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54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下载.docx

3.奥运五环:

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

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

古书上说:

“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

事小,小其绳。

”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

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

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

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我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

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彻底失望了。

他对家人说:

“吾义不可苟生!

”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

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1913年学者罗振玉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

(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

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

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其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

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篆书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

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

连笔"

为"

断笔"

,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

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

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

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

与南方的秀丽典雅。

双峰对峙。

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

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

3、文字演变的趋势:

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

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楷书盛行于隋唐。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

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

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

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

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

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

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

①始于东汉。

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

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

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

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备课资料】书法家“二王”

王羲之:

东晋大书法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

行书以《兰亭序》为最;

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

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

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

「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

」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东床择婿: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

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

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

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献之: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

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过渡: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

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

其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的。

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地域东到豫东,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南达鄂西北,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

而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的先民善于制作彩绘的陶器。

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

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

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鹳鱼石斧图》画面纵37厘米,横44厘米。

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

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

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

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

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作者让石斧巍然屹立在画面右边,斧刃朝向外边,形象严肃,一丝不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赋予灵性,人格化了。

它已经成为氏族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了。

画面上的水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鹳,但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是鹭。

不管是鹳也好,还鹭也好,都是能给原始氏族带来欢乐、吉祥的益鸟。

鹳衔着大鱼,虔诚地面对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欢乐、丰收。

这幅彩陶画极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礼仪场面的一个特写镜头。

《鹳鱼石斧图》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

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人物龙凤图》:

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后来定名为《人物龙凤图》帛画。

这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这幅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古画,是葬仪中使用的旌幡,虽然已经斑驳模糊,但依然能够看到画中所描绘的情景:

画中一位侧身妇女,阔袖长裙,双手合十,像在祈祷。

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边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因为有一只足已经剥落,看上去好像只有一只脚,所以曾经被误认为是夔(传说夔只有一足)。

有人认为,这个妇人就是墓主人的肖像,前头的龙凤正引导她升天,有的认为这幅画描绘了女巫在为墓中的死者祈祷并以龙凤引导升天的巫术绘画。

还有专家认为,凤与龙的争斗代表了善与恶的斗争,女子正在为善良战胜邪恶而祈祷。

究竟何者为确,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人物驭龙图》:

又称《人物御龙图》。

1973年即《人物龙凤图》出土24年后,在与其相近的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

帛画正中画一个有胡须的男子,身穿礼服,身旁有龙,龙尾站着一个白鸟护卫,显示主人的华贵,全图人物形象富有神采。

此幅帛画的主题是表明主人灵魂升天。

中国人物绘画的民族传统风格,至此已经形成。

这些帛画的发现为现代人了解和研究传统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绘画的理论论述和绘画记载。

《韩非子》中提出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观点,并记载有位画家为周君画筛米用的簸箕,上面画有龙蛇、禽兽、车马与杂物。

屈原《天问》里也记有在楚庙和祠堂里的壁画中,画满了"

天地山川神灵"

和"

古圣贤怪物形事"

等充满神话幻想的形象。

3、秦汉时期:

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代表作有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等。

长沙彩绘帛画: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大发现中,“T形帛画”随同墓主人辛追一同出土。

当时,帛画平铺在内棺盖板上,随葬“谴册”(即“清单”)上称“T形帛画”为“非衣”。

使用“非衣”,一是为了招魂,二是希望死者的灵魂穿上“非衣”,像飞禽一样进入天国。

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下边的四角缀有绦带。

帛画描绘内容分为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日、月,扶桑等天国的神话传说;

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面;

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

《夫妇宴饮图》:

出土于河南洛阳唐宫路南侧东汉墓。

墓主夫妇宴饮是东汉墓室壁画常见的题材。

作者在处理这一画面时,匠心独运,突破了常规夫妇对坐呆板的格局,而是抓住丈夫劝媳妇饮酒这一情节,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因而显得既传神又富有生活气息。

画面上丈夫左手持耳杯,右手作一手势,目视媳妇,进行劝酒,媳妇娇怯含羞,不好意思正视丈夫,却又用眼悄悄窥视,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逼真。

作者描绘人物所用的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再加浓重艳丽的色彩,成为典型的“工笔重彩”画。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顾恺之(约346一407),东晋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

工诗赋,擅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有很大影响。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

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现存世的为后人摹本。

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

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

《女史箴》是教导宫中的女官如何修养自己的生活规范教科书,它的出现是来源于对西晋皇后贾南风的丑闻的批判。

贾南风是西晋太子司马衷之妻,其貌不扬,晋武帝称她“丑而短黑”,不宜做太子妃。

但因为贾南风的父亲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所以她还是成为了太子司马衷的妃子。

可见贾充在西晋政权中地位牢固,权势显赫。

贾南风为人十分残酷,曾亲手杀过人。

对此,晋武帝十分厌恶,一度曾想将她废掉,但因外戚干预,遂使废妃之事不了了之。

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被册立为皇后。

惠帝无能,国家政事,皆由贾南风干预。

她虽是女流,但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称“妒忌多权诈”。

故西晋政局,从贾南风立为皇后之日起便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她滥杀无辜,诛灭异己,将朝廷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且大肆委用亲信、党羽,派他们担任重要官职。

“八王之乱”以后,贾南风更是彻底地掌握了政权,惠帝完全成为她任意摆布的一个傀儡。

此外,贾南风还挑选美男子进宫淫乱享乐,为世人所不耻。

贾南风的“暴戾”和“专制天下”及废黜太子奸谋,引起司马氏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

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

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原作早已失传,现见到的《女史箴图》有两个摹本,一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南宋人所摹。

另一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掠,传为唐人所摹,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现在诸家著录均采用此摹本。

这本《女史箴图》原来只藏于皇宫贵族之手,作为拥有无数国宝奇珍的皇帝,乾隆把它视为最爱,在卷尾留下亲笔题字。

画卷上留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