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59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学习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学习目标】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出考查儒、道、法、墨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的背景、过得及评价,同时兼顾太学的性质与意义。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着重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2、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4、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5、阶级关系:

“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者

哲学思想:

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修身思想:

逍遥

评价:

代表没落怒堵住贵族消极避世思想;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3、法家:

(1)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1)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5、兵家

(三)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方法技巧】

(一)孔子、孟子、荀子、三者思想之间的关系?

开创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孔子开创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儒学发展的基础

2、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和“礼”

3、孟子和荀子将孔子思想丰富、完善、并为其找到理论基础,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受到广大民众的接受)

(二)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时代特征: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两大历史趋势: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三种治国思想:

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

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四个思想派别:

儒、道、法、墨。

(三)易混易错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

正确。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

而儒家思想是在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并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正确。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4)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确。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故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

(四)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五)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诸子百家思想

智者学派思想

社会环境

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生活在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时期

产生原因

社会变革,统治阶级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思想特点

百家争鸣,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

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

地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法家和儒家先后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经过千年后复苏,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六)墨家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

(1)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发展,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为其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

(2)墨家主张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使其产生共鸣。

(3)“尚力”肯定了劳动者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他们推崇。

(七)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思想特点

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首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洽的趋势。

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辅以法国思想,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法、道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八)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原因

(1)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变革,不必拘泥于传统,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3)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巩固和地主阶级专政。

(九)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伦理观

“性相近”说

“性本善”说

性恶论

治国

理念

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

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民本

思想

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历史观

主张“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

(十)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德治的内容不同。

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

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十一)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十二)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

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

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1)孔子的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3)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十三)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典题探究】

01.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答案】B

0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二)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家,

(三)内容:

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四)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五)影响

1、对当时: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2、对后世:

(1)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方法技巧】

(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理解:

一春:

春秋大一统。

一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君神:

君权神授。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二天人: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二)易混易错

(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错误。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三)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

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五)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

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典题探究】

01.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

02.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答案】B

三、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3)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了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1)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休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的心学: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评价

(1)消极:

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方法技巧】

(一)简记宋明理学

一个趋势:

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

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

“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

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

(二)易混易错

(1)理学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正确。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2)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

错误。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三)董仲舒和朱熹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

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

董仲舒的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促使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朱熹的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建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典题探究】

0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答案】D

【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隋唐

02.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祥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D

【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隋唐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出现的背景

(1)政治: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3)思想:

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代表人物:

(1)李贽的离经叛道:

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

“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2)黄宗羲: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4)王夫之:

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