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38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杨Word下载.doc

5、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规划的最基本特征:

未来导向型——以未来作为目标趋向,为未来的行动指明方向

规划的属性:

选择性——一旦选定,放弃所有可能,前果后因性,实征性和规范性

6、城市规划的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属于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7、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使用的配置

城市空间的组合

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城市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8、城市规划的作用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9、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①综合性②政策性③地方性④长期性和经常性⑤实践性

10、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1)主线: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作《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唐长安特点:

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

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元大都特点:

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

明清北京的特点:

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发展,为城市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完成了南北城墙的迁建、紫禁城的兴筑与城市中轴线的强化与皇城扩建等重要城市改造与重建工作,这一系列迁建工程对北京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次线:

以管子为代表的变更思想,代表作《管子.度地篇》南京、镇江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11、欧洲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

米列都城

(2)古罗马

(3)中世纪

(4)文艺复兴

12、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康帕内拉:

太阳城

罗伯特.欧文:

新协和村

傅里叶:

法郎吉

13、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脉络

两条主线: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分散)

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理论(集中)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结合了上面两者

14、《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

(1)《雅典宪章》(1993)

1、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2、重要贡献和核心内容:

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3、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事是一切建设工作成为关键,

4、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

5、城市规划事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1、强调了人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以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倡导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3、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4、公众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标准术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兴致,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包括: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近期规划和分区规划

16、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7、城镇体系规划:

层次,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四个阶段;

任务,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

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

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面与规模;

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

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期限,二十年。

图纸比例:

全国用1:

250万,省域用1:

100万~1:

50万,市域、县域用1:

50万~1:

10万。

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

5万~1:

1万。

18、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三)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四)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

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五)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七)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八)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九)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十)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十一)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

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十二)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

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十三)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十四)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十五)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十六)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十七)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十八)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19、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三)城市建设用地。

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

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五)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七)城市防灾工程。

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

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

城市人防设施布局;

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20、城市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程序

(1)组织前期研究

(2)组织编写总规纲要。

按规定提请审查

(3)依据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

具体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

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人民政府(国务院)

21、市(县)域的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近期绘制的城市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5000~1/25000。

22、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要素1、区位条件(地理、交通、经济区位)2、自然条件(地理、气象、水文、土壤)3、自然资源(矿产、植物、动物、土地、水、气候)二、社会要素1、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行政区规划演变)2、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社区建制、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法律政策)3、人口发展(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劳动力架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民族成分、计划生育政策、聚居趋势、暂住流动情况)4地方文化传统(民风、民俗、建筑风格、文化发展状况)5(世界观、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公众参与意识)三、经济要素(经济总量、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成分、产业布局、经济增长率)

23、城市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一、区位分析方法:

1、地理位置分析——区位图,2、空间距离分析,3、空间相对关系分析,二、自然条件分析法:

1、因子综合分析法,2、用地评定法,3、环境综合分析法,三、历史分析法,1、城市演变过程分析,2、城市辖区延边分析,四、动态分析法,1、城市经济发展概况分析,2、固定资产分析,3、城市危旧房改造变化分析,五、系统分析法,六、图表分析法,七、数学模型分析法,八、概念模型分析法(等值线法、方格网法、几何图形法)

24、城市性质:

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特征:

动态性、多元化、纲领性、主客观结合性。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

这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加切合实际。

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

它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

城市性质就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因素所决定的,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

25、四市城市性质、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城市规模

徐州:

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

金山桥开发区和铜山、城南片区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徐州城区空间拓展的两翼,同时,随着中心区的功能疏散,形成旧城以商业贸易业为主的中心和东部以行政、文化、信息服务为主的新中心。

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主城区城市人口2010年为156万,2020年为200万。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为151.40平方公里,人均97.10平方米;

2020年为180.00平方公里,人均90.00平方米。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两轴:

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2)两带:

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3)多中心:

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1)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2)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3)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

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为90%左右。

考虑到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多方面因素及其不确定性,为适应首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根据对城市实际发展速度的动态监测,适时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应对各种发展状况,始终保持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调控作用,统筹人口、资源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考虑到人口流动以及其它不确定因素,本次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指标暂按2000万人预留。

 

上海: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发挥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宝山新城、外高桥港区(保税区)、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

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

集中建设新城和中心镇;

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深入研究崇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为加快崇明岛的发展和建设奠定基础。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多轴”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层”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以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依托,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空间分布格局。

“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

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

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5平方米;

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201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500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0%,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302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8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2平方米。

深圳:

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是深圳提升国际化城市职能、实现深港合作、促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走廊。

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

2.重点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前海中心,使其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增长点。

3.重点开发沙井西部沿江地区、航空城和南山硅谷,推进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连接线、穗深港城际线和珠江口跨江通道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中部发展轴

1.中部发展轴是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

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龙华新城和光明新城,推进新深圳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福田保税区、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东部发展轴

1.东部发展轴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罗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大运新城、坪山新城,推进东部通道、莲塘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大工业区发展水平。

北部发展带

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粤东地区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构筑联系城市的东西向发展带,重点推进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及厦深铁路西延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南部发展带

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滨海、大亚湾以及稔平半岛等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推进盐坝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留深珠跨珠江联系通道。

城市分区与组团

全市划分为5个分区,即中心城区、西部滨海分区、中部分区、东部分区和东部滨海分区。

分区由组团组成,全市共有11个组团。

中心城区

1.范围包括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行政区。

划分为2个组团,即福田-罗湖组团和南山组团。

2.功能定位为全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中心。

西部滨海分区

1.范围包括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和石岩街道。

划分为3个组团,即宝安中心组团、西部工业组团和西部高新组团。

2.功能定位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部分区

1.范围包括龙华、民治、大浪、观澜、平湖、布吉、坂田和南湾街道。

划分为2个组团,即中部综合组团和中部物流组团。

2.功能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东部分区

1.范围包括龙城、龙岗、横岗、坪地、坪山和坑梓街道。

划分为2个组团,即龙岗中心组团和东部工业组团。

2.功能定位为东部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东部滨海分区

1.范围包括盐田区及葵涌、大鹏和南澳街道。

划分为2个组团,即盐田组团和东部生态组团。

2.功能定位为自然生态保护与国际性滨海旅游度假区,重要的海港物流基地和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

城市主中心

规划确定2个城市主中心,即福田-罗湖中心和前海中心。

在强化福田-罗湖中心对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前海中心的建设,积极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逐步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区域辐射功能强大的双中心结构。

1.福田-罗湖中心,包括福田中心区和罗湖中心区,主要发展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职能。

2.前海中心,包括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主要发展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

城市副中心

规划确定5个城市副中心,即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主要承担部分区域或城市分区的综合服务职能。

发展地区性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1.龙岗中心包括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在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业,成为深圳东部地区及辐射粤东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2.龙华中心包括龙华新城和龙华中心区,是全市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福田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延伸。

3.光明新城中心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4.坪山新城中心是深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5.盐田中心是深圳东部滨海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深圳东部港口与物流配套服务中心。

城市组团中心

规划确定8个城市组团中心,即航空城、沙井、松岗、观澜、平湖、布吉、横岗、葵涌,是城市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发展总目标

1.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性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