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00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docx

河南省居民收入研究

 

河南省“十二五”

提高居民收入问题研究

 

目录

一、河南省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和问题研究1

(一) 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变化分析2

(二)居民间收入分配变化分析7

二、我省居民收入来源构成及变化趋势研究14

(一)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收入构成的比较14

(二)我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家庭收入与主要发达省份的比较15

(三)我省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及变化趋势18

(四)我省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构成及变化趋势22

(五)“十二五”期间我省居民收入构成及变化的总体判断27

三、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目标29

(一)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29

(二)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目标31

四、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机制建设研究32

(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33

(二)影响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的主要因素40

(三)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机制构建思路47

五、健全完善我省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的主要任务47

(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8

(二)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49

(三)控制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50

(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56

(五)规范完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58

(六)建立健全国民收入三次分配制度59

河南省“十二五”提高居民收入问题研究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然而,长期以来的居民收入问题依然存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这已经成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将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对收入分配体制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基础上,研究提出我省“十二五”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目标和任务,提出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河南省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和问题研究

国民收入分配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大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二是各分配主体内部的分配格局。

一个国家(地区)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会对该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域协调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等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到了较大提升,然而我省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却不尽合理。

一方面,居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所扩大。

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完善,不仅明显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限制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亟待改进。

(一) 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变化分析

长期以来,初次分配中劳动要素地位相对恶化,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比重偏低,而再分配转移机制并没有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从而造成了我省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1、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变化特点

从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省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过多向企业倾斜,导致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一直偏低。

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从表1.1可以看出,在我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部门所占比重相对稳定,企业部门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而居民部门收入所占比重则明显下降。

居民部门收入分配比重已经由1996年的75.95%下降至2007年的58.79%,而企业部门收入分配比重则相应由10.85%上升至28.52%。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变化更为显著,与前些年相比,居民部门收入比重的下降幅度和企业部门收入比重的上升幅度均有明显提升,政府部门所占比重也呈快速增长态势。

表1.1:

河南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

初次分配收入(亿元)

初次分配比重

政府

企业

居民

政府

企业

居民

1996

487.82

401.18

2807.72

13.20%

10.85%

75.95%

1997

414.76

405.97

3139.17

10.47%

10.25%

79.27%

1998

395.00

551.78

3266.36

9.38%

13.10%

77.53%

1999

630.12

667.88

3319.82

13.65%

14.46%

71.89%

2000

729.71

712.79

3701.29

14.19%

13.86%

71.96%

2001

788.89

835.88

4021.88

13.97%

14.80%

71.23%

2002

831.77

962.70

4386.83

13.46%

15.57%

70.97%

2003

974.24

1160.66

4962.48

13.73%

16.35%

69.92%

2004

1217.16

1396.40

6253.09

13.73%

15.75%

70.52%

2005

1086.96

2643.76

6584.80

10.54%

25.63%

63.83%

2006

1394.23

3486.37

7322.81

11.42%

28.57%

60.01%

2007

1848.85

4154.85

8562.96

12.69%

28.52%

58.79%

资料来源:

根据1997-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收入分配)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再分配强化了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下降的趋势。

从表1.2可以看出,经过再分配后,企业部门收入所占比重略有下降,政府部门收入所占比重稳中有升,而居民部门收入所占比重则持续下降。

2007年,国民收入再分配后,政府部门收入比重较初次分配时增加了6.31个百分点,而居民部门收入分配比重则下降了2.61个百分点。

由此来看,当前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并未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反而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占比进一步下降。

表1.2:

河南省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

再分配收入(亿元)

再分配比重

政府

企业

居民

政府

企业

居民

1996

615.59

160.48

2905.58

16.72%

4.36%

78.92%

1997

618.83

314.83

3239.62

14.83%

7.54%

77.63%

1998

607.82

413.89

3345.82

13.92%

9.48%

76.61%

1999

841.46

637.58

3347.64

17.43%

13.21%

69.36%

2000

1006.96

573.07

3851.82

18.54%

10.55%

70.91%

2001

1132.17

575.28

4246.53

19.02%

9.66%

71.32%

2002

1245.42

840.22

4512.06

18.88%

12.74%

68.39%

2003

1346.32

1021.19

5124.47

17.97%

13.63%

68.40%

2004

1756.13

1173.57

6430.74

18.76%

12.54%

68.70%

2005

1557.46

2497.17

6857.58

14.27%

22.88%

62.84%

2006

2051.09

3270.98

7489.80

16.01%

25.53%

58.46%

2007

2930.98

3828.44

8666.60

19.00%

24.82%

56.18%

资料来源:

根据1998-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收入分配)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省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是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

初次分配向企业倾斜,再分配快向政府倾斜,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相对较低,且一直呈持续下降态势。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我省居民收入的分配比重偏低。

1942年美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1962年人均GDP达到3144美元,这时期美国居民的最终收入分配比重大约为7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平均为73.4%。

日本的人均GDP从1966年的1071美元,增长至1973年的3348美元,这时期日本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大约为75%。

2005年,日本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仍然保持在73.4%的较高水平。

2、影响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的主要原因

一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从表1.3可以看出,我省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长期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已由1996年的58.77%下降至2007年的41.08%。

作为政府收入的生产税净额比重较为平稳,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11.84%上升至2007年的13.50%。

作为企业收入的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比重则有较大提升,由1996年的29.38%提高到2007年的45.42%。

从劳动者、政府、企业收入比重对比变化情况来看,“利润侵蚀工资”已成为我省劳动报酬收入比重大幅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利润侵蚀工资”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为获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压低、克扣甚至拖欠劳动者工资,逃避缴纳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障费用,通过牺牲劳动者合法收益获取利润。

另一方面,当前企业内部的工资议价机制普遍缺失,企业所有者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被动屈从的弱势地位,从而使得利润侵蚀工资行为得以顺利实施。

而政府管制缺位,也使得这一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除了利润侵蚀工资因素外,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劳动报酬分配比重下降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劳动报酬在各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农业最高,其次分别为建筑业、第三产业,工业最低。

从表1.3的数据可以看出,“九五”以来,我省农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总体处于下降的趋势,唯有工业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结合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演进规律,未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助于我省劳动报酬分配比重的提高。

表1.3:

河南省生产总值各组成项目比重

按照收入法计算的生产总值各组成项目比重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第一

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

产业

工业

建筑业

1996

58.77%

11.84%

12.81%

16.58%

25.80%

41.18%

4.98%

28.05%

1997

56.04%

11.82%

13.12%

19.02%

24.96%

40.61%

5.45%

28.98%

1998

52.77%

9.88%

13.08%

24.28%

24.87%

39.28%

5.70%

30.15%

1999

51.33%

11.27%

12.78%

24.62%

24.86%

38.28%

5.57%

31.29%

2000

49.45%

11.53%

12.95%

26.07%

22.99%

39.58%

5.82%

31.61%

2001

48.87%

11.36%

13.14%

26.63%

22.31%

39.45%

5.92%

32.32%

2002

46.87%

11.76%

13.12%

28.26%

21.35%

39.97%

5.91%

32.78%

2003

43.62%

12.17%

13.00%

31.20%

17.45%

41.89%

6.31%

34.35%

2004

44.78%

12.12%

11.16%

31.94%

19.28%

42.61%

6.29%

31.83%

2005

44.31%

12.00%

11.52%

32.16%

17.87%

46.24%

5.84%

30.05%

2006

41.26%

12.12%

10.80%

35.82%

15.50%

48.79%

5.61%

30.10%

2007

41.08%

13.50%

10.52%

34.90%

14.77%

50.01%

5.16%

30.05%

2008

14.44%

51.86%

5.06%

28.63%

资料来源:

根据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二是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比重较低。

居民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土地、房屋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和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财产增值等。

在市场经济中,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

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大体在12%左右,80年代至今一直维持在15%~20%的水平。

其他发达国家在此发展阶段也基本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

近年来,尽管我省居民财产性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占国民收入比重却比较低,多年来一直处在2%以下,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图1.1)。

我省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较低,与居民财产收入的来源结构有一定关系。

目前,我省居民财产性收入中主要是利息和红利收入,其中利息收入约占82.61%,红利收入仅占17.39%,这表明我省居民目前还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成果。

这同时也意味着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与企业收入占比的此消彼长,这和前面关于河南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分析相吻合。

图1.1:

居民财产收入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比重比较

资料来源:

根据2003-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三是现有的转移支付机制未能将再分配收入充分用于民生。

政府在再分配过程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等,支出则包括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及其他。

从表1.4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再分配环节获得庞大的资金,但并未将其合理转移给居民,造成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2007年,政府部门资金来源达到1589亿元,其中仅有482亿元用于居民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补助。

政府部门在再分配后收入大幅增加了1082亿元。

这就造成了前面所分析的:

政府部门在再分配环节收入大幅增加,而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反而有所下降。

再分配机制产生不足的原因,一是目前宏观税负较重,个人所得税的不完善使工资收入者承担了较多税负,而较高的企业所得税造成了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挤占劳动者报酬,压缩了劳动报酬的提升空间。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覆盖范围仍存在盲区,例如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社会保障覆盖率较低,转移支付机制在此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到居民收入的合理增长。

表1.4:

政府再分配环节中主要资金来源及运用项目

资金来源

(1)

资金运用

(2)

(2)-

(1)

收入税

社会保险缴款

其他

社会保险福利

社会补助

其他

2002

133.13

127.49

339.92

160.46

26.43

413.65

2003

54.11

168.42

398.56

151.15

69.13

28.73

372.08

2004

131.82

220.04

511.34

208.34

87.54

28.35

538.97

2005

73.61

146.47

599.83

172.73

27.40

149.28

470.50

2006

90.07

226.41

795.99

267.57

40.56

147.48

656.86

2007

128.49

409.64

1050.90

408.27

73.73

24.90

1082.13

资料来源:

根据2004-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收入分配)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二)居民间收入分配变化分析

我省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在城乡、区域、行业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居民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的结果,也是分配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表现。

1、居民间收入分配变化特点

从整体来看,居民间收入差距总体呈扩大态势。

一方面,居民内部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根据统计年鉴,我们把居民按照收入的多少划分为最高(10%)、高(10%)、较高(20%)、中等(20%)、较低(20%)、低(10%)、最低(10%)七类,测算发现,我省城乡居民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呈现“两极”加速分化趋势。

“九五”初期,我省城镇居民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对比为3.55:

1,“十五”初期为5.74:

1,“十一五”初期为6.38:

1,2008年已经达到6.78:

1。

从发展速度上来看,收入越低的群体收入增长越慢,收入越高的群体收入增长越快。

1996~2008年,最低收入群体的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88%,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64%,而高收入群体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则达到12.92%(如图1.2)。

图1.2:

1996~2008年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年均增长比较

资料来源:

根据1997-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城乡来看,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从图1.3可以看出,“九五”以来,我省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在经过一个快速扩大的阶段后,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大体维持在3.0:

1的水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在逐年扩大。

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距已经达到8777元,比1996年扩大了6601元。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趋势的扩大还只限于城乡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反映城乡居民全部收入的真实差距。

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比重越来越大的住房补贴、福利、红利、兼职收入,以及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城市交通等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等隐性收入的话,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更大。

图1.3:

“九五”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

根据1997-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地区来看,不同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九五”以来,除城乡外,各省辖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

目前我省黄淮四市、南阳以及开封、鹤壁等部分地区的收入相对较低,上述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岗职工工资水平都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周口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多年一直处于全省倒数第一,2008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040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职工工资水平仅有1672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4个百分点。

最低和最高收入地区间的差距明显扩大(如图1.4)。

1996年,城镇居民收入最高城市郑州与最低城市周口的收入差距为2478元,2008年这一差距达到5326元(收入最高城市与最低城市仍然分别为郑州和周口)。

1996年,农村居民收入最高城市焦作与最低城市濮阳的收入差距为927元,2008年这一差距已经达到3493元(收入最高城市与最低城市分别为郑州和周口)。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同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比有所下降,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比有所扩大。

图1.4:

“九五”以来河南省地区间城镇和农村居民高低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

根据1997-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河南六十年统计资料有的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行业来看,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测算,目前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农业部门等行业部门的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这些部门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平均工资基本在17000元左右,制造业、建筑业在20000元左右,都大大低于全省24816元的平均水平。

收入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垄断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如采矿业,金融业,铁路运输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2008年,采矿业、铁路运输业、金融业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都超过了35000元,比全省平均工资水平高出60%左右。

从统计年鉴反映的数据来看,全省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之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如图1.5),1996年这一比例为2.08:

1,2008年升到2.92:

1。

图1.5:

“九五”以来河南省国民经济行业高低收入比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

根据1997-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2、影响居民间收入分配变化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的结果,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取代了过去长期实行的平均主义,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提供了可能性,对尊重和保护劳动者成果,调动劳动者积极性,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等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差距,应以平常心待之,予以倡导。

另一方面,我省居民间收入差距存在不合理拉大,主要是受到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影响,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

由于体制、政策和制度等原因,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至今尚未得到彻底改变。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迟缓,工业和农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别加大,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剪刀差”依然存在,以农业致富遇到了较大困难。

加上投融资体制向城市严重倾斜,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目前,城市与农村在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的占有方面的差别日益扩大,户籍、教育体制、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也未得到有效改善,导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被进一步强化和固化。

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形成了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总是不均衡的,在工资非管制条件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在居民收入上反映出来,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会获得较其他地区居民更高的收入。

当前,我省各个省辖市在改革力度与享受的优惠政策上有所不同,率先实施改革和改革推进较快的地区,能够享受到国家和省市给予的优惠政策,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滞后、推进缓慢的地区则与之相反。

中原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又得到了诸多优惠政策支持,人才、资金、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不断向该地区流入,使得中原城市群居民总体收入相对较高,而黄淮四市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又缺乏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造成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行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居民收入差距。

研究发现,行业垄断和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是造成行业收入不平等的两个必要条件和重要原因。

长期处于高收入行列的采矿业、铁路运输业、电信业以及供电、供水、供气行业等都是垄断程度较高的部门。

这些垄断部门无一例外地受到政府的高度保护。

即使是非自然垄断部门,如金融业,由于极其严格的许可证制度,使得这些非自然垄断部门几乎能够实现如同自然垄断部门一样的垄断。

垄断部门的垄断地位使其能够凭借其垄断势力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形成局部单位和个人的高收入和高福利,也拉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此外,当前劳动力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