、饼肥,绿肥,沟塘泥等,这些肥料的主要特点是:

(1)种类多,来源广,成本低。

1’(2)养分含量全面,肥效持久缓慢。

(3)所含有机质和人分解过程中形成的腐殖质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CO2有利于光合作用,并释放出热量提高土温。

由于有机肥具有上述特点,适于各种作物土壤,一般用作基肥,在土壤耕翻前均匀撒施,耕翻入土,使土肥相融合,供给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所需的养分,腐熟的厩肥和堆肥可用作种肥,但末腐熟的有机肥不宜作肥料施入土壤中。

11、晒田的作用及技术。

    答:

晒田又称烤田或搁田,是稻田水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