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59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doc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集锦·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之1)2004年江苏省镇江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13分)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甲乙两段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3分)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请简述一例。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2)2004年桂林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____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

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3)2005年宿迁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

[甲]一箪食,………………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

其母曰:

“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

②曾子:

曾参,孔子的学生。

③彘:

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

__________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________________

③曾子之妻之市之:

________________

④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止:

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4)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

“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

元军元帅。

②扞(hàn):

保卫。

③泫(xuàn)然:

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

同“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_______

(2)天祥泫然出涕涕:

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4分)

答:

①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1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5)2007年辽宁省

(一)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3题。

(10分)

[甲]鱼,………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

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

汉桓帝时人。

②值:

遇到。

③胡贼:

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

毁坏,舍弃。

⑤男子:

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

停留。

⑦全:

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

(3)不忍委之__________(4)遂班军而还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

子可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分)

(对比阅读之6)2007年济宁市

(甲〕鱼,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___

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___________骄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4分)

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7)2008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廪丘:

地名。

②养:

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

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

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请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8)2009年赤峰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

①公孙仪:

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

假如。

③下人:

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翻译句子。

(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9)2009年山东滨州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

齐景公。

②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

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

安乐,安闲。

⑤闻命:

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____

(3)公被狐白之裘被:

______(4)乃令出裘发粟裘:

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