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54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docx

2018届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学生版

2018西城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暮春时节,学校举办“春光作伴好读诗”系列活动。

九年级的同学开展了“美丽《诗经》”专题活动。

有同学查阅资料后,写出关于《诗经》的一段文字,请你参与完善,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

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愁别xù()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yuán( )自《诗经·小雅·鹿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用典出自《诗经·大雅·荡》。

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诗经》无需唤醒,它一直在。

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了我们的血脉,着我们的容貌,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诗经》中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1.文中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字和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iè)

B.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í)

C.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í)

D.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iè)

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放在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乙】《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丙】《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甲】【乙】【丙】B.【甲】【丙】【乙】

C.【丙】【甲】【乙】D.【乙】【甲】【丙】

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塑造淬炼融入

B.融入淬炼塑造

C.融入塑造淬炼

D.塑造融入淬炼

4.传统楹联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

济南历下亭有一副对联,上联就引了《诗经》中的语句,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2分)

春光大不同,看,抱荷无与青山老

风气何其古,闻诗声朗朗,

A.雨雪霏霏把盏犹吟名士多B.杨柳依依把盏犹吟名士多

C.杨柳依依掩卷常思绿水绕D.雨雪霏霏掩卷常思绿水绕

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均出自《诗经》,这些成语在句子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人的一生难免有得有失:

得之,不必洋洋得意;失之,不必耿耿于怀。

B.好朋友遇到困难,他却爱莫能助,不能施以援手,他感到十分遗憾。

C.他违反了校规,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他山之石,我们要引以为戒。

D.上回蒙他相助,我才渡过难关。

这次我投桃报李,定要助他一臂之力。

6.请将《蒹葭》的诗句补充完整,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之美。

(2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2017年9月,全国首个以“诗经”为主题的特色小镇“诗经里”开园迎宾。

小镇的建筑、景观等名字都富有“诗经”特色,如“国风广场”(右图)“关雎小巷”等。

请你为园中某建筑或景观(亭子、池塘等),起一个具有“诗经”特色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2分)

答:

8.下列关于儒家经典著作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祭祀的歌谣。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曹刿论战》一文出自《左传》。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018延庆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2分)

1.学校组织初三同学参观中国科学技术馆,在学校印发的参观手册上有下面一段话,请你阅读这段话,完成⑴—⑷题(共8分)

中国科技史源远流长。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①(成就成果)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众多科技成果创造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再次取得长足进步:

铁基高温超导、量子科学、暗物质探测等基础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②(成就成果);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首艘国产航母下水,高铁、核电、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大步走向世界。

“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它们已经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我国辉煌的创新成就让人民倍感zhèn()奋和自豪,也让世界瞩目和惊艳。

⑴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载人航天(zǎi)“母”的第三笔是点

B.载人航天(zài)“母”的第三笔是横

C.载人航天(zài)“母”的第三笔是点

D.载人航天(zǎi)“母”的第三笔是横

⑵文段中填入□中的标点和括号中的字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逗号震B.逗号振

C.分号震D.分号振 

⑶文段中填入横线①②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是(2分)

A.成就成果 B.成就成就 

C.成果成就 D.成果成果

⑷文段中前四句话中有一个句子表达欠妥,请找出来加以修改(2分)

答:

2.中国科学技术馆建筑外观独具特色,同学们结合科技馆主题和该建筑造型创作了一副对联。

下联是“科技成果若繁星似烟海,创新发明艳寰球”,请你根据文字介绍和图片选出合适的上联(2分)

【材料一】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筑为一体量较大的正方体,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相互咬合,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又像一个“魔方”,蕴含着“解锁”“探秘”的寓意。

A.新馆建筑如积木建魔方,解锁探秘深寓意

B.新馆建筑如巨锁像魔方,解锁探秘寓深意

C.新馆建筑鲁班锁巨魔方,解锁探秘寓深意

D.新馆建筑如积木相咬合,解锁探秘深寓意

3.在参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过程中,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参观感受,下列四则感受中使用修辞手法及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挑战与未来”展厅展示了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凸显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与贡献,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与憧憬。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紧扣“挑战与未来”的主题,强烈表达了该同学对展厅中“人类未来”“科技创新”等内容的理解

B.“华夏科技与世界文明”展区主要有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丝绸之路地图以及国外传入我国的科技成果等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啊!

——这句话用感叹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该同学对展厅丰富内容的感慨万千。

C.在“探索与发现”展厅中,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去,在参与中感受到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启迪,享受到探索与发现所带来的快乐,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呢?

——这句话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同学们对这个展厅的喜爱、不愿离去。

D.“特效影院”展区中的一个个影院就如一台台时空穿梭机,带领我们上天、入地、下海……体验各类影视特效刺激,身临其境的感觉太棒了!

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特效影院”让人感受到时空穿梭的快乐。

2018房山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4分)

①“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冯骥才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

“当这些民俗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

②冯骥才表示,国家舍弃3天的GDP,而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补为法定节日,不是件小事。

他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内含。

因此在平常的节日里,生活也是空空荡荡、无事可做。

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③他举例说,韩国的端午节至今仍保留着荡秋千等传统,日本的樱花节也必须穿和服。

而中国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却并不清楚在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

冯骥才还表示,人民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

节日建设不应只由政府、专家打造出来,而更需要符合节日的主题。

促使全民对节日实现集体认同,需从下一代抓起。

同时,节日文化应该更多地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使之切实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孩子们在节日中享受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责任。

否则,节日文化传承就是空谈。

1.文中第①段有一处标点错误,第②段有一个错别字,请分别找出来加以修改。

(2分)

答:

(1)应将第①段中_____改为____。

(2)应将第②段中的“__”改为“___”。

2.为第①段横线处选择词语,修改第③段中的病句。

(2分)

(1)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消逝  消亡B.消失消亡

C.消失  消散D.消逝 消散

(2)修改第③段中的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1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7题。

(11分)

①在堪称“北京小西藏”的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芦子水。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庄,到了年节,却能吸引几百外村、外区县甚至外地人来祭拜先祖。

原来,这里便是京冀两地“隗”(wěi)姓人的发源地。

②升族旗、唱族歌、撞传续钟、读族规祖训、祭奠先祖……隗氏家族自2007年成立文化联谊会以来,先后举办了11次祭祀先祖先烈的庆典。

隗氏祭祖仪式承载着对姓氏文化的传承,彰显了家族的凝聚力。

在祭祀活动中,把家规家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宣讲,也能教导年轻人不忘家族传统美德,不忘对长辈的孝道。

③更令人称奇的是,隗氏祠堂内还悬挂着传续了18代的隗氏族谱。

看着族谱上,每一代的每个名字不过占据一个小格子而已,族人们感叹,“历史留给每个人的位子,其实很小,在有限的生命里,更要传承先辈留下的美德,踏踏实实做人”。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江河万里,自有源流。

从创修的谱序中,我们发现,隗姓的历史大约可以溯觅到炎黄时代。

据有关资料记载,隗姓氏族起源于秭(zǐ)归东南的隗国,历史名人众多:

隗状,秦朝丞相,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任丞相;隗嚣,东汉西州名将,王莽末期封西州上将军;隗禧,三国时魏国郎中,少年时以砍柴为业,闲暇时间苦读,遂成为饱学之士,后被拜为郎中,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

当今时代,也有将军隗福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隗氏后人,承继家族传统,英明睿智,成就非凡,贤才辈出,不胜枚举。

④续修宗谱意义深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察统绪,辨承流;序亲疏,定长幼;喜相庆,患相助;病相扶,困相帮。

宗谱记载本源,垂后而不朽,续修宗谱的意义就在于此。

3.第②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第④段加下划线字的笔顺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承载(zài)“义”笔顺:

B.承载(zǎi)“义”笔顺:

C.承载(zǎi)“义”笔顺:

D.承载(zài)“义”笔顺:

4.对第③段加点字意思的理解、为第④段画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是一项是()(2分)

A.与“衔枚”的“枚”意思相同这不正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么

B.与“枚列”的“枚”意思相同这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

C.与“衔枚”的“枚”意思相同这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

D.与“枚列”的“枚”意思相同这不正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么

5.晓明是隗氏后人,曾随家长在清明节参加过“隗氏家族祭祖大典”,他记得族谱上有一副对联,但有些字句记忆模糊了,请你帮他补全。

(2分)

上联:

□□功绩昭□□

下联:

子孙□□□千秋

6.祭奠祖先,存续族谱,传承族规家训,可以约束后辈的行为,传承优秀的家族文化。

其中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诲。

以下书法作品的内容选自同一封名人家书,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嘱托。

你更欣赏那一幅?

请从书体和内容两方面说明理由。

(3分)

第一幅第二幅

答:

我欣赏:

理由是:

7.前面两幅书法作品中的两句话,均出自的《诫子书》,他是“智”与“忠”的典范,其另一句名言“,死而后已”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传奇故事多见于(人名)的《》(2分)

2018海淀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7分)

你所在的学校开展寒假游学活动。

同学们在齐鲁大地游泉城,登泰山,访曲阜,探究文化底蕴,领略齐鲁魅力。

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趵突泉居泉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下面这幅书法名帖是书法大家赵孟頫有感于趵突泉美景而作。

请欣赏并完成

(1)一

(2)题。

(4分)

(1)这幅名帖的书体是。

有同学对其作了如下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用笔清晰流畅,点画圆润,外柔内刚。

B.作品筋骨劲挺周正,情感奔放,喷薄而出。

C.作品用墨浅深自如,浓淡皆宜,俊美典雅。

D.作品布局匀称均衡,章法平和,温厚疏朗。

(2)根据下面的提示,请你推断上面书帖中“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句中“濯”

字的意思。

(1分)

提示:

濯,金文器,由(水)、(羽毛)、(隹,小鸟)组成。

2.访问老舍故居时,同学们了解到,老舍先生曾把济南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为这座城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①》,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温润灵秀的济南。

同学们还了解到,老舍先生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普通民众身上,他创作的反映北平城人力车夫悲惨命运的小说《②》、表现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小说《四世同堂》,都是这类

题材的代表作品。

(2分)

3.同学们登上泰山,饱览大好山川的同时,感受到泰山丰富的文化底蕴。

请根据要求,完成

(1)-

(2)题。

(4分)

(1)有位同学在网上查阅关于泰山文化的资料时,看到了下面一组连环画。

他根据连环画内容,想用下面成语(俗语)替换第6幅图中画横线的俗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有眼不识泰山B.掩耳盗铃C.管中窥豹D.自欺欺人

1.-位书生偶然听说,得

到螳螂捕蝉时用来遮身的那片树叶,就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别人看不见

2.书生于是整天在树下观望,当发现一只螳螂正悄悄躲在叶子后伺机捕蝉时,他连忙去摘那片叶子。

3.不料那片叶子掉了下来,

跟地上的落叶混在一起辨认不出来了。

他便用衣服包了很多落叶带回家。

4.书生拿起一片又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一遍遍问

妻子:

“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老老实实答道:

“看得见。

5.后来,他的妻子被纠缠

得厌烦极了,随口哄骗了他一声:

“看不见了。

”书生听了大喜,拿起这片叶子,跑了出去。

6.书生奔到市场上,用叶

子遮住脸意图偷盗,结果被扭

送官府。

县官听后不禁大笑,

感叹道:

“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举行过皇帝封禅大典的名山,帝王将相、名人宗师对它仰慕备至,

因而泰山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下列选项中的“泰山”不含喻意

的一项是(2分)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B.人心齐,泰山移

C.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D.仰之如泰山北斗

4.曲阜之行中,当地某中学的学生陪同学们拜孔庙,谒尼山,访杏坛。

回京后,同学们纷纷在微信中给曲阜的学生留言,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论语》中的语句。

下列留言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你们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让我佩服不已。

“见贤思齐焉”,我将以你们为榜样,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B.曲阜同学热情周到,彬彬有礼,侃侃而谈。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你们真不愧是圣人故里的谦谦君子啊!

C.子日: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我们一定会信守承诺,经常与大家交流感兴趣的古都文化,共同品味京华魅力。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曲阜的朋友们,欢迎你们到北京相聚,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首都风采,再续友情1

5.回到学校,文学社制作了一期游学专刊。

下面的文字是本期卷首语中的一段,请你将它补写完整。

(5分)

山东这片土地孕育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齐鲁文化,滋养了文人墨客的豪迈情怀。

这种情怀体现在编年体史书《①》中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自信与担当;体现在杜甫远眺东岳时“②,③”的高远志向;体现在苏东坡“④,鬓微霜,又何妨”的报国雄心:

体现在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⑤”的磅礴之气……千百年来,这份豪情激越昂扬,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奏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篇章的最强音。

2018石景山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班级开展以“锦绣中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同学除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根据收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5题(共16分)

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中国的名胜。

请你根据下图和提示语,判断图中甲、乙分别是哪两处名胜。

(2分)

提示语:

甲:

①李白曾在此送孟浩然去广陵。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乙:

③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第二组同学与大家分享“书里那些印象深刻的名胜”。

下面是他们选取的两个片段,请你根据要求,完成

(1)-(4)题(共8分)

【材料一】

有人说秋天是悲凉的,而野三坡的秋天却是浓墨重彩,绚丽奔放,像极了林语堂所爱的:

“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白草畔在夏天蓊蓊郁郁,现在看上去,恰似被水化开的彩虹糖。

沿着山间小路走来,树叶由绿渐渐变黄变红,一路上满是诗意。

百里峡里清风徐来,沁人的清凉赶走了夏天余留的燥热,盛放的海棠花将山谷装点得更加绚烂。

两边是陡峭的石壁,脚下是潺潺的流水,行走间让人liúliánwàngfǎn,乐不思归。

满山的野果成熟了,松鼠——野三坡的小精灵。

也进入休眠的状态,山林里树叶沙沙作响,那不是秋风,是松鼠在储粮。

【材料二】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唐人于树滋在《瓜州伊娄河掉歌》中这样描绘当年西津渡的盛况。

王安石第二次入相离开江宁赴任正是从西津渡换乘过江,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虽然如今的长江航道已一再北徙,但如期而至的春风,依旧轻拂着不足千米的街道,那曾经的江南岸——西津渡古街。

沧海桑田,津度不再,但湿润的青石板路还在,沉重的车轮碾过的痕迹还在,一道道券门还在,为人qífú的过街石塔还在。

人们依然可以在待渡亭理寻觅到马可·波罗离舟登岸的足迹,依然可以再创意店里边淘宝边咀嚼当年的状元饼,依然可以从小山楼敞开的窗扉遥望江际并低吟张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乘(chèng)“轮”的笔顺一次是:

B.乘(chéng)“轮”的笔顺一次是:

C.乘(chèng)“轮”的笔顺一次是:

D.乘(chéng)“轮”的笔顺一次是:

(2)请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2分)

(3)【材料一】第一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后两段中有一个句子表达欠妥。

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2分)

(4)请你说说【材料一】中的画线短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分)

3.下面是第三组同学研究“山水与文化”的所搜集的材料。

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从山水画和山水诗中可见一斑。

多数山水画,在层峦叠嶂之间,细看总有曲径通幽,所谓“已通樵径行还得,似有人声听却无”。

在涧水之上,或有小桥可通山径,隐约可达茅屋一橼,想象当是隐者的居处。

即使怪石嶙峋,仍有草木点缀其间。

雪景则温柔如堆絮,故宫博物院收藏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

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的渔父,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①,②,③。

正如王维隐居于“终南别业”时,虽然“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但是仍然邀约好友“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这样的隐入山中,是十分感性的。

【甲】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自许之中仍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乙】说明尽管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涯,却并不是真的厌恨人间

【丙】这渔父,不是无家可归,而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善意与爱惜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丙】【甲】【乙】

4.下面是第四组同学研究“山水与对联”时所搜集的对联。

请你任选两处名胜,推测这两处名胜张贴的对联各是什么。

(只填序号)(2分)

①剪一片白云补衲②青山不墨千秋画

③一城春色半城湖④邀半轮明月看经

⑤四面荷花三面柳⑥流水无弦万古琴

⑦万木长毫挺笔端⑧一池浓墨盛砚底

A.安徽黄山上联:

下联:

B.新疆天池上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